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题提升训练-译准虚词、句式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题提升训练-译准虚词、句式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题提升训练-译准虚词、句式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题提升训练-译准虚词、句式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题提升训练-译准虚词、句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题提升训练--译准虚词、句式训练题型侧重:“以”“因”“乃”“其”高频虚词特殊句式高频虚词[示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高频虚词: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以(连词,表顺承)译文: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您还是闭口不要再说了,就等着我的好事吧。”(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高频虚词:乃(副词,才)译文: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参考译文:陈轸回答说:“依我看商於的土地不可能得到,而且祸患还必定会到来。”楚王说:“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个盟国。如今土地还没得到却先和齐国绝交,这样我们楚国就会陷于孤立,秦国又怎么会看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呢?况且我们先和齐国绝交,然后再向秦国索要土地,就必定遭受张仪的欺骗。这样一来,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和齐国断绝邦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军队必定到来。”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您还是闭口不要再说了,就等着我的好事吧。”楚王派人去宣布与齐国绝交。张仪返回秦国后,秦国派人出使齐国,齐、秦两国的盟约暗中缔结。楚国随即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受土地。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楚国使者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大怒,想发兵讨伐秦国。陈轸说:“讨伐秦国,不是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机送给秦国一个大都邑,和秦国讨伐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那里失去的却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楚王不听陈轸的意见,于是发兵讨伐秦国。【关键点拨】1.以翻译时,首先要弄清它在句中是作动词、介词还是连词,如是前两种,删去后会影响语意表达;如是后者,删去后则影响不大。作连词,翻译可以虚化,但作介词绝不可虚化。尤其是表示工具方式的“用、拿”与表示凭借的“凭借”,以及表提宾作用的“把”,三者容易混淆,这时可用代入法,即把它们的义项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个通顺,合乎文意。2.乃翻译中最容易混淆的是“于是”与“才”两个义项,“于是”指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才”是有一定范围的限制,只有前面的要求满足了或达到了,后面的动作才会发生。如第(2)题句子中的“乃”就是“才”的意思。3.因在翻译中,“因”更多的是一种虚词义,如译作“于是”“通过”“根据”“趁着”等,如果一时不能确定译作哪一种,则可用代入法加以比较确定。4.其在翻译中,“其”字有两种用法要辨析。第一种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我的”,如“失其所与,不知”中的“其”,就是活用,辨析的方法只有结合语境,弄清它的指代对象。第二种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的“大概”、表示反问语气的“难道”及表示婉商语气的“还是”,如第(1)题句子中的“其”字。三者如何区分呢?一看位置,二看语意。表示推测、反问的,一般放在句首,全句为问号;表示婉商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再者,表示推测还是反问要看语意:表反问的,全句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肯定意思,而表推测的则不能。【对点通关】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1)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高频虚词:以(副词,才)、因(介词,趁机,趁着)译文: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2)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高频虚词:乃(副词,竟然、反而)译文: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参考译文:贞观初年(627),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唐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对于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贮存再多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边光范,字子仪,并州阳曲人。性谦退和雅,有吏材。长兴四年,改太常丞。丁内艰。晋天福二年,拜太府少卿。上书曰:“臣闻唐太宗有言:‘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则知此官实系治乱,必须得人。今则刺史或因缘世禄,或贡奉家财,或微立军功,或但循官序。实恐抚民无术,御吏无方,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望选能吏以苏民瘼,用致升平。”奏入,留中不出。晋少帝即位,拜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迁给事中。时与契丹失欢,河朔连兵,命光范出使修好。少帝以光范藩邸旧僚,待遇优厚。乾德五年,兼桥道使,朝廷遣使督治道,常六七辈,一使所调发民皆数百人,吏缘为奸,多私取民课,所发不充数,而道益不修。光范计其工,以州卒代民,官给器用,役不淹久,人以无扰。诏书褒美。(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1)实恐抚民无术,御吏无方,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高频虚词:以(介词,用)、其(代词,他们的)译文:实在害怕(他们)治理百姓没有办法,管理下级官员没有策略,用这些人来管理百姓,那么百姓受到他们的好处就少了。(2)光范计其工,以州卒代民,官给器用,役不淹久,人以无扰。高频虚词:其(代词,代修路)、以(①介词,用;②连词,表因果)译文:边光范计算修路的工值,用州卒代替征调民工,官府提供工具,修道路的工作就不会长久,不打扰百姓的耕作。参考译文:边光范,字子仪,是并州阳曲人。生性谦让、温和、文雅,有才干。长兴四年,改做太常丞。遭母丧。晋天福二年,边光范拜太府少卿。上书说:“我听说唐太宗有句话:‘我住在深宫之中,看不到也听不到远处,所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这就知道这些地方长官实在是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动乱,特别需要选择得力的人。现在的刺史有的因为世代享有爵禄做官,有的因为贡奉家财做官,有的因为刚刚建立小的军功做官,有的只是遵循官吏的等级做官。实在害怕(他们)治理百姓没有办法,管理下级官员没有策略,用这些人来管理百姓,那么百姓受到他们的好处就少了。希望选择有能力的官吏来减少人民的疾苦,从而天下太平。”奏折呈上后,皇帝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晋少帝即位,边光范拜为右谏议大夫,掌管开封府,(并很快)迁任给事中。那时后晋与契丹关系破裂,河朔地区连年战争,命令边光范出使修复关系。晋少帝因为边光范是自己做藩王时的旧臣,给予边光范的待遇优厚。乾德五年,边光范兼任桥道使,朝廷派遣专人负责各州治路,每年达六七次之多,每一任到地方后都要调发数百人,有些官吏因此干些不法勾当,大多随意征收赋税,中饱私囊,发的钱财物资不够数,道路也不修。边光范计算修路的工值,用州卒代替征调民工,官府提供工具,修道路的工作就不会长久,不打扰百姓的耕作。宋太祖闻听后,下诏书夸奖边光范。译准特殊句式【典例示范】[示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注]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阵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注]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特殊句式:“如为所败”,被动句;“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句。译文: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特殊句式:“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定语后置句。译文: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参考译文: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一同追逐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水岸边攻击王莽军的主要营垒。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的军队大乱,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水暴涨,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王莽军的士兵逃跑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一个月之内,这种形势遍布天下。【关键点拨】翻译句子中的文言句式,关键在于辨识。事实上,只要能准确辨识,就能精准翻译。1.抓住标志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为所”“见”“于”等,如第(1)题句子中的“为所”;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如第(1)题句子中的“之”(宾语前置标志)。2.用好“一词诀”判断特殊句式,只需找到谓语动词。因为谓语动词是明确句子成分的突破口,只有找到谓语才能找到主语和宾语,进而找到定状补这些修饰成分。判断句,就是谓语为“是”的句子。被动句,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位置互换,找不到谓语动词,怎么判断哪个是发出者,哪个是承受者?省略句,更是要先明确句子的主干成分,才能看出少了哪一成分。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都跟谓语有直接关系。定语后置与宾语有关系,但是宾语要怎么判定,还得找谓语。[注意]①判断句和固定句式的区别。②补出省略的成分,如句首的主语、介词的宾语等。③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④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句子都为被动句,如“闻妻言,如被冰雪”“被发行吟泽畔”等。【对点通关】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1)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特殊句式:“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判断句;“何为不可以归”,宾语前置句。译文: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2)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特殊句式:“君子济人于患”,状语后置句。译文: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参考译文:齐国和晋国互相征战。平阿(地名)的余子(官名)丢失了戟捡到只矛,退下战场离去,心里不痛快。问路上的陌生人说:“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陌路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他往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还是不痛快,碰到高唐(地名)的孤(官名)叔无孙,就挡在他的马前,说:“今天打仗,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它们难道可以相抵吗?”平阿的余子说:“是啊!”反身回去参战。一路奔跑,才赶上了战斗。于是战死了。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让他成为国王的侍卫,也必然是为义而死。这次的死却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是因为他的官职(权力)小啊。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特殊句式:“何以使为”,固定句式。译文: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特殊句式:“哲宗以(之)问将”,省略句。译文:章惇担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开挖司马光的墓。哲宗以这件事问许将。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岁聘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做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绍圣初年,许将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开挖司马光的墓。哲宗以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盛德的人所做的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令人谓齐闵王曰:“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故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子将而应燕乎?夫以苏子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则赵不敢不听,是王破燕而服赵也。”闵王曰:“善。”乃谓苏子曰:“燕兵在晋,今寡人发兵应之,愿子为寡人为之将。”对曰:“臣之于兵,何足以当之,王其改举。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王曰:“行,寡人知子矣。”(选自《战国策·燕策二》)(1)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2)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答案:(1)可是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也没有人来过问,想请先生您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得分点:“比”,接连;“三旦”,三天;“还”同“环”,环绕;“去”,离开;“顾”,回头看)(2)大王派臣下为将,这会使大王的军队遭到失败,也会把臣下交给燕国,打不赢,就不能挽救败局了。(得分点:“使”,派遣;“是”,这;“败”,使动用法,使……失败;“遗”,交给;“振”,挽救)参考译文: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那些马是骏马。卖马人去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要卖掉它们。可是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也没有人来过问,想请先生您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我愿意奉送一天的价钱。’伯乐于是(果真)绕着马看,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结果一天里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苏代让人对齐闵王说:“燕国进攻齐国,想收复以往的失地。现在燕军在晋地停滞不前,这是由于兵力弱小犹疑不决。大王为什么不派苏代率兵抗击燕军呢?凭苏代的才能,率兵抗击弱小的燕军,一定能攻破燕国。燕国被攻破,那么赵国就不敢不听命,这样大王既攻破了燕国,又制服了赵国。”齐闵王说:“好。”就对苏代说:“燕军打到了晋地,现在寡人发兵抗击它,希望您替寡人做军队的大将。”苏代回答说:“臣下对指挥军队的事不通,哪里配得上抗击燕军,大王还是改任别人吧。大王派臣下为将,这会使大王的军队遭到失败,也会把臣下交给燕国,打不赢,就不能挽救败局了。”齐王说:“您去吧,寡人了解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上遂待(戈)谦如初,命百官毋以谦为戒,已而召谦为副都御史。时有中官采木四川扰民者,召谦谕曰:“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时近臣有进言太平之政者,杨士奇进曰:“流徙未归,疮痍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民,须休养数年,庶几人得其所。”(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1)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2)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答案:(1)你一向清廉正直,一定要替我彻底查办这件事,不要怀有疑虑害怕的想法。(得分点:“素”,一向;“其”,一定;“穷”,彻底)(2)安抚百姓宁可过多一些,作为天下之君,怎么可以跟百姓斤斤计较呢!(得分点:“恤”,安抚;“宁”,宁可;“较锱铢”,斤斤计较)参考译文:于是皇上仍像当初那样对待戈谦,并要求百官不要把戈谦作为警戒,不久皇帝召见戈谦,任命他为副都御史。当时有在四川采集木材骚扰百姓的太监,皇帝召见戈谦并告诫说:“你一向清廉正直,一定要替我彻底查办这件事,不要怀有疑虑害怕的想法。”夏四月,有人从南京来,说徐淮、山东的百姓很多没有饭吃,但有关方面仍急着催交赋税。皇帝让杨士奇草拟免除赋税、赈济饥民的诏书,杨士奇说:“这件事不能不让户部和工部知道。”皇帝说:“稍后再说吧,拯救百姓如同拯救落水的人,不能有片刻的耽搁。有关官员担心国家开支不够用,一定会犹豫不决。”于是让太监提供纸笔,杨士奇在西角门草拟诏书。皇帝看过后,当即派遣使者带着诏书出发。这时皇帝对杨士奇说:“你现在可以告诉户部、工部的官员,我把有关的赋税全免掉了。”有皇帝侍从说免除赋税应该有所区分,以免滥施恩德。皇帝说:“安抚百姓宁可过多一些,作为天下之君,怎么可以跟百姓斤斤计较呢!”当时有身边侍臣进言,认为现在堪称太平盛世,杨士奇进谏说:“现在还有流亡的人未能回归家园,有遭受灾害的地方尚未恢复,远近各地仍然有生活艰难的百姓,应该再休养生息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