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辛亥革命之后的10年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社会上出现各种思想观点。表中空白处的主张应是序号主张1民主共和2提倡国货34外争主权,内除国贼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兼容并包,思想自由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打倒列强,除军阀2.据史料记载:“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帝国为解决这个问题A.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B.将成文法调整为公民法C.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将万民法上升为自然法3.从殷商时期的“唯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一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 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4.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较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推行了A.重商主义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C.强化王权政策 D.强化等级政策5.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的一大特点就是藐视命运,强烈谴责命运的无情捉弄,并奋起相抗。如俄狄浦斯与“弑父娶母”的神谕抗争,当最终神谕应验时,他悲愤之下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他乡。这说明古希腊A.神权始终控制人们的思想 B.公民非常重视个体权利的实现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D.民主意识构成传统文化的精华6.1864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次年,户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这反映了当时A.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C.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 D.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7.“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描写的社会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太平天国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之后8.县大约产生于春秋中叶的楚国,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官僚政治体制正式确立 B.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取缔9.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A.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B.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C.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D.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10.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A.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11.西晋文人傅咸曾作赋贊美一物“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此物A.在《韩非子》中曾有所提及 B.经阿拉伯人传往欧洲C.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D.为远洋航行提供条件12.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再者,地方抚按负责二省之事而汇总于六部,六部据簿以检查各地职守,六科据簿以检查六部,内阁据簿以检查六科,使事权最后集中于内阁。万历二年(1574年)十二月,张居正命造御屏一座,将府部以下知府以上所有官员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以便神宗皇帝朝夕省览。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同时,张居正发现,“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居正考成法提出的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考成法实施后的影响。14.(20分)灾害应对是关乎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汉魏以来,逢水旱等灾害,皇帝必遣使巡问。唐玄宗晚年将中央应灾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中央仅派使臣前往宣慰。到了唐后期代宗时,诏令各地每逢灾害“其百姓遭损不能自存者,应须赈给蠲免(减免)”的同时,地方官员须与中央观察使商量处置应灾事宜。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七月,江淮等四十余州大水,溺死者二万余人。中央派遣救灾专使与州府一道,调用当地政府的财物进行赈恤,还规定水损田苗及五六分者,当年税米及诸色官田种子并减放一半,损七分以上全免。此外,作为救灾专项粮食储备之常平义仓的控制权亦掌握在专使手中。唐宪宗元和元年,规定天下州府每年税收之十分之二充常平仓及义仓。“仍各逐稳便收贮,以时出粜,务在救人,赈贷所宜速奏。”宪宗还将水旱应灾的赈济储备法令化,成为唐后期灾害救助的常制。北宋苏辙评价道“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败坏)于朝”,“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摘编自李殷《唐后期应灾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践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宗增强中央救灾职权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唐朝后期灾害应对的主要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朝后期应灾举措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思潮都出现于辛亥革命之后,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故这一思潮出现的时间是1912-1919年。A是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C、D都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B是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符合题意。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万民法的形成,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就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公民,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在共和国时期已经实现;D项发生于帝国时期,与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背景不符;公民法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3、B【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说明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故选B;A无法体现“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排除;西汉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民本意在,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概念名称……使‘义’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4、A【解析】

君主专制初期,也就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推行的是重商主义,故A正确。5、C【解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依据材料可知,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形象的特点是勇于同命运和神谕抗争,强调人的力量和尊严,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而非神权对人类思想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公民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主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6、D【解析】

据材料“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可知,晚清时期地方财政为地方汉族官僚把持,中央难以调度地方财政资金,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故D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盐税是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A选项错误;B项中“异常尖锐”说法过于夸大,故B选项错误;题干不能明显体现洋务运动资金匮乏问题,故C选项错误。7、D【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材料“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剪辫的社会风潮,故D正确;太平天国时期和洋务运动时期并未形成剪辫的社会风气,故AB排除;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与剪辫无关,故C排除。8、C【解析】

据材料“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可知,春秋中叶的楚国开始改变原来的地方制度分封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错误;“社会结构”指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B错误;材料只是涉及楚国的局部地区,不能推断春秋时期其他国家的情况,D说法错误。9、C【解析】

图表反映出亚非拉地区在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量的地域分布中,所占的百分比不断增加,并不能反映该地区的工业水平提高,故A项错误。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比重下降不等于销售额下降,排除B;图表中亚非拉地区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表明英国对于该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经济侵略程度和殖民化程度加深,故C项正确。图表中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出世界各地占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量的百分比,并不能反映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故D错误。10、A【解析】C是基督教思想,排除;题干与材料无关,排除B;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A;材料无关中华文化特有的延续性,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中国人民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11、B【解析】

从“章蕴藻,实好斯文”可以看出,此物与书写文章有关,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在汉代就已经发明,因此此物是造纸术,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往欧洲,故B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战国韩非子的作品,不可能提及造纸术,排除A;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用指南针,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不可能被西晋文人赞美,排除D。12、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粤海销烟……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分别是指虎门销烟,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和香港回归,③《马关条约》与香港问题无关,所以正确答案选①②④,选A项。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点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①明代吏治腐败,法令不行,制度或者流于形式化,或者成为官员们争权手段;②明朝吏制混乱,内阁首辅张居正看到了原有制度的弊端;或认识到不仅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并且对其所办各事均规定期限办妥;③明朝皇帝支持张居正的改革。(2)①有利于整顿吏治,增强实干作风;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振兴朝政。③但滋生了严苛行为,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端。【解析】

(1)原因:依据材料中“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张居正命造御屏一座,将府部以下知府以上所有官员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以便神宗皇帝朝夕省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皇帝支持、改革必要性和张居正的政治见识等方面,分析张居正考成法提出的原因。(2)影响:依据材料中“月考、岁考,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