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规范TOC\o"1-2"\h\u20878第一章环境监测基础理论 2120161.1环境监测概述 231921.1.1环境监测的定义 2104421.1.2环境监测的目的 2131251.1.3环境监测的原则 3150851.1.4环境监测方法 377721.1.5环境监测分类 330152第二章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4224071.1.6监测设备选型原则 4293601.1.7监测设备选型要点 4140051.1.8监测设备使用 4261391.1.9监测技术原理 5291121.1.10监测技术应用 57395第三章大气环境监测 579551.1.11监测目的与意义 611191.1.12监测内容与方法 6276681.1.13监测频率与布点 673221.1.14评价目的与意义 622461.1.15评价方法与指标 6278911.1.16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 78330第四章水环境监测 858521.1.17水质监测指标 8113451.1.18水质监测方法 8162901.1.19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850701.1.20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844481.1.21水环境质量评价步骤 932028第五章噪声环境监测 9216351.1.22噪声监测方法 9262821.1.23噪声监测设备 10283081.1.24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0177691.1.25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1143651.1.26噪声环境质量评价应用 1129077第六章固体废物监测 11273631.1.27固体废物的分类 11160091.1.28固体废物的特性 12130071.1.29固体废物的处理 12160061.1.30固体废物的处置 12325681.1.31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技术规范 1331056第七章土壤环境监测 13244321.1.32监测目的与意义 13217701.1.33监测内容与方法 13196461.1.34监测频次与周期 13109501.1.35评价目的与意义 1454261.1.36评价方法与指标 1432211.1.37评价标准与等级 1430187第八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14125751.1.38数据收集 15104441.1.39数据处理 15228051.1.40数据分析 1522361.1.41数据评价 1625838第九章环境治理技术 16186481.1.42概述 16178691.1.43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16241301.1.44水污染防治技术 1627091.1.45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17310971.1.46概述 1747051.1.47生物修复技术 1749571.1.48物理修复技术 17307201.1.49化学修复技术 1729506第十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法规与标准 1897731.1.50环境监测法规体系 18324561.1.51环境监测政策 18170431.1.52环境治理标准体系 18269631.1.53环境治理规范 19第一章环境监测基础理论1.1环境监测概述1.1.1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各类污染物质、有害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地调查、监测和分析,为环境管理、决策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1.2环境监测的目的(1)了解环境质量状况:通过监测,掌握环境中各类污染物质的浓度、分布和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依据。(2)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及时发觉污染源,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发生。(3)保障人体健康:监测环境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为制定卫生防护措施提供依据。(4)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1.3环境监测的原则(1)科学性:环境监测应遵循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系统性:环境监测应全面、系统地收集各类环境信息,形成完整的环境监测体系。(3)连续性:环境监测应持续进行,以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动态性。(4)区域性:根据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第二节环境监测方法与分类1.1.4环境监测方法(1)化学监测: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性,评估环境污染程度。(3)物理监测:利用物理原理,如光学、电磁学、声学等方法,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4)遥感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大范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1.1.5环境监测分类(1)按监测对象分类:(1)大气监测:监测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和变化规律。(2)水环境监测:监测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等水体中的污染物。(3)土壤监测: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4)噪声监测:监测环境噪声水平。(2)按监测手段分类:(1)现场监测:直接在污染源或环境敏感区域进行监测。(2)实验室监测: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3)按监测频率分类:(1)瞬时监测:对特定时间点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2)连续监测:对环境质量进行长时间、连续的监测。(4)按监测目的分类:(1)环境质量监测:评估环境质量状况。(2)污染源监测: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3)环境风险监测:预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的风险。第二章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第一节监测设备的选型与使用1.1.6监测设备选型原则环境监测设备的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用性原则:根据监测目的、监测对象及监测环境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保证设备能够满足监测需求。(2)先进性原则:选择具有先进技术、高功能、高稳定性的监测设备,以适应环境监测的发展需求。(3)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选择价格适中、性价比高的监测设备。(4)安全性原则:监测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安全功能,保证在恶劣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1.1.7监测设备选型要点(1)监测参数:根据监测目的,确定所需监测的参数,如气体浓度、水质参数等。(2)设备功能:了解各类监测设备的技术参数,如测量范围、精度、分辨率等,选择满足监测需求的设备。(3)设备品牌与口碑:选择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品牌,保证设备的质量与售后服务。(4)设备兼容性:考虑监测设备与现有监测系统的兼容性,便于数据传输与处理。1.1.8监测设备使用(1)设备安装: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安装,保证设备安装正确、牢固。(2)设备调试:对监测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设备运行正常,各项功能指标达到要求。(3)数据采集与传输: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采集监测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4)设备维护与保养: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第二节监测技术原理与应用1.1.9监测技术原理(1)光学监测技术:利用光学原理,通过测量光与被测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环境监测参数的检测。(2)电化学监测技术:通过测量溶液中离子浓度或电导率等参数,实现对环境监测参数的检测。(3)质量监测技术:利用质量分析原理,对环境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获取监测参数。(4)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反应,实现对环境监测参数的检测。1.1.10监测技术应用(1)气体监测:采用光学监测技术、电化学监测技术等,对大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监测。(2)水质监测:利用光学监测技术、电化学监测技术等,对水体中的污染物、重金属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3)土壤监测:采用质量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对土壤中的污染物、重金属等参数进行监测。(4)噪声监测:利用声学监测技术,对环境噪声进行实时监测。(5)辐射监测:利用辐射监测技术,对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实时监测。(6)生态监测:采用生物监测技术、遥感技术等,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第三章大气环境监测第一节大气污染物监测1.1.11监测目的与意义大气污染物监测旨在实时掌握大气环境中各类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污染防治和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大气污染物监测对于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12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大气污染物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污染物: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2)监测方法(1)手工监测:采用采样、称重、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2)自动监测:利用大气污染监测仪器,实时在线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3)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传输过程进行监测。1.1.13监测频率与布点(1)监测频率大气污染物监测应根据污染物特性和环境状况,确定合理的监测频率。一般而言,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应每月监测一次,一氧化碳和臭氧每月监测两次。(2)监测布点大气污染物监测布点应遵循以下原则:(1)代表性:监测点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所在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水平。(2)均匀性:监测点应均匀分布,便于了解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3)科学性:监测点应选择在便于采样、分析、传输和管理的位置。第二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1.1.14评价目的与意义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科学评估,以判断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大气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1.1.15评价方法与指标(1)评价方法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等。(2)评价指标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污染物浓度:反映大气环境中各类污染物的浓度水平。(2)污染物排放量:反映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状况。(3)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综合评价大气环境中各类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4)环境风险指数(ERI):评估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1.1.16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1)评价结果分析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包括以下内容:(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评价区域大气环境中各类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2)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分析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对比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状况。(3)大气环境质量风险:评估评价区域大气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2)评价结果应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用于以下方面:(1)制定大气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大气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2)指导大气污染治理: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和污染物,指导污染源治理。(3)监测与预警: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4)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通过评价结果,提高公众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意识。第四章水环境监测第一节水质监测指标与方法水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节主要介绍水质监测的指标与方法。1.1.17水质监测指标水质监测指标是评价水质状况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1)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色度、透明度、悬浮物等。(2)化学指标:主要包括pH值、总硬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等。(3)生物指标:主要包括生物种类、生物量、生物指数等。1.1.18水质监测方法水质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1)现场监测:通过现场采样、快速检测等手段,实时获取水质数据。现场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水质自动监测站等。(2)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水样送至实验室,采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方法,对水质指标进行精确测定。第二节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其目的是了解水环境质量状况,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1.19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我国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地表水划分为Ⅰ类至Ⅴ类,分别对应不同的水质要求。地下水质量标准则将地下水划分为优良、良好、较好、较差、差五个等级。1.1.20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单项指标评价法: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对各个水质指标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满足相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2)综合评价法:将多个水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方法包括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3)水质模型法:通过建立水质模型,预测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衰减过程,评价水环境质量。(4)水质指数法:根据水质指标值计算水质指数,以指数大小反映水环境质量的好坏。1.1.21水环境质量评价步骤(1)收集水质监测数据: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等。(2)确定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目的和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水环境质量标准。(3)选择评价方法: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和分析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4)计算评价结果:根据所选评价方法,计算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5)分析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水环境质量状况,提出治理建议。(6)反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五章噪声环境监测第一节噪声监测方法与设备1.1.22噪声监测方法噪声监测是通过对环境中噪声水平的测量和分析,评估噪声污染状况,并为噪声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手段。噪声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远程监测两种。(1)现场监测现场监测是指监测人员直接到噪声污染现场进行测量和分析。现场监测方法主要包括:(1)声级计法:采用声级计进行测量,根据声级计的读数评估噪声水平。(2)声级频谱分析法:通过声级频谱分析仪对噪声进行频谱分析,获取噪声的频率分布特性。(3)噪声源识别法:通过现场调查、询问和观察,识别噪声源,并对噪声源进行测量和分析。(2)远程监测远程监测是指通过布置在噪声污染源周边的监测设备,对噪声水平进行实时监测。远程监测方法主要包括:(1)无线传感监测法:采用无线传感器对噪声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2)视频监控法: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噪声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噪声变化趋势。1.1.23噪声监测设备噪声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声级计、声级频谱分析仪、无线传感器等。(1)声级计声级计是一种用于测量环境噪声水平的便携式仪器。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噪声监测场合。(2)声级频谱分析仪声级频谱分析仪是一种能够对噪声进行频谱分析的仪器。它能够显示噪声的频率分布特性,为噪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器是一种通过无线传输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噪声监测设备。它具有安装方便、维护简单、实时性强等特点,适用于远程噪声监测。第二节噪声环境质量评价1.1.24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我国现行的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82008)等。(1)《声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包括居民区、文教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干线等。(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了城市区域各类噪声源的排放限值,包括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1.1.25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单项评价法单项评价法是指根据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为达标、超标和严重超标三个等级。(2)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监测数据、噪声源、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噪声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良、良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3)指数评价法采用噪声指数对噪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噪声指数是一个无量纲的指标,反映了噪声污染程度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4)模型预测评价法通过建立噪声传播模型,预测不同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对噪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1.1.26噪声环境质量评价应用噪声环境质量评价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噪声污染源治理:通过评价噪声污染源排放状况,为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城市规划:根据噪声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合理规划城市用地,降低噪声污染。(3)环境保护:对噪声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4)公共卫生:研究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防治噪声污染提供依据。第六章固体废物监测第一节固体废物分类与特性1.1.27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固体形态且无法直接利用的废弃物质。根据其来源、性质和危害程度,固体废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城市生活垃圾:包括居民日常生活、商业、服务业等产生的废弃物。(2)工业固体废物: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废渣、废石膏等。(3)农业固体废物: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4)危险固体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等危险特性的废弃物。(5)其他固体废物:如建筑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1.1.28固体废物的特性(1)物理特性:包括形状、大小、颜色、密度等。(2)化学特性:包括组分、结构、化学性质等。(3)生物特性:包括生物降解性、生物毒性等。(4)危害特性:包括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等。(5)环境影响: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污染土壤、水体、大气等方面。第二节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1.1.29固体废物的处理固体废物的处理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固体废物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1)物理处理:包括筛分、破碎、分选、压实等。(2)化学处理:包括中和、氧化、还原、沉淀等。(3)生物处理:包括好氧消化、厌氧消化、堆肥等。1.1.30固体废物的处置固体废物的处置是指将经过处理的固体废物安全、有效地放置在环境中,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1)填埋处置:将固体废物填埋在指定的填埋场,进行土地复垦和绿化。(2)堆肥处置:将有机固体废物进行堆肥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3)焚烧处置:将固体废物进行焚烧处理,减少废物体积,同时回收能量。(4)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5)安全填埋:对危险固体废物进行特殊处理,保证其在填埋过程中不污染环境。1.1.31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技术规范(1)处理与处置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2)处理与处置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污染。(3)处理与处置过程中应加强监测,保证处理效果。(4)处理与处置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和整改,保证设施正常运行。(5)加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第七章土壤环境监测第一节土壤污染物监测1.1.32监测目的与意义土壤污染物监测旨在掌握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分布、迁移和积累规律,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防治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1.33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1)重金属污染物:镉、汞、砷、铅、铬等。(2)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3)生物污染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4)土壤物理性质:pH值、质地、容重等。(2)监测方法(1)样品采集: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采用网格布点、随机布点等方法进行样品采集。(2)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包括干燥、研磨、过筛等。(3)分析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分析方法进行污染物测定。1.1.34监测频次与周期土壤污染物监测频次与周期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程度和防治需求确定。一般情况下,城市和重要农业区域每年进行一次监测,其他区域每三年进行一次监测。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1.1.35评价目的与意义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土壤环境中污染物含量、分布、迁移和积累规律进行综合分析,为土壤污染防治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1.36评价方法与指标(1)评价方法(1)单因子评价法:以土壤环境中某一污染物的浓度为评价指标,评价土壤环境质量。(2)综合评价法:以土壤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的浓度为评价指标,采用一定的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2)评价指标(1)重金属污染物含量:镉、汞、砷、铅、铬等。(2)有机污染物含量: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3)生物污染物含量:细菌、病毒、寄生虫等。(4)土壤物理性质:pH值、质地、容重等。1.1.37评价标准与等级(1)评价标准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确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2)评价等级根据土壤环境中污染物含量、分布和迁移规律,将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表示土壤环境质量优良、较好、较差和差。具体评价等级划分依据如下:(1)一级:土壤环境中污染物含量低于评价标准,土壤环境质量优良。(2)二级:土壤环境中污染物含量接近评价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较好。(3)三级:土壤环境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评价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较差。(4)四级:土壤环境中污染物含量远超过评价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差。第八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第一节数据收集与处理1.1.38数据收集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数据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监测点布设:根据环境监测目标、监测项目及监测范围,科学合理地布设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2)监测设备选型与校准:选择符合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的监测设备,定期进行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监测数据采集:按照监测方案和规范要求,采用自动或手工方式,实时或定期采集监测数据。(4)数据记录与传输:将监测数据及时记录并传输至环境监测数据中心,保证数据安全、可靠。1.1.39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监测数据进行初步检查,排除异常值、错误数据等,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不同时间尺度的监测数据整合为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分析。(3)数据校验:对监测数据进行校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4)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监测数据存储至环境监测数据库,便于查询、分析和应用。第二节数据分析与评价1.1.40数据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揭示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污染源排放特征等,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地图等方式展示监测数据,直观反映环境质量变化趋势。(2)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揭示数据分布特征。(3)相关性分析:分析监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4)聚类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区域,为污染源治理提供依据。1.1.41数据评价环境监测数据评价是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环境质量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为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数据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单项指标评价:根据监测数据,评价单项环境指标是否达到国家标准。(2)综合评价:将多个环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判断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3)污染源评价:分析污染源排放特征,评价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4)预警与预测:根据监测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环境治理提供预警信息。通过以上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评价,可以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提供科学、严谨的技术支持。第九章环境治理技术第一节污染防治技术1.1.42概述污染防治技术是指针对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程度的目的。污染防治技术涵盖了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环境领域,主要包括源头减排、末端治理和过程控制等环节。1.1.43大气污染防治技术(1)污染源控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燃烧设备效率等手段,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2)污染物去除:采用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3)污染物扩散控制:通过城市绿化、提高建筑物高度等措施,降低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速度。1.1.44水污染防治技术(1)污染源控制:加强对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的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2)污水处理:采用生化处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等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降低污染物浓度。(3)水质改善:通过底泥疏浚、湿地建设、人工浮岛等手段,改善水体水质。1.1.45土壤污染防治技术(1)污染源控制:加强对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的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2)土壤修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3)污染物去除:通过土壤淋洗、稳定化、固化等技术,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第二节生态修复技术1.1.46概述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针对受损生态环境,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其恢复到原有或更好的生态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东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技巧答案详解
-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合同法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大型平台软件分析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学院《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大学《茶艺、茶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市黄浦区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英语试题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
-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联盟2025年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一)生物试题含解析
-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控制原理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器视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鹌鹑蛋脱壳机的设计
- 行为安全观察behaviorbasedsafety研究复习过程
- 动火作业风险告知牌
- 锅炉专业术语解释及英文翻译对照
- 综采工作面末采安全技术措施
- 《小石潭记》作业设计
- 密封圈定位套零件的机械加工夹具设计说明书
- 旅行社等级评定申报材料完整版
- 大粒种子精播机的设计【玉米、大豆快速精密双行播种机含9张CAD图纸】
- CKE2500 250t履带式起重机
- 浅谈跨文化敏感度及其测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