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中名校2025届下学期高三历史试题4月份月考考试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无穷”的是()①关税协定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开设工厂④领事栽判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1937年4月,周恩来率团从延安出发去和国民党谈判红军的改编问题,一行人在劳山遭国民党袭击。同年6月,周恩来同蒋介石在庐山举行会谈并提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蒋介石提出:红军编制为3个师,45000人,朱德、必须离开红军,谈判最终未获结果。这表明A.国民党抵制国共两党合作 B.第二次国共合作历经艰难曲折C.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庐山谈判成为国共关系转折点3.如图为1926年同时刊出的两则广告,两则广告的根本共同点是A.以孙中山为产品的代言人B.利用国民爱国热情为民族工业拓展市场C.图文并茂地展示商品特性D.借助政治话语和政治符号宣传商业信息4.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B.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C.翼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5.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6.周代在王位和诸侯国国君继承对象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嫡出,若没有嫡出之子,再考虑庶出;在坚持“立嫡”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龄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不能错乱。这说明周代A.儒家“尊老敬长”的礼制成为政治准绳B.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前提与基础C.官僚政治的巩固须借助嫡长子继承制D.注重维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7.下图分别为中国和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因素是A.战争的影响 B.经济政策的影响C.“左”倾思想的影响 D.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影响8.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 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 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9.1949年之前,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私营出版商都以出版教科书为主要盈利来源;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为中小学教科书专业出版机构,私营出版商退出了教科书市场。这一改变A.悖离了“百家争鸣”方针 B.打击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有利于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意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A.“万能蒸汽机”的研制 B.电机的发明和运用C.钢铁冶炼技术的重大进展 D.交通运输的新面貌1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公元前211年,由于“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又疏散了部分咸阳居民,“徙三万家丽邑(今陕西骊山附近),五万家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这两次移民得以实施的有利条件包括①建立中央集权②吞并六国③北击匈奴④焚书坑儒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2.朱熹认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虏骑”当指A.辽B.西夏C.金D.元13.“我不要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为此,“我”能做的是A.解放农奴,不给土地 B.解放农奴,分给份地C.强化农奴制巩固统治 D.效法西欧,发展工业14.1946年1月,《申报》登载了一则律师陈庆丰代表余桂林、钱毓娥声明协议离婚的启事:“我俩结婚已逾五载,以双方意志不恰,难偕白首,两方愿协议离婚。以后男婚女嫁,各听自由,互不干涉,除已立据各执外,再委登报声明等语。”据此可知,这时的上海A.传统婚姻观念已经消除 B.政府保护个人民主权利C.男女社会地位实现平等 D.民众自由法治意识增强15.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16.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他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踱方步。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B.“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尚未萌生C.传统观念制约近代教育转型D.“中体西用”主张受到学界推崇17.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18.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促使法国退出北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推动中法建交;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这一系列政策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C.导致美苏两级格局的崩溃 D.促进不结盟非集团化的发展19.此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0.据统计,“八七”会议后的三个月内,各地爆发的武装起义多达22次,但唯独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代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A.提出了土地革命策略方针B.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C.打破了苏联革命道路束缚D.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1.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22.1919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某大国政要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一声音最有可能出处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23.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C.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D.打到封建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4.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5.右表中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内燃机的发明使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C.万能蒸汽机的推广 D.航天工业的发展26.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区别是:()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目标 D.是否议会制度27.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结构的扩大和强化,古代世界分散的点状文明逐渐发展为较大范围的区域文明或文化圈。其中由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A.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 B.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C.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 D.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28.曾提出设想;“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我们有人民的国会,有党的国会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开党的代表大会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开会不可。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比如五年一任。”基于这一设想,中国共产党A.召开了一届人大一次会议 B.召开了中共“八大”C.初步建立起政治协商制度 D.提出了“一国两制”29.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同时又强调“不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就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对于上述材料,错误的看法是A.中国共产党开始调整八七会议以来的方针B.中国共产党不再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政策C.《宣言》推动了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D.反映出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复杂局面30.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中日之约材料一1870年9月,日本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等一行抵达天津,拜见了直隶总督李鸿章,要求同中国“通情好,结和亲”,总理衙门则以“贵国既常来上海通商,嗣后仍照前办理,彼此相信,似不必更立条约,古所谓大信不约也”相答复。柳原心有不甘,再三恳请,声称“英法去美诸国,强逼我国通商,我心不甘,而力难独抗,……惟念我国与中国最为邻近,宜先通好,以冀同心合力。”这番言辞打动了李鸿章,他上书总理衙门称:“……推诚相待,俯允立约,以示羁縻。”曾国藩也主张与日订约,……总理衙门于是应允日本可遣特派大臣到津与中国钦派大臣“会议章程,明定条约,以垂永远,而固邦交”。——《中日修好条规》签署的背景材料二第十三条两国人民如有在指定口岸,勾结强徒为盗为匪,或潜入内地,防火杀人抢劫者,其在各口由地方官一面自行严捕,一面将案情飞知理事官(外交官),倘敢用凶器拒捕,均准格杀勿论。惟须将致杀情迹会同理事官查验。如事发内地不及查验者,即由地方官将实在情由照会理事官查照。其拿获到案者,在各口由地方官会同理事官审办。在内地即由地方官自行审办,将案情照会理事官查照。——《中日修好条规》问题(1)阅读材料推断《中日修好条规》是否平等条约,你的判断依据与标准是什么?(2)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列举中日之间与《中日修好条规》性质相反与相近的条约各一例。(3)“(《中日修好条规》)这是根据欧美列强所通用的国际法原理……”(日本扶桑社历史教材2001年版),但第十三条条款内容中有一项细节不符合当代外交条例规范,指出这一细节。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意义。33.材料1944年6月6日,盟军先头部队跨越英吉利海峡,登陆诺曼底。此前,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扭转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但德国仍占领着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兵力损失就超过40万。1944年12月,德军在西线战场上的兵力由原来诺曼底登陆时的60个师增加到了76个师和旅,而东线苏德战场上的德国陆军占陆军总人数的比重,从1944年初的70%下降到1945年初的57%~59%.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后,德军隆美尔元帅竭力主张结束战争,同希特勒发生了激烈争论,部分高级将领还组织了暗杀希特勒的政变。诺曼底登陆后,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摘编自洪飞等《试论第二战场开辟的作用》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曼底登陆战役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诺曼底登陆对欧洲战场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从材料中“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可以得出这第一个“贻害无穷”的内容便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从“一则曰,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管理也”可以看出,第二个“贻害无穷”的便是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和开设工厂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选择D选项。2、B【解析】
1937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去与国民党于庐山谈判途中“一行人在劳山遭遇国民党袭击”,同年6月,周恩来同蒋介石在庐山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始终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但过程中历经曲折,故答案为B项;国民党没有抵制庐山谈判,排除A项;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国共关系的转折,排除D项。3、D【解析】
国庆是强烈的政治符号,左边广告中的“庆祝民国万岁,纪念革命伟人”,右边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均属于政治话语,D项正确;广告只是利用了孙中山的影响力,孙中山本人并未宣传其产品,“代言”谈不上,A项排除;“应注意到左侧广告为殡仪馆的广告,不属于“工业”,B项排除:图文并茂是事实,但图及所配文字并没有体现商品特性,C项排除。故选D。4、B【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的学说神化君权,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客观上有利于以“天”名义制约君权,防止暴政;东汉以后谏官的职责是向皇帝进谏,指出皇帝的过失;唐朝的三省六部中,三省在皇帝之下进行决策且相互制约,三省为皇帝最终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可以避免皇帝决策的失误。三者的共同点是保证决策的正确,为皇权服务,故B正确。A、C项都是错误的,因为皇帝仍然掌握决策权,并非少数服从多数;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所有人都不可能限制皇权,谏官的进谏、三省的决策能不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取决于皇帝的态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5、C【解析】
材料体现的时候军机处下的办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主要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C正确;A选项属于军机处的影响,不符材料信息,排除;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6、D【解析】
周代规定王位和诸侯国君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有利于维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宗法制,没有涉及礼制,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故排除B项;周代实行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排除C项7、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949年到1952年中国粮食产量上升,主要和土地改革有关,从1953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主要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关;苏俄从1921年到1925年粮食产量回升,主要和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有关,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正确;苏俄在1921年后国内处于和平状态,A排除;中国在1958年粮食产量下降主要和左倾思想有关,不适合苏俄,C排除;苏俄农业集体化道路是在1928年后推行的,D排除,故选B。8、D【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解决现实问题,这说明社会时弊有待革新,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选项材料并未比较,排除;C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D。9、C【解析】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中小学教材,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教材版本,在当时有利于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故C选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才提出来的,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未体现不允许私人商业出版社继续经营,故B选项错误;材料措施不是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措施,故D选项错误。10、B【解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中,最突出的是电气、内燃机和化工。电能的应用、电气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故B正确;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钢铁冶炼和交通运输发明均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排除C和D。故选B。11、A【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此时秦已经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③北击匈奴
④焚书坑儒与此材料无关,排除BCD。12、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靖康之祸”指的是北宋末年(1126--1127年),金军南下侵扰,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的“靖康之变”,因此“虏骑”是指金军,故C项正确;辽军在北宋前期南下袭宋,两国签订了“檀渊之盟”,故A项错误;西夏位于西北,材料和西夏无关,故B项错误;元建立于1271年,和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3、B【解析】
材料中“我”认为将土地和农民割裂就会造成俄国的暴动,所以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我”能做的应该是解放农奴,分给份地,故选B项;AC项与题意主旨相悖,排除;材料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是发展工业,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14、D【解析】
“意志不恰”“协议离婚”“各听自由,互不干涉”体现了自由意识,“律师”立据各执体现了法治观念,故选D项;材料只是提供了一个案例,无法反映传统婚姻观念和男女社会地位的整体状况,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抓住关键信息“协议离婚”“各听自由,互不干涉”“律师”分析解答。15、B【解析】
据材料可知,陆海空的交通工具的数量都由1949年到2018年剧增,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B正确;据材料可知,早在1949年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就已形成完善,A说法错误;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C错误;D与材料无关。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包括交通运输的标准、质量、管理、安全、卫生、维修等方面的内容。16、C【解析】
依据材料中“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信息可知,“举步要稳重端正”的传统礼仪观念制约了近代教育转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学生碍于传统观念不愿学习体育,并非是当时竞技体育活动项目稀少;B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学界对“中体西用”主张的推崇。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7、D【解析】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答案选D。AB与人性善恶无关,排除;荀子人性是恶的,排除C。18、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戴高乐总统承认中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目的是加大对抗美国的力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A;国际地位往往是由经济军事实力决定的,并且B说法绝对化,B错误;美苏格局的崩溃是1991年苏联解体,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不结盟非集团化,D错误。19、C【解析】根据题干“唐武德元年”可知李世民不是皇帝,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故可知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的说法错误,排除B。上述四则史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提到太宗有疾,其他没有提到,孤证不立,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0、C【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开始了把革命力量引向农村的伟大实践,打破了苏联“城市中心论”,产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革命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B选项错误,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是古田会议;D选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秋收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1、B【解析】
通过材料信息“李沆将皇帝的手诏烧掉”“韩琦对宋神宗的谈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官员对政治行为的态度,说明士大夫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B正确;宋代加强了皇权,皇权并未受到威胁,排除A;题干主旨是对官僚对皇权的限制,而非士大夫参与决策,排除C;重文轻武与题无关,排除D。22、B【解析】
从材料中1919年会议上提到的“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根据时间和国家推测,是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在战败国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一事,出于报复,法国提议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因此,B项符合题意;“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表明与德国存在仇恨,英国、美国、日本与1871年的德国没有产生仇恨,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抓住关键信息“1919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联系所学德意志帝国建立的背景分析解答。23、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建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共和思潮宣传了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因此三者都是争取民族独立,促进现代化的过程。B正确;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政府统治,A错误;洋务运动后期主张求富,未提出反抗外来侵略,C错误;洋务思潮、维新思潮都不主张民主共和,D错误。故选B。24、D【解析】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讲中学为道,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前后有冲突的论述,主要目的在于回避顽固派的攻击,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答案为D项;其目的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排除A项;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郑观应作为早期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没有鄙夷外夷的观念,排除C项。25、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产量变化由1870年的80万吨到1900年的2000万吨,说明产量大幅度提高。石油工业的发展为内燃机的创制提供了适用的燃料,新的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带动了石油的生产。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26、C【解析】
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二者的根本区别是政体变革的目标不同,故选C;革命派与维新派都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排除A;维新派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排除B;革命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实行议会制度,排除D。27、D【解析】
根据题干“由西向东”的区域文明或文化圈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世界文明由西向东排列是欧洲基督教文明、中东伊斯兰文明及东亚儒家文明,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8、B【解析】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内民主和监督的最基本的形式和制度,也是党的集体领导最基本的形式和制度。根据的设想,在听取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的意见后,1956年9月召开的八大“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即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省级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县级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二年。这三级党代表大会一律每年开会一次,即实行年会制。每隔五年、三年、二年换届时才改选代表,即实行党代表常任制。党代会常任制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对密切联系群众、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追求。B正确;召开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主要是为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排除;政治协商制度属于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与材料无关,C排除;系统的阐述了“一国两制”,D排除。故选B。29、B【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之下,一直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政策,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符合题意;此时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号召全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同时也强调只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这调整了八七会议以来的方针,推动了此时的抗日救亡运动,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复杂局面,故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0、A【解析】
材料反映了作者认为史料分为文字史料何实物史料。材料中第一种即指实物史料,第二种即指文字史料。作者指出文字史料是“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说明了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故A正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平等条约材料内容日本要求—日本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等中国同意—言辞打动了李鸿章,他上书总理衙门称(大意对即可)标准双方自愿(比较准确表述)分)材料内容两国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演员劳动合同范本模板
- 购买移动厨房合同范本
- 湿地公园保安合同范本
- 酒店合资协议合同范本
- 灌注桩基合同补充协议
- 2025年高中一年级化学下册期中测试试卷(含答案)
- 物业用房ab合同范本
- 社区团购推广合同范本
- 置换合作服务合同范本
- 购销办公家具合同范本
- 公证财产协议书范本
- 2024年锦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测试卷附答案
-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如何引导高中生“碳索绿色未来”培养环保意识》主题班会课件
-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能力测评卷(含解析)
- 农业经理人考试题库四级及答案
- 门面反恐应急预案
- 《移动电源车运维管理技术规范(柴油机式)》
- 出租注册地址合同范本
- DB32∕T 4700-2024 蓄热式焚烧炉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 DB31T 1605-2025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建设和消防安全管理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