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武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湖北省武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湖北省武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湖北省武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湖北省武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北省武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的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A.农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 D.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2.《欧洲瓷器史)中提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这一现象说明A.市场需求刺激制瓷业发展B.欧洲改进了中国制瓷技术C.官营手工业垄断制瓷技术D.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3.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所以选择在11月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新的国家,意在纪念A.辛亥革命 B.中共一大 C.合作北伐 D.俄国革命4.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这个指示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A.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B.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C.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D.重新规划工业城市的建设5.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年份条约1963年《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1967年《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1968年《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1971年《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1972年《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B.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C.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D.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6.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日本的经济力量比苏联的军事力量对美国的安全有威胁”,部分日本人把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存在形容为“看家狗简直变成了疯狗”。美日民众的观点反映了A.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日本挑战美国国际地位C.日美同盟失去存在基础 D.经济竞争影响国民感情7.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894年-1921年应该填:时期

主题词

1894-1921年

1921-1935年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1949-1956年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年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推翻帝制,走向共和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9.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难免会有个人的主观判断10.中国各区域口岸在全国贸易中的份额,以1895年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1895年之前,上海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约占40%。1895年~1915年,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华北和东北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对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A.日本在华扩张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B.一战加快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C.上海丧失了全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1.下图是根据我国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外政策部分中“革命”“和平”“斗争”三个词汇出现的频率而制作。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被动 B.国内外形势影响外交战略C.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增强 D.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贡献大12.下边地图最恰当的名称是A.佛教早期域外传播图 B.伊斯兰教域外传播图C.儒家文化早期传播图 D.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图13.1979年到199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A.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C.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14.如图是某学者关于英国历史的著作目录的局部残缺部分。下列历史事件有可能出现在第三章的有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被美德赶上②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引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③分别与法、俄签订和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5.1949年4月至5月参加“丹阳培训”的干部,统一使用、系统学习的文件主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城市政策汇编》和七届二中全会公报。据此推知,“丹阳培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国共和谈 B.渡江作战 C.接管城市 D.防腐拒变16.《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17.商周青铜器的主要是纹饰多样的礼器和兵器,由此能得出的关于商周青铜器的最佳判断是A.当时常用的兵器为青铜兵器 B.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C.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 D.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18.社会消费基金是除给职工支付工资外,国家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基金。阅读下面“1933年和1937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状况”表,该表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年份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人均从消费基金获得的收入(卢布)1933年22.161.731937年29.1234A.新经济政策推行按劳分配 B.工业生产以消费品为主C.国家收入分配关注到民生 D.斯大林体制的活力衰退19.周恩来强调:“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并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帝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是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外交实践②日内瓦会议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的精神③日内瓦会议瓦解了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④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贵由赤》:“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先至者赐银一饼,馀者赐段匹有差。”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朝廷组织,活动彰显民族习俗 B.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文人作品,内容夸张不足为信 D.西学东渐,介绍古马拉松运动2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22.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23.明朝《东林列传》中记载:明太祖“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这段材料表明A.儒学始终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加强思想控制C.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D.当时统治者注重民众的儒学家庭教化24.1917年,有报纸报道,“此疫(华北蒙绥鼠疫)传播全国乃意中事耳。政府所采取之计划如何……实则以予所知,政府独未尝有所举动耳”。同时驻华外交团特开联席会议,“促请我政府赶即采取积极办法,务期从速扑减,勿任蔓延”。这些主要说明当时A.政府对疫情风险认识不足 B.报纸对疫情的报道客观公正C.鼠疫蔓延引发百姓的恐慌 D.外交团关心中国民众的健康25.《马可·波罗行纪》中曾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26.以1954年华侨回福建投资额(100%)为基准,1955年上升到158.6%;1956年广东吸收的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投资额比1955年增加了53%。1956年闽粤两地华侨投资公司吸收的资金占两地地方工业总投资的十分之一。这些投资A.有利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B.有利于工业化战略实施C.利于基本完成经济调整任务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7.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建国初期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28.2012年8月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9.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30.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A.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晚清中国的危机与应对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原来“一直处在思想话语边缘”的诸子学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例如:派别相关史事兵家1861年,胡林翼编撰的《读史兵略》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因其“详于考古而略于适今”,陈龙昌于1897年编成《中西兵略指掌》,“采曾文正左文襄之法,通古今而系之论……合中西而编之。”农家1863年,夏燮为《广蚕桑说》作序时说,蚕丝出口之数惊人,几与茶叶相同,如不注意技术改进,这个维持贸易平衡的产业将无法持续。1897年,赵用宾给《裨农最要》作序时指出:“试观外洋诸国,囊括中国之利,几欲一网打尽,所赖稍稍收利权者,丝为尚,丝可忽乎。”墨家最早在中国使用摄影术的邹伯奇用《墨子》来解释西洋的数学、重学和视学等。1896年,王仁俊根据《墨子·尚同》“选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论证泰西“举民主,有万国公法,皆取于此。”材料二办洋务是在西风吹拂之下经世的新阶段、再发展。中国历史上儒法之间的王道和霸道之争,其实质就是政治正当性究竟应该以民生为基础还是以国富为基础的争论。李鸿章幕下的马建忠说得很明确:“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国家富强成为中心,民生降到了第二位。在日益严峻的国势衰落面前,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产生了奇妙的合流。——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1)阅读材料一,分析晚清兵家、农家和墨家被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背景。(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中“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是如何“合流”的。32.(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理查德·哈克卢伊特(1552—1616)认为,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帝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大量的移民进入殖民地,不仅可以扩大福音的荣耀,使美洲的土著人得以教化,还可使殖民地本身成为英国商品的巨大市场,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国内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也将增多。向运往殖民地的或来自殖民地的一切商品征税又可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并且殖民地还可作为袭击西班牙帝国的重要基地。——摘编自黄光耀《谋求帝国——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主流社会思潮评述》材料二西欧资产阶级通过新航路对海外进行贪婪的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世界市场也开始逐步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如狂风骤雨般横扫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殖民扩张活动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助跑点。——摘编自胡海梅《欧洲近代殖民扩张活动的双重历史作用分析》(1)据材料一,归纳理查德·哈克卢伊特提出的建立北美殖民地的理由。(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分别说明殖民扩张活动对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影响。(6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唐高祖李渊对于开唐功臣,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一次或两次不等的“免死”资格。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唐代还为唐朝立下大功之人和对唐朝统治具有重大意义之人,进行赐姓,希望被赐姓者感恩图报、尽忠职守,成为唐朝的中流砥柱。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下诏,命令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与魏徵等二十四名功臣画像并作题记,将画作保存在凌烟阁内,作为对功臣的表彰。“旌表”,就是由朝廷对孝悌节义者进行表彰,在其住所或家乡设立建筑等形式进行宣扬,甚至将相关事迹报送给史馆,载入国史。——编自《新唐书》等材料二2015年12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的通过,对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到目前,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和政府奖励的种类有:军事类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经济类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科技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此外还有武警类、文艺类、教育、体育、文学、医学类等。2007年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分别占30%、30%和40%的权重相加,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摘编自彭怀祖《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荣誉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实施的目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历经了新经济政策到农业集体化政策,生产的粮食农民可以支配的非常少,故无法手工酿酒,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饮酒与俄罗斯农民的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经济大萧条没有波及苏联,故C项错误;法西斯侵略苏联是在1941年6月后,故D项错误。2、A【解析】

材料反映欧洲的订购使得中国的瓷器更加多样化,所以是欧洲市场需求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说欧洲改进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不投放市场的,与欧洲市场出现中国瓷器的说法冲突,故C错误;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D错误。3、D【解析】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历),标志着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中共为了纪念俄国的十月革命,也在11月宣布建立新的国家,故答案为D;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中共一大成立是1921年7月,合作北伐是1926年7月,均与11月不相符,排除ABC。4、A【解析】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9月4日”可知此时为“一五计划”期间。从“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以“156”项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政府明确了城市要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服务,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一切以工业为中心,工业是主体,城市是配套,城市现代化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被明确为以重工业化为核心选择优先发展工业城市,把力量集中在重点工程所在城市的建设,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不能仅根据“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而片面推断出限制城市人口的过快膨胀,排除B项。“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以及“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D项。5、B【解析】

据所学可知,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了美苏两国间的严重对峙,甚至造成了世界动荡,所以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在内,军备竞赛回归理性和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推动,都是催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扩散协定的原因,B正确;20世纪8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A与材料不符;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而不是双方均势,C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大格局对峙局面结束,故D说法违背史实。6、D【解析】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由此引起美国国民的对日本经济的发展的敌视,说明经济竞争影响国民感情,D正确;这一时期依然处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未发生转移,排除A;题干未体现日本对美国的挑战,排除B;在冷战背景下,日美同盟依然有存在基础,排除C。7、B【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抗日战争是在1937年开始的;C项错误,国共对峙是从1927年开始的;D项错误,星星之火指的是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后开始的。B项正确,1894年到1921年间,进行了辛亥革命,创立了共和制度。考点:辛亥革命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辛亥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8、B【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9、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的是历史评论的主观性,故D正确。10、A【解析】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对华侵略扩张加剧,华北和东北地区口岸对日贸易激增,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故答案为A项;一战爆发是191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中的“丧失”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11、B【解析】

据图表信息可知,“斗争”、“革命”一词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出现频率很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走低,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为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文革时期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来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故此时“和平”一词出现频率走高,B符合题意;A片面;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应该是重国家利益的外交,而不是强调意识形态,C违背史实;D与题意无关。【点睛】新中国的外交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12、A【解析】

该图中反映的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向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地传播,A正确;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与材料不符,B错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与材料不符,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外传路线,不能断定时唐代,故D错误。13、A【解析】

材料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说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A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是1984年,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我国政府有关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问题,排除D。14、B【解析】

根据第三章目录“1918年:受到威胁的帝国”,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被美德赶上,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①③正确,故选B;1919年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排除②,排除AC;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④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紧扣关键时间区间1870-1918年分析解答。15、C【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城市政策汇编》”及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决定可知,“丹阳培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接管城市问题,C正确;此时国共和谈已经破裂,A排除;渡江战役主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B排除;材料与防腐拒变无关,D排除。故选C。16、D【解析】据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违背,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倾向,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百姓抑商的信息,故A项错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百姓皆重商轻农,故C项错误。故选D。17、D【解析】

根据材料“商周青铜器的主要是纹饰多样的礼器和兵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器和兵器体现的是政治色彩,这说明其政治意义要大于经济意义,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能体现礼器的作用,说法片面,排除;当时商周时期是存在少量的青铜农具的,B选项排除;兵器主要用于战争,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18、C【解析】

据材料中社会消费基金“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和“人均消费基金获得的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可知,当时苏联在国家收入分配上关注到民生,故选C项;1928年新经济政策就已经废止,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故排除D项。【点睛】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1)“看一看”:看图表名称及出处、时间、项目、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2)“减一减”:将表格中数据相减,看数据升降等信息,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3)“比一比”:横比找差异,纵比看趋势,类比辨种类。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进而通过其量变及相互关系,归纳出其所反映的现象及规律。(4)“联一联”: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19、B【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材料信息正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外交,故①正确;日内瓦会议参加国家主要是五大国,并非亚非国家,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的精神是万隆会议的意义,故②错误;日内瓦会议没有瓦解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的破产是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③错误;日内瓦会议上,针对美国的阻扰,周恩来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故B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20、A【解析】

每年在上都、大都一带进行的长距离赛跑“贵由赤”,参赛者“膺上赏”,得“赐银一饼”等,体现了元政府组织“贵由赤”,彰显蒙古民族习俗,A项正确;定期在大都和上都一带进行赛跑,获胜者得“上赏”和“赐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丰富”的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运用文艺创作中的“夸张”手法,C项错误;“走一百八十里”与马拉松42.19公里的赛程不符,D项错误。21、B【解析】

材料反映了黄河、辽河、长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神庙,表明黄河、辽河、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B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特点,‘我国最早’的说法材料不能反映,A错误;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时间不符,C错误;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家既是国,国就是家,材料未体现,D错误。故选B。22、A【解析】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从材料中的“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来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百家争鸣。故答案为A项。“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项;公元前2世纪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不可能形成崇儒尚佛的文化现象,排除D项。23、B【解析】据材料记载,明太祖以朱熹的理学为正宗,只允许学者阅读儒家经典著作,这说明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以加强思想控制,故B正确;汉武帝时,儒学开始受到统治者的推崇,A错误;“一宗朱子之学”指统一以朱熹的理学为正宗,并非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B错误;材料并非强调家庭教育,D错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联系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史实分析,适应了统治阶级加强思想专制的需要。24、A【解析】

面对鼠疫,北洋政府“实则以予所知,政府独未尝有所举动耳”,可知北洋政府对疫情风险认识不足,A正确;“此疫(华北蒙绥鼠疫)传播全国乃意中事耳”这种推断明显不符合实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外国使团的恐慌,而非中国百姓,排除C;外交团认为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因为疫情蔓延会危及其利益,而非关心民众健康,排除D。25、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契丹人”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按照元朝行省制度的划分,东北地区应该是属于辽阳行省管辖,故应该选择A;B项是管辖包括今俄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国等地区,排除;C项是在西北,排除;D项是在南方,排除。故选A。26、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正处于“一五”计划实施阶段,这些投资缓解了国家工业化资金不足的情况,从而有利于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投资与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无关,A选项错误;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才基本完成,C选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D选项错误。故选B。27、C【解析】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建国初期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也不能说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更与1990年代以来的西部大开发无关,ABD三项错误。28、C【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维和行动需要参与国派出一定数量的军队在联合国统一部署下进行,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没有派出维和部队,所以③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可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符合题意,即①②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外交是以独立自主为基本的外交政策的,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③,排除。【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29、D【解析】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答案选D。AB与人性善恶无关,排除;荀子人性是恶的,排除C。30、C【解析】

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排除A;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BD。【点睛】本题解读的关键是材料中“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的描述,学生据此明确变化的原因即可作出判断。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背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面对西方的军事威胁,兵家受到重视,且兵书的内容涵盖中外。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列强的洋纱、洋布等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丝、茶等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改善中外贸易平衡,农学因此受到士人关注。由于中外交往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