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作业指导书TOC\o"1-2"\h\u3263第一章人口健康概述 2177441.1人口健康概念与内涵 2153941.2人口健康指标体系 324976第二章公共卫生体系与政策 4208112.1公共卫生体系构成 4104902.2公共卫生政策制定 462652.3公共卫生政策实施与监管 525797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5297513.1疾病预防策略 5232533.1.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5210683.1.2疾病筛查 5274893.1.3疫苗接种 6239053.1.4环境和职业健康 6237023.2疾病控制措施 6308573.2.1疾病监测 6195613.2.2疾病诊断和治疗 6154383.2.3疾病康复 6168973.2.4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法律法规 6104873.3疾病监测与预警 6254323.3.1疾病监测 682203.3.2疾病预警 6146013.3.3疫情应急处理 619923.3.4信息共享与交流 731076第四章健康教育与促进 7193834.1健康教育方法 7238654.1.1知识传播法 7218734.1.2实践操作法 7215064.1.3互动交流法 767364.2健康促进策略 7231224.2.1政策支持 858174.2.2环境优化 832444.2.3社区参与 820594.3健康教育与促进的评价 887584.3.1评价指标 87844.3.2评价方法 85602第五章营养与健康 9130485.1营养与健康关系 9148525.2营养改善策略 9115555.3营养与健康监测 94463第六章环境与健康 10266936.1环境污染与健康 10252216.1.1空气污染与健康 1065736.1.2水污染与健康 10235336.1.3土壤污染与健康 1045306.1.4噪音污染与健康 1081356.2环境保护与健康 11144806.2.1减少环境污染 11290676.2.2改善生态环境 1159566.2.3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11256076.2.4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 11297326.3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 1141106.3.1环境暴露评估 1123666.3.2健康效应评估 11250446.3.3风险评估 11191516.3.4风险管理 1114870第七章职业健康与安全 1298057.1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12188027.2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价 1299427.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1232675第八章妇幼健康 1346118.1妇女健康问题 13300778.1.1引言 13267388.1.2妇女健康现状 13122478.1.3妇女健康干预措施 13203588.2儿童健康问题 14191508.2.1引言 14220558.2.2儿童健康现状 14225268.2.3儿童健康干预措施 14216428.3妇幼健康干预策略 14203878.3.1引言 14264498.3.2妇幼健康干预策略 1413259第九章老龄化与健康 15185569.1老龄化发展趋势 15158659.2老年人健康问题 1574249.3老龄化健康政策与干预 1529412第十章公共卫生应急与灾害应对 161740810.1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16543710.2灾害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162381310.3公共卫生应急与灾害应对策略 17第一章人口健康概述1.1人口健康概念与内涵人口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人口群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健康状况。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口健康内涵丰富,包括个体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和群体健康等多个层面。个体健康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达到良好的状态,能够适应各种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家庭健康是指家庭成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处于良好状态,能够相互关爱、支持,共同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社区健康是指社区居民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达到良好状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维护社区环境。群体健康是指一定区域内人口群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健康状况。1.2人口健康指标体系人口健康指标体系是用于衡量和评价人口健康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健康指标:反映个体生理功能、生理结构和生理过程的指标,如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2)心理健康指标:反映个体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和心理过程的指标,如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等。(3)社会功能指标:反映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功能状态,如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4)生活质量指标: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整体水平,如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健康状况自评等。(5)健康行为指标:反映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健康行为,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6)疾病负担指标:反映疾病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如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等。(7)公共卫生服务指标:反映公共卫生服务对人口健康的保障程度,如疫苗接种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8)环境卫生指标:反映环境因素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如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处理等。(9)经济发展指标:反映经济发展对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等。(10)教育水平指标:反映教育对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如成人识字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通过构建和完善人口健康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人口健康状况,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章公共卫生体系与政策2.1公共卫生体系构成公共卫生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预防、控制和应对各类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保障公众健康。公共卫生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1)公共卫生管理组织:公共卫生管理组织负责制定公共卫生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关法规,并监督执行。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以及基层卫生行政部门。(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紧急救援、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这些部门通过提供各类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公众的健康需求。(3)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疾病监测、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健康档案、公共卫生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国家、地方和部门制定的各类公共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这些法律法规为公共卫生体系的运行提供法律保障。2.2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是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问题识别:通过对公共卫生问题的调查、分析和评估,确定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2)目标确定:根据问题识别的结果,明确公共卫生政策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3)方案设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可供选择的公共卫生政策方案。(4)评估与选择:对各个政策方案进行评估,选择最优方案。(5)政策制定:将最优方案上升为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公共卫生政策。2.3公共卫生政策实施与监管公共卫生政策实施与监管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公共卫生政策的落实和有效性。公共卫生政策实施与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政策宣传与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公共卫生政策,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参与度,同时对相关政策执行人员进行培训。(2)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保证政策实施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3)政策执行:各级公共卫生部门按照政策要求,开展相关工作。(4)监督与评估:对公共卫生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发觉问题并及时调整。(5)政策反馈与改进:根据监督与评估的结果,对公共卫生政策进行反馈和改进,以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3.1疾病预防策略疾病预防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系统的策略和措施,降低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以下是疾病预防的几个主要策略:3.1.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使其掌握基本的疾病预防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健康促进活动,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1.2疾病筛查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疾病筛查,早期发觉、早期干预,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例如,定期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等癌症筛查,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3.1.3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传染病发病率。3.1.4环境和职业健康改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预防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同时关注职业健康,预防职业病发生。3.2疾病控制措施疾病控制是在疾病发生后,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下是疾病控制的主要措施:3.2.1疾病监测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实时掌握疾病流行趋势,为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3.2.2疾病诊断和治疗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疾病死亡率。3.2.3疾病康复关注疾病康复工作,通过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2.4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法律法规,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3.3疾病监测与预警疾病监测与预警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及时发觉和应对公共卫生风险。以下是疾病监测与预警的主要内容:3.3.1疾病监测建立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的疾病监测网络,对各类疾病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分析疾病信息。3.3.2疾病预警根据疾病监测数据,结合气象、环境等因素,对疾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3.3.3疫情应急处理建立疫情应急处理机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快速响应,降低疫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3.3.4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强国内外疾病监测与预警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提高公共卫生应对能力。第四章健康教育与促进4.1健康教育方法健康教育作为提升人口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其方法的选择与实施。以下为常见的健康教育方法:4.1.1知识传播法知识传播法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传播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具体方法包括:开展健康讲座: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健康知识讲解,使受众了解健康相关信息。制作健康宣传资料:如海报、宣传册、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达健康知识。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普及健康知识。4.1.2实践操作法实践操作法是指通过实际操作,使人们掌握健康技能。具体方法包括:开展健康体验活动:如健康生活方式体验、健康运动体验等,使参与者亲身体验健康生活方式。举办健康技能培训:如急救技能培训、营养配餐培训等,提高人们的健康技能。4.1.3互动交流法互动交流法是指通过与他人互动,分享健康经验,提高健康素养。具体方法包括:开展健康话题讨论:组织人们就健康话题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健康知识和经验。建立健康社群: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建立健康社群,促进成员间的互动交流。4.2健康促进策略健康促进策略旨在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以下为常见的健康促进策略:4.2.1政策支持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健康发展规划:明确健康促进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指导。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4.2.2环境优化优化生活环境,为健康促进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措施包括: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空气质量,保障水源安全。营造健康氛围:加强健康文化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4.2.3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健康素养。具体措施包括:开展社区健康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健康讲座、健康体验活动等。建立社区健康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4.3健康教育与促进的评价对健康教育与促进的评价是衡量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以下为评价的主要内容:4.3.1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健康知识知晓率:反映人们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健康行为形成率:反映人们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健康素养水平:反映人们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4.3.2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收集人们对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的评价意见。实地考察法:对健康促进活动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活动效果。数据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的效果。第五章营养与健康5.1营养与健康关系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营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营养过剩或不足均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营养与健康的关系:(1)营养素的作用与功能:人体所需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它们在人体内各自发挥重要作用,如提供能量、构成细胞、维持生理功能等。(2)营养与健康指标:通过对营养素的摄入、代谢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进而判断健康状况。常见的营养与健康指标包括体重、身高、体质指数、血红蛋白等。(3)营养相关疾病:营养过剩或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合理膳食和营养干预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5.2营养改善策略营养改善策略旨在提高人群的营养水平,降低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营养改善策略:(1)普及营养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向大众传播营养知识,提高人们对营养与健康关系的认识,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2)优化膳食结构: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需求和营养需要,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摄入,减少油脂、盐、糖等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摄入。(3)强化食品营养:通过食品强化、食品添加等手段,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满足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4)营养干预:针对特定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开展营养干预,提供营养补充剂,预防营养不足。5.3营养与健康监测营养与健康监测是对人群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的动态观察,旨在及时发觉营养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改善策略。以下为营养与健康监测的主要内容:(1)营养状况监测:通过定期进行营养调查,收集人群的膳食摄入、营养素摄入、生理指标等数据,评估营养状况。(2)健康状况监测:通过健康体检、疾病监测等手段,收集人群的健康指标,分析营养与健康的关系。(3)营养与健康风险评估:根据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评估人群的营养与健康风险,为制定营养改善策略提供依据。(4)营养与健康干预效果评价:对已实施的营养干预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了解其降低营养相关疾病风险的作用,为优化营养干预策略提供参考。第六章环境与健康6.1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以下是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6.1.1空气污染与健康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标准,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中,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肺癌等健康问题。6.1.2水污染与健康水污染是指水体中含有有害物质,使其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水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水污染可能导致水源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健康问题。6.1.3土壤污染与健康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含有有害物质,使其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土壤污染可能导致食物链污染、农作物减产、水源污染等健康问题。6.1.4噪音污染与健康噪音污染是指环境中噪声水平超过人类承受能力,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暴露于噪音污染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6.2环境保护与健康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环境保护对健康的重要意义:6.2.1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6.2.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6.2.3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提倡绿色出行、健康饮食、节能减排等生活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对健康的负面影响。6.2.4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为公众提供环境健康风险预警。6.3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是指对环境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预测,为制定环境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6.3.1环境暴露评估评估人类暴露于环境污染物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分析污染物暴露途径和暴露水平。6.3.2健康效应评估分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包括疾病风险、死亡风险等。6.3.3风险评估根据环境暴露评估和健康效应评估结果,计算环境与健康风险,为制定环境健康政策提供依据。6.3.4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环境健康风险,包括制定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等。第七章职业健康与安全7.1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对劳动者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蒸气、粉尘、纤维等,如苯、甲苯、甲醛、石棉等。(2)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3)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4)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劳动强度、人际关系等。(5)其他因素:如工作环境不良、劳动条件差等。7.2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价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评估和控制,以保证劳动者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1)监测:对工作场所的空气、水质、噪声等环境因素进行定期监测,以及劳动者生物样本的检测。(2)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评估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3)控制:针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采取工程技术、管理措施、个体防护等手段,降低危害程度。(4)评价:对职业健康监测与控制效果进行评价,保证措施的有效性。7.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指通过组织、计划、实施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保障劳动者健康与安全。其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组织机构、职责分工等。(2)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提高劳动者对职业健康危害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3)落实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改善工作环境。(4)定期检查与监督:对职业健康安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5)处理与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处理与应急预案,降低发生概率,减轻损失。(6)职业健康安全文化建设:培养劳动者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职业健康安全氛围。第八章妇幼健康8.1妇女健康问题8.1.1引言妇女健康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和社会和谐稳定。妇女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上具有特殊性,因此,关注妇女健康问题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1.2妇女健康现状当前,我国妇女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妇科疾病:如宫颈疾病、子宫肌瘤、卵巢疾病等,严重威胁妇女健康。(2)妇产科疾病:如妊娠合并症、产后出血、难产等,对孕产妇生命安全构成威胁。(3)乳腺疾病:如乳腺癌、乳腺增生等,已成为妇女健康的重大问题。(4)心理健康:妇女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5)老年妇女健康:年龄的增长,老年妇女的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8.1.3妇女健康干预措施(1)加强妇科疾病筛查和防治工作。(2)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3)加强乳腺疾病筛查和早期干预。(4)关注妇女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5)重视老年妇女健康,开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8.2儿童健康问题8.2.1引言儿童健康是人口健康的基础,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关注儿童健康问题,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8.2.2儿童健康现状我国儿童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仍面临以下问题:(1)营养不良和肥胖:部分儿童存在营养不良和肥胖问题,影响健康成长。(2)传染病防控:儿童易感染各类传染病,如手足口病、麻疹等。(3)慢性病: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慢性病如近视、糖尿病等逐渐增多。(4)心理健康: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焦虑、抑郁等。(5)安全问题:儿童意外伤害频发,如溺水、跌落等。8.2.3儿童健康干预措施(1)加强儿童营养保障,预防营养不良和肥胖。(2)加强传染病防控,提高儿童免疫力。(3)关注儿童慢性病防治,开展健康教育。(4)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5)加强儿童安全教育和保护,预防意外伤害。8.3妇幼健康干预策略8.3.1引言针对妇幼健康问题,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有助于提高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8.3.2妇幼健康干预策略(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妇女和儿童健康权益。(2)健康教育:普及妇幼健康知识,提高家庭和社会对妇幼健康的重视。(3)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4)人才培养:加强妇幼健康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5)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妇幼健康水平。第九章老龄化与健康9.1老龄化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以下为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具体分析:(1)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呈加速态势,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老年人口数量将持续增长。(2)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家庭结构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3)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老龄化程度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9.2老年人健康问题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使得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以下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1)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心理健康问题。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3)功能障碍。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如听力、视力、记忆力等,导致生活能力下降。(4)意外伤害。老年人因生理功能减退,容易发生跌倒、骨折等意外伤害,严重者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9.3老龄化健康政策与干预针对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我国和社会各界应采取以下政策和干预措施:(1)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加大对老年医疗服务的投入,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就医便利性和满意度。(2)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对老年人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评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3)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引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提供多样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