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知识清单
第一部分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第二部分重点词语释义与积累第三部分技巧方法点拨与应用
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20卷,已散佚。²拓展: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将领,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千古一帝之一,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疏“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讽、谏、谤、讥、诽”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公开指责。讥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微言讽刺。诽是背地里议论。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文学思想及作品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相关文化常识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御史:监督各级官吏,弹劾大臣谏官:提醒皇帝不要犯错,并且督促其犯错之后要勇于改正“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奏章,奏议,如秦李斯《谏逐客书》。名实之辩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实内涵名称;形式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的是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杜牧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出生名门,唐宰相杜佑之孙,26岁中进士,在地方和中央都曾任职。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樊川”,自号“樊川居士”。杜牧在文、赋、诗方面皆有建树。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是继韩愈、柳宗元之后的散文大家。有《樊川文集》传世。赋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推动赋由骈俪走向散文化,《阿房宫赋》历来被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诗成就最为突出,诗风清丽自然,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赋内涵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舒展散布)文,体物写志也。”形式手法: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比喻、夸张;语言:讲究辞藻和用典,声律和谐,朗朗上口;句式: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咏物说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苏洵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²相关评价欧阳修说: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论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
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谏太宗十思疏》(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亲人。
今义:自己的身体。(5)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今义:泛指祭祀用品。(6)臣虽下愚。古义: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今无此意。
3.词类活用(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2)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3)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4)貌恭而不心服(名状,表面上,内心里)(5)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做君主)(6)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责任、重权)(7)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位置)(8)惧谗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9)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可行的意见)(10)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1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12)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险的情形)(13)智者尽其谋(形作动,穷尽)(1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作动,远长)(15)塞源而欲流长者(形作动,长远)(16)克终者盖寡(形作动,坚持到底)(17)欲流之远者(使动用法,使……流得远)(18)知止以安人(使动用法,使……安宁)(19)正身以黜恶(使动用法,使……端正)(20)思虚心以纳下(使动用法,使……谦虚)
(21)何必劳神苦思(使动用法,使……劳累)(22)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意动用法,以……为乐)(23)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意动用法,以……为忧)4.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固: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巩固)②据秦孝公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坚固)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然) ④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本来,原来) 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⑦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实在)
(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省略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3.状语后置(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2)戒奢以俭4.宾语前置(1)则思知足以自戒(2)则思谦冲而自牧5.定语后置(1)居域中之大6.固定句式(1)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答司马谏议书》(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古义: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6.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三)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
(名作动,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作动,做)(四)一词多义1.见:(1)冀君实或见恕也
(第一人称代词,我)
(2)见渔人,乃大惊
(动词,看见)(3)于是人朝见威王
(动词,拜见)(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5)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6)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 2.修:(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动词,修改)(2)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建)(3)诌忌修八尺有余
(形容词,长) (4)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动词,学习)(5)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动词,修养) (五)句式1.判断句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5)胥怨者民也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受命于人主
3.宾语前置句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阿房宫赋》
(一)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古义:跑,奔,趋向;
今义:行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
;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3.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座,所;
今义:下降,衰败
4.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
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6.可怜焦土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二)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毕,被动用法,被灭亡;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9.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10.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11.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三)一词多义:1.一:
(1)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一把)(3)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2.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3)晋陶渊明独爱菊
(喜欢)3.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提取)(3)留取丹心照汗青
(着,助词)4.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家族)5.缦:(1)廊腰缦回
(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2)缦立远视
(形容词,久长)6.尽:(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副词,达到顶点)(2)奈何取之尽锱铢
(尽量)(3)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竭尽,全部用出)(4)触草木,尽死
(全,全部)7.使:(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连词,假使)(四)句式1.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5)渭流涨腻,弃脂水也;(6)烟斜雾横,焚椒兰也。(7)雷霆乍掠,宫车过也。2.省略句(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3)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3.状语后置(1)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4.宾语前置(1)秦人不暇自哀5.被动句
(1)戍卒叫,函谷举。《六国论》(一)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暴露,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古义:他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爷爷。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力量。
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使……亏损,使动用法)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形作动,保全)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的地盘,大的地盘)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作状,按道理)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作动,坚持正义)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使……退却,击退)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名作动,侍奉;名作动,礼待;名词作状语)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四)一词多义1.非:(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没)(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人)(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得到)(2)此得之
(正确)(3)诚不得已
(办法)(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必须,应该)4.相:(1)当与秦相较
(指对方)(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指对方)(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相国)5.势:(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气势)(2)其势弱于秦
(形势)(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态势)(五)句式1.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1)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2)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1)赵尝五战于秦5.定语后置句:(1)苟以天下之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解读医保政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 2025年中国总配线柜数据监测报告
- 区块链在公共资源分配中的角色与影响
- 云计算中虚拟化环境下的区块链安全性研究
- 2025年中国强力沙冰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张力变送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床头移动双摇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平板磁化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 四年级数学上册 二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 辽宁协作校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汽车扬声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行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期中考试考后分析总结主题班会《全员出动寻找消失的分数》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等校联考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 成都树德中学2025年高三第四次联考物理试题文试卷
- 民法典课程大纲
- 2025-2030中国数据安全服务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医疗AI辅助康复管理
- 山东省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教研体2024-2025学年(下)高三年级第六次联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房地产市场报告 -2025年第一季度青岛写字楼和零售物业市场概况报告
- 2025年0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所属单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