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
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
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
是相互联系的。
单元内容介绍
1、认识各类病毒,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资料,了解病毒对人们的影响
以及预防措施。
2、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3、观察蘑菇的结构特点,认识真菌中的食用菌,丰富学生对菌类的认
识。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
物的形态特征。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
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6、能对实验现象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病毒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利用显微镜对微观事物进行观察。
4、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兀大约用四课时:1病毒一■课时;2、细菌一■课时;3、食用菌一*课
时;机动复习一课时。
第一课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前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和课上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病毒这一
特殊的生物类型,让他们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他们热爱科学,
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
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
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1病毒
1、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
2、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课后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病毒和病毒的危害,常见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
径和感染的症状。让学生知道流感、麻疹等主要疾病的预防措施。
第二课细菌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
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提问:同学们,课前你们搜集了有关细菌的图片或资料,现在
你对细菌有了哪些认识?
2、学生作答:把你查找到的或听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介绍给老师和同
学们。
3、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和鼓励。
二、交流资料
1、老师出示搜集的有关细菌的永久涂片。
2、教师向学生简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
4、学生汇报自己在显微镜下了解细菌的情况。
5、师小结: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基本形状。
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2、学生列举生活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作答。
(1)细菌对人类不利的一方面是……
(2)细菌对人类有利的一方面是……
3、教师小结
四、自由活动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细菌的知识。你想怎样
做好宣传,防止病菌入侵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给予肯定并布置一个展览比赛活动。
五、知识拓展
1、让生思考: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会是怎样的?
2、让生思索:把鸡或鱼的内脏放在广口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所发
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2细菌
细菌的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课后反思:
本课力争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结论的得出、概念的形成作为唯一
的目标,以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得出结论等活动来关注学习的
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
维习惯,尤其是要为那些羞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能
力、表达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发展性领域
目标。
第三课食用菌
教学目标
1.描述食用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
3.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4.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学策略
食用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
不仅了解食用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以及它
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食用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食
用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
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
的顺序观察这些食用菌,说出蘑菇的结构。
教学重点:知道食用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
教学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食用菌适于生活在温
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
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抱子的大小、颜色、表面
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
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
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
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
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
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
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
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
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蘑菇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2.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
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
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板书设计:
3食用菌
1观察我们带来的蘑菇
2识别有毒的蘑菇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带来的蘑菇,初步认识了食用菌,知道
了食用菌的结构。通过学生观察和动手研究蘑菇,知道了蘑菇被撕开后有无
色或白色的液体流出。知道了怎么样识别有毒蘑菇。
第二单元认识自己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从我们的身体切入到人体生理的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
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体生理的奥秘,让学生了解肌肉和骨骼、人
体消化、呼吸和血液循环、神经和信息传递,懂得人体器官卫生保健的重要
性,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复杂的信息传
递系统。
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因为是从自己的身体入手来进行人体生理
的研究。所以每个人自己、同学、家人都是教学资源,另外还有仪器室内的
“人体骨骼模型”、“人体消化系统”挂图、“人体呼吸系统”挂图等都是很
方便的教学资源。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的过
程,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意识到个人对身体健康负有责任,
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2、了解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了
解动植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及特点。
3、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总指挥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研究呼吸的
作用,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难点:认识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单元课时安排
4、我们的身体------1课时
5、我们的营养------1课时
6、食物到哪里去了------1课时
7、我们的呼吸----1课时
8、心脏和血管------1课时
9、脑与神经------1课时
第四课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
么。
2、通过上述亲历活动,引起孩子们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的
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
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能运用看、摸、听
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
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
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
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
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
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
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
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
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
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
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
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
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
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
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
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
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
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
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
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
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
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
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
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
怎样分布)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
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板书设计:
4我们的身体
观察我们的身体:头.颈.躯干.四肢
课后反思:
本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1、整堂课以学生的自
主体验为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猜想、观察、比较和整理
来自自己身体的信息资料,系统地了解了人体的内部器官;2、充分尊重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探究水平,利用课件、图片、模型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展
示人体内部器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3、采用大环节
教学法,以自主体验、小组合作的探究形式认识人体内部器官,避免了因教
学内容过多,造成教学散乱的现象。
第五课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
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
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4、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
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
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
地搭配。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并查找有关食
物营养的资料。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的资料卡。向父母、老师或
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
的食谱。
2、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镜子、小刀、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
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
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
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和查找有关食物营养的资料说一说:食
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
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
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
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
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
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
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
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
考。
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
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
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
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
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
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
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
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交流饮食习惯
师:同学们,为了健康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吃饭,那老师问一下
你们会吃饭吗?生一定会笑着答会
师:既然都会吃,那么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吃的,一日三餐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现在,把你们的一日三餐的情况写在纸上,一会我们再来分析你们
是不是会吃。
师出示食物结构金字塔,让学生说出金字塔给我们的信息,然后结合“资
料卡”,分析自己的饮食结构,互相说说各自的饮食结构是否科学。
生再次交流讨论,并对照课本中的资料卡分析自己的饮食是否合理(有
的可能缺少蔬菜或水果,也有的可能肉吃的太多等)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收集的资料,参考食物结构金字塔,讨论怎样饮食
更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因为每个人身高、体重、运动量等拜托,会产生饮食
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定属于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
下面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交流,自己设计自己的一日三餐。学生设计
的比较好,展示给大家看。
师再根据专家建议,向学生提供营养餐:早餐:1杯牛奶+1个苹果;
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1份水果。师
并板书
六、自由活动
师:科学健康饮食中,除了膳食结构要合理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健
康?
学生猜测,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生小结:
1、合理分配三餐;2、荤、素搭配;3、不挑食、不偏食;4、不暴饮暴
食。5、要选择无毒、无污染的食物。6、注意不要食用不洁食物以及过期食
物,注意饮食卫生。7、不要边看书边吃饭。等等
四、拓展活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今后将怎样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请
同学们回家后对家里的饮食情况作一次调查,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也可
以利用网络资源,编辑《营养与健康报》。
最后我把一首儿歌送给了同学们:
小学生,要记牢,科学饮食很重要。
一日三餐巧搭配,定时定量要做到。
五谷杂粮是主食,蔬菜水果不能少。
鸡鱼肉蛋宜适量,糖脂食物控制好。
饮食且要讲卫生,身强体健学习好。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
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
资本。
六、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统计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种类,分析你每天都获得了哪
些营养成分?并适当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
板书设计:
5、我们的营养
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早餐:1杯牛奶+1个苹果;
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
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1份水果。
课后反思:本课是让学生通过收集、观看资料、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
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
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和继续探究的兴趣。会通过实验等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
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
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是用知识生活而不
是用习惯生活,本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成
长。
第六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和食物的消化过程,以
及人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2.学会用唾液消化淀粉的对比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1号2号两个试管、淀粉糊、碘酒、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它们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呢?
(二)学习新课
L什么是消化?
(1)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人体把不溶解的食物变成能溶解的养料,这种变化叫做消
2.认识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在人的消化器官中进行的。
人体有哪些消化消化器官?
它们分别在什么部位?
(2)学生阅读,小组讨论。
(3)小结:
口腔在人体的头部,内有牙、舌及分泌唾液的腺体开口。
食管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内,是食物的通道。
胃在左上腹,像一个大袋子。
肝在右上腹,分泌胆汁到达小肠。
胰在胃的后面,能分泌胰液。
小肠在下腹部,又细又长,长约5〜6米。
大肠在小肠周围,末端是肛门,它是粪便的出口。
3.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观看录像
(2)汇报小结:食物进入口腔,初步消化,经食管入胃,胃液消化蛋
白质。小肠液、胆汁、胰液消化食糜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小肠绒毛吸
收营养,入血液,运送全身。
食物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三)巩固总结
什么是消化?
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
它们分别在什么部位?
(四)布置作业
细嚼米饭,为何有甜味?
板书设计:
6食物到哪里去了
口腔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直肠
课后反思:本课不仅使得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保健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培
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选择
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达到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
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
第七课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
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1、保鲜袋(一样大)、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瓶上要有石灰水的标签)、
气球、钟表、多媒体“人的呼吸”课件。
2、人的呼吸器官的模型、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是因为要从食物中获得长身体所需的营养和
获得热量。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人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是怎么回事?今天
我们就来研究“呼吸器官”。(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
(1)分组用保鲜袋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
①谈话:我们不停地进行呼吸,吸进去的是什么?呼出来的又是什么?
请同学们取出保鲜袋罩住口和鼻,不要留缝隙。这时你的呼吸有什么感觉?
过一会儿又有什么感觉?当你感到呼吸困难时,抓紧袋口,不能漏气,左手
把保鲜袋取下来,并扎紧袋口备用。
②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保鲜袋刚刚罩在口和鼻上时,呼吸还正常,过一会儿,感
觉到呼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保鲜袋内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
了,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了。
(2)推测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
①谈话:开始时保鲜袋里是什么气体?现在保鲜袋里还有气体吗?它的
成分有没有变化?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②学生讨论。
③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开始时保鲜袋里的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现
在保鲜袋内空气中氧气可能变少了,二氧化碳可能多了。我们可将燃烧的火
柴棒放进袋中,火柴立刻熄灭了,说明缺氧;再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袋中,变
浑浊,说明袋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3)实验: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①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②师生小结: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着的火
柴会熄灭。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袋中晃动后,变浑浊了,说明袋中的二氧化
碳较多。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进氧气,呼出二
氧化碳。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命之火”才能旺盛,才
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2、指导学生测量每分呼吸的次数,认识静坐时、活动后每分呼吸的次
数是不同的。
(1)测量静坐时,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讲述: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呼吸,你知道你1分钟呼吸多少次吗?
每人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默数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作记录。
②学生活动:学生实验(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并填写测量结
果。
(2)测量做操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谈话:我们做操以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的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做室内操。
③提问:请同学们用手摸胸部,与活动前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为
什么?(学生随即测每分呼吸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填写测量结果。
④师生小结:静坐时,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比较稳,儿童平静时的呼
吸频率在每分20〜25次左右。运动时,因为需要用力,呼吸肌加快收缩,
胸腔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呼吸深度急剧增加,呼吸次数同时急剧增加。
3、指导学生认识人在呼吸中有最大的通气能力(肺活量),但各人不同。
(1)谈话: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吹气球,轻轻吸一口气,然后全吹进
一个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深深吸一口气,再全吹进气球内,看看气球
有多大,这说明什么?
(2)学生实验,汇报。
(3)师生小结:深吸气比轻吸气吹的气球大。因为深呼吸时,能使胸
腔进一步扩大,身体内气体的容量随呼吸的加深而增大。尽力吸气后再尽力
呼气是在一次呼吸活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
(4)提问:全班同学都用最大的力气吸一口气吹气球,比一比,每个
人吹起的气球有什么不同,这又说明了什么?
(5)学生讨论。
(6)师生小结:人吹的气球有的大,有的小。说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
一样,各人身体内呼吸气体的容量就不一样。那么是哪些器官能够容纳气体
呢?现在我们一道研究人的呼吸器官。
4、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过程
(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①谈话:人时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它们
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它们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呼吸器官课件、挂图后再讨论、汇报。
③师生小结: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
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气
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肺在胸腔
内,有左肺和右肺。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成。肺泡内是空的,
可以容纳气体,与小支气管相通,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
④让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出各个呼吸器官所在的部位。
(2)认识呼吸的过程。
①讲述:观看空气在呼吸器官中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身呼吸的
情况,说说人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②学生讨论、归纳、汇报。
③师生小结:空气首先进入鼻腔。鼻腔里有鼻毛和潮湿的黏膜,能滤去
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鼻腔还能使干冷的空气变得湿润温暖。空气由鼻腔经
喉进入气管。气管的下端分成左右两根支气管,分别进人左肺和右肺。肺泡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进的氧气能从这里进人血管,再被血液送到全身各处
去;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血液送到肺泡里释放,再经支气管、气
管、鼻腔呼出体外。
5、向学生进行呼吸的卫生教育。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呼吸器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一定要
注意保护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请你们思考:
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病?得这些病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呼吸器官的疾
病?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师生小结: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必须做到:一注意呼吸卫生,
如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
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二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
三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
课后感受: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都能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呼吸
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课后反思:本节课让学生自己亲自设计和动手做实验,学生们的积极性
很高,知道了怎样做实验。能通过提示画出人体呼吸的气体在人体内部的旅
行路线。通过图片等知道了各种呼吸道疾病,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
第八课心脏和血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并知道
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猪的心脏、人的心脏模型图、干净抹布。
2、钟表、多媒体血液循环器官课件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
还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板书:心跳)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
(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
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②学生实践,分别感觉。
③汇报感觉结果。
④讲述: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⑤学生测量。(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
⑥学生汇报结果:每分心跳大约65次、70次、75次……
⑦小结:测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
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学生运动。(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学
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
汇报测量结果。
③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
这是为什么呢?请比较3次心跳数。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实质和人的血液循环器官。
(1)了解心跳的实质是什么?
①阅读课本。
②学生汇报。
③师生小结:心跳实质上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认识心脏。
①谈话: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
一个猪的心脏,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基本构造和形状差不多。
②分组观察猪心脏。(提出观察要求:i)外形像什么?ii)有多大?iii)
捏一捏心脏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③师生小结: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的
肌肉。
(3)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
①谈话: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与
心跳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仔细观察。
③师生小结: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到全身
各处的血管中,舒张时又让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
一次就是我们感到的心跳一次。
(4)认识血管。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的。我们手臂上的一根根
“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吗?
②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寻找血管。
③观察人体血管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对人体血管有
初步了解,同时渗透血液循环的知识)
④提问:人的血管有几种呢?
⑤师生小结:人的血管有三种。从心脏通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叫动脉血
管。动脉血管逐渐分支,越分越细,细到肉眼看不见的叫毛细血管。从全身
各处通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血管。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3、指导学生认识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过程及其作用。
(1)认识血液循环的过程。
①谈话: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我们把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用多
媒体放出来,看看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的过程。
②学生观察。
③学生参照课文图中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相互描述血液在人体中循环
的过程。
(2)认识血液循环的作用。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心脏不停地收缩、舒
张,血液便沿着这个过程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呢?血液流
到小肠绒毛时会怎样?血液流到肺泡时会怎样?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血液
循环就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是为什么?
②阅读课本。
③师生小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小肠时携带上养料,经过肺时携
带上氧气,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收集的二氧化碳和各种
废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器官就得
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就不会被运走,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增多,为了保证更多的养料和
氧气的供给,所以就要加快血液循环,因而心脏的跳动也就加快了。
④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测自
己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多。
4、指导学生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1)认识脉搏的位置。
①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71页图。这个学生在做什么?你在哪里
见过类似的情景?
②学生观察汇报。
③师生小结:这个学生在手腕上寻找跳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找“脉
搏”,在中医院的门诊室里时常看见中医在给病人“搭脉”。
(2)什么叫脉搏?
①谈话:你也可以模仿照片上的同学找到自己手腕上的脉搏,并学会数
自己和别人的脉搏。教师示范“搭脉”。提问:是什么在动?为什么动?什
么叫脉搏?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
③师生小结:脉搏是血液通过血管时使血管产生的搏动。
(3)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①谈话:同一个人的心跳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
测试。即同时测试一个同学的心跳和脉搏,具体方法是:用右手按着同学手
腕上的脉搏,并把耳朵贴在那个同学的胸前听一听。也可以一个同学测量脉
博,另一个同学测量心跳,同时计时。最后汇总测量到的数字。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由教师统一计时)
③师生小结:在一定的时间里,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一致的。
5、指导学生认识脉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
①提问:有人说脉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保
护自己的心脏?
②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③师生小结:通过听和摸脉搏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人
体健康情况,这是医生诊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少年儿
童每分脉搏跳动60〜100次,如果低于60次或高于100次,就可能有病了,
例如在发烧时脉搏常会加快。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
方法监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人在运动时,心跳和脉搏跳动都会加快,那是
正常的。
要保护好心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
育锻炼要适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同
学们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
板书设计:
8心脏和血管
1、测脉搏
2、找心脏和血管
3、怎样保护心脏和血管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心脏的基本结构、位置以
及心脏、血管、血液之间的关系,但只是表面粗浅的认识,着重是懂得了一
些医疗基础知识,如:摸脉搏,知心跳及心跳次数、运动与心跳次数的关系、
简易听诊器制作和使用的方法。
第九课脑与神经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
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
动。
教学准备: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
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
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
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
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脑
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
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
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入
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
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
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
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
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
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
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
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板书设计
9脑与神经
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视觉中枢
课后反思: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传递信息的特
点,知道了从古到今人类传递信息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科学技术是在不断进
步的。
第三单元声音的秘密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声音的秘密共分四个小课题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
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认识了物体的震动产生了
声音的基础上,探究哪些物体能传播声音。教课书按照假设一一设计一一实
验验证一一制作应用的思路,探究出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资源分析
1、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单元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
活经验,对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对声音有着最
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熟
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它们的更
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2、教学方式分析
本单元属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学生的认识水平来说,这
些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
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涉及较少。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
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3、资源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因而不难收集生
活中于本单元有关的教学资料和实验材料。课前教师应发动学生收集充足的
实验材料。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声音的产生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
出探究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器材做研究声音的实验;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制做创造性科技作品。
2、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对声音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的大
致思路。
3、应用已有知识对声音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提出猜想;能提出探究的
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能用简单器材做探究性、实验性实验;
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科技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做到学
以致用。
3、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消除噪音的科
技新产品、新材料;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
面影响。
科学知识
1、认识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有大小高低不同;知道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液体、固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能区分乐间和噪音。了解噪
音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声音的产生是本课教学法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是教学重点,本课的实验是教学
难点。
课时安排
本单元大约用5课时:10、声音的产生一课时;n、谁能传播声音一课
时;12、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时;13、噪音的危害与防治一课时;机动一课时。
第十课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
系着线的泡沫小球。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重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
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
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
组坐在座位上。)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
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
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
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
的变化。
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
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见下页)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
材料(在选豆)、鼓棍。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J”)(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
球。
(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
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
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
(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
生的实验方案。
(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
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
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
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
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
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
观察。
板书设计:
10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
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十一课谁能传播声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
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
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
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
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
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
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
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
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
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
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
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
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
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
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
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
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
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板书设计:
11谁能传播声音
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课后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将科学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贯穿
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用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用科学的研究
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投入课堂,进行探究式学习。不惟书不惟上,
不推崇统一的答案式教学,而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各显
神通,让学生自己在探究的过程学习,在假设与求证的过程中发现科学的乐
趣。“听”出科学的“声音”,“听”出科学的道理。
12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目标: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人耳的构造;
骨传声和空气传声
教学难点
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具准备
视频资料,音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复习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
3、声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传声的?
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
引入新课:老师的讲课声大家都能听到,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能听到
我的讲课声呢?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1、要有声源;2、要有传声介质;3、人耳能感受声音。前两个我们上
节课已经讨论过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耳朵的学习,认识我们是怎样听到
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
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
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
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
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
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
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
并板书如下内容:
外界的声音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听觉神经
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度测试题及答案
- 望城英语面试题及答案
- 十亿吨石油合同范例
- 劳务公司都有些合同范例
- 婴幼儿黑板教学的试题及答案分析
- 未来电动汽车技术迭代的方向试题及答案
- 北京货物运输短途合同标准文本
- 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合同范例
- 电动车技术进步对市场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协商解除销售合同范例
- 2024年-GIS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教师语言与沟通艺术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温州大学
- 《路基养护》课件
- 《基于EVA的科大讯飞企业价值评估的计算过程及结果探析案例报告》10000字(论文)
- 空气输送斜槽选型手册
- 服装IE(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培训机构教务管理岗位职责
- 水利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
- DB44-T 2537-2024 小型水电站退役导则
- 托幼机构安全应急预案制度
- 酒店执行力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