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结合需求”开启“活力”课堂之门_第1页
“学用结合需求”开启“活力”课堂之门_第2页
“学用结合需求”开启“活力”课堂之门_第3页
“学用结合需求”开启“活力”课堂之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引发新教学的变革。课堂是师生开展教与学的主阵地,我们所追求的深度学习课堂一定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信息科技课堂也是如此。在探索路上我以“需求”为切入点,重视“学生学用结合”的需求;着力“单元化教学设计”的课堂需求;关注“师生间教与学同步共鸣需求”,让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充满活力。〔关键词〕"信息科技;需求;活力课堂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殿堂。从古至今,教育一直走在追求理想课堂的道路上。朱永新教授在第四届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的发言中曾提及“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在这样高境界的课堂里,学生有着强烈的“在真实情境中习得知识的需求”,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学生在这种境界中的学习,有着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有着渴望获得知识以解决来自生活真实问题的需求。埋头奋力于一线教学的我,也不懈追求理想的高境界的活力课堂,但始终未能如愿。无形中犹如有一把锁,锁着我心中希望的活力课堂。这引发了我的深刻思考。一、活力课堂被锁的成因(一)知识与生活无交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真实生活实际没有太大关联,学生无法切实地体会到学习知识有什么用,学生心中也没有将知识用于生活实际的渴望。学习的知识与生活无交集的问题是课堂亟须解决的问题。(二)微观单课的教学设计在以往备课时,我多以知识点为中心,以教师自身要教什么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无单元整体化设计与规划,因而无法满足信息科技课堂深度有效学习的需求。(三)不同步的教与学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是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师生之间教与学状态不同步,因而无法实现教学共鸣。二、探寻“需求”的钥匙每个人都希望课堂上充满智慧的火花与活力,师生间心灵相通,共同实现教学相长。我更希望找到那把打开“紧锁活力”的“钥匙”。兜兜转转,在一次次信息科技课堂创新尝试中,似乎感受到了钥匙的存在。我结合学校育人特色的大环境,将信息科技教材中主题5“编辑文档”单元教学与学校的特色课程“名家课堂开放日活动”相融合,进行了项目活动的设计。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科技技能给父母亲设计“名家课堂开放日活动”邀请函,并将学生设计好的“邀请函”当场打印生成实物。当天放学回家,学生自信地向父母亲呈上亲手设计制作的邀请函,自豪地邀请家长参加自己的“名家课堂开放日活动”。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学生对这样的信息科技学科项目学习活动非常期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但学习到了电脑操作,更有真实的体验感,有一种掌握现代新技术的成就感!”在小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想完成作品的那一份渴望比以往显得更加强烈和突出。也正是偶然尝试教学“制作邀请函”的课堂,让我探寻到了“需求的钥匙”。(一)钥匙之重视“学生学用结合的”学习需求如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的智能电子产品非常丰富,触屏手机、平板电脑、语音控制音箱等等,都远远优于信息科技课堂的普通电脑设备。在教学中,学生也往往是在教师设置的虚拟环境下学习,教学不够接地气;教学未能与实际生活充分接轨。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并不清楚学习信息科技的真正意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习了有什么用,因而被动地学习,没有学习需求,学习积极性不高成为常态。信息科技学科具有理论性、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学习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是为了更好地“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让学生感到真实的需求,是信息科技教师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需求”是在教师设计的特定教学情境中,学生自发地生成的与教学内容对应的学习需求,而不是随意的与教学目标不搭边的需求。在制作“名家课堂开放日活动”邀请函的课例中,我以真实事件为教学情境。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1.学生第一次用电脑制作邀请函;2.第一次自己亲手制作邀请函;3.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制作的作品可以投入实际生活的使用。课中,重视激发学生“学用结合的需求”,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制作作品的需求”。因此,他们在课堂上铆足了劲创造性地设计制作邀请函。以接地气的生活“真实事件”作为教学情境设计策略,激发出学生学习需求,学生体验到了学用结合的乐趣,也是本次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一把开启活力课堂之门的钥匙已闪烁着光芒。更引发我思考的是:如果将这把钥匙用到信息科技其他单元教学中,相信也能激发学生相应的学习需求,定能开启又一充满活力的课堂。(二)钥匙之着力“单元化教学设计”的教学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浪潮迎面袭来,与之配套的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新教学”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即采用大单元备课,提高教学设计的站位,不能立足于一个个知识点、主题、课时,而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将学生要学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化为一个个单元。因此,单元教学设计是课堂真正生成学习的主要模式。以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为前提,围绕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依托项目式学习的载体将真实任务、真实情境,与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就必须进行单元化教学设计。这是开启活力课堂的又一把钥匙,是一把站在宏观的高度统整教育教学的钥匙。运用这种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加强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和整体感知,教师也将能更全方位地设计教学,打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了活力课堂的样子。如表,是我对信息科技“主题5编辑文档”的单元化教学设计规划。(三)钥匙之关注“师生间教与学同步共鸣”的需求课堂由师生组成,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心与心的交会。课堂上,我们已经意识到单方面的师授只是知识的传递,而不是思维火花的碰撞。很多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信息科技课堂上,为什么内容这么简单学生却不能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中,学生一直无法透彻理解“文件的保存”,他们的疑惑多多,主要的问题有:1.为什么我明明将文件(文件夹)好好地保存在电脑上了,下一次使用电脑时,却找不到我之前保存的文件(文件夹)了?2.为什么我保存不了文件(文件夹)呢?——学生在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保存时,电脑没有弹出保存窗口,即电脑没有明显的保存反应提示,他们认为没有保存。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惑,之前我一直归因于:知识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无法理解。直到一次偶然与XXX学生聊天,得知他家新添了一个小宝宝,爸爸妈妈给他起了好听的姓名,还给他准备了漂亮的小床。听着温馨的事情,我顿悟了,为何不将“文件(文件夹)”比作刚出生的“小宝宝”?文件(文件夹)的保存和宝宝起名字、逐步成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将两者建立联系,定能破解学生不能理解文件(文件夹)保存的难题,解决学生明明保存过的文件找不到的问题。文件(文件夹)的保存与宝宝的出生、成长建立联系的例子启示了我:教学时,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和实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会实现同步对称的心灵反应,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理解才能达到一致,共鸣现象才得以发生,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教”与“学”同步共鸣的钥匙,我已在真实的课堂上找到。三、“需求”开启“活力课堂”之门的启示新课教学的需求,让我把学生“学用结合的需求”与“单元化教学设计需求”相互连接在了一起。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时刻从“学用结合需求”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项目的设计。在课堂活动需求的驱动下,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活动,深度学习课堂得以实现。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这种活力不再是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活力,而是在一个有目标、有方向的条件下,学生主动、有序、有章法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力、操作技能和与他人的合作,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将“学用结合的需求”与“单元化教学设计需求”相结合,实现深度学习,是我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无独有偶,崔允漷教授在《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学》一文中提到:新一轮课程修订最大的突破是紧扣新时代新要求,聚焦课程育人,凝集每门课程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具有情境性、实践性,这意味着课程改革不只是“改课”“换教材”,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知识、社会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我进行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法则,也是激发学生真正内需、主动有效学习的路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在教学中形成这些需求的高度契合时,才会让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不再错位,才会有实现共鸣精彩瞬间。因此,课堂上需求的实现,非常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