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普选权在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他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务员。”这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B.巴黎公社的普选制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D.巴黎公社的限薪制2.在12世纪西欧法学家眼里,“罗马法的救令和解答,无论是单个的或整体的,都构成了在罗马法学家自己心目中绝没有构成的一种书面理性,他们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据此可知,罗马法A.沿用到了12世纪 B.与教会法融为一体C.是理性主义的起源 D.具有普世法律价值3.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秋七月,初税田”C.“除井田,民得卖买”D.“昼出耘田夜绩麻”4.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有905次之多。这说明统治者意在A.实现社会均平理想B.限制土地兼并C.防范隐匿人口现象D.维护小农经济5.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A.扩大了统治基础B.实现了选贤任能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6.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对革命进行了反思:“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随后他A.发动二次革命 B.成立国民政府C.进行北伐战争 D.主张国共合作7.19世纪的西方有一批文学艺术家宣称要用他们的笔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要用自己的希望来描摹世界,要用奇妙的创作来展示强烈欲望的自我以弥补纤弱的心灵世界。这类作品()A.宣扬浪漫情怀 B.追求幻灭反叛C.遵循写实原则 D.突出理性思维8.下列对罗马法主要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公民法C.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D.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上帝万能”9.北齐时,马敬德“将举孝廉,固辞不就,乃诣州求举秀才。举秀才例取文士,州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这表明当时A.九品中正制得以普遍推行 B.举孝廉是入仕的首选途径C.选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样性 D.考试已成为选官主要方式10.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书机构B.朝廷的朝贡藩属C.地方的自治机构D.中央的派出机构1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并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这种做法A.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 B.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C.改变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2.《海国图志》在刊行六十卷之后,魏源将其增补到百卷,增补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魏源A.带有明显的政治意识倾向 B.渴望国人深入了解西方C.拥有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D.主要精通世界地理知识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837年到1897年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的60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入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此时此刻回顾历史,似乎结局已定。基于西方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历史已臻至一种稳定状态。……确实,整个世界现在已被纳入西方的界限之内,因而才被列入历史范围之中。——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1)19世纪末,已经“臻至一种稳定状态”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2)从“400年前”到19世纪末,现代化进程是如何扩展到全球的?14.(20分)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问题:(1)启蒙思想家所讲的“理性之光”指的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简略叙述自启蒙运动兴起后的三百多年间,“理性之光”是如何驱散黑暗,把世界引向光明的。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人权宣言》主要体现了法国人民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意愿,而且法国大革命时期普选权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故排除A项;根据“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他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务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克思主要是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普选制,故选B项;1875年巴黎公社已经失败,1875年宪法不符合题意中“由各公社选举他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务员”的内容,故排除C项;题意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对普选权的应用,没有体现其限薪制,故排除D项。2、D【解析】

题干信息“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可知,体现了罗马法的敕令和解答充满了理性,到十二世纪仍然被西欧法学家所大力推崇,被视为神圣的典籍,这说明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价值,没有沿用到12世纪,A项错误;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而不是与教会法融为一体,B项错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的理性主张是理性主义的起源,C项错误。3、A【解析】

题目要求答出不是铁农具产生的影响。A项是奴隶社会的现象,指奴隶主控制奴隶劳动和官府垄断工商业,因此A项不是铁农具使用带来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B项指初税亩,C项指废井田,私田出现,D项指牛耕出现,此三顼都是由铁农具的使用带来的影响。排除BCD。【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形成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畜力代替人力,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一次重大的农业动力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4、D【解析】“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都是针对个体小农的,其出现次数很多,说明政府意在维护小农经济,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5、A【解析】

隋唐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使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也参与到政治中来,罗马的万民法扩大了适用范围,三者都扩大了统治基础,A正确;雅典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不是选拔官吏的政策,排除B;C明显不符合中国的科举制,它是专制的产物,不是民主政治,排除;雅典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不是选拔官吏的政策,排除D。6、D【解析】

1923年,孙中山反思革命的路向,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故D项符合题意;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故A项不符合题意;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故B项不符合题意;北伐革命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7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7、A【解析】

浪漫主义的特点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材料“要用自己的希望来描摹世界,要用奇妙的创作来展示强烈欲望的自我”符合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A正确;追求幻灭反叛是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排除B;遵循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排除C;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感性认识,不是突出理性思维,排除D。故选A。8、D【解析】

根据所学,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至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9、C【解析】

材料中反映出当时选官既有“举孝廉”,又有“策问之”,由此可以看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样性,故C正确;九品中正制按门弟高低选官,不符合题意,排除A;“首先”表述错误,排除B;考试已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是指科举制,排除D。10、D【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据材料可知,“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字面的意思是行动的中书省,是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机构,即中央的派出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行省”是地方管理机构,不是皇帝的秘书机构;B选项错误,“行省”是元朝的地方管理机构,不是朝廷的朝贡藩属;C选项错误,“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上的派出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地方自治机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D【解析】

汉武帝收缴郡国铸币权,且销毁地方私铸的钱币,这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汉武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商品正常交换,A项错误;货币官铸是加强中央集权,并非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贯彻,排除B;汉武帝时期并未出现诸侯割据局面,排除C。12、B【解析】

魏源在六十卷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海国图志》的内容,将其增加到百卷,这说明魏源渴望国人深入了解西方,故选B项;就其增补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对地理知识和武器的介绍,不能说明其政治意识倾向明显,排除A项;当时是鸦片战争爆发后,国家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这不是居安,而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排除C项;材料反映魏源重点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知识,但不能说明其主要精通世界地理知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2)现代化的进程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①16世纪后,西欧地区的历史运动(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条件。②17—18世纪,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此后,工业革命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在欧洲、北美和东亚逐次扩展。③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国、德国、俄国等,北美、东亚的美国和日本先后实现了工业化。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各具特色,并通过殖民主义方式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解析】

试题分析:(1)理解材料可知,“整个世界现在已被纳入西方的界限之内”,而联系所学可知,西方世界这时是资本主义世界。(2)分析此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世界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整体过程,联系所学,大致可划分为新航路开辟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等阶段进行阐述。14、(1)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2)答案1:层次清晰,史实准确,叙述连贯。如:思想上,批判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启迪人们思想;并为资产阶级革命设计了政治蓝图。实践上,指导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为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