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甘肃省兰州市第五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甘肃省兰州市第五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甘肃省兰州市第五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甘肃省兰州市第五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甘肃省兰州市第五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甘肃省兰州市第五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871年10月,俾斯麦通过帝国立法确立的“文化斗争”,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这些措施A.清除了基督教在德国的影响B.体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C.客观上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D.否定了德国教会的积极作用2.有材料显示:清朝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货,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人物饰像等。对此现象,符合历史的解读是①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②清朝推行闭关政策,这是一则杜撰的材料③这印证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的“商业革命”④这说明当时的中国经济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如图反映出英国A.资本输出的重心移至欧美地区 B.成为典型的托拉斯帝国主义C.丧失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D.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动力不足4.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5.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B.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C.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6.晚清时期主要农产品及农产制成品输出量(部分)单位:担上表反映的历史现象A.推动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表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D.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7.在俄(共)布十一大会议上,列宁作报告说:“同农民群众,同普通劳动农民汇合起来,开始一道前进,虽然比我们所期望的慢得多,慢得不知多少,但全体群众却真正会同我们一道前进。到了一定时候,前进的步子会加快到我们现在梦想不到的速度”。这一认识A.阐述了《四月提纲》的核心内容B.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C.揭示了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D.是系统成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8.下表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组建的新政党。这表明当时名称成立时间成立地点领导人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16日重庆胡厥文、章乃器等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12月30日上海马叙伦、周建人等九三学社1945年9月3日改名,1946年5月6日成立重庆许德珩等A.各党派已达成政治共识 B.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C.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 D.国民党结束了一党独裁9.《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B.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10.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报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 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C.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 D.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11.下表是美国二战后不同时期实际GDP及其他若干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影响美国战后经济波动的因素主要有时期实际GDP(年均复合增长率)私人国内总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失业率(年平均失业率)1950~19734.25.72.84.81974~19822.00.50.97.21983~20073.44.72.35.8①信息技术的发展②殖民体系的变化③经济政策的调整④霸权地位的丧失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2.下图是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户农民的农地中,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从其得名的原因看,该青铜器属于()A.礼器 B.兵器 C.酒器 D.炊器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威胁最大的是突厥。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相当于世袭封建。唐太宗与异族分天下,还有更深一层考虑,把“敌国变成异族自治,留住外部监督,不留边祸,则外有制衡,内不失道”。清朝入关后,并没有把汉人排除出政权之外,而是建立了一套权力分享的“满汉复职制度”。并在中央另设理藩院,既与中央政府保持隶属关系,又可按民族地区传统方式处理族内事务,有相对的自治权。康熙年间,南方有三藩之乱,北方蒙古族噶尔丹的分裂叛乱。康熙采用战争方式解决民族分离问题并取得胜利。雍正年间,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互参制”。不改变各族旧有制度,不改变各族内部的社会结构,“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材料二甲午战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强调“合群”的必要性,要求国人确立“国群”认同,结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政治实体。他指出国家是国民个体彼此之间“团结”、“补助”,“捍救”与“利益”的保护者,是民族立于世界之最有力的竞争单位。由此,梁启超创造了他最有价值的“大民族主义”理论。——摘编自暨爱民《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国家的观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国际关系背景。材料二:希特勒总是在各种演说中不断地提醒德国人民,不要忘记祖国在第一次世界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德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和骚乱的威胁,他宣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果实,几乎完全是雅利安人的创造性产物。”“只有雅利安人才是高于一切的人类的创始者。”为争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必须消灭“非我族类”的劣等民族。希特勒咬牙切齿地叫嚣着:“民族不是由于打败而毁灭的,却是由于丧失任何抵抗而毁灭的。只有用武力的形式把争取独立的思想付诸战斗行动之时,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得到圆满的实现。”“我们变为对付暴力只能用暴力。”(2)根据材料二,分析希特勒骗取民众信任夺取政权的主要法宝是什么?除此之外希特勒上台的原因还有哪些?(3)材料一、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材料三:1919年5月在英法的指使下希腊入侵土耳其,土耳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声抗击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在人民的支持下,凯末尔建立了新的民主共和国,推翻了苏丹政权,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同时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4)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凯末尔革命中的民族主义的目标。材料四:在当今世界,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接触空前频繁,其相互差异也矛盾亦更为凸现,民族主义思潮再次高涨。(5)据材料四,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可知,德国完成统一之后采取措施削弱天主教会对德国政治的影响,实行世俗化的政策,这些措施在当时有利于强化联邦政府,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德国的统一,故选C;A项中的“清除了”表述太绝对,故排除;实行政教分离,实行世俗化的政策在当时有利于德国的统一,不能说其体现了军国主义色彩,排除B;材料中俾斯麦要求政教分离,教会不得干预政治事务,并未否定德国教会的积极作用,故排除D。2、B【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是“清朝”,此时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可以对外通商,故①符合史实,②说是杜撰的材料,表述错误;此时正好是新航路开辟后,材料印证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的世界商品广泛交流的“商业革命”,③符合史实;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④不符合材料史实。据以上分析,①③表述符合史实,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有部分错误,排除。故选B。3、D【解析】

据表格信息“(1870---1913年)英国国内投资和海外投资年均收益率”可知,英国国内投资年均收益率低于海外投资年均收益率,这说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国内生产严重动力不足,D说法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海外投资年均收益率,而不是“资本输出的重心移至欧美地区”,A错误;美国是典型的托拉斯帝国主义,B说法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内投资年均收益率低于海外投资年均收益率,但不能推断英国丧失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C错误。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变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而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故A项错误;1875年重视海防和塞防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无关,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5、B【解析】试题分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采用抽签选举,导致了权力的滥用与误用,最终造成古代雅典的衰败和灭亡。故本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6、B【解析】

本题考查晚清时期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从表格数据看,1868—-1888年,中国丝、茶、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及农产制成品对外输出量不断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B项正确;推动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人侵,农产品出口量增加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之一,故A项错误;促使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主要手段是列强的资本输出,如在华投资设厂、设立银行进行政治性贷款、获得筑路权、矿山开采权等,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进出口的关系,无法得出贸易顺差扩大的结论,故D项错误。7、C【解析】

由材料信息“同农民群众,同普通劳动农民汇合起来,开始一道前进……全体群众却真正会同我们一道前进”可知,这指的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到了一定时候,前进的步子会加快到我们现在梦想不到的速度”说明这一认识主张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从而揭示了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故C正确;《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故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故B错误;D项错在“系统成熟”。8、C【解析】

材料信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纷纷成立。这表明抗战胜利后,追求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故C正确;各党派是否达成政治共识没有体现,故A错误;政治协商还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故B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国民党没有结束一党独裁,故错误。9、C【解析】

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C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消儒家与道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本题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不符合题意。10、D【解析】

由材料信息“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共和重昭,阴霾肃清”可知,各界民众因为共和制度失而复得而倍感珍惜,这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得人心,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中的席卷全国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B选项排除;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11、C【解析】

二战后美国通过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进入滞胀,里根政府通过放松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体现的是经济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③正确;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到新经济时期,主要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①正确,因此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殖民体系的变化,②错误,AB排除;美国的霸权地位并未丧失,④错误,D排除。故选C。12、A【解析】

据所学可知“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由此可知,这是一件祭祀用品,属于礼器,A正确。B、C、D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特点:对于分裂叛乱势力,坚决武力镇压;追求统一;包容文化多样性,因俗而治;倡导和而不同。影响:推动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2)观点:民族国家应该是统--的具有认同感的群体;民族国家是个人的保护者;民族国家是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国家是相对于外来国家而言。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特别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

本題考查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近代梁启超的民族国家观。(1)第一小问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对突厥问题的处理、清朝理藩院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以及对蒙古、西藏等地区的政策可以概括得出坚决镇压民族分裂叛乱追求统--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等;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梁启超的民族国家观,根据材料二“‘合群’的必要性,要求国人确立‘国群’认同,结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政治实体”、“大民族主义"可以得出强调民族国家的统--、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感,从“国家是国民个体彼此之.的保护者”可以得出民族国家是个人利益的保护者,从“(国家)是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最有力的竞争单位”可以得出民族国家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强调其民族性。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梁启超的阶级属性等角度分析得出。14、(1)内容: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或打着民族利益的幌子,发动对外战争,掠夺他国财富。)背景: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矛盾激化,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法宝:复仇主义、民族主义。原因:经济危机严重打击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德国经济实力有限,无法用经济手段摆脱危机,因此选择法西斯道路。德国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为法西斯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土壤。(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