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4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4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4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4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2025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4)1、《国语》有载春秋时“重耳拜土”的故事:公子重耳(晋文公)曾流亡卫国,向老农乞食,老农举起土块给他,重耳大怒,随从却认为这是上天的赏赐,重耳听后马上叩头拜谢,领受泥土而去。这则故事可以印证(

)A.封邦建国观念根深蒂固 B.井田制度仍旧影响深远C.统治者敬畏土地与农夫 D.重农思想已经初步萌芽2、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年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推断是()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B.甲骨文是探讨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C.《诗经》记载次数削减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特别重要的粮食作物3、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夫的境况不断恶化,但是占有肯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缘由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面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商品经济的靠物发展4、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夫的境况不断恶化,但是占有肯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缘由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5、唐大中九年,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对扬州、益州进行了比较:“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下列与“其”繁盛亲密相关的是(

)A.大运输河的开通

B.南诏的影响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都江堰的作用6、《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B.探讨历史须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C.文献资料比考古发觉更接近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因其年头久远均变得不行信7、《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的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哀思,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市民阶级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史学思想发生变更8、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C.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变更9、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

)A.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亲密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D.种植棉花能获得较高经济利益10、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闻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缘由是(

)A.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

D.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11、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经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化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12、清政府规定,“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这一规定的影响是()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复原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始终处于变更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输河,停止海运,由于运输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新航路开拓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起先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找寻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觉了一块"新发觉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究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拓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究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依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更,并分析变更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欧洲人找寻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答案1.A2.D3.C4.C5.D6.B7.A8.C9.D10.B11.C12.D13(1)变更:漕运方向由"东-西"向到"东南-西北"向,再到"南-北"向;从河运到河海兼运。缘由:王朝更替;政治中心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运输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旺盛。(2)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