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四月综合自主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在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流放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坚守底线就要有所不为,而诚实显然是君子应该坚守的底线,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屈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很多诗句,都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不守承诺的不满。(摘编自《东南学术》)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第一个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楚国能建立一个“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的制度体系。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因此,他的法治思想,也是遵从了孔子及儒家的法治观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受楚怀王委托“造为宪令”,此“宪令”即法令,儒家的法治观念以德治和礼制为前提,以慎刑、宽刑为基本原则,刑罚本身不是目的,且一定以劝善禁邪为目标。屈原的“法立”,就是建立“善法”,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制定善法就是要体现仁心,执法时体现宽容,面临疑惑时不作有罪推定。有了善法,就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维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私枉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异己的工具。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追求的“美政”就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倡导的德政的核心内容。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离骚》中有一段借巫咸之言讲述古代明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这些故事中的名臣出身低微,又无期功强近之亲,他们遇到明君,因此脱颖而出,与君主一同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身处一个缺少公平性且丧失正义价值的时代,屈原仍积极倡导并不遗余力地追寻社会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也就在此。(摘编自方铭《关于屈原爱国主义的正义性问题》)链接材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在《离骚》中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等诗句批评了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B.屈原不满楚国内有小人当道,且对自己的才德不够自信,因而将不满的情绪写入《离骚》中。C.屈原具有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其虽然在现实中遭到排挤但仍不愿意离开楚国。D.屈原追求“美政”,具体而言,就是希望当时的楚国能够施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熹肯定屈原的爱国精神,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B.当代学者如果要理解屈原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观,可以研读屈原的《离骚》。C.楚怀王让屈原“造为宪令”,这说明楚怀王和屈原都受孔子法制观念的影响。D.屈原的爱国主义具有极为强烈的正义性,是屈原本人“正道直行”的基础。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与加点词语相关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底线意识”:面对挫折,坚持一心向善不动摇,不妥协,诚实无欺。B.“屈从现实”:表现为对违背原则的现象不敢直言,却竞相曲意迎合。C.“五帝三王”:屈原羡慕明君贤臣之间鱼水相得,意在讽刺楚王昏聩。D.“正义价值”:风气不正,缺少公平性之时,应追寻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屈原的精神品质,并填写在下面的(2)(3)处。要求:简要概括,格式一致。(4分)(1)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2);(3);(4)追求美政的坚定理想。5.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链接材料,概括屈原与孔子在为人为政方面,有哪些相同主张,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遥远的回响吕新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幕落下,时间的绛紫或深红或墨绿的帷幕落下,鼓,消音,锣,蒙尘,虽然脸朝上,却是另一种埋葬的方式,脸用蛛丝的手捂着,蛛丝儿结满雕梁,丝弦松开,不再紧绷。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台上的人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沙翻滚。属于他们的表演或时代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却比他们从前在世的时候更广为人知,因为从前他们也并未张扬过,更因为他们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什么,也无非就是天地之间最寻常之一人,一年年沉默做事,客居在外,到年底时偶尔短暂地回来,也不过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风雪夜归人,叫门开门的动静之小,可能连左邻右舍也很难觉察。而今天,他们更广为人知的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留下的一处又一处的院落的群落,在晋省中部这片宏观上被称为盆地,微观上实为平原的土地上,那些青灰的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慨叹,震惊,驻足,流连。如果没有专门的外力打击或者蓄意的破坏,仅凭自然的流逝,砖瓦以及木器铁器的寿命要远远高于人的寿命,有时即使偏远田地边的一个简易的瓜棚、茅庵也会熬走一个又一个的钢筋铁骨雄心勃勃之人,更遑论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筑群落,它们当然会在主人身后数百年间依然栉风沐雨,安然矗立。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看他们从前住过的房子,睡过的炕榻,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绣楼紧闭,阶梯蒙尘,即使不蒙尘,即使光可鉴人,下面摩肩接踵,万头攒动,也不再会有当年的小姐沿着楼梯下来了。即使一个木制的算盘,也比它的主人更能活,几代人风声鹤唳,魂飘九霄,但它们依然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和姿势,它们倒是不认生,只要是一只手在拨弄它们,推动它们,它们就会动,就会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些数字给你,似乎也不太在意是当年的主人的手还是某个完全陌生的后来者的手。它们不是看见生人就哭的小孩,它们白头皑皑,饱经沧桑,它们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眼里千帆过尽,珠子不再乌黑不再圆润,只是自然和岁月的作用,①并非其本意,就像人的眼睛,没有人愿意自己老眼昏花,眼波浑浊,终年干涸。八月骄阳,烈日下一名来自南方的面容与体型均极为富态的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半瓶,之后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富态男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当然没问题,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了,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要漏了任何地方,②不要留下任何遗憾。母亲早已健步前趋,排闼直入,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里面去了,但是他的小孩却不愿意进去,说里面有霉味。童言无忌,小孩没有瞎说,里面确有露味,成年人实际也闻到了,只是不说,因为眼见到的景象更甚于对于空气的计较或忽略。其实又何止霉味一种,像这世上所有的百年以上的老宅一样,无论身处南北,③它们都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时间之骸与人生况味。迄今为止,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一种品行,原本发于人心人性,后来却被频频呼唤和寻找,它是什么时候从生活中惊飞远走,竟成为一种理想甚至幻想。今天的一群人站在一个老戏台下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或一种传说一样谈论着这样的一种品行,谈论时面色严峻,痛心疾首又心向往之,但甫一出门,即又被其他景象牵引,在匆匆拥向下一个地方的过程中,脑子里也在飞快地运转着,构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一会儿去哪吃饭,今夕宿于何处。在一道距今大约三百多年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之难,他用了一个比喻:比登天还难。他所说的登天,当然是指一个人靠一己之力徒步攀登,独自出现在天上,与乘坐飞机或其他各种飞行器无关。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④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其中的层次陡然多重多义起来,不再单一畅晓。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吗?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是他们最自然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讲述晋商在时间流逝中的转身与退场,引出后文对空寂院落的描写,也与标题的“遥远”二字相呼应。B.三、四两段将“台下人走散”与“台上人消失”的原因并行书写,呈现出一种社会发展与时光推移的时空交错感。C.晋商这一群体“更广为人知”,院落迎来“各个方向的人”,说明后人已然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D.很多今人在谈论晋商的品行时面色严峻,但往往转念即忘,这体现了他们在精神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选择。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并非其本意”指物若有感亦不愿枯朽,但时间永驶向前,岁月磋磨无法违抗。B.句子②“不要留下任何遗憾”,展现了参观者远道而来力求不遗漏任何景点的心态。C.句子③使上下文的承接更加紧密,同时引人思考,增添了晋商院落所包孕的深沉内涵。D.句子④说明时代变迁下人们言行的复杂往往迫于无奈、身不由己,暗含作者的同情。8.本文标题“遥远的回响”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丰富意蕴。(4分)9.“光影翰墨”栏目组要围绕此文拍摄一期短视频。经讨论,第一组展现的主题为“遗忘·冲突·呼唤”,第二组展现的主题为“老宅”。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根据主题写出你的短视频拍摄构想。(6分)(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东海王苻坚,素有时誉。尚书吕婆楼曰:仆里舍有王猛者,其人谋略不世出殿下宜请而咨之坚因婆楼以招猛一见如旧友,语及时事,坚大悦,自谓如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也。坚即位,以李威为左仆射,吕婆楼为司隶校尉,王猛为中书侍郎。威,苟太后之姑子也,得幸于苟太后,坚事之如父。威知王猛之贤,常劝坚以国事任之,坚谓猛曰:“李公知君,犹鲍叔牙之知管仲也。”猛以兄事之。王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疾之。特进、姑臧侯樊世,本氐豪,佐秦主健定关中,谓猛曰:“吾辈耕之,君食之邪?”猛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世大怒曰:“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然,吾不处世!”猛以白坚。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以王猛为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侍中、中书令。猛上疏辞让,坚不许。猛时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人有毁之者,坚辄罪之,于是群臣莫敢复言。猛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课农桑,练习军旅。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材料二:《春秋左氏》载“六逆”之说曰: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六者,乱之本也。余谓“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是三者,固诚为乱矣。然其所谓“贱妨贵,远间亲,新间旧”,虽为理之本可也,何必曰乱?夫所谓“贱妨贵”者,盖斥择嗣之道,子以母贵者也。若贵而愚,贱而圣且贤,以是而妨之,其为理本大矣,而可舍之以从斯言乎?此其不可故也。夫所谓“远间亲,新间旧”者,盖言任用者之道也。使亲而旧者愚,远而新者圣且贤,以是而间之,其为理本亦大矣,又可舍之以从斯言乎?此其不可故也。必从斯言而乱天下,谓之师古训可乎?此又不可者也。是三者,择君置臣之道,天下理乱之大本也。(节选自柳宗元《六逆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其人谋略A不世B出C殿下宜请D而咨之E坚因婆楼以招F猛G一见H如旧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犹鲍叔牙之知管仲也”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不同。B.徒,只、仅仅,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不相同。C.间,离间,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思不同。D.固,本来,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苻坚认为自己遇到王猛就如同刘备遇见诸葛亮,即位后对王猛加以重用,屡次升迁,让王猛权倾朝野。B.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嫉恶如仇,共同惩处了强德等二十余名权贵,让苻坚体会到了依法治国的好处。C.柳宗元与《左传》都认为“年轻的欺凌年长的,势小的超越势大的,奸邪伤害有道义的人”会造成动乱。D.柳宗元认为,君王在选择继承人时,要考虑被选择者是否贤能,而不能子凭母贵,只依据出身来确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疾之。(4分)(2)是三者,择君置臣之道,天下理乱之大本也。(4分)14.材料二认为君王在用人时“远间亲,新间旧”是有道理的,材料一哪些内容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例证?请简要说明。(3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①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楼船:高大的战船。②“楼船”两句是追述25年前宋军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渡口一带拒守,后金兵清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15.关于这首宋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与“更那堪冷落消秋节”中的“那”含义相同。诗人早年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B.颈联中“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南朝宋文帝要冤杀他,他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这里诗人用典自比,年少时抗金大志落空,如今壮志未酬已生华发。C.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引用了三国时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整体基调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但也流露出诗人因岁月蹉跎而难有作为的绝望之情。16.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6分)(五)阅读V(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给弟子们提出的问题是“,”,他鼓励弟子们大胆发表意见。(2)《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于金陵江宁织造府,这里正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走在南京玄武区不禁想到这里曾经的繁华,正联想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的诗句。(3)古人诗歌写景常常通过以动写静来表现景物的雄浑壮美,如《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之语,杜甫《登岳阳楼》中类似的诗句是:,。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题。夏秋之交,正是晴热高温的时候。此时早稻已收割,高粱已砍下,村里做烫皮的人家日益多了起来。做米烫皮,先按三升糯米掺一升黏米的配比,再量取所需的用量,以盆桶浸泡,待米粒糜烂,才上磨推浆。米浆浓稠度的掌握也十分重要,(
甲
),都做不出好烫皮。推好的米浆,回家拌上适量的盐,就可生柴火上锅做烫皮了。家里孩子A,有的负责烧火,有的负责晾晒烫皮,有的拿一根竹竿,负责晒棚防鸡防狗重任。母亲做烫皮时,双手灵巧。菜锅在柴火上烧得冒烟,她拿竹刷在油碗里蘸一下,飞快往锅底刷上一圈,油点飞溅,噼噼啪啪。随即舀一勺米浆倒入锅里,双手端起锅耳,悬空顺时针一个摇晃回旋,锅底的那勺白浆顿时就成了一块又大又圆又薄的烫皮,复将锅子放回灶口,盖上锅盖。所有这些动作B,十分迅疾。稍过片刻,母亲揭开锅盖,这时烫皮的边缘起了蝉翼般的薄皮,略略翘起,母亲对着吹一口气,用指尖捏住一揭,顺势剥下整块香气腾腾的烫皮,放进米筛或团箕里。最初做出来的这块新米烫皮,白白软软,油滑光亮,浓香扑鼻。小时候我们住大厅屋,厅屋内共五户人家,对于老人和小孩,母亲会每人做一块烫皮送给他们吃。我和姐姐也趁此C,吃得打嘴不丢。有的人家除了米烫皮之外,(
乙
)。高粱烫皮色泽暗红,口味比米烫皮还要好。在以后的日子,无论自家饮茶,还是来了村邻远客,拿三四块干烫皮,在灶火上一番煨烤。烤后的烫皮焦香松脆,折成小块,以茶盘盛装,成为很多人喜爱的茶点。①不仅米烫皮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食谱,②也带来了不少的商机。③家乡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④培育壮大米烫皮龙头企业,⑤引领近1500多家农户共同发展,⑥进而增加农民收入,⑦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19.根据文本概括“做米烫皮”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下面图表,每处限2个字。(6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三、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墨子·兼爱》有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主张以无差等的博爱消弭战乱。而《韩非子·五蠹》则言:"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强调应根据时代变化调整治国方略。儒者孟子却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认为仁政与法制缺一不可。上述材料对当代青年理解文明传承与创新有何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A.根据材料一,“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是用来批判那些违背原则、追随邪曲、迎合讨好的人,而不是用来批评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B.“且对自己的才德不够自信,因而将不满的情绪写入《离骚》中”错,从原文来看,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屈原是对楚国内有小人当道表达不满并在《离骚》中有所体现。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而不是不够自信;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小人当道的不满情绪。C.“主要表现在”错,与原文不符,根据材料二“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可知,两者属于并列关系。)2.B(A.“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表达的意思是志行过于中庸不可以为后世效法。C.“这说明楚怀王和屈原都受孔子法制观念的影响”错,缺少文本依据。根据材料二,屈原的法治思想受到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并未提到楚怀王也受到孔子法制观念的影响。D.“是屈原本人‘正道直行’的基础”错,曲解文意。由材料一可知,原文说的是“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3.C(C.“意在讽刺楚王昏聩”错,无中生有。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屈原希望楚王也要像五帝三王那样做一个能够举贤任能的君王,表达了屈原追求“美政”的理想,没有表达出讽刺之意。)4.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每空2分,其他答案,只要总结到位皆可酌情给分)5.①选贤与能。屈原追求“美政”,称颂举贤任能,希望社会公平、正义;孔子认为选贤能、远小人,“举直错诸枉”,方可政治清明,人心安顺。②诚信为本。屈原主张为政以诚,不可反复无常、不守承诺;孔子认为要做到忠实诚信,方可行事通达。③严守底线。屈原坚守底线,被流放也毫不动摇,九死不悔;孔子赞美柳下惠能坚持“直道而事人”的原则,被“三黜”也不屈从现实。(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C(C.“说明后人已然认识到他们的价值”错,曲解文意。她只是因为千里迢迢来了,不想漏掉任何地方,并不是真正怀着仰慕的心态。)7.D(D.“说明时代变迁之下……”错,“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是说打电话的双方可能都缺少诚信,暗含对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现状的批判。)8.①“遥远的回想”指年代久远的晋商与老宅故事和传说在今广为人知,作者借此表达了作者对晋商的追忆与敬仰。②“遥远的回想”还指旧时晋商曾低调不张扬、坚守诚信的精神被如今的人们淡忘,表达了作者对当今诚信缺失的遗憾,对诚信品行回归的呼唤。(每点2分,答出2点给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9.【参考示例】第一组示例:①遗忘:镜头闪回昔日晋商鼎盛时人物在宅院生活的场景,再切换到空宅及老旧物件,体现时间流逝,用今昔对比凸显的院落空寂与晋商逐渐被淡忘的现状。(单纯地写镜头聚焦,空宅、蒙尘的桌椅、来往的书信、老旧的算盘等突出院落的空寂也可以)②冲突:取景晋商院落高墙之下,捕捉打电话之人疾呼听到真话之难的语言、神态,借助画外音展现通话双方怒斥对方背信弃义,营造剑拔弩张的冲突氛围。③呼唤:背景屏幕以黑白胶卷逐渐展开的方式呈现旧时晋商经营时诚实守信,和气共赢的情景。镜头逐步拉近,最后定格在正拿着相机的作者身上,突显他激情呼唤人们学习晋商诚实守信品格的特写画面。第二组示例一:①老宅之韵:镜头选取晋宅建筑群落与陈设物件,整体与部分相结合,展现老宅见证时光的文化底蕴与空寂已久的历史沧桑感。②老宅之行:拍摄现代人在老宅参观的情态,细节展现来自南方的富态男子一家,点面结合,展现人们当下对晋商院落的表面追捧。③老宅之思:录制高墙下打电话之人的冲突,展现古老与现代的交织,表达在晋宅场域下不复晋商品行,引发对现代人诚实守信缺失的思考。第二组示例二:①老宅的曾经:镜头展现老宅物件崭新、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或老宅中晋商诚实守信,和气共赢的情景)②老宅的现在:一方面,镜头展现老宅中陈设的蒙尘的老物件,以及老宅人去楼空的寂寞,展现老宅见证时光的文化底蕴与空寂已久的历史沧桑感。③一方面,展现老宅游客如织的现状,和游客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展现曾经与现在的对比,表达在老宅场域下不复晋商品行,引发对现代人诚实守信缺失的思考。第9题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G(句意:他的谋略世上少有,殿下应当请他出来,征询他的意见。苻坚依照吕婆楼的意思召来了王猛,两人一见如故。)11.D(“固”,本来;/牢固。句意:本来的确是导致天下动乱的原因。/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12.B(B.“王猛与邓羌……共同惩处了强德等二十余名权贵”错误,惩处强德是王猛自己的行为,与邓羌无关。)13.(1)王猛日益受到宠幸执掌政权,王室亲属以及有功的旧臣都十分憎恶他。(“亲幸”,受到宠幸1分;“用事”,执掌政权1分;“疾”,憎恶1分;句意1分)(2)这三种情况,是选择储君、任用臣子的原则/方法,是关系到天下安定还是混乱的根本。(“道”,原则、方法;1分;“理乱”,安定混乱1分;句意2分)14.①苻坚因樊世对王猛不敬,斩杀樊世,可论证“新间旧”可行。②王猛斩杀太后的弟弟强德,苻坚赦免不及,可论证“远间亲”可行。③王猛三十六岁就权倾朝野,敢诋毁他的人都被苻坚治罪,可论证“新间旧”可行。(每点1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但需要围绕“论证“远间亲”可行”展开答题)(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15.D(D.“绝望之情”错,本诗整体基调是悲愤的,诗人虽壮志未酬,但并未流露出绝望之情。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句可以看出,诗人依然渴望像诸葛亮那样有所作为,收复失地,只是因现实的无奈而悲愤,并非绝望。)1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2分)①从“豪丽语”角度看:“楼船”“铁马”是宏大、壮观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力量感。“夜雪”和“秋风”这两个自然场景的描绘,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质感,还营造出一种豪迈、壮阔的氛围。“瓜洲渡”“大散关”是重要的军事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探秘2024年机械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人才培养与医疗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 2024年CAD工程师课程反馈试题及答案
- 健康教育在提升医疗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 提升CAD工程师认证考试中自我反思与调整能力试题及答案
- 全面把握2024质量工程师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质量工程师考试中的知识运用实例指导试题及答案
- 智能交通与社会治理关系研究试题及答案
- 了解2024年CAD工程师认证考试趋势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商务礼仪师考试的团队协作学习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5中国华电集团限公司校招+社招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吹膜工艺流程
- 2025年山东铁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陕西省商洛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培训课件
- 起重伤害应急预案培训
- 手术室护士入科汇报
- 【MOOC】电视采访报道-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铁矿石采购合同三篇
- 国开数据库运维网考复习题及答案
- 精神科患者首次风险评估单
- 【MOOC】能源与气候变化应对法-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