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2.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这一发言体现出当时A.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B.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消失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D.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3.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欧洲国家发出邀请以共同制订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称,这个计划“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冷战由此正式开始B.西欧的复兴对美国有利C.该计划无政治目的D.美国为此成立世界银行4.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5.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该观点A.促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提出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意在批判“左”倾冒险主义危害 D.表明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6.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7.“天下断无杀人放火之义民,国家岂有倚匪败盟之政体?”“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以上两段文字均选自《罪己诏》,其发布者应是: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8.“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曾广泛流行的顺口溜反映的生产情景出现于A.土地改革之前 B.土地改革时期C.人民公社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修正主义国家”常被人们用来指称那些意欲颠覆或推翻现存秩序的国家。70多年前,最可能被英国指责为“修正主义国家”的是A.美国 B.法国 C.中国 D.德国10.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B.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11.1780年,英国学者们“不再回避肮脏和臭气冲天的作坊,也不再为工人的头脑简单而鄙视他,……却是去访问他的作坊,与他讨论如何改进和采用何种方法改进他的工作。”这主要说明A.科学家们具有吃苦耐劳精神 B.生产需求为科技发展提供动力C.工业革命带来生态环境恶化 D.工人运动推动了工人地位改善12.观察下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据此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周公在②地辅政,“制礼作乐”B.北魏孝文帝从③地迁都到②地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D.元朝的③地及周围地区被称为“腹里”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历史选修:历史世界文化遗产)材料《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据《史记》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14.(20分)晚清外交的变局材料一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国朝尚遣使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等国矣,此自抚其藩属,非外交也。——《清朝续文献通考》材料二南京条约之所以为不平等,主要是三项内容:一、割地(第三款);二、赔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赦免“汉奸”(第九款)。——《天朝的崩溃》材料三通商五口留驻外国领事后,1844年后清朝正式确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负责执行对西方的外交。1860年,外国公使正式入京。次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接管礼部和理藩院的夷务(改称洋务),这是清朝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归属总理衙门。不久,在总理衙门下又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材料四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以全力应对列强要求。部门官佐逐渐专职,有品秩。关税、邮政、游学、机器、商务、军火、新军等事务,划归税务处、邮传部、学部、农工商部和海陆军等部门。外务部专注驻外使领馆的派设与管理。——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方式和观念。(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清朝外交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晚清外交与时局变迁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材料体现的正是天人感应对执政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该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灾人祸对君主执政的影响,并非是当时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选项表述错误,中国古代社会并未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A【解析】

根据“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发言体现了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故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故BD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的相关信息,排除C。3、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西欧以遏制苏联,同时也有利于美国扩大其在欧洲的市场,故B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排除A项;该计划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因此C项不正确;D项是针对世界的,而材料是针对西欧的。【详解】4、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晋吴两国出于牵制楚国的目的而缔结婚姻,这说明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阐释的是诸侯争霸过程中,出于政治目的而同姓联姻,从而破坏宗法伦理,该选项表述因果关系颠倒,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血缘联系的淡化,而“亲上加亲”加强了血缘联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B【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反对照搬马克思主义,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早在1928年时就已经被提出,材料中的观点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完善,而不是提出,排除A项;“本本主义”实际上是思想保守的体现,而不是“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排除C项;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将革命转向农村,中国就已经开始摆脱苏联模式,排除D项。6、B【解析】

12-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生、兴起和扩张的时期,此时对罗马法的注释、评论、解释和适用于法律实践,是为了从罗马法中寻找适应当时时代需要的法律观念和内容,说明罗马法承担了时代的需求和价值,故选B;这一热潮和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基础的奠定无关,排除A;这一热潮是基于罗马法的创新,并不是继承古罗马文明,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点睛】7、D【解析】

依据“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可知,该条约是1901年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此时的皇帝是光绪帝,故D正确;道光帝时期签订的是《南京条约》,割让的是香港岛,排除A;咸丰帝时期签订的是《北京条约》,割让的是九龙司,排除B;同治帝签订是《马关条约》,割让的是岛等,排除C。故选D。8、C【解析】

试题分析:人民公社制度的特点是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其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材料信息最符合。故C正确。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红旗”【详解】9、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0多年前,即1940年代初,被英国指责为意欲颠覆或推翻现存秩序的国家是实行法西斯暴行的德国,主要是因为德国受到凡尔赛体系压制,D选项符合题意;1940年代初的美国、法国和中国都是反法西斯国家,没有出现英国指责的颠覆、破坏现存秩序的现象,都不是英国指责的修正主义国家,ABC三选项错误。10、D【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由松散的邦联体制到联邦制的建立过程中,过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B选项错误,美国并未否定“人民主权”思想,没有背离启蒙思想的原则;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并未涉及个人自由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B【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学者改变态度,深入工场作坊,解决工人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科技研究逐渐服务于工业生产,故选B;材料反映了学者对工人态度的变化,但科学家吃苦耐劳精神不符合题目主要意图,故排除A;生态环境恶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的信息,排除D。12、D【解析】

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其附近及周边地区被称为腹里,选项D正确;②在洛阳附近,而周公辅政是在镐京,即今天西安一带,排除A;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到洛阳,③为北京,排除B;北宋都城在开封,南宋都城在临安,选项C排除。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史记》记载阿房宫并未建成;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的记载;人们关于阿房宫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阿房宫赋》夸张虚构的影响。(2)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设计的是考古发现中的一些问题,是比较新颖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往往与历史事实不相符。以阿房宫为例,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它是一座非常华美的宫殿,可是《史记》中记载它并未建成。而考古发现恰恰佐证了《史记》中的记载,这就是文献所代表的第二史料的局限性所在。(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从这一事件中总结出一些结论,并加以论述。本题难度不大,只需要用比较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经过加工的,并不是完全的真实的记载,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点睛: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两者都对历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参考价值是有区别的,我们要格外重视。14、(1)朝贡或理藩(册封、安抚藩属);天朝上国或华夷之别或歧视外国。(2)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从自主的通商夷务转变为迎合列强的洋务;外交对象从周边邻国扩展到西方各国;外交事务从地方官员负责,转变为设置中央机构统管;外交机构从兼管到专管;人员从兼差到专职。(3)最高层次:能依据材料提取信息,将中国近代外交置于晚清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从东西方交往与冲突,博弈与交融视角诠释和提出较深刻的观点。在西方殖民侵略和工业化的双重冲击下,固守天朝上国的清廷被动调整与变革,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对外政策也要适应现实需要:既要满足列强侵略者的要求,也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从清廷外交的调整中,透视出清廷逐步从闭关锁国向开放通商,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如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时的局部调整,向变革制度的清末新政的全面变化)。第二层次: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结合晚清具体的时代变迁与外交进展双向关系展开论述。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因为鸦片战争失败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被迫接受条约体系的西方外交,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处理外交,中国社会被迫开放,自然经济走向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廷被迫创设总理衙门应对西方列强,也推进了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进一步展开。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服务洋务的外交无以应对。八国联军侵华后签署《辛丑条约》,适应侵略者要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扩大外交对象,外交人员更为专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