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202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3.本试卷标注“双选”的试题,每小题应选两个选项,不可多选或少选;未特别标注的选择类和填涂类试题,每小题只能选一个选项。1.以“权杖”观政治制度演进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中法老的权杖神圣威严。借助对典型权杖功能的探微,可以管窥古今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一古代的权杖①《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柱头②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雕像③奥古斯都像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银币(两面)(1)①文物所体现的文明位于古代(单选)()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恒河流域 D.地中海沿岸(2)上述文物所体现的文明中,距今时间最近的是(单选)()A.① B.② C.③ D.④(3)上述文物显示出古代权杖涵义的共性是(单选)()A.王权神授 B.王权至上 C.寡头政治 D.中央集权(4)上述文物所体现的文明中,通过征服性战争在客观上推动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的有(双选)()A.① B.② C.③ D.④材料二“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中的权杖(19世纪初,法国雅克—路易·大卫绘制的纪实性油画)(5)结合材料二信息,概括教会权杖和世俗权杖所代表的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材料三美国国会众议院中的权杖(1841年制作)(6)依据材料三,对该权杖内涵理解正确的有(双选)()A.表达了设计者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核心诉求B.体现了美国宪法赋予议会的重要地位和立法权力C.明确了美国总统、国会以及最高法院的权力边界D.隐含了联邦制共和国与各州治权之间的内在关系(7)通过对典型权杖功能的探微,可以管窥古今政治制度怎样的演进趋势?【答案】(1)B(2)C(3)A(4)CD(5)教权与王权既相互依存又存在斗争。在加冕典礼上,拿破仑拒绝跪教皇,亲自为皇后戴上王冠,显示出世俗王权对教权的挑战;但同时,基督教主教所持的权杖和拿破仑政府官员所持的权杖都在加冕仪式中出现,说明教权在当时仍有重要影响力,王权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借助教权的认可。(6)BD(7)从权力象征来看,古代权杖多强调王权神授,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向体现民主、法治的权力象征转变;从权力结构角度,早期文明中权杖代表高度集中的王权,后来政治制度发展,权力逐渐分散制衡,权杖成为议会等权力机构的标志;在文化内涵方面,古代权杖蕴含着宗教神秘色彩,现代则更多体现民族精神、国家理念等。【解析】【小问1】据题干“古巴比伦王国国王”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递出权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而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古代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B项正确;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与题干文物无关,排除A项;恒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区域,与题干文物无关,排除C项;地中海沿岸是古希腊等文明的区域,与题干文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小问2】据题干“上述文物所体现的文明中,距今时间最近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头属于古巴比伦文明,距今约3700-3800年;②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属于古埃及文明,距今约3200-3300年;③奥古斯都像属于古罗马文明,距今约2000年;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银币属于马其顿文明,距今约2300-2400年。对比以上四个选项中文物所属文明的时间,奥古斯都所处时代距今时间最近,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头距今时间最远,排除A项;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距今时间较远,排除B项;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银币距今时间较近,但不是最近,排除D项。故选C项。【小问3】据题干“上述文物显示出古代权杖涵义的共性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不同地区的统治者,如古巴比伦国王、埃及法老、罗马奥古斯都、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等,都通过与神的联系来赋予自己权力的合法性,即权力是神授予的,体现了王权神授的涵义,A项正确;王权至上主要强调王权在国家中的至高无上地位,与题干文物信息不符,排除B项;寡头政治是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题干文物并未体现这一政治形式,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题干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小问4】据题干“关于图片中展示的古代文明相关文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头代表古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而非尼罗河流域,A项错误;②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所在的埃及新王国时期是埃及的强盛扩张阶段,其领土曾大规模扩张,B项错误;③奥古斯都(屋大维)结束了罗马的内乱纷争,推动了罗马从共和时代向帝国时代的转变,C项正确;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银币上的赫拉克勒斯和宙斯形象,体现了亚历山大对神话英雄的推崇以及他借助神灵之父的形象强化统治权威,D项正确。故选CD项。【小问5】据材料二“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中的权杖信息,“基督教不同等级主教所持的权杖(也称‘牧杖’)”可得出“教权在当时仍有重要影响力,王权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教权的认可”;“拿破仑政府官员所持的权杖”可得出“世俗王权的存在和独立性”;“加冕典礼上,拿破仑拒绝跪教皇,而是亲自为皇后戴上王冠”可得出世俗王权对教权的挑战。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欧洲,教权与王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教会通过宗教权威影响政治决策,而王权则试图限制教会的权力以维护国家主权。结合材料信息,拿破仑拒绝跪教皇并亲自为皇后戴上王冠,显示出世俗王权对教权的挑战;但同时,基督教主教所持的权杖和拿破仑政府官员所持的权杖都在加冕仪式中出现,说明教权在当时仍有重要影响力,王权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借助教权的认可。综上所述,教权与王权既相互依存又存在斗争。【小问6】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国会众议院的权杖由13根乌木棍组成,代表美国独立时各州,体现了联邦制下各州与联邦的关系,同时也是议会权力的标志,体现了美国宪法赋予议会的重要地位和立法权力,B、D项正确;美国在1841年早已独立,反抗殖民统治不是当时的核心诉求,排除A项;权杖没有明确美国总统、国会以及最高法院的权力边界,排除C项。故选B、D项。【小问7】从权力象征来看:据材料一“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奥古斯都雕像”等信息,可得出古代权杖多强调王权神授。据材料三“英国国会众议院中的权杖”信息,可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向体现民主、法治的权力象征转变;从权力结构角度:综合图片信息,早期的权杖多为皇权象征,如巴比伦王、法老、奥古斯都、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而美国众议院的权杖,表现为议会权力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文明中权杖代表高度集中的王权,后来政治制度发展,权力逐渐分散制衡,权杖成为议会等权力机构的标志;在文化内涵方面:综合材料信息,古代权杖多为君权神授的产物,多政教合一蕴含宗教神秘色彩,现代权杖美国众议院权杖,则更注重民族主义,国家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权杖蕴含着宗教神秘色彩,现代则更多体现民族精神、国家理念等。2.借“罐头”察世界历史进程在食物保鲜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罐头食品似乎正在远去。然而,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罐头食品都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也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材料一19世纪罐头食品发展大事记(部分)(1)材料一中拿破仑“战争”的对象主要是(单选)()A.亚洲国家 B.欧洲国家 C.非洲国家 D.美洲国家(2)依据材料一,以下关于19世纪罐头食品发展趋势说法正确的有(双选)()A.功能从军需到民用 B.食品种类从多样到统一C.运输从迟缓到快捷 D.食品安全问题得以解决(3)有学者认为,19世纪罐头食品发展体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时间的征服”。从材料一中至少找出2个关键词,以体现这一时期“工业文明”的显著特征。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大量采购罐头补给作战部队,同时提高了产品售价,国家实验室也赞助了一系列罐头改良研究计划,促使其成功转型为一种公民食品。1941年《租借法案》(美国以出售、交换、租借等方式对盟国提供国防物资)通过,至1944年,荷美尔公司罐装肉类的90%以上都供应给了盟军部队。——整理自《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荷美尔女孩》等(4)依据材料二,简析二战期间罐头工业发展对美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材料三今年初,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后,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紧急向全国会员发出倡议书,多家企业积极响应,捐赠了包括午餐肉、豆豉鲮鱼、鸡肉烧饭、银耳百合等在内的多种罐头食品。在此前的土耳其和叙利亚地震后,包括大量罐头食品在内的中国救援物资和救援力量,也从未缺席。——整理自《罐头行业驰援灾区凝心聚力保食品供给》等(5)罐头食品的发展历史,见证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哪些特征?【答案】(1)B(2)AC(3)关键词:机器冲压、专利、铁路网。机器冲压体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化,是工业文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专利制度是工业文明下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制度,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发展;铁路网的修建反映了工业文明下交通的发展,为商品运输和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4)主要影响:对美国经济而言,政府大量采购罐头提高了产品售价,促进了罐头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企业利润;国家实验室赞助罐头改良研究计划,推动了罐头技术的进步;从国际关系角度,《租借法案》下美国大量向盟军供应罐头,增强了盟军的战斗力,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美国与盟国之间的联系。(5)特征:罐头食品的发展见证了工业化进程,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机器冲压生产,体现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战争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如二战期间美国罐头工业因战争需求而发展;也体现了全球化趋势,罐头食品从欧美发展并传播到中国等其他地区,在国际救援中发挥作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解析】【小问1】根据所学可知,1805年到1815年,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因此主要战争的主要对象是欧洲国家,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小问2】根据“拿破仑为了解决战争食物保存法悬赏”“保障罐头调运,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可知,功能从军需到民用,A项正确;根据“欧美各国铁路网的修建,保障了罐头的调运,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可知,运输从迟缓到快捷,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罐头制作工艺的改进及运输的发展,不涉及食物种类,排除B项;罐头灭菌工艺的改进有利于食品安全,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得以解决”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C。【小问3】根据“工业文明”可知,材料反映工业文明的主要是“专利”“机器冲压罐头”“铁路网”。结合所学可知,机器冲压体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化,是工业文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专利制度是工业文明下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制度,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发展;铁路网的修建反映了工业文明下交通的发展,为商品运输和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小问4】对美国经济而言,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大量采购罐头补给作战部队,同时提高了产品售价”可知,政府大量采购罐头提高了产品售价,促进了罐头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企业利润;根据“国家实验室也赞助了一系列罐头改良研究计划,促使其成功转型为一种公民食品”可知,国家实验室赞助罐头改良研究计划,推动了罐头技术的进步;从国际关系角度,根据“1941年《租借法案》(美国以出售、交换、租借等方式对盟国提供国防物资)通过,至1944年,荷美尔公司罐装肉类的90%以上都供应给了盟军部队”可知,《租借法案》下美国大量向盟军供应罐头,增强了盟军的战斗力,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美国与盟国之间的联系。【小问5】根据“专利”“机器冲压罐头”“铁路”等可知,罐头食品的发展见证了工业化进程,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机器冲压生产,体现了工业技术的进步;根据“拿破仑为解决战争食品保存法悬赏”“《租界法案》”及罐头用于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可知,反映了战争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如二战期间美国罐头工业因战争需求而发展;根据材料中欧美率先研发罐头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后,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紧急向全国会员发出倡议书,多家企业积极响应,捐赠了包括午餐肉、豆豉鲮鱼、鸡肉烧饭、银耳百合等在内的多种罐头食品”可知,材料也体现了全球化趋势,罐头食品从欧美发展并传播到中国等其他地区,在国际救援中发挥作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3.由“江南”研究悟时空观念我们身处现实的“江南”,寻找历史的“江南”,理解史家的“江南”,体悟正确解读“江南”的方法。(一)寻找历史的“江南”材料一根据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绘制的“历代江南区域演变示意图”(1)秦汉时期的“江南”在时人观念中意为“大江之南”。根据示意图,“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的(单选)()A关中地区 B.中原地区 C.吴越地区 D.荆楚地区(2)唐朝诗人韩愈诗句“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诗中“江南”当指左图中的(单选)()A.江南道 B.江南西道 C.江南东道(3)概括唐宋时期“江南”逐渐聚焦到以南京、杭州(今名)为核心的区域的主要原因。(4)依据示意图,“江南”概念内涵呈现出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单选)()A.地理概念——行政概念——经济概念 B.行政概念——地理概念——经济概念C.地理概念——文化概念——经济概念 D.经济概念——行政概念——地理概念(5)为帮助阅读者在中国古代历史时空下更准确地理解“江南”变迁,请对本示意图的绘制提出2点完善建议。(二)理解史家的“江南”材料二至明代,江南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这个经济区当时以苏、杭为中心城市,形成都会、府县城、乡镇、村市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王家范《明清江南史丛稿》材料三处理军政的北京、制作商品的江南、生产粮食的湖广,……构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总之,15—16世纪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江南为主轴的地域间产业分工体制。——(日)冈本隆司《何谓明代》材料四明清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与近代英国和西欧……手工业的关键区别在于……依靠家庭的、闲暇的、没有市场出路的劳动力作为辅助,而不是替代农业。——(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6)比较上述三则材料对明清“江南”的观点异同(不得照抄材料)。(三)体悟正确解读“江南”的方法(7)综合上述分析,归纳如何在区域史探究中准确把握时空观念的主要方法。【答案】(1)D(2)B(3)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不断发展,成为国家经济重要区域;政治中心的影响,唐宋时期政治中心的变动使得以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区域地位更加重要;交通的发展,便利的交通促进了这一区域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其发展。(4)A(5)增加不同朝代“江南”区域的行政划分具体名称标注,使区域范围更清晰;补充各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如重要城市的经济特点、文化成就等,帮助理解其演变的背景。(6)相同点:都认识到明清江南地区在经济方面重要性。不同点:材料二强调江南经济区形成了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材料三指出江南在全国地域间产业分工体制中处于主轴地位;材料四关注到明清江南地区手工业与近代英国和西欧手工业在劳动力使用方面的差异。(7)要明确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的地理范围,关注区域行政划分的变化;分析区域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及发展变化;注重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从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区域的演变。【解析】【小问1】根据材料一图片阴影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江南”位于长江流域,主要指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D项正确;关中地区在陕西中部,属于北方,排除A项;中原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B项;吴越地区在长江下游,秦汉时期尚未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小问2】据所学知识可知,韩愈是中唐时期诗人,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江南西道涵盖今江西、湖南大部及湖北、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在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迅速,经济地位重要,“江南居十九”指的是江南西道,B项正确;江南道是唐朝前期的设置,此时,国家经济重心在北方,不可能出现“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现象,排除A项;江南东道主要是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等地,整体经济贡献在唐代不如江南西道突出,以“江南居十九”来形容其经济占比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B项【小问3】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和交通方面分析,如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不断发展,成为国家经济重要区域;政治中心的影响,唐宋时期政治中心的变动使得以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区域地位更加重要;交通的发展,便利的交通促进了这一区域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其发展。【小问4】据材料一图片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是地理概念,指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后来成为行政概念,如唐朝的江南道等;唐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逐斩聚焦到以南京、杭州为核心的经济发达区域,成为经济概念,A项正确;BCD项排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小问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片中秦汉和宋明时期“江南”地区的行政区划不明了,因此,增加不同朝代“江南”区域的行政划分具体名称标注,使区域范围更清晰;理解“江南”变迁需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因此,补充各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如重要城市的经济特点、文化成就等,帮助理解其演变的背景。【小问6】相同点:据材料二“江南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和材料三“构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和材料四“明清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与近代英国和西欧”可知,都认识到明清江南地区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不同点:据材料二”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可知,材料二强调江南经济区形成了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据材料三“形成了以江南为主轴的地域间产业分工体制”可知,材料三指出江南在全国地域间产业分工体制中处于主轴地位;据材料四“明清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与近代英国和西欧”可知,材料四关注到明清江南地区手工业与近代英国和西欧手工业在劳动力使用方面的差异。【小问7】据材料一行政区划的变化可知,要明确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的地理范围,关注区域行政划分的变化;据所学可知,一定历史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里研究可知,分析区域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及发展变化;据材料四“明清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与近代英国和西欧……手工业的关键区别在于……依靠家庭的、闲暇的、没有市场出路的劳动力作为辅助,而不是替代农业”可知,注重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从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区域的演变。4.从“人才观”探文化的薪传与鼎革大学是人类文明聚集地。近代以来大学人才观的变化,是探寻中华文化流变的窗口。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材料二(京师大学堂办学方针)一曰中西并用,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二曰以西文为学堂之一门,不以西文为学堂之全体。——梁启超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材料三回忆母校自蔡(元培)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造,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整理自马寅初《北大之精神》(1927年2月)材料四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竺可桢(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材料五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钱伟长(1983年后历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等)(1)材料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是(单选)()A.家国情怀 B.崇德尚贤 C.自强不息 D.和而不同(2)材料二人才观相较于材料一有何变化?反映出19世纪末中华文化怎样的发展特征?(3)材料二至材料四的人才观,总体上呈现出哪些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型塑了动荡时局下近代中华文化怎样的特质?(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我国大学人才观的变化。【答案】(1)B(2)变化:材料一强调道德修养,材料二则增加了“中西并用”的内容,注重学习西方文化。发展特征:19世纪末中华文化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呈现出中西融合的发展特征。(3)变化趋势:从注重道德修养和中西会通,到强调培养具有国家观念、牺牲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人才。特质:近代中华文化在动荡时局下,具有爱国救亡、追求进步、与时俱进的特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变革。(4)近代以来我国大学人才观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9世纪末,在民族危机加深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大学人才观开始注重中西并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时期,大学人才观强调国家观念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人才观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反映了不同时期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积极吸收时代元素,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总之,大学人才观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相互影响,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解析】【小问1】据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所学可知,强调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至善境界,体现了儒家对个人德行的重视,B项正确;“家国情怀”更侧重集体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