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高2026届语文试题尊重自己!爱护复旦!复旦过去的光荣,将来的灿烂,全赖我们共同爱护,共同发展!同学:今天在考试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不要忘记复旦!考场秩序井然,人人洁身自爱。本试卷分为I卷和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工整地书写在答题卡上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孔子十分重视诗教,因为他认为诗的社会作用是很大的。《论语·阳货》篇有相关说明,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对此,研究者一般都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解释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因为“兴、观、群、怨”说最终是要解决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但是,这种社会功能必然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力量的激发,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人及其心理的变化,文学的社会作用无从发生。诗可以“兴”。“兴”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兴”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兴”,则有较密切的关系。“兴”的原义是“起”(见《说文解字》),“起”与“立”的意义相近,因此作为《诗》的“兴”,是说不能把学诗停留在学习语言技巧和知识以及“专对”的本领上面,还必须从诗的学习中获得对人自身感情的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熹把“兴”解释为“感发志意”(《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说诵读诗歌可以使人的感情激动、精神振奋。那么为什么诗会有这种作用呢?朱熹又把“兴”解释为“托物兴辞”(《诗传纲领》),孔安国则把“兴”解释为“引譬连类”(见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注)。如果我们把这三种解释联系起来思考,那么我们对“兴”可能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首先,诗必须“托物”“引譬连类”,有形象,有联想的空间,而不是抽象的说教;其次,人们诵诗过程中通过对形象的体会和联想,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使感情、意志和精神振奋起来,使人得以“起”,得以“立”。所以“兴”的意思是指诗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对人的情感激励鼓舞。孔子的“兴”的观念既考虑到诗的形象性特征,又强调了诗的感情特性。对于“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培养人的情感力。我的理由是,既然把“兴”训为“起”,实际上可以把“兴起”连起来解释。《论语》中的“兴于诗”,《孟子》中的“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都是偏重情感发动的意思。所以“兴”可以说是孔子对情感力量的关心。他认为诗三百篇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通过诗来开发人的健康情感,是孔子的“兴”说的基本内涵。过去的研究多受朱熹的影响,认为“兴”是“感发志意”,“志意”偏重于理性方面,忽视了兴与人心的激动感兴的关系,是有片面性的。诗可以“观”。“观”是什么意思?“观”首先是对《左传》所记载的“观诗”活动的总结。具体的解释,可参考《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考见得失”。诗因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春秋时期,统治者热心派人搜集各地的民歌,谓之“采诗”,借以考察下层人民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呼声。所以“观”的内涵主要指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观察现实的政治实施的结果,当然也可通过赋诗言志观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可以说,“观”揭示了诗歌的认识作用。如果说“兴”偏重于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话,那么“观”偏重于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世界。诗可以“群”。“群”是什么意思?关于“群”的问题可能与原始时期人类的群体活动有联系,诗和乐、舞一起,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这种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解释“群居相切磋”,朱熹《四书集注》中则说“和而不流”。这些解释都比较准确。所谓“群居相切磋”,就是通过对诗的解读,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互相切磋,最后达成统一的意见。所谓“和而不流”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流”,是漫无检束的意思,“不流”就是达到统一,但这统一是怎样达到的呢?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在“和”之中达到,“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团和气,“和”是在不同的意见中去求统一。这就是“群”。可以说,“群”体现了诗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用现代的话语翻译出来,就是通过诗进行对话。诗可以“怨”。什么是“怨”?《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诗》有君政不善则讽刺之,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朱熹注则说:“怨而不怒。”这样,“怨”就包括了两点:第一,怨作为对不良政治的批判,是诗的重要功能,“苛政猛于虎”,对不好的政治就是要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则有所戒惧,这才符合“仁”学的根本目标;第二,怨作为下层百姓手中的武器,又不能运用过分,要适可而止,怨可以,但要“怨而不怒”,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孔子的立场所决定的,孔子的学说是治理社会、组织社会的学说,不是推翻社会的哲学,这反映到诗上面,就要求批判社会政治也要符合分寸,不能把社会搞乱。当然,在后来的诗学发展中,已经把“怨”的内容扩大到对现实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可以说,“怨”概括了诗的批判现实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兴”是开发情感力量,“观”是开发认识力量,“群”是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能力,“怨”是通过批判社会舒泄人们心中的愤懑,是舒泄能力。“兴、观、群、怨”恰好是四种力量,这四种力量涵盖了人的“知、情、意”基本心理功能。孔子当年这种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概括,对今天而言,仍然是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研究者多从社会伦理角度解释孔子的诗教说,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入地探究诗教说产生的原因。B.春秋时期的统治者通过搜集的民歌来观察现实政治的实施结果,也观察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C.“群”的提法起初可能与原始人类的诗乐舞活动有关,而朱熹和孔安国对“群”的注解仅关注“诗”。D.“怨”的对象在诗学发展中从不良政治扩大到现实中一切不合理事物,偏离“怨而不怒”的要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发生不能离开人及其心理的变化,心理力量的激发是文学社会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B.朱熹将“兴”解释为理性“志意”的感发,不重视诗的感情特性,与孔孟强调情感发动的解释相偏离。C.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可以“考见得失”,是因为诗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D.“怨”是诗的重要功能,对于“怨”的注解,孔安国和朱熹各有侧重,但都符合孔子的“仁”学目标。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二段观点的是(3分)A.西汉《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西晋傅玄《蜉蝣赋序》:“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C.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D.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4.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在行文上极富严谨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苦恼契诃夫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他们在午饭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什么?”军人问。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嘻嘻!”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赶开!”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是啊,想喝水。”“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如果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小说发表于1886年,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风雪黄昏车马图,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为人物设定了晦暗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B约纳想要向军人说话,却只发出咝咝的声音,表现了他内心积聚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巨大悲伤之情。C约纳不为三个年轻人的辱骂而痛苦愤怒,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这一细节写出了他为了生计而宁愿被辱的心理。D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没有主观说教,但读者却能从其客观真实的描述中,感受到人物心态和社会状况。关于小说写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约纳和马在风雪中都一身白,一动不动,说明人与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互相映衬,都作为小说的主角表现主题。B小说多处描写马的处境、状态,暗示了约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丰富了约纳这一人物形象,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C小说结尾处约纳向马倾诉苦恼,与开头“向谁诉说”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反映了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倍感心酸。D没有人耐烦听约纳的诉说,马却静静地听着,“向主人手上呵”,“人与人”和“人与马”对比强烈,反映了世态炎凉,深化了主题。小说大量使用短句和省略号,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8.有人比较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认为“一样孤苦,两种诉说”。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宁越欲干齐桓公,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商于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问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越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及至从者以请桓公赣①之衣冠而见说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问之而故贤者也,用之未晚。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也。以人之小恶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凡听必有验,一听而弗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合也,权而用其长者而已矣。当是举也,桓公得之矣。(节选自《淮南子•卷十二》,有删节)材料二: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己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雠’,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雠嫌,不得不举。”(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有删节)【注】①赣:赏赐。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桓公及A至B从者C以请D桓公赣之E衣冠而见F说G以为天下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权,权衡。与《过秦论》“与山东诸国比权量力”的“权”意义相同。B.当,应当。与《苏武传》“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的意义相同。C.但,只要。与《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的“但”意义不同。D.形迹,踪迹。与成语“形迹可疑”中的“形迹”的意义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宁越到了齐都城外,巧遇桓公。宁越在牛车下吃饭,望见桓公就迅速敲击牛角,唱起商歌以引起他的注意。B.齐桓公并未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因为关于人才的选拔,他有自己的见解,《淮南子》对此表示认可。C.李道裕力排众议,认为刑部尚书张亮没有谋反的迹象,应该无罪。其持论公正,最终赢得了皇帝的认可。D.唐太宗谈到人才选用时,引经据典,其意殷殷。这些描写塑造出了求贤访能、以求国家大治的明君形象。12.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宁越欲干齐桓公,困穷无以自达。(4分)(2)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4分)13.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古代贤君选拔人才的记载,请根据材料内容,说说齐桓公和唐太宗在用人上有什么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夜坐(其二)龚自珍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即李聃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能而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B.颔联写诗人人至壮年却只能在国史馆工作,是因为他早年堕入晋贤狂放不羁的遗风,“惜”字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少无知的懊悔。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15.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莫不中音。”}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原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相林43年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这开路的艰难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临安春雨初霁》中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如此形象而又深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刘克庄《贺新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句劈空而下,将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5)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看似写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和报国忠心。这两句饱含对明主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暗中慨叹自己报国无门。(6)“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上两道宽边了。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很快就露出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一切也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三弟,走快点,”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不要紧,就快到了。……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你扮李医生,很不错,”觉慧用热烈的语调说。他马上加快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腿上面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向四处落下,落在伞、轿顶、轿夫的斗笠、行人的脸上”,原句和改写后的句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5分)18.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作用与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B.“真的?哈哈哈……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