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的建筑布局()名称位置建筑布局无锡市与常州市之阖闾城遗址间城;大小城均建有环壕;城内有水道。木渎古城遗址苏州市灵岩山侧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小城;水道穿城而过。淹城遗址常州市武进区道相通,无陆路相接。A.体现了相生相胜的理论B.突破了礼制和等级规范C.凸显了水道的商业功能D.适应了政治和军事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晚期建筑布局由“大、小城”组成,即城内有城,大小城均建有环壕,这反映的是通过城市与“环壕”进行防御;材料“木渎古城遗址”“淹城遗址”中,城内有城,城外均有护城河,这体现的是通过城市与护城河第1页/共16页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古城的建筑布局,其中的城内有城,其实就是强调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城市布局中的“水道”,但未强调其商业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2.秦末汉初,有四位名士因不满秦的暴政而隐居于商山,史称“商山四皓”。在出土的画像砖中,汉代的皓”形象的变化折射了()A.思想多元发展B.南北文化融合C.民族交流加深D.庄园经济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率真自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独尊,士人注重礼法规范;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思想传播,士人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然洒脱,思想领域呈现多元交融趋势,这种变化折射出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发展,A除B项;民族交流加深与服饰、发式变化可能相关,但题干未涉及胡汉元素混杂,排除C项;庄园经济盛行属于经济形态,与隐士形象的文化内涵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3.是不计其数。据此推知,唐朝()A.土地分配制度调整B.官员考核制度完备C.农业耕作技术进步D.边境互市交易活跃【答案】C【解析】第2页/共16页干“唐朝设置‘监牧里’作为官府管理耕牛的专门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重视耕牛养殖,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并制定奖励政策鼓励繁殖耕牛,民间养牛数量庞大,这说明耕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而推知农业耕作技术进步,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耕牛的养殖和管理情况,未提及土地分配制度调整,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耕牛管理的奖惩措施,不能说明官员考核制度完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边境互市交易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4.北宋苏轼曾被贬到海南儋州为官,制墨名家潘衡追随他到此,并夸言“尝为子瞻(苏轼)造墨海上,得其秘法”,结果“人争趋之”;当地一位做环饼的老妇人请苏轼作诗,苏轼写下“纤手揩来玉色润,碧油煎出嫩黄金”的诗句后,环饼生意随之兴旺。这反映了北宋()A.崇尚风雅的社会风气B.政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贴近市民的文学创作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制墨名家潘衡,追随苏轼到儋州,声称学到苏轼的制墨秘法,结果人们争相购买,环饼老妇人请苏轼为她的环饼作诗,苏轼的诗句“纤手揩来玉色润,碧油煎出嫩黄金”让她的生意兴旺可知,苏轼的文化影响力(制墨秘受欢迎的关键,表明当时社会对文化名人的推崇,以及文化(风雅)对商业的直接影响,A项正确;材料B实是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创作,但制墨事例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苏轼(士大夫)与制墨商人、环饼老妇人(市民)有互动,但并未体现身份平等,文化名人对商业的带动不等于身份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5.祠陆续迁到文庙内州县学宫旁边的空地,乡贤祭祀也作为春秋常祀固定在学宫之中,形成乡贤祠与文庙一体祭祀的格局。上述举措体现了()A.乡贤政治地位不断提升B.中央对基层的有效管理C.官方教育体系日益完善D.心学对民间的广泛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诏令天下学校建先贤祠,嘉靖时又对乡贤祠的位置和祭祀进行规范,将乡贤祭祀固定在学第3页/共16页宫之中,形成与文庙一体祭祀的格局。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央通过规范乡贤祭祀这一文化活动,来强化对对基层社会的思想文化控制,并非单纯提高乡贤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强调乡贤祭祀与学校的结合,并非突出官方教育体系在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日益完善,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心学的相关内容,无法体现心学对民间的广泛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6.19银圆提上了日程。此后十多年间,两广总督换了多任,但银圆的铸造从未停止,先后有数亿枚银圆入市流通,影响广泛,其它地区纷纷仿效广东的做法。由此可知,两广地区自铸银圆()A.使中国融入世界货币体系B.有利于稳定该地区的金融秩序C.有效抵制列强的商品倾销D.致力于保障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期外国银圆在广州地区大量流通,这会对当地的金融秩序产生一定冲击。两广地区自铸银圆并使其入市流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国银圆对本地金融的影响,有利于稳定该地区的金融秩序,B接使中国融入世界货币体系,排除A项;自铸银圆主要是为了应对外国银圆对本地金融的冲击,稳定金融C项;料中没有明确表明两广地区自铸银圆是为了保障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稳定金融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7.如表是孙中山和李鸿章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反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人物时间反思1894年9月17孙中山1894年平方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1895年3月26李鸿章1895年“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A.时代环境制约历史评价B.史料类型左右历史解释第4页/共16页C.多元视角深化史学研究D.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认知【答案】D【解析】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和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反思存在明显差异: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认为和平改革已无希望,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其反思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立场;李鸿章作为封建官僚代表,主张在清政府框架内通过变法自强,其反思反映了地主阶级改良派的立场。这种差异说明阶级立场不同会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反思,D料更强调阶级立场差异,排除A除BC项。故选D项。8.1925年10年5维克的党”。这一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A.积极应对工作重心转移B.全面反思国民革命实践C.努力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D.深入总结工农运动经验【答案】C【解析】至1927年要求将党年强调要变成重心转移到农村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党对自身建设的要求和努力,没有全面反思国民革命实践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关于党的自身建设方面的要求,没有涉及到对工农运动经验总结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1957年,亚洲电影周在北京开幕,旨在将“以国别相识别的”、联系松散的、地理意义上的“亚洲的电影”整合起来。参与活动的不仅有来自朝鲜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还有大量来自印度、锡兰等新兴独立国家的电影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三大改造的完成B.外交空间的拓展C.双百方针的落实D.国民经济的增长【答案】B【解析】第5页/共16页20世纪50年代后期1955年亚非会议后,我国又同20多个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此背景下,1957年亚洲电影周在北京开幕,参与活动的不仅有来自朝鲜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还有大量来自印度、锡兰等新兴独立国家的电影人,这次电影周举办的目的是打破意识形态领域的界限,将联系松散的、地理意义上的“亚洲的电影”整合起来,这反映出我国外交空间的拓展,B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强调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C项;材料强调的是亚洲电影周的举办,没有涉及经济增长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0.1956年,上海多数零售摊贩在公私合营中组成合作商店。1980年,上海街头巷尾恢复了一批经营杂货24变迁反映了()A.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渐形成B.人民生活的全方位改善C.所有制结构改革逐步深化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1978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上海多数零售摊贩在公私合营中组成合作商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因此上海街头出现了个体经济小店,以及1993年的港资的百世便利店,这是经段的表现,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逐渐形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所有制变化各个阶段的表现,没有涉及人民生活的改善状况,第6页/共16页排除B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公元前3或重要地点。石柱上刻有铭文宣扬仁爱和非暴力思想,主张建立以慈悲和智慧为基础的社会。由此可知,阿育王旨在()A.塑造民众政治认同B.宣扬君权神授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推行行省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育王在完成军事扩张后,通过佛教思想整合多元文化,弱化武力征服的负面影响,B项;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与维护种姓等级秩序相悖,排除C项;行省制度属于行政措施,与思想宣传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表是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部分国家的航道政策。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的航道政策()国家和地区航道政策人均航道里程(千公里)由省级政府和私人共同所有变为国家所比利时0.36(1850年)有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建立合伙机制共同法国0.23(1850年)参与德意志航道网络属于国家所有0.07(1850年)A.维护了航道垄断组织的利益B.推动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C.顺应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变革D.加剧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欧洲世第7页/共16页纪中期正值工业革命深化阶段,铁路、蒸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三国通过国家主导或公私合作的方式加强航道管理,旨在提升运输效率以适应工业化需求,反映了对新式交通A统一市场的形成需跨国协调,题干仅涉及各国国内政策,排除B项;人均航道里程差异反映各国发展水平不同,但政策本身(如国家主导)旨在推动本国交通建设,而非直接加剧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C项。13.1917年3等待资本主义发展成熟,再推动新一阶段的革命。列宁则认为,争取俄国工人和农民,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将为德国和其他地方的起义铺平道路。双方的分歧在于如何认识()A.世界大战与国内革命的关系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C.和平过渡与武装夺权的关系D.落后国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答案】D【解析】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流观点认为俄国应先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而列宁主项正确;材料未直接讨论世界大战与革命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讨论的是革命策略而非阶级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双方对于夺取政权方式的态度,是采取和平过渡还是武装夺权,排除C项。故选D项。14.需。她们因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而皮肤变黄,头发变成绿色甚至脱落,被称为“金丝雀女孩”。战争结束后,大部分女工被解雇,为退伍军人腾出工作岗位。这体现了()A.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B.战争加速经济结构的变迁C.政府干预经济能力加强D.英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答案】A第8页/共16页【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由于大量男性参战,劳动力短缺,女性得以进入军需品工厂工作,承担起原本男性的工作角色。但战争结束后,大部分女工被解雇,为退伍军人腾出工作岗位,这表明在社会观念中,仍认为男性应占据主要的工作岗位,女性的工作只是战争期间的临时替代,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影性别观念的影响,而不是经济结构的变迁,排除B项;女工被解雇是为退伍军人腾出工作岗位,这体现的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而非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虽然一战对英国国力有影响,但从女工的就业变化无法直接得出英国国力消耗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5.2006共享收获物的传统的社群文化基础上,构建新的社会集体所有制,即“社会主义就是人民生活在社群与平)A.促进美洲经济合作B.提升原住民地位C.消除社会贫富差距D.实现民族的独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2006年,玻利维亚首位印第安总统莫拉莱斯上台,提出的构建新的社会集体所有制,即“社群社会主义”,是根植于印第安人的传统文明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团结、互惠、社群和共识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玻利维亚”,而不是整个美洲的合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新的社会集体所有制”是基于印第安人的传统文明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构建,这是一种团结、互惠、社群和共识基础上的经济模式,与“原住民”地位的提升无关,排除B项;1825年玻利维亚独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西南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材料一下表是“庄蹻入滇”的相关记载:书籍记载第9页/共16页《史记·西南夷列传》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司马迁)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回黔中郡,建立滇国并称王。“庄蹻入滇”时期,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考古发现大量铜器和少量铁器,以及中原地区传入的汉式器物。某些大型墓葬还发现鼓、枕、尊、杯、贮贝器、狼牙棒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铜兵器和生活用具。——摘编自黄懿陆《滇国史》材料二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高原滇中地区。考古发掘表明,秦汉时期,这里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也是两汉时期益州郡的郡治。河泊所遗址发现有字简2000余枚,内容包括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书信和典籍等河泊所遗址出土封泥中,含“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358枚,以及益州郡下辖的滇池、建伶等属县约20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滇王之印”后,河泊所遗址再次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简牍中还发现“滇国”“滇相”“滇丞”“滇廷”等文字。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有些简牍属于往来文书和信件,格式及行文风格与其他地区所见相近。——摘编自杨勇《河泊所出土简牍封泥与汉代西南边疆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庄蹻入滇”的时代背景,并简述其影响。第10页/共16页(2)根据材料二,结合考古成果概括汉代治理西南地区的措施。【答案】(1)时代背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楚国为对抗秦国,向西南地区扩展;西南地区相对闭塞。影响:密切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面貌。(2)措施:河泊所遗址发现大量两汉文书,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益州太守章”和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滇王之印”,表明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册封当地首领;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可知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规范的户籍编制与管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史记·西南夷列传》提到“楚威频繁;根据材料一《滇国史》提到“楚国灭越后,越人庄蹻率领的越人军队成为楚军一部分”可知,楚国为对抗秦国,向西南地区扩展;根据材料一提到庄蹻因“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而滞留滇地,结合滇地考古发现“少量铁器”可知,西南地区相对闭塞。影响:根据材料一提到庄蹻“变服,从其俗”,考古发现“中原地区传入的汉式器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密切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根据材料一记载庄蹻“以兵威定属楚”,结合越人融入楚军、滇地青铜文化中“地方特色与中原器物并存”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一提到滇地“肥饶数千里”,考古发现“铜器、铁器”和“大型墓葬”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变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面貌。【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二提到河泊所遗址发现“有字简2000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等”,且“格式及行文风格与其他地区相近”,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根据材料二提到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益州太守章”封泥和“滇池、建伶等属县约20个”以及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滇王之印”,表明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册封当地首领;根据材料二提到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可知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规范的户籍编制与管理。17.【科学研究与道路探索】材料一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于1940年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自然尚不允许开展大量较高层次的科学技术试验和理论研究工作。研究会成员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进行科技第11页/共16页实践活动,找出了在边区种植棉花的合理办法,引进了“小米之王”狼尾谷等相对高产的粮食品种;华寿俊和王士珍发明了马兰草造纸,陈振夏和汪家宝勘探油田新井,沈鸿和钱志道设计化工生产机器;研究会指出雷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现实中并没有“雷公”“雷母”存在。——摘编自王新、张藜《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概述》材料二年11年10月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北京签订后,大批苏联专家按计划来到中国。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制定了《中国科学素等多个研究项目。1956年,为了更快地促进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国家采取了“紧急措施”的专项措施,由中国科学院实施。——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来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改革与发展之路》等(1)根据材料一,概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开展科学研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研究出现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原因。【答案】(1)受到中共高层重视;立足战时环境,注重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农业科技推广;重视资源开发与技术创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2)现象:建立国家级科研机构,统一领导科技工作;开展国际合作,引进苏联技术;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原因: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的国情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五计划实施推动工业化建设;冷战背景下国际环境的影响;苏联对华援助政策的推动等。【解析】【小问1详解】出受到中共高层重视;据材料一“在边区当时面临的战时环境下,资源稀缺”可得出立足战时环境,注重实用;据材料一“研究会成员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可得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据材料一“找出了在边区种植棉花的合理办法,引进了小米之王狼尾谷等相对高产的粮食品种”可得出注重农业科技推广;据材料一“华寿俊和王士珍发明了马兰草造纸,陈振夏和汪家宝勘探油田新井”可得出重视资源开发与技术创新;据材料一“举办关于日食科学知识的讲座,破解'天狗吃太阳'等迷信思想”可得出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小问2详解】第12页/共16页年11年10月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北京签订后,大批苏联专家按计划来到中国”可得出开展国际合作,引进苏联技术;据材料二“中国科学家采取了‘紧急措施’的专项措施”可得出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国情需要、科技发展、一五计划、冷战、苏联的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情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18.【对外援助与国际格局】材料一1946-1950年美国四次大规模对外经济援助重要政策或文件援助对象计划援助金额年)英国37.5亿美元希腊、土耳其4亿美元年)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西欧129.924亿美元第三世界部分重要国家及地第四点计划(1950年)1.5亿美元区——摘编自娄亚萍、潘锐《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研究》材料二在西方的语义中,现代化研究永远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何实现欠发达国家的发展,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万象归一——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政策选择。这一理论为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目标以及长期合法性构建了观念基础:美国要加强对欠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这些国家仿效西方工业化道路“起飞”,完成自我促进的现代化模式,成长为合乎西方世界标准的民主国家。面对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新形势,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自1991年底到1999年底,为了促使独联体国家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美国向该地区提供了约73亿美元的无偿经济和技术援助。2002年小布什呼吁签订“全球发展新契约”,承诺在2004-2006年期间逐步将美国的发展援助增加50%,以促进落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申请援助的国家以能否“经济自由”“拥护法治”为标准。——摘编自卓丽《论现代化理论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影响——以克林顿政府时期与小布什政府时第13页/共16页期为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到50年代初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的重心,并说明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价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援助。【答案】(1;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西欧的衰落。(2)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冷战结束后美国在西方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援助,是实现其外交战略的主要手段和有效工具。援助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合作;促进了部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使受援国深陷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对受援国的长期发展带来了诸多复杂和深远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50年美国四次大规亿美元”可得出美国对外经济援助重心在西欧。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一表格的援助对象包括英国、希腊、土耳其、西欧及第三世界,结合冷战背景内容,分别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西欧的衰落等方面说明。【小问2详解】助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自1991年底到1999年底,为了促使独联体国家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美国向该地区提供了约73亿美元的无偿经济和技术援助”可得出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合作;促进了部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据“2002年小布什呼吁签订‘全球发展新契约’,承诺在2004-2006年期间逐步将美国的发展援助增加准”可得出使受援国深陷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对受援国的长期发展带来了诸多复杂和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19.【书信与时代记忆】材料以下出自1882年《旧金山晚报》刊载的美国驻华海军武官薛斐尔给朋友的信:“在中国政府的政治中心所在的这个城市消磨的六个月……使我……确信存在着对外国人的不可消弭的仇视;确信无论是出于同情或是感激而越过这堵仇恨之墙发出的任何呼求都是全然无效的。只有以武力第14页/共16页“欧洲只是在确保中国人无力打破从属地位的限度内和条件下才允许和鼓励‘西方文明’在华发展的。它在鼓励中国自强的借口下向它出售枪炮和轮船,因为它知道中国人没有能力掌握这些武器,也知道一旦“他(李鸿章)对缔造了现代西方世界的治国之术和科学技术多少还算有些理解,他至少知道这些东——摘编自卿文辉《提前奏响的挽歌:一个同时代美国外交官眼中的晚清洋务运动》【答案】见解:薛斐尔对晚清洋务运动的评价揭示了清政府在“自强”表象下的根本性困境,即缺乏制度变革和社会文化转型的支撑,导致其现代化努力徒具形式而难以成功。阐述: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直接损害中国主权,激发民间排外情绪。传统华夷观念下,西方体西用”,本质上仍维护旧秩序,导致改革流于表面。薛斐尔揭露了列强对华政策的虚伪性:欧洲向中国出售武器和军舰,表面支持自强,实则通过技术垄断确保中国依赖。列强允许中国“自强”的限度是不威1884年中法战争后,法国虽战败仍通过条约获取越南宗主权,印证了“从属地位”的实质。薛斐尔批评李鸿章忽视“尚武精神”,实指清廷缺乏现代国家动员能力,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组建北洋水师,但军队管理仍沿用旧制。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指挥失误和士兵士气低落暴露了制度性缺陷。同时传统儒家重文轻武,科举制度排斥军事专业化;地方势力的割据性进一步削弱国家凝聚力。薛斐尔的观察揭示了洋务运动“裱糊匠”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