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汇编
(2006年度)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2006年12月
2006年度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汇编
刖5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引导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
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依据《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我厅于
2004年6月制订了《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并每年编印《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汇编》。进入本批《汇编》的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121项,是今年由我省各设区市科技局和
省直有关部门推荐,并经我厅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后,选择由我省有关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自行研发的,并获得科技奖励或经
过科技成果鉴定、评审的,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现将
这批项目汇编成册,并逐项予以简介,向社会发布。希望通过这项工
作,为科技成果需求单位和持有单位搭建对接的桥梁,进一步集聚社
会各方力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跨越
式发展。
本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根据该成果的应用领域,按农业(A)、
林业(B)、海洋渔业(C)、医药及医疗器械(G)、机械制造(H)、
电子及电子信息(I)、化工及非金属材料(J)、轻纺(L)、建筑建材
(M)、水利(N)、电力(O)、交通运输(P)、环境保护(R)等依
次编排。
因时间有限,在编制工作中可能有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联系电话:福建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p>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2006年12月
2
目录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备注
一、农业(50项)
A-05-01蚕豆新品种“早生615”产业化示范
A-05-02超级稻再生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
A-05-03短低温桃品种引进筛选与利用
A-05-04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与示范
甘薯青枯菌PCR快速检测及粗毒素与双抗
A-05-05
性品系的利用
A-05-06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福豆310中试及产业化
A-05-07观光生态农业的研究与示范
广适性优质高产杂交稻京福优系列组合的
A-05-08
选育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开发
A-05-09
模式示范
A-05-10红壤区决明属牧草综合利用及产业化示范
A-05-11抗黄1号的转化
A-05-12灵芝等几种药用菌深加工研究
A-05-13龙眼鬼帚病生态防治技术研究
A-05-14糯玉米新品种闽玉糯1号
A-05-15枇杷主要病虫灾变因子及综合调控技术
A-05-16小型白羽半番鸭繁育和板鸭加工产业化
A-05-17旋转式植物栽培装置
A-05-18药用菌工程发酵茶
叶菜专用型甘薯新品种“福薯7-6”产业
A-05-19
化
A-05-20珍稀食用菌反季节产业化高效栽培技术
研究
A-05-21正红菇保护地菌根多样性增产技术
优质水稻新组合n优131高产栽培技术研
A-05-22
究及示范推广
A-05-23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泉豆7号与配套栽培
技术的应用
3
A-05-24高产优质抗病花生新品种泉花327及配套
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优质加工型花生新品种泉花7号及配套技
A-05-25
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A-05-26抗病、优质花生新品种泉花8号及配套技
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应用
A-05-27优质食用甘薯新品种“泉薯11”配套技术
熟化与示范
A-05-28粉食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泉薯647”配套
技术熟化与示范
高产抗病甘薯新品种“泉薯23”配套技术
A-05-29
熟化与示范
A-05-30芦柑绿色食品标准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
A-05-31梨嫁接花穗促丰产、早熟、优质
A-05-32标准优质猪精液库建设及规模化猪人工
授精繁育产业
A-05-33利用膜分离和膜浓缩技术提取鲜茶浓缩
汁
A-05-34超级稻n优6号产业化
A-05-35新型农村沼气炉具的开发与研制
A-05-36优质、早熟、高产杂交稻金优2155的示
范推广与产业化开发
A-05-37真姬菇优良菌株的选育和
推广
A-05-38柑桔新品种一建阳桔柚示范推广
A-05-39集约化肉鸡场重大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
A-0540甘薯新品种龙薯1号选育推广及其利用
A-05-41红柿标准化栽培及其深加工科技产业化
示范
A-05-42特早熟蜜柑稻叶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
究与推广
A-05-43早熟芋新品种“六月红”选育及配套技术
研究
A-05-44莲藕新品种“莲香一号”引进示范推广
A-05-45快慢羽雌雄鉴别技术在肉仔鸡生产上的
4
应用推广
A-05-46出口蔬菜绿色食品标准研究及示范基地
建设(1)
A-05-47大麦新品种莆大麦8号的选育研究
A-05-48俄罗斯食用甜菜高产栽培技术
A-05-49鳗科(channidae)生物技术育种与养殖
研究成果推广
A-05-50果茶竹蔬菜主要害虫白僵菌优良菌株筛
选及其应用研究
二、林业(18项)
B-05-01竹叶浓缩汁的膜分离与膜浓缩技术的研
究与开发
B-05-02马尾松容器育苗轻型基质筛选及指数施
肥技术研究
B-05-03闽西北丘陵地带马尾松林生态栽培技术
研究
B-05-04乳源木莲种群生态与驯化技术研究及推
广
B-05-05生态公益林功能性等级评价及其综合经
营技术研究
B-05-06竹杉复合装饰板研制
B-05-07珍贵景观树种乐昌含笑的产业化栽培
B-05-08纳米改性竹炭光触媒吸附杀菌材料及产
品开发
B-05-09麻竹绿竹笋用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B-05-10极树实木利用树种选育及木材开发利用
成果推广
B-05-11沿海沙地相思树栽培试验及在防护林中
的应用研究项成果转化项目
B-05-12福建柏人工林测树经营系列数表及生长
模型的研究
B-05-13林业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研制
B-05-14马尾松-阔叶树复层混交林综合效益的研
究
5
B-05-15免修半免修复层防火林带阻火机理与营
建技术研究
B-05-16主要森林病虫害轻型飞机航空监测与管
理技术
B-05-17福建麻竹地理种源与优良农家品种选择
研究
B-05-18杉木生长与品质联合选择育种研究
三、海洋渔业(6项)
C-05-01条纹跳全人工批量育苗技术研究
C-05-02HDPE浮筏式消波堤研制及其在养殖设施
保护上的应用研究
C-05-03大黄鱼三倍体育种技术研究
C-05-04菊黄东方觥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
C-05-05新型升降式抗风浪网箱研制及养殖技术
研究
C-05-06石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开发
四、医药及医疗器械(3项)
G-05-01解胭支原体培养基试剂研制
G-05-02新型掺钺YAG大功率/大能量激光器
G-05-03免疫层析金标试条测试系统的研究
五、机械制造(9项)
H-05-01条包透明纸自动快换装置
H-05-02XG6261F(4YF26)垃圾压实机
H-05-03汽车缸套毛坯减重新技术开发
H-05-04数控床身铳床(含立式加工中心)系列产
品
H-05-05LHGO.08-0.4-W高效节能立式锅炉
H-05-06数控冲床自转模与组合模座
H-05-07KRF制动器及传动器
H-05-08206RPT铝质有汽盖精冲模具开发及及应
用
H-05-09液态模锻工艺在汽车、摩托车制造领域的
应用推广
六、电子及电子信息(5项)
6
1-05-01在模内完成表面覆膜装饰面的塑料件及
其制作方法
1-05-02S3000系列变频器
1-05-03DG01四引线大电流陶瓷外壳
1-05-04LCD用透射型和反射型偏振片生产工艺
1-05-05密集型波分复用器的研发和生产
七、化工及非金属材料(5项)
J-05-01黄金尾矿生产陶瓷色釉工艺技术
J-05-02特高频陶瓷介质材料
J-05-03环境友好无机复合超细活性阻燃填料
J-05-04利用粗甲醇生产国标甲醛新工艺
J-05-05柔性印刷电路板研究
八、冶金、矿山及金属材料(3项)
K-05-01CHB110-120Q型开关导电触臂组件
K-05-021050H18新工艺PS版铝板基
K-05-03铝箔坯料
九、轻纺(6项)
L-05-01异形纤维(吸湿排汗)针织面料
L-05-02水性聚氨酯纺织涂层胶
L-05-03余甘果泡腾片的研究与开发
L-05-04中空保暖抗起球针织绒布
L-05-05花式剪绒毛巾
L-05-06高澄清度葡萄浓缩汁生产工艺及应用技
术研究
十、建筑建材(4项)
M-05-01高性能聚氨酯(环保型)防水涂料
M-05-02利用污泥、淤泥生产陶粒建材
M-05-03多方环保型组合式竹木地板
M-05-04火电厂输煤系统电除尘器的研发一MZ系
列煤粉专用电除尘器
十一、电力(2项)
0-05-01环形无电极高频气体放电灯WJY100BH.
WJY150BH
7
0-05-02Y10W6-108/281(110kV)Y10W6-216/562(2
2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十二、环保减灾(8项)
R-05-01三明市环境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R-05-02SB-1微机控制噪声监控系统
R-05-03BEL型电除尘器产业化研制
R-05-04电除尘用高频高压整流设备
R-05-05利用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
R-05-06FLM5070ZYS型压缩式垃圾车
R-05-07FLM5050TSL型扫路车
R-05-08利用中国首台高山CINRAD/SA确立灾害
性天气预测报的体系研究
十三、测量测绘(2项)
S-05-01多源、多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用于不同比
例尺地形图更新技术研究
S-05-02数字城市空间数据框架
合计:121项
附录: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闽科成[2004]10号)
8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01
一、项目名称:蚕豆新品种“早生615”产业化示范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评审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科技厅
五、获奖情况: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内先进
七、内容简介:
“早生615"是福建省认定的第一个蚕豆品种,粒大质优、淀粉和总糖含量高、口感
香甜、粉而不腻,适合作为菜用品种进行产业化开发,“早生615”在我省栽培可以比江、
浙、沪的日本蚕豆品种提早上市30天以上,具有很强的市场优势。蚕豆鲜籽粒是高蛋白质
低脂肪、洁净、无农残的豆类蔬菜,是冬季出口创汇的特色产品。“早生615”的产业化开
发旨在解决我省菜用型蚕豆良种缺、繁育难、栽培管理不规范、豆荚品质参差不齐、出口
成品率低的现状,对推动我省菜用蚕豆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我省冬季农业开发、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均有重要作用。
①建立"早生615”良种异地繁育技术体系。对菜用蚕豆“早生615”西繁(西部春
繁)的播期、密度、种子包衣等技术环节进一步试验和完善,最终建立一套异地良繁的标准
化模式.
②“早生615”品质栽培规范化技术示范。实行水旱轮作,在全省单季稻产区推广“水
稻-菜用蚕豆”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冬季农业气候资源,按照品质栽培规范化技术要求,建
立示范片,通过技术培训和中心示范片的现场示范作用进行技术指导,全面推行规范化栽培
技术,提高菜用蚕豆的栽培水平。根据海拔和纬度不同,蚕豆播种期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③蚕豆鲜荚保鲜技术优化。通过对天然保鲜剂、新型包装材料的筛选应用以及包装湿
度的控制等环节加以改良,从而延长豆荚保鲜时限、提高保鲜效果。
示范片青荚亩产650kg,出口成品率达60%以上,出口检测合格率达100%。西繁亩产种
子180kg.
通过项目实施,建立起成熟的菜用蚕豆“良种-良种保纯繁育-规范化品质栽培技术-
豆荚保鲜加工”产业化模式,供生产上大面积示范应用.执行期2年,执行期内在青海省西
繁“早生615”300亩,包衣种子5万kg,良繁种子质量达国颁一级良种标准。建立菜用蚕豆
示范基地1万亩,为农户增加收入600万元.豆荚质量符合NY5209-2004无公害食品青蚕豆标
准和NY5195-2002速冻无公害豆类蔬菜标准。
八、转化方式: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郑开斌电话:059187572110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新店埔培:350013E-mai1:cnkaicnMsn.com
十、联系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9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02
一、项目名称:超级稻再生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评审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农业厅
五、获奖情况: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七、内容简介:
水稻是福建省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增减事关全省粮食安全的大局。我省是个缺粮省,
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715万吨,粮食供求缺口700多万吨,粮食自给率仅50%左右。近年来
我省水稻面积、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全省水稻面积较2000年减了400万亩左右,
稻谷总产减200万吨。同时,长期以来水稻生产上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益低等问
题一直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始终制约着粮食发展和农民增收.再生稻具有种一季收两季、省
工节本、效益高的显著优点.据统计,我省1988〜2005年累计成功蓄留再生稻1170万亩,
近年全省平均每年成功种植再生稻约70万亩,亩产量头季为550公斤,再生季为250公斤,
年产量800公斤左右.
福建农科院与尤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1999年起进行合作,开展了《超级稻再生高产
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筛选适合作再生稻栽培的具有头季产量高和再生能力强的
超级稻新品种,研究再生稻高产形成规律,明确限制再生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子,并
通过高产栽培技术加以调控,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超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模式.结果,百亩示
范片头季五年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再生季三年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创世界高产纪录。
通过百亩示范片辐射千亩片,并带动尤溪全县早稻-再生稻扩大面积(扩大2.9万亩再生稻),
提高单产.项目实施期间,尤溪县早稻-再生稻平均年产量为903.8公斤/亩,比项目实施
前5年平均年产量的800.4公斤/亩增产稻谷103.4公斤/亩,比实施前5年的单季稻平均
单产的467.4公斤/亩增产稻谷436.4公斤/亩。可见,在全省再生稻适宜区推广应用本研究
成果,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稻谷总产,提高种稻效益、实现农
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目将在全省再生稻适宜区应用推广本研究形成的高产栽培技术。为保证项目的顺利
实施,将成立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形成组织协调及技术服务网络;继续筛选高产、抗病、再
生力强的超高产新品种;在不同地区建立高产示范片,起示范辐射作用。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预期可以使目前全省再生稻区的50%(35万亩)面积推广应用本研究成果,年亩产量可由目
前的800公斤左右提高到900公斤,每亩增产100公斤。同时,由于推广良种、合理密植、
适高留桩、生态防虫等高产高效技术,每亩可因减少物化成本和提高米质增收节支30多元.
八、转化方式:自行转化
九、联系方式:联系人:杨惠杰谢华安电话13960953420
地址: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连坂村:350018E-mai1:Hjyang62®tom.com
十、联系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10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03
一、项目名称:短低温桃品种引进筛选与利用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鉴定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科技厅
五、获奖情况: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七、内容简介:
我省南亚热带低海拔地区冬季47.2℃的低温量仅0〜301h,而现有水蜜桃品种的需冷
量为750〜8501K因此,这些地区不能进行水蜜桃的商品化栽培。从1997年开始到1999
年农业部“948”项目立项,福建省农科院地热研究所陆续向台湾引进包括台农甜蜜桃在内
的30个果树新品种。经过适应性栽培试验后,从中筛选出极端低温的水蜜桃品种一一台农
甜蜜桃。
“台农甜蜜”桃,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的认定。其优良
园艺性状表现为:①47.2C的低温量仅54h即可结果;②结果早(定植后次年结果),丰
产性强(2年即可获得丰产,前4年验收累积亩产为9377kg,平均为2344kg/亩);③品
质优(可溶性固形物达12.7%,酸度0.24%,风味佳),单果重148g。对“台农甜蜜”桃
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观察,研究总结出优质丰产配套栽培技术。该良种使福建省桃种
植区域扩大,使福州以南、漳浦以北的平原和低海拔地区均能进行桃的商品化种植。根据不
同水蜜桃品种的需冷量和福建省不同气候区的低温量,首次进行福建省桃的区域规划与布局
的研究。该成果经专家鉴定为“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技术方案:1、对台农甜蜜桃进行扩繁,繁殖苗木;2、在示范区内进行大面积推广,并
进一步完善其配套栽培技术,总结出台农甜蜜桃在不同地区的丰产栽培措施;3、在我省南
亚热带地区规模化推广种植台农甜蜜桃。
技术性能指标:1、扩建台农甜蜜桃的良种母本园,完善母本园的规范管理;2、在苗木
基地进行台农甜蜜桃良种的扩繁,使苗木的供应量达每年10万株以上;3、收集将要推广种
植地区的气象资料,了解该地区冬季低温量;4、在要推广的地区进行试验栽培种植,并观
察台农甜蜜桃对当地条件的适应性;5、在试验种植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栽培,以示范
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种植;6、向适宜栽培地区的周边进行辐射推广栽培,不断扩大栽培面
积,规模化栽培;7、观察并总结各地区配套栽培技术,完善丰产栽培的技术方法。
前几年各地应用推广证明,本研究成果使福建省水蜜桃的种植区域扩大,向南延伸约250
公里。台农甜蜜桃早结果、早丰产。3年树龄平均亩产1833kg,比全省平均亩产(577kg)
增产1256kg,按每公斤售价3.00元,每亩增收3768元,扣除成本每亩增产2638元,如果
推广3万亩,可增加收入7914万元。
八、转化方式: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余亚白电话/p>
地址:福州市五四北路247号:350003E-mail:Iccisland@163.com
十、联系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11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04
一、项目名称: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与示范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评审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农业厅
五、获奖情况: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七、内容简介:
本项目主要针对中低产茶园立地条件差、品种单一以及茶农为追求短期效益而导致土壤
质量退化、茶叶农残超标,茶园环境污染严重、总体经济效益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
属农业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主要技术内容有:(1)在我国率先开展“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模
式”研究,建立了以茶叶为主体,以牧草为纽带的林、牧、副、渔合理配套的生态经济系统;
创造性地探索出“茶园牧草套种技术模式”、“林、牧、路、水(池、渠)、景综合治理模式”、
“畜(禽)-沼(太阳能)-鱼-茶模式”和“草牧结合、立体种养模式”。(2)建立了一套切实可
行的绿色茶叶生产流程,产地和产品通过绿色(或有机)产品认证(详见附件)。(3)黄红
壤丘陵山地渍水茶园改造与培肥关键技术研究。(4)复合生态茶园建设配套技术研究。
技术性能特点:对茶园(场)从整体或区域尺度上进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和综合治
理,构建“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具有创造性。在复合生态茶园(场)建设中重规划、
重新成果新技术的集成创新,重关键技术研究,具有新颖性。无公害茶叶生产管理关键技术
研究及绿色茶叶生产标准化规程制定,具有实用性。黄红壤丘陵山地渍水茶园改造关键技术
研究,具有实用性。
该项目研究应用生态茶园配套技术和当地资源,合理引入近年来国内外在生态茶(果)
园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与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创新,构建的复合生态茶园系统
模式,在研究与示范中取得了成功。目前已在我省及在广西、广东、江西等推广11.793万亩,
达到了稳定应用程度,它对与我省类似的华侨农场乃至我国南方红壤区茶园(茶场)建设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同时该模式中的若干子模式及关键技术对我国南方红壤区的茶
园、果园等种植园的立体种养和生态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1)生态效益:保持水土、提高肥力;改善环境、净化环境。
(2)经济效益:低产茶园改造,引进黄旦和福鼎大毫等提高产值;茶树套种牧草,增产增
收效益明显;立体种养,产值较高;利用沼气,节能环保,并提供优质有机肥料。
(3)社会效益:平均亩增收474―584元/亩,加上防止水土流失、草种收入、立体种养、多
种经营等,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八、转化方式: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350013
联系人:林新坚电话-mail:Hdf-16)tom.com
十、联系单位: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2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05
一、项目名称:甘薯青枯菌PCR快速检测及粗毒素与双抗性品系的利用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评审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五、获奖情况: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内先进、国内领先
七、内容简介:
甘薯青枯(瘟)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被列为国内检疫对象,种薯和种
苗带菌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为了防止疫病传入新区,快速、准确的甘薯青枯病菌的检测
技术一直是种薯及种苗调运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成果首次利用简便、快速、高专一性
与灵敏性的PCR技术检测出甘薯青枯病菌,这对于控制甘薯青枯病的扩展和蔓延具有重要意
义。实践表明,选育和推广抗瘟品种是防治薯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抗瘟品种的选育又
依赖于所提供的抗源材料.本成果利用甘薯青枯菌粗毒素作为选择压力进行甘薯品种(系)
抗瘟性测定,可达到测定量大、时间短、准确度高的效果,为加速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新的
途径,也为抗瘟品种(系)在病区直接利用提供依据。本成果还选育出高产、优质、双抗性(抗
薯瘟和蔓割病)甘薯新品系97-10和99-12.双抗性甘薯新品种(系)的推广对控制南方甘
薯青枯病和蔓割病的蔓延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方案:(1)用PCR技术快速检测福建闽南、闽东、闽西甘薯产区主栽品种种薯及种
苗的带菌(青枯菌)率。用NaOH一步法快速提取福建甘薯主栽品种薯块及薯苗总DNA,然后
利用特异引物及其反应体系进行扩增,扩增后产物进行水平式电泳进行分析。(2)利用甘薯
青枯菌粗毒素作为选择压力进行甘薯品种(系)抗瘟性测定。依据甘薯青枯菌粗毒素产生的
最优模式制备出甘薯青枯菌粗毒素,然后利用甘薯青枯菌粗毒素作为选择压力进行甘薯品种
(系)抗瘟性测定,筛选出抗源作杂交亲本或抗瘟品种(系)在病区直接利用。(3)将选育出
的双抗性甘薯新品系97-10和99-12置于甘薯病区(薯瘟病和蔓割病)进一步扩大种植。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1)以薯块及薯苗总DNA为模板,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
含有青枯病菌的种薯及种苗均可产生大小为281bp的条带,依此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甘薯青
枯菌。(2)利用甘薯青枯菌粗毒素测定甘薯品种(系)的抗性评价标准:免疫,致萎度0;
抗,致萎度0.01-20.0;中抗,致萎度20.01-40.0;中感,致萎度40.01-60.0;感,致萎
度60.01-100.0。(3)双抗性甘薯新品系在福建薯区病地和重病地扩大种植,青枯病致萎度
<15%,蔓割病枯萎度<30%,产量比新种花提高30%以上.
预期实施效果(1)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福建甘薯主栽品种种薯及种苗的带菌(青枯
菌)率,了解福建甘薯主栽品种的种薯及种苗带菌情况,为甘薯青枯病防治提供依据。(2)
利用甘薯青枯菌粗毒素测定甘薯品种(系)抗瘟性400-500份,筛选出抗薯瘟的品种(系)
8-10份。(3)建立双抗性甘薯新品系97-10、99-12的试验现场。
八、转化方式: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联系人:李本金电话:0591-8757236313067402033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党:350013E-mai1:Ibenjinfflyahoo.com.cn
十、联系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3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06
一、项目名称: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福豆310中试及产业化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评审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五、获奖情况: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内先进
七、内容简介:
我省常年大豆种植面积130多万亩左右,长期以来,大豆生产上存在着良种紧缺、籽粒
产量低而不稳、栽培粗放等问题相当突出。我省大豆加工企业的黄豆籽粒原料主要来自东北
地区,北籽南调,不仅运费成本高,而且存在籽粒混杂、脐色不一、品质差、商品率低等问
题,加工成品率较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福豆310于2005年2月和6
月先后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和国家品种审定,具有丰产稳产性好、商品性好、综合抗性强等
特点,也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大豆品种。应用该品种籽粒加工豆腐皮,产品蛋白高、
脂肪低,外观品质佳,具有香、醇、甜、脆等特点,加工成豆腐成品率显著提高,经投放市
场试销,受到顾客青睐,产业化前景广阔。
应用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福豆310,结合“窄畦双行穴播”栽培技术、氮磷钾配施栽
培技术、高产栽培灌溉技术高产种植方式、合理种植密度、种植方式技术、高蛋白大豆高产
繁育关键技术等成熟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经过技术集成,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我省不同
生态区种植的高蛋白大豆综合栽培技术。
本项目将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福豆310及配套技术提供给龙头企业,并建立良种繁育
基地,通过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形式,向全省大豆产区辐射推广.
主要技术指标
1、产量与品质:福豆310籽粒产量比目前生产上应用品种(对照)增产5%以上,蛋
白质含量达45%(国家高蛋白标准)以上,籽粒黄色、百粒重20g以上,脐色淡褐。
2、示范推广面积:当年在全省建立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福豆310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基
地200亩。3年全省辐射推广累计10000亩。
在一般栽培条件下,福豆310可比现有我省栽培的当地当家品种增产一成以上,以每公
顷增产225kg计,我省四分之一种植面积(3万hm?左右)推广该品种每年可增收675万kg。按
每公斤价格5元计,每公顷可增收1125元,大面积推广后,预计每年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3000
多万元。
八、转化方式: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联系人:林国强电话/p>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新店埔党:350013E-mail:Lgq308S)163.com
十、联系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4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07
一、项目名称:观光生态农业的研究与示范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鉴定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五、获奖情况: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七、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光农业作为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近几年在我国
迅速兴起。但由于理论研究不够、配套技术滞后及规划建设的随意性等问题,许多观光农业
建设项目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本研究成果将生态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多样性和生态
多样性等优势与观光农业相结合进行观光生态农业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为观光农业的发展
提供新型模式。
本项目主要是应用观光生态农业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指导龙海龙佳生态农业观光园
的建设,并为我省观光农业提供示范。(1)龙佳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建设。应用成果技
术分析项目区的基础条件,明确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总体目标,在功能分区、景观设置、
生态模式配套、优良农产品和先进农业技术示范、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项目
筛选和技术配置,进而对龙佳观光农业园区进行全面的规划建设。(2)观光园循环经济模式
的构建与技术配套。分析观光园内一、二、三产业的废弃物存量和流动规律,应用生态农业
和循环经济技术,构建农业与外部产业资源再生型、农业与环境综合利用型和农业内部产业
间物质循环型等3种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起具有良好持续再生能力的综合生产结构,形成系
统内部的物质再生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运行效果。(3)应用兼用型草种建立观光生态果
园。应用项目研究筛选出的优良草种,对园区内果园进行牧草品种、绿化草种的四季搭配和
低投入维护进行配置,配合应用果园养鸡、龙眼产期调节等技术,提高观赏性和生产性。(4)
果树品种园和观赏植物园的建设。引进国内外优良果树尤其是台湾果树良种,建立无公害栽
培技术体系,形成先进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征集适生树种、花卉、中草药等植物品种,建立
观赏植物园,并为观光园的绿化提供配置。
按照结合企业优势、突出生态主题的原则,建成面积2000亩,由生态农业区、生态游
览区、科教娱乐区、野生动物园、水上乐园和服务区等6大功能区组成的龙佳生态农业观光
园,实现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经济效益1500万元。为配合观光需要,并实现保护地方品
种资源,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收集100个果树品种,200个园艺作物建立100亩品种园。
以平托花生和百喜草等兼用型草种替代普通绿化草种,可降低养护成本50-60%,周年绿化
覆盖率达到80-90%,增加效益50-60%。龙眼产期调节技术实现结果期延迟到11月份,提高
经济效益和观赏效应。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总体可回收废弃物70-80%,节约饲料60-80%,
节约肥料70%.
八、转化方式: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联系人:黄毅斌电话:87572914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埔塔E-mai1:ecologyfflpublic.fz.fj.cn
十、联系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15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08
一、项目名称:广适性优质高产杂交稻京福优系列组合的选育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评审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五、获奖情况:鉴定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七、内容简介:
自1970年以来,全球的人均食物消费不断上升,世界粮食已面临严重危机,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缺粮地区在扩大,缺粮国家在增加。从1970年到20世纪80年代
中期,非洲饥饿人数从9200万增加到1.4亿,拉美从5100万增加到5500万,亚洲从2.81亿增加
到2.91亿,世界饥饿人数在不断增加,缺粮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粮食生产离不开耕地,目前耕地承载力已达极限,单位面积耕地要养活的人口愈来愈多,
土地的人口的承载量越来越接近极限。在我国要以占世界7%可耕地养活13亿人口,粮食的压
力是相当沉重.2004年我国的粮食缺口约3750万吨,上半年进口41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
一倍。再过一两年每年将进口3000万至5000万吨。随着农用地面积的减少,粮食的缺口还会
更大.我省情况跟全国一样,农用土地面积不断下降,粮食安全面临着严重危机。我省粮食
以种植水稻为主,提高水稻单产,选育具有广适性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新组合对解决我
省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方案:热带广亲和粳稻、东南亚优质稻资源X优质强优势恢复系
后代材料
J多生态类型进行穿梭育种
优质恢复系X京福系列优质不育系
高温鉴定米质,高、低温鉴定结实率
|病区鉴定抗病性
优质高产京福优系列组合产业化种子公司
区试制种与
生产、示范J[栽培技术研究
组合审定----------►大面积生产应用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株型:分廉中等,单株成穗8T0个,每穗150粒以上,千粒重26-29g。
抗性:叶、穗瘟发病率3%以下,发病的级别1-3级。育性:B系、R系群体整齐,A系不育度在
99.9%以上,不育率99.9%以上。开花习性:A系的柱头外露率达60%以上,异交结实率达40-50%。
可恢性:R系、F1的结实率在85%以上。整精米率(%):B系、R系、F1要求大于45-49%.垩白
粒率(%):B系、R系、F1要求小于10%。直链淀粉含量(%):B系、R系、F1要求在17-25%。
胶稠度(mm):B系、R系、F1要求大于41-60以上。
预期实施效果:通过国家审定的组合1个,通过福建省审定的组合1个;新组合的推广面
积两年累计4。万亩;参加全国区试的组合1个,中抗稻瘟病,区试产量比对照增产3-5%;参
加福建省区试的组合2个,中抗稻瘟病,区试产量比对照增产5-7%;建立2个百亩高产示范片,
产量要求亩产达到600公斤;进行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八、转化方式: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联系人:周天理、郑秀平电话:0591-83403247350019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州镇连坂村省水稻所E-mail:zhoutlSlfaas.cn
十、联系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16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09
一、项目名称: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范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鉴定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五、获奖情况: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七、内容简介:
福建是个多山省份,山地面积达10万km;海拔80m以上的丘陵山地占89%。而我省人
均耕地仅为0.56亩,低于FAO规定的耕地安全警戒线(0.88亩)之下,资源的现状迫使人们
将农业开发的目光转向占全省总面积的84.1%丘陵山地,近十几年仅新增山地果园就达47
万多hm]由于过度的开发利用,丘陵山地开垦与保护脱节等因素,加之红壤山区的自然地
理特点以及红壤自我修复脆弱性,造成肥力衰退和水土流失,从而导致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
退化。据统计,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8319km1占全省总面积的
11.9%,其中丘陵山地侵蚀面积占全省侵蚀总面积的66.9%。
显然,我省农业开发地生态的退化已极大影响山地农业生产的经营效益与开发的后劲培
育,影响山区农民增收与生活水平提高,红壤区生态的退化与开发地生态恢复己经成为影响
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对红壤丘陵农业开发地进行有效生态恢复与综
合开发,对红壤丘陵区经济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与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技术方案与技术指标包括:
1、针对我省山地开发中大部分为种植果(茶)的情况,与建阳市水吉金狮果牧场合作
在建阳水吉选择以红壤丘陵经济林地(果园)为代表的农业开发地,建立“林果草牧菌沼”
等多因子有效链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复合生产模式。建立300-500亩示范基地,推广
6000-10000亩,综合效益比山地常规开发提高30-50%,红壤综合肥力比原有开发地提高
15-20%以上。2、与南平绿洲兔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延平大横选择以人工次生林砍伐后迹地
为代表的农业开发地,进行亚热带人工草山草场建设与畜牧(肉兔)利用有机配套的科学规
划,建立“果草牧菌”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建立示范点400-500亩,推广2000-3000亩,
进行以草粉替代30-50%精料生产配合兔料,达到与常规饲料相当的饲养效果,增收节支达
20-30%以上.3、与南安市畜牧科技示范场合作在南安官桥选择以重度侵蚀地为代表的农业
开发地,进行生态恢复与畜牧(肉牛)利用相结合的专题规划,建立适于取土废弃侵蚀地生
态恢复应用的“林果草牧”综合治理模式示范基地300-400亩,推广5000-6000亩,并发展
优质山地牧草-肉牛生产,增产节支达20-30%,减少水土流失70%以上。
本项目以科企结合方式与水吉金狮果牧场、南安市畜牧科技试验场、南平市绿洲兔业有
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红壤丘陵经济林地(果园)开发地、林伐转作迹地、取土废弃侵蚀地
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3种保护性开发模式示范基地,建立起15000-20000亩以牧草为纽带的红
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范、400-500头肉牛养殖场和3000-5000只肉兔
养殖场各一个,达到180-260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水土流失70%以上,提高土壤有机质
30%以上,达到生态恢复与综合开发有效统一。
八、转化方式: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联系人:翁伯琦、应朝阳电话87595812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埔挡350013E-mai1:boqiweng®yahoo.com.cn
十、联系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17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A-05-10
一、项目名称:红壤区决明属牧草综合利用及产业化示范
二、项目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三、项目评价方式:鉴定
四、组织评价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五、获奖情况: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项目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七、内容简介: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区域,全省土地以红壤丘陵山地为
主,红壤占全省总面积的85.3%,资源的现状要求我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转向红壤山地,
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草食畜牧业在我省得到快速发展.1979-2004年
我省畜牧业产值年均递增达9.1%,同期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0.5%提高到28.3%,
已成为我省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我们的牛羊兔肉的生产成本
和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随着我国加入WTO,出口的机会与潜力还在扩大,草食畜牧业具有
更广阔的前景。而饲草业显然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成功与否重要因素之一。
我省森林覆盖率虽居全国第一,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垦与利用,造成开发与保护脱节,
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并进而导致红壤开发经济效益低。据统
计,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省总面积的11.9%。而种草在短期内迅速形成覆盖达到生态保护
作用上与种树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是保护我省生态环境重要的绿色屏障之一。
因此,充分利用我省红壤山地增援,在红壤山地果茶园套种优质牧草、绿肥,利用荒
山荒坡种草养畜,大力发展草食性、节粮型畜禽业。不仅可增加覆盖、保持水土、改良土壤,
而且通过草食畜牧业发展既可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又不增
加人畜争粮的矛盾,达到农业开发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优化发挥,实现保护性开发、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协调与统一,对促进我省'生态省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是我省未来广大山区乃至农业开发的必由之路。
本项目以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成果“红壤区决明属牧草筛选及其综合利用研究”
的主要技术和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的“闽引羽叶决明”、“闽引圆叶决明”以及通过福建省
认定的“福引圆叶决明1号”等决明属牧草品种为核心,采用决明品种在生态果园利用模式、
侵蚀荒山的生态恢复与畜牧利用模式及相关配套技术,通过与有关农业企业结合的形式建立
种子生产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基地,以此为基础在我省及周边省份进行推广利用。
合理开发红壤山地资源,实现保护性开发,发展草畜业是我省未来农业的主要道路,本
项目的建设将为我省乃至全国在红壤山地应用决明牧草建立基础。本项目以科企结合方式在
全省建立起1200-2000亩决明牧草种子繁育基地、10000亩决明牧草种植基地、2000头肉牛
养殖场、和10000-50000只肉兔、长毛兔养殖场各一个,形成年产20-30吨左右的种子生产
规模,可达到160-240万元的经济效益。生产4万吨草粉,产出牛肉400吨,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入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考题
- 25年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基础题)
- 2025部门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下载
- 2025 年工程总承包合同
- 2025建筑设备租赁合同书装载机
- 工程单位和银行合作协议
- 合作投资协议书范本
- 2025标准土地转让协议合同
- 2025年土地承包合同合同法
- 2025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承包合同书
- 美国加征关税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解读关税课件
- “皖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译林版)及答案
- 一例脂肪液化切口的护理
- 2025届嘉兴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解析:智慧不会感到孤独
- GB 15269-2025雪茄烟
- 规模养殖场十项管理制度
- 2025航天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MOOC】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门锁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
- 柔性主动防护网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