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2.从公元12世纪开始,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冷峻深沉.表达出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文艺复兴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时代的建筑师喜欢使用古希腊的柱式结构和古罗马的穹顶拱门,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A.欧洲建筑美学深受新教的影响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C.复古思潮深刻改变建筑美学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3.据统计,1972—1995年世界生产增长了7倍,而同期国际金融市场膨胀了43倍。1998年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400万一50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更是一路飙升,仅在1998年下半年就上涨了近7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5万亿美元)。这体现出A.全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B.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逐渐建立C.各国调整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4.武王灭商以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此外,还封纣子武庚禄父。从材料看,西周分封这些人的主要目的是A.开发国家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B.安抚旧贵族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C.勾连旧贵族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D.构成对殷人的合围之势提高王权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6.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 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7.“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孙文:《<民报>发刊词》)。”为避免重蹈西方覆辙,文章作者觉得必须实行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8.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A.石油化工业 B.冶金采矿业C.机器制造业 D.轻工纺织业9.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10.“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秦都咸阳B.唐都长安C.宋代东京D.明代苏州11.毛泽东主张,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一一民主集中制,这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毛泽东的这种建国主张应当出自于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12.《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重视证据B.主张重罪轻罚C.纵容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13.如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中国之现象》。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知识界对清政府的失望 B.清政府主动顺应民主化潮流C.清政府企图挽救腐朽的统治 D.立宪派主导清末“预备立宪”14.观察“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域分布情况表”,下列对表中反映的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地域工人数(单位:个)占工人总数的%上海3622047.75—46.40汉口12850—1335016.94—17.10广州1030013.58—13.20天津3080—41804.06—5.35其他7630—767010.06—9.83A.近代产业工人在地域上高度集中B.是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反映C.中国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D.中国近代工业力量薄弱15.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主的债权,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家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债务人须向债主缴纳一定的利息。”这一规定A.纠正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缩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C.表明根据地建设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D.反映了中共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16.根据下面的纸币蕴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可能流通于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苏俄 B.斯大林时期的苏联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根据地 D.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17.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 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 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18.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A.监察地方B.方便地方自治C.从军事上控制地方D.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19.在近代思潮演进过程中,曾出现过报刊或者杂志。按创办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时务报》、《新青年》、《申报》、《民报》B.《时务报》、《民报》、《申报》、《新青年》C.《申报》、《时务报》、《民报》、《新青年》D.《时务报》、《申报》、《民报》、《新青年》20.在清朝前期,外国进呈朝廷字帖一律用汉字书写。而1840年8月9日.道光谕令直隶总督琦善:“倘有投递禀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稍后,清廷又将子帖扩大,谕令江、浙、鲁等地的督抚也有收转英人“字帖”的权力。据此可知,这些做法()A.体现出清廷对两方态度有所转变 B.说明清廷基本放弃天朝上国理念C.说明地方督抚的政治权力被加强 D.扭转了趋于恶化的中英双方关系21.“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颁布上述法令的俄国领导人是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 D.戈尔巴乔夫22.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23.周代实行世官制,但是子孙在继承父祖职位时要经过王的册命,受命者也非常看重册命仪式,往往铸造青铜器(如鼎、簋、盘等)予以纪念。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 B.周天子权威的削弱C.以德治国思想的传播 D.青铜铸造业的发展24.荀子认为:“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据此判断荀子A.主张性恶反对性善 B.主张礼法并用C.强调实施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25.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下列两幅画像A.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 B.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C.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 D.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26.法国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这说明此时法国A.工业资产阶级已掌握政权 B.实行民主共和制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实行君主立宪制27.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A.允许外商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中国经济中的近代化因素在增加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D.中国的国内市场在不断扩大28.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A.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北美洲工业化的环境比非洲显得更优越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29.《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写道:“大多数美国人认为,18世纪后期宪法通过后就有民主了。但在1787年,选举权仍有严重限制,之后才逐步开放给无产白人、非裔美国人和妇女,直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批准才彻底放开。实际上,对南部黑人投票的各种设限意味着,充分选举权还要等到1965年《选举权法》的通过。”由此可见A.民主必须通过法治进行保障B.美国民主一直具有很强的阶级性C.美国的民主之路遥远漫长D.分权制衡是美国民主的本质特征30.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A.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B.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C.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D.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南部边疆的安全和中亚五国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美苏全球争夺的冷战期间,阿富汗成为苏联大规模渗透的对象。1979年9月,阿明在与塔拉基的权力斗争中胜出,对外则采取了疏远苏联、接近美国的政策。在各种原因的促动下,苏共高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决策。1985年是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由于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莫斯科调整了对外政策。但阿富汗各派基于民族和教派分歧基础上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从未停止,之后毒品、恐怖主义等新问题又随之而来。可以说,在阿富汗的长期战乱中,大国干涉是促使阿富汗国内问题国际化、长期化、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种干涉又演变为“回力棒”,不仅给予解体前的苏联最后一击,而且使“9·11”后的美国长期陷入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中。——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阿富汗战争的影响。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早期(1500~1750年),英国海外贸易由弱到强不断得到发展。16世纪30年代,从诺里奇、布里斯托尔等地出口的呢绒,成功地在欧洲市场与意大利的纺织品竞争。16世纪中后期,低地国家在英国呢绒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英国海外贸易的伦敦一安特卫普模式逐渐形成。从1585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在北美相继建立了6个殖民地,以新英格兰为代表的北方殖民地发展起来的渔业、造船业和运输业,对英国、西印度和北美的三方贸易起到了平衡作用,英国建立了广阔的大西洋商业贸易体系。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欧洲的进口贸易比重下降到44%,殖民地贸易则在17世纪中期后的一个世纪里增长了近5倍,殖民地开始在英国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摘编自孙燕《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兴起》材料二清代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顺治十三年(年),清廷颁布禁海令,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确定以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为对外贸易港口。据统计,乾隆十八年(1753年),即使海关收入达95万两,但是与田赋收入相比,无论从商业还是财政需要来说,均对朝廷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殖民者所表现出的海盗侵扰,极大地加剧了清廷对“外夷”的防范心理。18世纪后半叶起,陷入封建统治危机之中的乾隆皇帝,把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证“小人不得勾串滋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出台《防夷五事》,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严格意义上的闭关政策就此开始。正如马克思所说:“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摘編自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材料三从新中国对外贸易6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变革与增长是中国对外贸易60年前后一贯的历史实践。2012年.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出口的平均增长仅为1.5%,但中国同期增速接近8%。2008年后,中国商品进口经历了从以工业品为主到农产品和高技术类商品并重的变化,粮食、飞机和汽车的进口分别增加1.18倍、1.8倍和2.95倍。在推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近年来中国进口大豆、玉米等农产品数量均大幅增加,整体粮食进口量占产量比重达14%,相比2008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是对内促进消费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外推进经济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对未来经济、政治的意义无疑也将是深远的。——摘编自曹阳《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格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所处的历史阶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分析18世纪后半期清廷海外贸易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的深远影响。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居民、作坊以及市场组成了外城,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重要地带,但是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财政措施来看,它们都是边缘化的。尽管政府设法通过街坊格局以及市场管理来整肃秩序,外城的居民们相对于政府理想的服务模式以及层级制度,仍然显得格格不入。因为他们可能创造出建立在财富等级之上的新的层级制度,这对处境悲惨的农村人口有着极大的诱惑,吸引他们放弃主业,到城市寻找机会。——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材料二中世纪中晚期(11~15世纪),欧洲中小城镇在农村普遍兴起,它们最初是农村的依附者和补充物,主要功能是为周围农村服务。城市的兴起尤其是取得自治后,形成了城乡两种对照鲜明的社会体,城市和乡村有明确的分野。而城市的“自由”、较多工作和发展机会,以及生活优势,则为农村人口所仰慕和向往,成为农村移民的“愿景”、吸引农村人口的“拉力”。——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中晚期欧洲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简述中国古代与欧洲早期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说明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说明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说明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B项中“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点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2、D【解析】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采用希腊和罗马的风格,是为了“欢快充实”,而这正是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的反映,D项符合题意。新建筑风格是受文艺复兴影响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几何学影响,A、B两项不符合题意。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进行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复古,C项不符合题意。3、D【解析】
金融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的生产增长,过度膨胀的金融市场加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世界经济风险性的增加,没有体现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排除A;BC与题意主旨无关,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4、B【解析】西周分封这些人是旧贵族,分封旧贵族是安抚他们然后到达巩固西周的统治的目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次要目的而非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旧贵族与周天子不存在血缘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对殷人的合围而是安抚他们,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5、D【解析】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儒家道家诞生,但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未形成文官体系,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成为文官体系的统一的意识形态,故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很容易误选A选项。因为很多同学会认为董仲舒的主张最开始的源头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材料中强调“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且董仲舒的观点是“新儒学”,由此就可以得出这一选项。6、C【解析】
由材料中1612年瓷器的“28641件”到1616年瓷器的“69057件”可知,中国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海外市场进一步被拓展,故选C项。瓷器在宋代就已成为外贸品,而材料已是明代,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瓷器整体的外运规模扩大,但不能说明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因为材料并未明确瓷器主要出自官营还是私营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万历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D项“废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选项内主语和程度词的运用即可作出判断。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民生主义。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8、D【解析】中国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因此民族资本家主要以投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轻工业为主,A、B、C项属于重工业,D项属于轻工业。9、A【解析】
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B、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10、C【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市”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古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规定,如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而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空间好时间上的限制,不用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农村出现“市”。“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详解】题目中的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排除A项和B项,答案只能从C项和D项中选,D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是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故不选D,由此正确答案为C。【点睛】汉代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形成草市,有“草市尉”管理。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11、C【解析】
据“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等信息可知毛泽东此时主张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共和国,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的这种主张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相符,所以此建国主张应该出自《新民主主义论》,故选C;AB项中没有关于建国的主张,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与“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不符,排除D。故选C。12、A【解析】
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知,定罪不能基于怀疑,而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上。故答案为A项。B项,主张重罪轻罚明显与“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纵容犯罪,排除;D项,维护贵族利益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3、C【解析】
漫画内容是建筑即将倒塌,但是部分身着清朝服饰的人物在努力挽救这一建筑,结合材料时间1907年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实行新政,说明清政府试图挽救腐朽的统治,C正确;题干未体现出知识界的态度,排除A;清末新政并不属于民主化改革,排除B;从题干无法判断是那一派别的主张,而且漫画中未体现出“预备立宪”内容,排除D。14、C【解析】
材料数据没有体现轻工业发展情况,故C选项符合题意;据材料数据可知,这时期中国产业工人集中在上海,说明地域上高度集中,也体现了近代被西方侵略后沿海地区较开放的半殖民地化的反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除上海地区外的产业工人比例较少,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力量的薄弱,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15、D【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理解和认识。题中的时间是1941年,属于全民族团结抗战时期,题中的土地政策明显体现了对当时国情的正确认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故D项说法正确;题中的纲领并未纠正右倾机会主义,故A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纲领中的规定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不符合当时整体抗日战争的时代大背景,当时的土地政策是为抗战服务的,排除。16、C【解析】
根据图片纸币上面的文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可知这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的中央政权的名称,故C项正确,D错误;图片与苏联无关,故AB两项错误。17、D【解析】
材料“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实际是要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D符合题意;现代新儒学派主张儒学与西学的融合,并非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坚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C不不符合题意。故选D。18、A【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了元朝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机关,“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说明了行中书省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一个机关,故A项符合题意。行省制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不可能自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从军事方面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统治机构中长官和掌权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在宋亡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几乎很少人在中央做官。故D项错误。19、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是在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民报》创刊与1905年;《新青年》是在1915年9月创刊,因此C选项是正确排序,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排序错误,排除。20、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840年后,清政府对洋人进呈朝廷的禀帖字体书写的要求有所改变,不再强制要求用汉字书写,说明受鸦片战争影响,清政府对洋人的态度有所改变,A正确;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部分督抚可以拥有收转英人“字帖”的权力,政治权力加强的说法错误,C排除;当时中英双方处于战争状态,扭转关系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A。21、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颁布该法令的俄国领导人是亚历山大二世,故B正确;彼得一世、列宁、戈尔巴乔夫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错误。22、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音乐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等便于携带的乐器在这时受到了格外的推崇,这表明魏晋时期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市民阶层大致产生于唐朝后期,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古琴、长笛、筝、琵琶等乐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士人阶层,与市民阶层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便于表达文人情感的乐器的活跃,并未挑战传统伦理观;D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获得正统地位,魏晋时期其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3、A【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天下大宗,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号,故受命者都很重视天子的册封,A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周天子威的削弱,排除B项;材料强调权力来源,未体现以德治国理念,排除C项;铸造青铜器用于纪念册命仪式,受命者重视册命的原因在于宗法观念的影响而非青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24、B【解析】
材料强调了通过“明礼仪,起法正,重刑法”,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隆礼重法”,才能达到天下皆治而善。由此可知看出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故B正确;材料不是说明荀子用性恶论反对性善论,排除A;严刑峻法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故选B。25、D【解析】
汉代张仲景在明清时期有画像,而且在日本印刷品上出现,说明张仲景代表的中医学得到传播和发展,D正确;两幅画像在研究张仲景相关内容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排除;题干中的两幅画像不是雕版印刷品,排除B;文人画重在写意,排除C。2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国王受到法律的限制,由此可以得出这时的政体类型是君主立宪制。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1791年宪法27、B【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在此时期,土纱的使用量有所减少,洋(机)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此时中国经济中的近代化因素在增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允许外商在华设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土布的用纱情况,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此时土布的用纱情况,不能体现国内市场规模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8、B【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美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能够很好地借助工业革命来实现工业化。而这一时期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地还处于殖民状态,没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工业革命的影响很小,体现出了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B正确;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发展工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环境进行比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制度因素,而不是自然条件,排除D。29、C【解析】
材料信息是,1787年宪法通过后,选举权并未放开,一直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批准、1965年《选举权法》的通过,民众才有充分的选举权。由此可见,美国的民主之路遥远而漫长,是渐进的,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民主必须通过法治保障,故A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不出民主的阶级性,故B错误;材料和分权制衡无关,故D错误。30、D【解析】从材料“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或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可以看出甲认为不应把民族主义当作德国统一的最主要因素,根据“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可知乙认为俾斯麦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两位史学家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D正确;甲和乙的论述可以看出两种看法是互相支持的,A错误;从材料“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可以看出B、C两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殊的地理位置;美苏冷战的需要;阿富汗国内政权的变动。(2)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复杂化。【解析】
(1)原因:依据材料中“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南部边疆的安全和中亚五国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美苏全球争夺的冷战期间,阿富汗成为苏联大规模渗透的对象。”、“1979年9月,阿明在与塔拉基的权力斗争中胜出,对外则采取了疏远苏联、接近美国的政策。”等信息可从特殊的地理位置、美苏冷战的需要、阿富汗国内政权的变动等方面概括得出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原因。(2)影响:依据材料中“大国干涉是促使阿富汗国内问题国际化、长期化、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给予解体前的苏联最后一击,而且使‘9·11’后的美国长期陷入在阿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突破局限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研究考核试卷
- 自动售货机课程设计答辩
- 电气设备连锁零售管理考核试卷
- 电气机械的安全操作与事故处理考核试卷
- 环保工程环保产业发展趋势考核试卷
- 平安工地宣传教育演讲稿
- 2025中英文翻译贷款合同条款
- 2025年基本建设借款合同模板
- 2025车辆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应注意的关键事项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培训课件
-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 4.4运用循环结构描述问题的求解过程课件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华为持股计划书
- 闽教版2023版3-6年级全8册英语单词表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骨肿瘤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策略
- 高血糖危象急救护理
- 区块链技术在数据隐私保护中的应用
- 23《海底世界》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三七养生健康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