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重点校联考高二历史第1卷(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形成了城邑规划的“营国制度”,城市规划和建设遵循严格的礼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规模、数量、布局及设施方面都突破礼制,出现僭越现象,城市功能从“卫君”向“盛民”发展。这反映了A.时代变革影响城市发展B.城市功能影响政治格局C.儒家礼制观念遭到破坏D.城市发展体现民本理念2.19世纪,英国伦敦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市场用途(如表),对此有学者指出,“1800年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垃圾被赋予了回收利用的新意义”。这主要表明,当时伦敦垃圾种类市场用途煤灰、煤渣制砖、农肥破布、碎布造纸、制衣帽碎瓷器建筑、铺路厨余垃圾农肥各类破旧用品出售给对应废品回收商A.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提高B.环境污染问题得以解决C.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3.1830年,英国采矿工程师斯蒂芬森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由此可知A.铁路成为英国主要交通方式B.人类活动区域得到极大扩展C.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业发展D.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得到加强4.2024年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下称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运营。该通道全长约24公里,创新性地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它的建成使深圳到中山的时间大幅缩短,从原本的2小时锐减至30分钟。据此可知,深中通道的建成A.推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B.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C.利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D.解决了两地交通堵塞问题5.1914年上海发布了《公路安全须知》,规定了行人、乘客、驾驶员、修理员等须注意的事项。其中有“协助救济翻车,扶弱伤者······行车遇险应协助救伤并据实报告,大车让小车先行”,“过牲畜时勿使快车或急鸣喇叭”,“不要一面走路一面看报”等等。这印证了A.民国政府着力推动交通文明普及B.中国交通近代化进程显著加速C.道路安全法准则在上海成型固化D.近代交通文明规范逐步的确立6.土耳其的铁路系统一直沿用高技术标准,其境内首条高速铁路-安伊高速铁路由中国技术人员参与设计、营造。安伊高速铁路建成后,以实实在在的高效运营印证了中国高铁标准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这体现出A.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共识B.中国高铁产业国际化的潜力C.现代交通发展影响国家对外政策D.世界高铁标准逐步走向统一7.“欧洲人对这场死亡(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实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欧洲“这场死亡”A.使人第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B.一定程度促进了思想解放C.直接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8.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方剂名称;明代医学家发展出了气化论和体用论等中医理论。这些都反映出古代中医A.医德水平长期领先世界B.重视临床经验的积累C.受到主流思想影响明显D.重道德轻技术的弊病9.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10.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籍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A.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B.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C.“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D.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11.图1、图2是一位同学搜集的数据图。该同学根据这一组数据图可以推出的合理结论是A.医疗资源增长是寿命延长的主因B.医疗卫生条件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C.医疗发展进步助推人口寿命提升D.世界银行关注中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12.孟子主张“仁民而爱物”,庄子提出“天人合一”,管子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上述言论可以说明A.完整的生态伦理学说的构建B.生态伦理植根优秀传统文化C.诸子百家思想相互融合碰撞D.民本思想得到社会广泛认同13.明清时期,宋应星走出书斋,游历考察,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徐光启在家乡开辟农庄,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许多农学著作。这些人的活动A.推动了高产作物的传播B.进行了实验科学的尝试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D.顺应了西学东渐的潮流14.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15.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共有200多个故事,包括古代埃及、波斯、伊拉克、印度的许多民间故事。其中有些篇章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裁缝的故事》中的人物与“中国”“航海”“经商”这三个词相关。材料重在强调阿拉伯帝国A.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B.历史悠久的重商传统C.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16.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故事里的描写,把当时希腊军队的行军路线标在地图上。然后他按照行军路线图,最终在土耳其西北部地区发掘出了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城遗址。据此可知《荷马史诗》A.推动了西方考古学发展B.蕴含着重要的史学价值C.如实记载了古希腊历史D.价值来源于学者的发掘17.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A.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B.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C.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D.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18.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下图),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1.13、14世纪的修道院保留和研究古代文献2.不少教会热衷于高等教育和艺术事业,教会学校教授“七艺”3.众多修士从事科学、哲学活动4.恩格斯说:“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A.基督教垄断欧洲教育和文化B.基督教会的道德教化C.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D.基督教文明的多样性19.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平面十字形建筑物上方建造半球形穹顶,此种风格是在古罗马半圆拱顶墙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十字形平面建筑则是古罗马长方形大会堂建筑的演化建筑形式。这可用以说明A.东西方文化交汇于君士坦丁堡B.基督教文化起源于拜占庭C.古罗马文化滋养了拜占庭文化D.民主政治影响了建筑形制20.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A.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C.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21.下图为17-18世纪中国人口迁徙示意图,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①该时期人口迁徙归因于南方地区初步开发②台湾设府为人口移居台湾提供了政治保障③“改土归流”为人口流向西南地区创造条件④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2.16世纪起,出生在中美洲的白人移民后裔被称为“克列奥人”,以区别生于西班牙的“半岛人”。到18世纪中后期,一些克列奥人开始自称为“美洲人”,并愈发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这实质上反映了A.拉美独立运动加快民族觉醒B.西班牙的殖民霸权受到挑战C.欧洲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浓厚D.人口迁徙催生新的民族认同23.“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24.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国际移民在1970年只有8200万人,2000年增至1.75亿,1980-2000年,发达国家接纳移民从4800万增至1.1亿,发展中国家接纳移民从5200万增至6500万。这一现象反映出A.当代难民群体在持续扩大B.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C.移民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D.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25.1984年,《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C.抵御西方文化侵略厚D.厚植民族文化根基第11卷(共50分)二、非选择题(26、27小题,共计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集镇、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这样)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一个个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叶到清朝前期“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的发展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市镇兴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8分)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据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新中国成立后AB、BC、CD三个时段城市化进程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以“改革”为视角简析CD段特点出现的原因。(6分)材料四在1992年开始的连续几年席卷全国的开发大潮中,许多城市陷入“开发热”中。如果将市、县级开发区也包括在内,截止1999年初,全国共有2000多个各级各类的开发区。这些开发区由于部门利益的原因,有些项目甚至是与老城区争资源,有时为此互相压低土地出让金、放宽项目进入管制条件等,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城市的“新区”占地规模都远远超过了实际发展的可能和需要······而一些开发商、企业则乘机采用欺诈行为进行土地囤积,大量土地被圈占、抛荒。-摘编自宋家泰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城市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迳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原因。(8分)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对启蒙思想家政治主张产生的影响。(6分)材料三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内容,运用近代相关史实说明材料观点。(8分)(4)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文明(化)进程的认识。(2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重点校联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AACCD6-10BBCDA11-15CBCBD16-20BBCCA21-25DDCBD二、非选择题26.(1)特点: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人口逐渐聚集;商业资本集聚;发展为专业性市镇(或出现专业分工);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或成为新兴的城市)。(任意4点4分)影响:对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推动了地区贸易网络的逐步形成。(4分)(2)新变化: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任意2点4分)评析:西方列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