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升级改造计划_第1页
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升级改造计划_第2页
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升级改造计划_第3页
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升级改造计划_第4页
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升级改造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升级改造计划TOC\o"1-2"\h\u8504第一章:项目概述 3304471.1项目背景 379231.2项目目标 3173101.3项目范围 330441第二章: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4212082.1网络安全风险识别 442342.1.1网络安全风险概述 425962.1.2网络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4204052.2网络安全漏洞分析 4185762.2.1网络安全漏洞概述 480032.2.2网络安全漏洞分析方法 5157602.3网络安全事件回顾 522842.3.1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概述 5193912.3.2网络安全事件分析与启示 53450第三章: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设计 6324803.1防护体系架构 6182713.1.1整体架构设计 657623.1.2架构模块划分 6294783.2关键技术选型 6295003.2.1网络边界防护技术 652203.2.2内部网络防护技术 6251853.2.3数据与应用防护技术 7253453.3安全防护策略制定 7257383.3.1网络边界防护策略 7194883.3.2内部网络防护策略 7116483.3.3数据与应用防护策略 727370第四章:网络安全设备升级改造 7205414.1网络安全设备现状评估 7166454.2设备升级方案制定 8246014.3设备部署与调试 829575第五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优化 9226375.1安全防护策略优化 9144895.1.1策略制定与更新 9261535.1.2策略实施与评估 9171985.2系统功能优化 9192455.2.1硬件设备升级 995935.2.2软件优化 944585.3安全事件响应流程优化 10102465.3.1事件分类与分级 10133375.3.2响应流程优化 10170545.3.3响应效果评估与改进 1022402第六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监控与评估 1034336.1监控体系建设 10113106.1.1监控体系概述 10296646.1.2监控体系架构 10165066.2评估方法与指标 111416.2.1评估方法 11235196.2.2评估指标 1140246.3监控与评估流程 1165136.3.1监控流程 11267246.3.2评估流程 1225444第七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运维管理 12302827.1运维团队建设 12162747.1.1团队组成 12298887.1.2团队培训与认证 1375107.1.3团队协作与沟通 1365637.2运维流程制定 1359557.2.1系统部署与上线 1322357.2.2系统监控与预警 13285377.2.3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3233597.3运维工具与平台 139277.3.1运维工具 1393027.3.2运维平台 137641第八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培训与宣传 14252948.1培训体系建设 14292238.1.1培训目标 1444488.1.2培训对象 14215288.1.3培训内容 14210478.1.4培训方式 14201488.2培训内容与方式 14224268.2.1培训内容 14227908.2.2培训方式 14314548.3宣传与推广策略 15296178.3.1宣传手段 15153848.3.2推广策略 158306第九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应急预案 15307559.1应急预案制定 15272709.1.1制定原则 15204589.1.2制定内容 15120969.2应急预案演练 16212919.2.1演练目的 1641839.2.2演练形式 16209889.2.3演练评估 1614689.3应急预案优化 1650909.3.1优化内容 16294239.3.2优化措施 1626683第十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总结 17107010.1项目实施过程回顾 172540810.2项目成果展示 173122310.3项目改进与展望 18第一章: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已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网络安全形势严峻,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安全事件频发,给国家安全、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为了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提高我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本项目旨在对现有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进行升级改造。1.2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如下:(1)提升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增强对各类网络攻击的防御能力;(2)优化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架构,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扩展性;(3)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保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4)加强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能力,提高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速度;(5)提高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1.3项目范围本项目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硬件设备升级: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2)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软件升级: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防护引擎等软件的升级和优化;(3)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优化:对现有防护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应对新的网络安全威胁;(4)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提高网络安全事件的发觉和应急响应能力;(5)网络安全运维管理:对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进行运维管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降低运维成本。第二章:网络安全现状分析2.1网络安全风险识别2.1.1网络安全风险概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网络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安全风险: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等信息泄露的风险。(2)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包括网络设备、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3)应用系统安全风险:涉及各类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漏洞和攻击手段。(4)数据安全风险:包括数据泄露、数据篡改等风险。2.1.2网络安全风险识别方法(1)威胁情报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网络威胁情报,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2)安全漏洞扫描:利用专业工具对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发觉安全风险。(3)安全事件监测:实时监测网络流量、日志等信息,发觉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4)安全审计:对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配置、操作等进行审计,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2.2网络安全漏洞分析2.2.1网络安全漏洞概述网络安全漏洞是指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中存在的安全缺陷,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缺陷实施攻击,导致信息泄露、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网络安全漏洞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缓冲区溢出:攻击者通过输入过长的数据,使程序缓冲区溢出,执行恶意代码。(2)SQL注入:攻击者通过在输入参数中插入恶意SQL语句,实现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3)跨站脚本攻击(XSS):攻击者在网页中插入恶意脚本,窃取用户信息。(4)跨站请求伪造(CSRF):攻击者利用用户的登录凭证,冒充用户执行恶意操作。2.2.2网络安全漏洞分析方法(1)漏洞挖掘:通过人工分析或自动化工具,发觉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2)漏洞验证:对已发觉的漏洞进行验证,确认其真实性和攻击性。(3)漏洞修复:针对已发觉的漏洞,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2.3网络安全事件回顾2.3.1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概述我国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以下为部分典型案例:(1)2018年某大型电商平台数据泄露事件:涉及数千万用户信息泄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2019年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内部数据泄露事件:导致大量用户数据泄露,公司声誉受损。(3)2020年某地区医院信息系统被攻击事件:导致医院信息系统瘫痪,影响正常医疗秩序。2.3.2网络安全事件分析与启示(1)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防止内部数据泄露。(2)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3)强化网络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快速应对网络安全事件。(4)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与创新:跟踪国际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第三章: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设计3.1防护体系架构3.1.1整体架构设计本项目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整体架构设计遵循分层次、模块化的原则,以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防护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网络边界防护层:负责对网络边界进行监控和防护,防止外部攻击者对内部网络的渗透。(2)内部网络防护层:负责对内部网络进行监控和防护,防止内部网络的攻击和病毒传播。(3)数据与应用防护层:针对数据和应用进行安全防护,保证数据和应用的安全性和完整性。(4)安全管理与分析层:对整个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进行统一管理、监控和分析,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3.1.2架构模块划分(1)网络边界防护模块: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2)内部网络防护模块:包括安全审计、终端安全防护、网络隔离等。(3)数据与应用防护模块: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应用安全防护等。(4)安全管理与分析模块:包括安全管理平台、日志分析、安全事件响应等。3.2关键技术选型3.2.1网络边界防护技术(1)防火墙:采用高功能防火墙,支持多协议、多端口转发,实现细粒度的访问控制。(2)入侵检测系统(IDS):采用基于异常行为的入侵检测技术,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潜在攻击行为。(3)入侵防御系统(IPS):采用主动防御技术,对检测到的攻击行为进行实时阻断。3.2.2内部网络防护技术(1)安全审计:对内部网络用户进行行为审计,发觉异常行为,防止内部攻击。(2)终端安全防护:采用终端安全软件,实现病毒防护、漏洞修复等功能。(3)网络隔离: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实现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物理隔离。3.2.3数据与应用防护技术(1)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安全。(2)访问控制: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3)应用安全防护:采用安全编码、安全测试等手段,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3.3安全防护策略制定3.3.1网络边界防护策略(1)制定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外部访问内部网络。(2)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行为及时处理。(3)定期更新防火墙规则库,提高防护能力。3.3.2内部网络防护策略(1)定期对内部网络进行安全检查,发觉并修复安全隐患。(2)加强终端安全管理,防止病毒和恶意软件传播。(3)实施网络隔离,降低内部网络被攻击的风险。3.3.3数据与应用防护策略(1)制定数据分类和加密策略,保证敏感数据安全。(2)实施访问控制,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3)加强应用系统安全防护,预防针对应用的攻击。第四章:网络安全设备升级改造4.1网络安全设备现状评估在进行网络安全设备的升级改造之前,首先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全面的现状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设备类型及数量:梳理现有网络安全设备的类型、数量以及分布情况,为后续升级改造提供基础数据。(2)设备功能:分析现有设备的功能指标,如防火墙的吞吐量、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等,以判断是否满足当前业务需求。(3)设备安全功能:评估现有设备的安全功能,包括防护能力、抗攻击能力等,以保证网络安全防护的可靠性。(4)设备兼容性:检查现有设备与其他网络安全设备的兼容性,为后续设备升级提供依据。(5)设备维护成本:统计现有设备的维护成本,包括硬件维修、软件更新等,以便进行成本效益分析。4.2设备升级方案制定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制定网络安全设备升级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选型:根据业务需求、功能指标和安全功能,选择适合的网络安全设备。(2)升级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制定合适的升级策略,如硬件升级、软件升级等。(3)升级时间表:制定详细的升级时间表,保证升级过程有序进行。(4)升级成本预算:根据设备选型、升级策略和升级时间表,编制升级成本预算。(5)风险评估:评估升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设备故障、业务中断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4.3设备部署与调试在设备升级方案制定完成后,进入设备部署与调试阶段,具体工作如下:(1)设备采购:根据选型结果,进行设备采购,保证设备质量。(2)设备部署:按照升级时间表,将新设备部署到指定位置,并保证与现有设备的兼容性。(3)设备调试:对部署的新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满足业务需求。(4)设备功能测试:对升级后的设备进行功能测试,验证设备功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5)设备安全测试:对升级后的设备进行安全测试,保证设备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6)培训与交接:对相关人员开展新设备培训,保证他们熟悉设备操作和维护,同时完成设备交接工作。通过上述设备部署与调试工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升级改造奠定基础,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第五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优化5.1安全防护策略优化5.1.1策略制定与更新为保证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高效运行,首先需对安全防护策略进行优化。策略制定与更新是关键环节,需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法规标准,保证策略的合规性;(2)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策略;(3)关注网络安全发展趋势,及时更新策略以应对新型威胁。5.1.2策略实施与评估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应保证以下几点:(1)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策略得到有效执行;(2)建立策略评估机制,定期对策略实施效果进行评估;(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策略,持续优化防护体系。5.2系统功能优化5.2.1硬件设备升级为提高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需对硬件设备进行升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服务器数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2)提升网络带宽,减少延迟;(3)优化存储设备,提高数据读取速度。5.2.2软件优化软件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代码,提高运行效率;(2)减少冗余功能,降低系统复杂度;(3)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防护。5.3安全事件响应流程优化5.3.1事件分类与分级为提高安全事件响应效率,需对事件进行分类与分级。具体如下:(1)根据事件类型,分为网络攻击、系统漏洞、数据泄露等;(2)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级别。5.3.2响应流程优化针对不同级别的事件,制定以下响应流程:(1)一般事件:由安全运维人员及时处理,记录事件处理过程;(2)较大事件:安全团队介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3)重大事件:成立应急小组,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及时上报;(4)特别重大事件:启动应急预案,全面排查风险,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3.3响应效果评估与改进为提高安全事件响应效果,需对响应过程进行评估与改进:(1)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响应过程进行量化评估;(2)定期分析评估结果,找出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改进;(3)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人员应急响应能力。第六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监控与评估6.1监控体系建设6.1.1监控体系概述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监控体系的构建。监控体系旨在对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进行全面、实时、有效的监控,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监控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时性:保证监控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和展示;(2)完整性:涵盖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3)可靠性:监控体系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4)安全性:保证监控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或被篡改。6.1.2监控体系架构监控体系架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各类数据,如流量、日志、配置信息等;(2)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存储,为后续分析和展示提供基础数据;(3)数据分析层: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4)数据展示层:以图形、报表等形式展示监控数据,便于管理人员快速了解系统运行状况;(5)管理控制层:实现对监控体系的配置、维护、权限管理等功能。6.2评估方法与指标6.2.1评估方法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定性评估:通过专家评审、现场检查等方式,对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2)定量评估:基于统计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对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安全性等指标进行评估;(3)模拟评估:通过模拟攻击手段,检测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防御能力;(4)实战演练:通过实际攻击场景,检验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实战应对能力。6.2.2评估指标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评估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指标:包括处理速度、吞吐量、延迟等;(2)安全性指标:包括抗攻击能力、安全漏洞数量、安全事件处理效率等;(3)可靠性指标:包括系统稳定性、故障恢复时间等;(4)可维护性指标:包括系统升级、维护成本等;(5)用户满意度:包括用户对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满意度、使用体验等。6.3监控与评估流程6.3.1监控流程(1)数据采集:按照预设的监控策略,实时采集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各类数据;(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存储,为后续分析和展示提供基础数据;(3)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4)数据展示:以图形、报表等形式展示监控数据,便于管理人员快速了解系统运行状况;(5)异常处理:发觉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处理;(6)监控优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监控策略,提高监控效果。6.3.2评估流程(1)确定评估目标:明确评估对象、评估范围和评估目的;(2)评估方法选择:根据评估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3)数据收集:收集与评估目标相关的各类数据;(4)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存储;(5)数据分析:运用评估方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6)评估结果输出:以报告、图表等形式展示评估结果;(7)评估结果应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提高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第七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运维管理7.1运维团队建设7.1.1团队组成为保证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稳定运行,运维团队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硬件、软件及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2)网络安全工程师:负责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3)数据分析师:负责对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为系统优化提供依据;(4)技术支持人员:负责对内外部用户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问题。7.1.2团队培训与认证运维团队成员需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同时鼓励团队成员获得相关认证,如CISSP、CISA、CEH等,以提升团队整体实力。7.1.3团队协作与沟通运维团队应建立良好的协作与沟通机制,保证团队成员之间信息畅通、协同高效。定期组织团队内部交流与分享,提升团队整体业务水平。7.2运维流程制定7.2.1系统部署与上线(1)系统部署前,需进行充分的测试,保证系统稳定可靠;(2)系统上线前,需制定详细的上线计划,包括上线时间、上线步骤、人员分工等;(3)上线过程中,保证各环节顺利实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与应对。7.2.2系统监控与预警(1)制定系统监控策略,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2)建立预警机制,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3)定期分析监控数据,优化系统功能。7.2.3安全事件应急响应(1)制定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流程,明确各环节职责;(2)建立应急响应团队,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保证应急响应流程的可行性。7.3运维工具与平台7.3.1运维工具(1)系统监控工具:对系统硬件、软件及网络设备进行实时监控;(2)安全防护工具: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3)数据分析工具:对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提供优化建议。7.3.2运维平台(1)统一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各系统、设备的集中管理;(2)安全事件管理平台:对安全事件进行统一记录、跟踪与管理;(3)数据分析平台:对系统运行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提供决策支持。通过以上运维管理措施,保证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企业的网络安全保驾护航。第八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培训与宣传8.1培训体系建设为保证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升级改造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以下是培训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8.1.1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旨在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高效运行。8.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包括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全体员工,保证各个层级的人员都能掌握相应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8.1.3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涵盖网络安全基础知识、防护系统操作与维护、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应急响应等方面。8.1.4培训方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保证培训的灵活性和高效性。8.2培训内容与方式8.2.1培训内容以下是培训内容的详细划分: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架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等;防护系统操作与维护:包括系统配置、监控、故障排查、功能优化等;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包括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国际网络安全法规等;应急响应:包括网络安全事件预警、应急处置、调查等。8.2.2培训方式以下是培训方式的详细介绍:线上培训: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在线考试、互动讨论等;线下培训:组织专题讲座、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等;结合实际工作:鼓励员工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8.3宣传与推广策略为提高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知晓度和使用率,以下宣传与推广策略:8.3.1宣传手段制作宣传海报、手册、视频等资料,广泛传播;通过企业内部网站、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渠道,发布相关新闻和信息;举办网络安全宣传活动,邀请专家讲座,提高员工参与度。8.3.2推广策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使用;将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保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发展。通过以上培训与宣传策略,有助于提升企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证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在升级改造过程中的顺利实施。第九章: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应急预案9.1应急预案制定9.1.1制定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应急预案应涵盖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各个方面,保证在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2)实用性: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保证各项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3)针对性:应急预案应根据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4)动态性:应急预案应定期更新,以适应网络安全环境的变化。9.1.2制定内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网络安全事件分类:根据网络安全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等级。(2)应急组织架构: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包括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处理小组、技术支持小组等。(3)应急响应流程: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事件报告、事件评估、应急响应、后续处理等环节。(4)应急资源清单:梳理应急所需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保证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用。(5)应急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网络安全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9.2应急预案演练9.2.1演练目的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是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在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9.2.2演练形式应急预案演练可以采用以下形式:(1)桌面演练:通过模拟网络安全事件,组织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处理小组进行桌面推演。(2)实战演练:在实际网络环境中,模拟网络安全事件,对应急预案进行实战检验。(3)联合演练: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9.2.3演练评估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应急预案的优化提供依据。9.3应急预案优化9.3.1优化内容应急预案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完善应急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