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鉴赏文章的劝谏说理艺术,学习文章写作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本内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学习魏征直言进谏的精神,涵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品味鉴赏文章的劝谏说理艺术,学习魏征直言进谏的精神。【教学方法】讨论式、合作探究式、讲授式。【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上,因直言进谏而被杀的忠臣不乏其人。关龙逄:夏朝名相,他因多次向桀进谏无效,最终被用炮烙之刑杀害。比干:商纣王帝辛的叔叔,因直言进谏被剖心。伍子胥:春秋楚国人,因父兄被楚王杀害而逃亡吴国,后因谏言不被采纳,被赐死……直言进谏,往往要面临不可预知的后果。在唐代,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他给皇帝的一封奏章。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赏析这位政治家高超的劝谏艺术,领会他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魏征(580一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隋朝末年,为避战乱,他曾一度假扮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随李密降唐。唐太宗即位后,擢他为谏议大夫,常召他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前后陈谏200多件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他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著有《隋书》的序文与《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时称“良史”。2.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三、标题含义罪、推荐、辞官等。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贾谊)等。文学知识拓展: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隐微不显。四、整体感知(一)读文正音1.听朗读音频,正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尝试概括段落大意。(二)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围绕文眼,各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首先提出问题“人君当思”,以“固本思源”为喻,比喻立论,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其次分析问题“为什么思”,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角度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思”的重要性;最后解决问题“思些什么”,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便可达到“垂拱而治”的效果。五、文本研读(一)研读第一段1.疏通第一段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臣闻求木(树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固)其根本(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是最重要的部分);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安定),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知其不可,而况(何况)于明哲(形作名,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形作名,重位),居(处于)域中(天地间)之大(形作名,重位),将崇(推崇)极天(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无止境)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形作动,行节俭),德不处其厚(敦厚),情(性情)不胜(克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2.文本探究。问题1:第一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明确:文章开篇以“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设喻,生动地引出作者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用固本浚源欲远这种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比喻,从而说明积德安抽象的道理,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问题2.魏征所说的德义具体是指什么?从第一段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明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问题3.魏征用什么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①喻证法:开篇以“固本”、“浚源”为喻,引出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②正反对比:紧承上文,用一组排比句,继续比喻,从反面论述不“积德义”的危害。进一步指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居安思危”,也就是不“积其德义”,其后果就不仅仅是上文所说的如同“根不固”、“源不深”,而是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是根本办不到的。(二)研读第二段1.疏通第二段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凡百(所有的)元首(古:帝王;今:国家最高领导人),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治理成效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开头做得好)者实繁(多),能克(能够)终者盖(语气副词,表示推断,大概)寡(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位于句首,表原因,因为)在殷忧,必竭诚(竭尽诚心)以待下(臣民);既得志,则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以傲物(轻视他人)。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陌生的路人)。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状后】,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颠覆,使……倾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疾驰的马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表反问,难道)可忽(轻视)乎!2.文本探究。问题:第二段从哪些角度做了分析论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从历史规律、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正反对比论证了“积德义”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三)研读第三段1.疏通第三段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君(名作动,统治)人者,诚(表假设,如果)能见可欲(想要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表目的,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民。安:使动,使……安定),念高危(地位高而险)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约束、修养),惧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思江海下(名作动,居于……之下)百川,乐(意动,以……为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则思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为度,忧(意动,以……为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想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谗:动作名,说坏话的人;邪,形作名,邪恶的人)则思正(使动,使……端正)身以黜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恩所加则思无(同“毋”,不要)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滥用刑罚)。总(归纳)此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形作名,贤能的人)而任之,择善(形作名,好的建议)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施布)其惠,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其忠。文武争驰(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君无事(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使动,使……鸣,演奏)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百姓)得到教化]。何必劳(使动,使……劳)神苦(使动,使……苦)思,代下(代替臣下)司(管理)职,役(劳损)聪明之耳目,亏(毁坏)无为(无为而治)之大道(最高的治世原则)哉!2.文本探究。问题1:作者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两两成对,分成五个方面,分别从什么方面提出?各用一个字概括。(小组讨论)明确:“十思”即十条建议。从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五戒”:(1)“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俭”(2)“念高危”、“惧满溢”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谦”(3)“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欲——“慎”(4)“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谗——“正”(5)“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不公——“明”问题2:明君除“十思”外,还要做到什么?最终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明确:弘扬这许多美德,并做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最终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六、总结本文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七、品析劝谏艺术材料补充:唐太宗看了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八、思考: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极尽忠诚。③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九、艺术特色(一)论证方法多样①引用论证:“居域中之大”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见可欲”语出《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知足,知止”语出《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谦冲而自牧”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宏兹九德”语出《尚书.皋陶谟》所讲的九种品德。作用:言之有据,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还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②比喻论证如开头以“木长须固本,流远须浚源”来比喻说明“国安须积德义”。从生活常见的事物入手,以自然现象喻治国原则,浅显易懂又生动形象。③对比论证如第二段,一正一反,对比论述,阐明了“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原因。通过对比,“殷忧竭诚”的好处和“得志傲物”的危害便彰显出来。(二)语言骈散结合,华美流畅,笔力遒劲,气势雄健。十、拓展延伸历史上,因直言进谏而被杀的忠臣不乏其人。关龙逄:夏朝名相,他因多次向桀进谏无效,最终被用炮烙之刑杀害。比干:商纣王帝辛的叔叔,因直言进谏被剖心。伍子胥:春秋楚国人,因父兄被楚王杀害而逃亡吴国,后因谏言不被采纳,被赐死……直言进谏,往往要面临不可预知的后果。而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从这篇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征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明确:有胆有智,忠于职守,尽职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战略管理与合同关系优化
- 2025商务英语考试:商务合同英译关键注意问题
- 2025租赁合同与销售合同
- 2025标准煤炭购销合同
- 2025《商务楼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的区别
- 2025餐饮连锁店的用工合同范本
- 2025铜产品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年:透视租赁合同中的当事人权益保障
- 2025有关企业对个人借款合同范文
- 地基基础基桩静荷载试验考试题库
- 珠宝行业中的区块链技术
-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会计受到的冲击与应对措施
- 断亲协议书模板
- TD/T 1061-2021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正式版)
- 级进模具毕业设计说明书
- MOOC 知识创新与学术规范-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儿童呼吸机基本使用
- 手术替代治疗方案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T-CNPPA 3025-2023 药包材质量协议管理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