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西电附中2025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表明学术界力图摆脱唯物史观 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现状C.得益于新时期的文化指导方针 D.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2.西欧中世纪历史中,因商品经济发展而推动的事件有①封建制度的产生②大学的兴起③等级君主制④城市的自治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3.明朝初年,各地藩王王府的文官由中央直接选任,并纳人国家官僚系统正常的考察,升迁途径中.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完善科举制度 C.重视官员监察 D.防止地方靖难4.两汉刺史按“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刺史只能检查郡守执行公务的情况,如发现其有不法行为,只能向朝廷“劾奏”。《后汉书·朱浮传》载,“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验案,然后黜退”。这反映出()A.中央旨在实现集权 B.地方吏治较为败坏C.朝廷强化监察地方 D.刺史州牧位卑权重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中写道“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四年不上朝,从宪亲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从侧面反映了A.明朝皇帝的权力逐渐旁落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弊断日益凸显C.明朝皇帝越来越懒于朝政 D.内阁制有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在造型上显得含糊一些,给人不可捉摸的混乱现象。唐代佛像各具形态,职能分工也越来越明确。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A.佛教艺术开始中国化 B.各有职守的大一统的政治秩序C.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 D.佛教艺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7.在西方因素的影响下,清政府发生诸多变化。在机构上体现为出现了A.礼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外务部8.唐建立之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唐朝经济领域的这一转变A.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B.表明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C.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产物9.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由此判断,当时孔子对现状的态度是A.肯定 B.否定 C.中立 D.无所谓10.据《汉书·黄霸传》记载,公元前70年,黄霸被汉宣帝任命为扬州刺史(秩六百石),因治绩卓著,三年之后便被破格提拔任颖川太守(秩比两千石),并且车盖威仪都作了荣耀的处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刺史制度中蕴含了激励机制 B.刺史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C.汉朝官员的任免具有随意性 D.汉代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11.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旨在A.改变人民公社体制 B.促成经济体制改革C.全面纠正右倾错误 D.调整国民经济结构12.一则新闻报道:某国有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青年情侣被村里人处以极刑。以上新闻很可能来自于A.埃及 B.印度 C.法国 D.美国13.列宁曾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的发展方法对苏俄有较大意义C.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D.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14.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15.从15世纪末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开始,18世纪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向世界各地大肆殖民掠夺,至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市场成为了调节全球经济发展的杠杆。请回答下面小题1.从整体史观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为一部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2.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B.资本主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C.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D.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3.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6.隋唐君主为加强统治,致力于削弱门阀势力,唐初曾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氏降格为第三等姓氏,武则天提高进士科地位以打击擅长明经科的世族。到了晚唐时,唐文宗欲把公主下嫁给门阀世族时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反映出隋唐时A.宗法制与封建专制互为表里B.科举制对士族产生的影响很小C.社会结构的改变十分缓慢D.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并行17.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A.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 B.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18.1890年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以培养近代军事、科技人才为宗旨。一位叫丁东升的学员请假考中秀才,学校的总管(校长)特别挂牌褒奖。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水师学堂偏重科举C.中西教育互相促进 D.新式教育处境困难19.1997年德国税制改革方案规定,从1999年起,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53%降到38%,最低税率为13%;企业营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从45%降到40%,1年后再降到35%。将对节假日加班工资征税,并对失业金、病假补贴等征税50%.据此可知,改革旨在A.赢得政治选举 B.调整社会福利 C.改善贫富差距 D.推动经济增长20.有学者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时,提供了这样一条史料:自1725年到1789年间,共有约4.5万人进人贵族行列,平均每天两人.1789年时,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贵族家庭是自18世纪初获得贵族身份的.该学者意在说明A.资产阶级革命的视角值得反思 B.阶级分析法是有效的理论工具C.贵族与资产阶级没有本质区别 D.法国大革命实为一场宫廷革命21.1948年9月美国一份备忘录中写到:“中国的共产主义对于我们的安全将无足轻重,只有当中国成为苏联附庸时,它才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这表明当时()A.三大战役阻遏了美国干涉企图 B.美国对华态度服从于全球霸权C.国家动荡削弱了中国国际地位 D.美苏对中国解放战争保持中立22.1894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正式出版。在该书中,郑观应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视工商为牟利之贱业,“但有困商之虐政,并无护商之良法,虽欲商务之兴,安可得哉?”郑观应意在A.批判重农抑商政策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D.颠覆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23.“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24.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他认为A.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B.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C.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城邦公民D.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5.明代灾荒频发,为应对灾荒,政府数次发动民间力量赈灾,规定民众捐粮捐物达到一定数额者可以旌表为义民,甚至授予一定品级的“荣誉官衔”,享受朝廷“功名”。英宗年间,受旌表的义民地域分布如下注:江淮指当时徐州、凤阳、淮安、庐州等地据此可知,当时A.民众响应程度与经济水平成正比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C.明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显著加强D.江淮、山西两地率先响应国家动员26.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并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这种做法A.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 B.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C.改变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7.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28.以下为一幅历史地图(局部)。判断该图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A."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B."到敌人后方去"C."对日寇最后一战 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29.1931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里指出:“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据此,苏联A.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B.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C.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D.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0.古雅典早期,最关键的职位是执政官,梭伦、庇西特拉图、克利斯提尼等都曾担任过此职。其中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实际政治权力向十将军集中。公元前467~公元前428年间,伯里克利儿乎一直是十将军之一,且这一时期的政治领袖都是将军出身。上述材料可以说明,雅典当时A.各等级公民的权利完全平等 B.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C.财产资格的限制彻底打破 D.由精英政治家左右城邦军政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教区为单位实施救济,利用各种民间团体或慈善机构赈济穷人。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1911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国家出面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实行社会保障。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失业,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和保障充分就业,这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已经成熟,为向福利国家过渡准备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1946年工党执政后,先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1948年颁布的《国民扶助法》把经济扶助的责任从地方移交给中央。这些法律,为建设福利国家奠定了法律基础。英国政府用全国统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这一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阻力。——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德国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化启动最早的国家之一。十九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走上社会福利国家的道路,社会保障的最初设计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影响。为赢得工人支持,德国政府凭借强大的国家机器,主导着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1883年以后,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以此协调社会各阶级的矛盾冲突,使其不影响德国政府的基本国策。1949年实施的《德意志联邦基本法》,明确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含低保申请支付补助;12年免费义务教育三个方面。德国福利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但德国各个政党都不愿给福利制度动大手术而失去选民。——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福科保障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如识,比较英德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上的异同。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特点的成因。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推进国家治理的实践中,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展现了自身的优势。新中国初期,全国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各级政权建设过程中,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应当“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在过渡时期不长的时间里,党和政府迅速组织起有计划的社会建设,x顺利完成了“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摘自王文《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从一些沿海城市起步构建对外开放基地。它们大胆探索新的经济制度和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为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提供了借鉴,成为改革的试验区。——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构建“对外开放基地”的过程,指出“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在90年代有哪些新发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联系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双百方针的恢复,故答案为C项;我国史学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排除A项;百花齐放是在文艺领域,不是学术领域,排除B项;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将使史学研究更加全面和立体,排除D项。2、B【解析】
中世纪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大学、城市和市民阶层兴起,而且市民、贵族与王权形成了等级君主制,B正确;封建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庄园制,而非商品经济,①错误,排除A、C;D概括不全,排除。3、A【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反映,明朝初年各地藩王府文官均由中央任命,并纳入国家官僚监察升迁体系,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地方藩王的控制以强化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重视官员监察,故C项错误;“靖难”为平定叛乱之意,明初加强对藩王的控制是为了防止地方叛乱而非防止地方平叛,故D项错误。4、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的刺史主要职责是郡守执行中央政策的情况及是否有违法行为,凸显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A正确;材料与地方吏治败坏无关,B排除;监察地方只是材料的表现,C排除;材料未涉及刺史的地位,D排除。故选A。5、D【解析】
据材料“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四年不上朝,从宪亲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可知,皇帝既不召见大臣,也不去内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这从侧面说明了内阁制有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帝的权力逐渐旁落”,只是强调皇帝既不召见大臣,也不去内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废除宰相制度的弊端”,反而看到皇帝更清闲自在了,B错误;“明朝皇帝越来越懒于朝政”这是现象,而材料强调的是“从侧面反映了什么”,C不符题意。6、B【解析】
依据材料“佛像各具形态,职能分工也越来越明确”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是一个统一的朝代,而且对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了分工。B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佛像形态的变化,未涉及其变化融合中国特色,A排除;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材料未体现佛像的变化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D排除。故选B。7、D【解析】
《辛丑条约》中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适应了当时列强和清政府处理外交的需要,D正确;礼部在隋朝时期确立,A排除;枢密院在宋朝设立,主管军事,B排除;内阁设置于明成祖时期,是皇权专制的产物,C排除。故选D。8、C【解析】
从材料中的“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来看,说明唐中叶以后的土地转移主要是通过买卖来完成,这一转变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土地买卖会导致大土地所有制的扩大,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根本转变”说法绝对,排除;经济重心南移与这一转变无关,排除D项。9、B【解析】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违反了西周的礼制思想,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目的在于改变战乱频繁的现实社会,恢复礼乐和谐的理想社会,B正确;ACD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10、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扬州刺史黄霸因为政绩突出而被破格提拔任颖川太守,说明刺史制度中蕴含了激励机制,A正确;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突出的是刺史的激励机制,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黄霸的升迁是因为政绩突出,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11、D【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允许私有制、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等信息来看,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是为解决经济困难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答案为D项;人民公社体制的撤销是在1983年,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犯的“左”倾错误,排除C项;【点睛】1960年冬针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逐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2、B【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种姓”与印度存在的种姓制度有关,故B正确。13、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试图部分利用资本主义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可见资本主义发展发放对苏俄有借鉴意义,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列宁最终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排除;材料是列宁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设想,选项C是实施结果,排除;苏联的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实现的,选项D排除。14、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民主改革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民贼政体”,可知省略的应是与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那便是民主,且这正是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所以B符合题意。而A明显不符合题意。西学不属于政体,科学也与政体无关。综上,本题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维新变法·改革内容15、1.A2.D3.A【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主要方式是西方的殖民掠夺,故A正确;东方的借鉴学习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是主要方式,故C错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是在工业革命后,故D错误。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是不公平的,故D符合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故B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故C不符合题意。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兴”“上海兴”都和《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有关,故A正确;《北京条约》只开放了天津,故B错误;《马关条约》是在1895年,故C错误;《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故D错误。16、C【解析】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是一个由贵族政治向成熟官僚政治制度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结构缓慢变化的过程,材料反映了隋唐时期对门阀势力的打击,但从“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可知这一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故答案选择C项。魏晋南北朝时宗法制与门阀制度相联系,隋唐时期兴科举,废除九品中正制,沉重打击了门阀制度,故A项不正确;科举制的实施打击了士族势力,故B项不正确;隋唐时期实施科举,废除九品中正制,故D项不正确。17、B【解析】
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的描述可知,该作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故选B。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证,而非土地证,且土地改革在1952年已经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故排除A;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证,而非与教育相关的证书,排除C;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即1954年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未实现根本变革,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画不是重点,对画背景的解读才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务必请关注括号内的解释信息。18、A【解析】
从材料“一位叫丁东升的学员请假考中秀才,学校的总管(校长)特别挂牌褒奖”可知当时虽然创办了新式学堂,人们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即通过科举考试为官,故选A;水师学堂是新式学校,说偏重科举与史实不符,排除B;C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是对材料曲解,排除。19、D【解析】
降低个人所得税,企业营业所得税,并且对加班工资增税,同时对失业金、病假补贴等征税,这样做能够刺激生产,同时减少国家财政开支,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D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B属于片面解读材料,题干不仅仅涉及社会福利调整,排除;德国的税制改革减少了社会福利,不利于改善贫富差距,排除C。20、A【解析】
根据材料“1725年到1789年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贵族家庭是自18世纪初获得贵族身份的”,可推理出史料意在强调资产阶级等有产者与贵族的融合性而非对抗性,这位学者是在反思相关法国大革命传统史学观点,A项正确;材料得出的观点与的传统的阶级分析法得出的观点不同,贵族与资产阶级分别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大革命与宫廷权力变更的关系,D项错误。21、B【解析】
依据材料中“只有当中国成为苏联附庸时,它才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国对华态度服从于全球霸权,因此B选项正确;此时三大战役刚刚开始,尚未完成,不能体现三大战役的影响,A选项错误;C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苏均插手了中国解放战争,D选项错误。故选B。22、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郑观应的思想主张置于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作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通过“护商”“兴商”来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题目所问为目的,而A项是途径不是目的,排除;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思想有着原则上的区别,B项错误,排除;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3、B【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4、A【解析】
亚里士多德否定脱离城邦的人的态度,认为“无族、无法、无家”是最卑贱的,强调人的自由应该受到城邦的制约,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亚里士多德崇尚城邦体制,并不是和平与正义,故B错误。城邦公民不包含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故C错误。希腊城邦的阶级本质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错误。25、B【解析】
在明代政府发动民间力量赈灾后,江淮(徐州、凤阳、淮安、庐州)江西、山西等地响应程度最高,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响应程度较低。明代,浙江、广东、福建恰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江淮、江西、山西等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更高,受传统耕读思想、功名观念影响更深,故选B;A选项不符合题意,CD选项题干中未涉及,均排除。故选B。26、D【解析】
汉武帝收缴郡国铸币权,且销毁地方私铸的钱币,这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汉武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商品正常交换,A项错误;货币官铸是加强中央集权,并非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贯彻,排除B;汉武帝时期并未出现诸侯割据局面,排除C。27、B【解析】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名师点睛】本题以1979年中共中央的决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因果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给出的时空信息。这说明高考试题对时空意识的考查从来没有淡化,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28、B【解析】
据图示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军队向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进发,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该图相符的应该是抗日战争中,中共军队“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故选B;A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人民军队活动范围在南方,排除A;人民军队的进军路线和“对日寇最后一战”时期的形势不符,排除C;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进军路线应该是从北到南,排除。故选B。29、B【解析】
根据“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斯大林号召人民快速发展经济,巩固国家安全,使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故B正确;1931年苏联没有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排除A;材料反映斯大林号召人民快速发展经济,巩固国家安全,无法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排除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0、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古雅典早期的关键职位如执政官、十将军等都被精英政治家所垄断,这也说明雅典的民主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D正确;完全平等的说法错误,A排除;材料未涉及旧贵族特权的废除,B排除;财产资格的限制被打破是在伯里克利改革时期,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故选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影响: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击劳动积极性,形成懒汉阶层;加重纳税大税收负担。(2)相同:有成熟的经济理论指导;制定了统一的法律;高度重视健康和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保障覆盖面广;都重视社会保障中的公民权利;高福利开支成为国家财政负担。不同:背景不同:英国贫富分化严重,失业人口众多:实行福利保障制度,缓和社会不盾。德国运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协调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途径不同:英国由民间福利组织推动国家颁布法律,保障社会福利。德国政府主动实行社会保障政策,赢得工人支持;社会福利保障的涵盖面不同:英国重在健康保险和失业救济;德国在健康保险和失业救济的基础上,重视免费义务教育。【解析】
(1)“影响”,根据材料一信息“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由材料信息“英国政府用全国统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得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由材料信息“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这一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阻力”得出: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纳税大税收、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据所学知识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打击劳动积极性等角度补充。(2)“相同”,根据材料一信息“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和保障充分就业,这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已经成熟”和材料二信息“德国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化启动最早的国家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成熟的经济理论指导;由材料一信息“1946年工党执政后,先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1948年颁布的《国民扶助法》把经济扶助的责任从地方移交给中央”和材料二信息“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得出:制定了统一的法律;由材料一信息“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失业,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和保障充分就业”和材料二信息“明确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含低保申请支付补助”得出:高度重视健康和失业保险;由材料一信息“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把经济扶助的责任从地方移交给中央”和材料二信息“明确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教济含低保申请支付补助;12年免费义务教育三个方面”得出:社会福利保障覆盖面广;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危急值管理制度与处理流程
- 语言礼仪核心要点与实操规范
- 美国教育与英国教育比较分析
- 2025届商丘市永城市三上数学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贝壳文字排版设计
- 2025-2026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三上数学期末试题含解析
- 响应式Web开发项目教程(HTML5 CSS3 Bootstrap)(第3版) 课件 第3章 表格和表单
- 2025年市政工程考试复习指南及试题及答案
-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练习题库
- 轻型门式钢架设计
- 2025年湖北省各市(州、区)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神经鞘瘤MRI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课件
-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速记清单
- T-CEPPEA 5002-2019 电力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
- GA 1812.2-2024银行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数据中心
- 法治护航成长路-四年级法制教育专题
- 电工技能培训课件下载
- 冷链物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 25春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下)》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2025年荆州监利市畅惠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六顶思考帽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