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50∕T 767-2017 全域旅游示范镇(乡)评定要求_第1页
(高清版)DB50∕T 767-2017 全域旅游示范镇(乡)评定要求_第2页
(高清版)DB50∕T 767-2017 全域旅游示范镇(乡)评定要求_第3页
(高清版)DB50∕T 767-2017 全域旅游示范镇(乡)评定要求_第4页
(高清版)DB50∕T 767-2017 全域旅游示范镇(乡)评定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50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重庆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旅游协会、九龙坡区旅游局、巴南区旅游局、南川区旅游局、九龙坡区金风镇人民政府、巴南区东温泉镇人民政府、南川区大观镇人民政府、巫溪县塘坊镇人民政府、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旗、邝海、马斌、曾祎、熊斌、黄慧、邱克斌、陈馨、胡志毅、冉爱科、左萍、王渝生、陈胜勇、周厚伦、吴胜东、刘艺。I1全域旅游示范镇(乡)评定要求本标准规定了全域旅游示范镇(乡)的术语与定义、基本要求、评定标准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乡)依托各种资源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旅游业,开展全域旅游示范镇(乡)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0001(所有部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JTGD82-2009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有必要的旅游功能,通过评定为“全域旅游示范镇(乡)”的建制镇(乡)。年旅游收入annualtourismincome2依法取得相关手续,有固定经营场所,开展旅游经营活动的个体或法人组织。由旅游经营户支付工资的各类职工(包括正式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工、计划外用工等)的人数。4基本要求4.1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产业带动功能较强,产业融合程度较高。旅游收入在镇(乡)经济中位置突出,旅游业在解决农民就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成效显著。4.2旅游发展管理能力较强。旅游产业定位明确,旅游管理机构健全,旅游规划科学合理,旅游专项资金到位,旅游支持政策到位,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氛围。4.3旅游产品开发与环境保护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项目及产品形成一定规模,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当。4.4旅游服务设施完善。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4.5旅游服务水平较高。坚持依法治旅,旅游质量监管与执法机制健全,游客满意度高,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和重大旅游投诉发生。5评定标准5.1经济发展水平5.1.1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在周边区县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市场辐射力,旅游产业布局合理、结构逐年优化,观赏游憩价值较高。5.1.2全镇年旅游收入1000万元以上。5.1.3全镇年接待人次30万人次以上。5.1.4旅游从业人数1000人以上。5.1.5区域内有旅游经营户80家以上。5.2发展与管理5.2.1产业定位5.2.1.1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明确定位,包括以下情况:a)在人代会通过的区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明确定位;b)下发专门文件给予了明确定位:c)旅游业发展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编制有旅游发展规划。5.2.1.2镇(乡)编制的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在有效时间内得以实施,近期旅游建设项目有详细规划,并符合规范要求。5.2.1.3合理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生态保护区:旅游产业布局及镇(乡)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对镇(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职能、规模做出科学的预测并提出实施计划及阶段目标。5.2.1.4对生态环境、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明确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5.2.1.5传统风貌区、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新建建筑与原有风貌协调统一。5.2.2政策支持5.2.2.1政府财政资金和旅游经济收入中有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的保护。5.2.2.2有鼓励或帮助农民自主参与旅游开发等政策措施,吸纳本地劳动力,提高就业率,促进农民增收。5.2.2.3依托农业种养殖产业基地开发的观光、休闲等乡村旅游项目可视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相关扶持政策。5.2.2.4鼓励支持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和旅游重点片区的旅游设施、环境建设,给予相应补助:鼓励支持镇(乡)利用区域内优质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乡村旅游产品。5.2.3管理机构5.2.3.1镇(乡)成立有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旅游协调议事机构。5.2.3.2旅游、公安、工商等工作机构建立了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度,能有效查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规定的行为。5.2.3.3有专人负责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旅游管理制度。5.2.3.4镇(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旅游统计制度,定期上报和公布统计数据5.3信息服务5.3.1积极参加各级政府或旅游部门、权威旅游机构组织的旅游推介活动,或与中介机构合作开展旅游推介活动。5.3.2定期举办各类节庆、赛事活动。5.3.3通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做过宣传营销。5.3.4能采取微信公众号、手机软件、官方网站或与著名门户网站合作等其中一种方式,提供旅游攻略、订票、订餐、订房等网络咨询和预定服务。5.3.5有体现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标志、宣传口号和形象定位。5.4资源开发与保护5.4.1基础设施5.4.1.1道路交通5.4.1.1.1交通可进入性好,与主要依托城市之间有公交线路或旅游专线。5.4.1.1.2镇(乡)域内部交通组织合理,实现公路村村通,路况良好,进出通畅。5.4.1.1.3镇(乡)政府所在场镇应设专门交通场站,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应设专门交通站点。5.4.1.1.4主要旅游活动区域(镇(乡)政府所在场镇、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应设立与景观环境相协调、数量和规模满足需求、标识规范和醒目的旅游停车场。5.4.1.1.5镇(乡)域范围内旅游交通标识设置合理、规范,应符合JTGD82-2009。5.4.1.1.6宜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和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交通工具。5.4.1.1.7应在合理的场所设置供自驾游车辆、房车等使用的水电补给点。345.4.1.2.1自来水入户普及率达到90%以上。给排水配置合理,5.4.1.3.1镇(乡)政府所在场镇应设镇(乡)中心医院,主要旅游景区和乡5.4.1.3.3镇(乡)政府所在场镇、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卫生管理制度健全,且有效实施。5.4.1.3.4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镇(乡)政府所在场镇、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垃圾站(箱、筒)的数量适当、设施完好、分布合理、标识清楚。5.4.1.4.2镇(乡)政府所在场镇应设邮政投递点,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设邮政投递点。5.4.1.5其他设施5.4.2.1游客中心5.4.2.1.1镇(乡)政府所在场镇应设游客服务中心或游客服务点,乡村旅游点应设游客服务点。55.4.2.4购物设施5.4.2.4.1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与环境相协调。鼓励发展与场镇市场和乡村集市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购物场所。5.4.2.4.2购物场所管理制度健全,实施到位,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无价格欺诈、围追兜售和强买强卖现象。5.4.2.4.3宜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5.4.2.4.4应至少有一个旅游购物商场,售卖体现当地物产和文化的农副产品、民间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等。5.4.2.5娱乐设施5.4.2.5.1主要旅游活动区域(镇(乡)政府所在场镇、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应具备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具有地方特色、数量和档次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娱乐设施。5.4.2.5.2宜开展常设性、系列化民俗旅游活动。5.4.2.5.3宜设有特色民俗街区、民俗广场、乡村集市和夜市等。5.4.2.6标识系统5.4.2.6.1主要旅游活动区域(镇(乡)政府所在场镇、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应建设旅游标识系统(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等)。5.4.2.6.2各类标识规范标准,设置合理,设计有地方特色,与景观环境相协调,应符合GB/T10001的规定。5.4.2.7公共厕所5.4.2.7.1旅游厕所设计建设应符合GB/T18973-2016的要求。5.4.2.7.2旅游厕所应布局与规模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管理到位,清洁卫生,内外美化,标识规范清晰美观。5.4.2.7.3镇(乡)政府所在场镇和主要旅游景区的人员密集区域,宜设置第三卫生间。5.4.2.7.4因地制宜,宜建设节水型、节能型、生态型、环保型旅游厕所。5.4.3旅游资源5.4.3.1镇(乡)域范围内拥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白然、人文旅游资源,适宜开展旅游活动。5.4.3.2域内旅游资源能够较完整真实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自然环境和景观特色鲜明。5.4.3.3域内旅游资源具备一定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在科学普及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5.4.3.4域内旅游资源开发已有一定基础,有一定数量的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5.4.3.5域内旅游业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主题特色,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5.4.3.6域内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至少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形式。5.4.4生态环境保护5.4.4.1村容镇貌整洁,环境优良,生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5.4.4.2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建制镇(乡)和其他乡村地区达到二级标准。5.4.4.4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声环境不超过55/45(昼/夜dB):建制镇(乡)声环境不超过60/50(昼/夜dB):其他农村地区声环境不超过55/45(昼/夜dB)。5.4.4.5固体废物处理率为70%,远期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5.4.4.6镇(乡)政府所在场镇的生活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工业废水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