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rjf岩公学校本语文校本教材之三_第1页
石rjf岩公学校本语文校本教材之三_第2页
石rjf岩公学校本语文校本教材之三_第3页
石rjf岩公学校本语文校本教材之三_第4页
石rjf岩公学校本语文校本教材之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岩公学校本语文校本教材之三

欣赏中国古诗的美

石岩公学高二级:江开凌杳卫朝

2009年2月

目录

第一课关关雎鸠在河洲

——诗国风光,美不胜收(古诗之美)

第二课早有蜻蜓立上头

欲穷千里,更上层楼(哲理美诗)

第三课长安不见使人愁

——胸怀家国,天地悠悠(爱国美诗)

第四课轻解罗裳上兰舟

——心有灵犀,情比水柔(爱情美诗)

第五课劝君更进一杯酒

——离情别恨,冷艳凄幽(离别美诗)

第六课问君能有几多愁

-------江春水,向东奔流(忧愁美诗)

第七课醉折花枝当酒筹

——人生有乐,愉悦自由(愉悦美诗)

第八课春花秋月堪回首

----花草幽径,衣冠古丘(怀古美诗)

第九课采得百花成蜜后

——蜜蜂盗花,花更清秀(咏物美诗)

第十课天边新月挂琼钩

——鹭上青天,鸟鸣翠柳(写景美诗)

第十一课壮士悲歌易水秋

——荆山抱怀,灵蛇在手(述怀美诗)

第十二课语不惊人死不休

-----拈断数须,佳句长留(近体美诗)

第十三课松火谈诗夜唱酬

—耕耘于春,收获于秋(关于考查)

第一课关关雎鸠在河洲

诗国风光,美不胜收

一.古诗之美

中华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就问世了。继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之后,陶渊

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数以千计的杰出诗人以及众多的民间无

名氏诗人,如繁星丽天,数不胜数。无数优美的诗篇,有如百卉争妍,千姿万态。

中国古诗,内容丰富深刻,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竞艳斗奇,语言精粹活泼,

堪称古代文艺百花园中最为瑰丽芬芳的一束奇葩。

诗人们在精心创作的华篇美诗中,往往用锦心编织了许多精妙绝伦的佳作,

以心血凝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丽词,凭睿智孕育了不少美目流盼的名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鸟儿求欢,同声相应。君子羡美,不懈追求。中国的古诗之美,宛如贤淑娴

雅、婀娜多姿的淑女,秀发如云,眉扫青山,眼含秋水,齿似编贝,令人一见钟

情。“教我如何不想她”?怎不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求之”?即使是“所谓伊

人,在水一方”,或者“美人如画隔云端”,“上有浩茫之青天”,“下有冲波逆折之

回川”,也要“溯游求之”,“溯迪!求之",哪怕“路漫漫其修远”,也要''上下而求

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诗美丽的园圃中,怒放着长开不谢、芳香四溢的许

多优秀之花,这些优秀之花被人们习惯称为名言佳句或清词丽句,它们常常是古

诗中的传神之笔,点睛之处,往往成为“诗眼”、“词眼”。这些佳句,寓丰富于单

纯,寄深意于一瞬,以一概万,高度集中,一言胜千万语,一句传千万年。它们

象黑夜中的星月,似沙漠里的绿洲,如旷原中的清流,若大海上的白帆,是诗篇

彩缎上点缀着的明珠;它们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放射出哲理的灵光,句凝情浓,

字炼理深,使人百读不厌,令人过目不忘,而且引人无限遐想,给人生活启辿。

诗国风光,美不胜收。

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

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愿得此身长报国,何

须生入玉门关”(戴淑伦《塞上曲》),直抒报国之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

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表明清廉之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七步诗》),曲叙兄弟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

二使安西》),婉述朋友之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璃》),“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蕴含人生之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表露悠然自得的心态……

中国古诗之美,其次体现在形式之美。中国古诗以中华特有的文字韵律,在

世界诗坛上独领风骚,以诗人独具的品德才情,在文学殿堂里匠心独运。”不知细

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这是比喻之妙;”但得众生皆得

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这是比拟之巧;“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

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此乃对双关之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此乃对仗之工;“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此为炼字之效……

阅读中国古诗,我们可以欣赏随处可见的无限风光,可以拾取美丽圆润的颗

颗珍珠。如春花之灿烂,似秋叶之静美。

二.古诗的美化功能

峨眉天下秀,剑门天下雄,三峡天下险,青城天下幽。自然景观,为天地造

物,或丽秀,或壮美,各有各的美之亮点。屋宇有格局,人物有风度,乐曲有旋

律,诗歌有情韵。人文事物,乃人性结晶,或外露,或蕴藉,各有各的美之特征。

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都可以给人潜移默化的美

感教育功能。

中国古诗是人文之美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之花。我们阅读欣赏中

国古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感受美,体验美,获得美感教育。

(一)高尚的品德教育

诗言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往往是诗人的

发自内心之作。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而诗人高尚的品德又

往往在其诗中表现出来。我们阅读中国古诗,往往会感受到这点,细心体味,可

以培养我们高尚的品德。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景色。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

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细细品味

“菊残犹有傲霜枝”,我们会感受到如菊花坚贞不屈的性格,学做傲霜的菊花。

中国古诗中还表现了诗人们的许多高尚品德,如爱国爱民,廉洁清正,勤俭

节约,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等。我们读这样的诗,无疑会受到良好的熏陶,逐步

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健康的情感培养

中国古诗,有许多表现了健康高尚的各种情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

发;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情发于衷。我们阅读这类诗,会被强烈的情感美所吸弓I,

令人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此诗通过慈母为游子缝衣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怀是无微不至

的,慈母的恩德是报答不完的。情意恳切,深厚感人。我们阅读此诗,必然会唤

起对母亲的回忆,想起母亲对自己的爱,即使是“寸草心”,微不足道,也要报答

伟大的母爱“三春晖”。

表现健康高尚情感的古诗有很多,它们有的表现兄弟之情,有的表现朋友之

谊,有的表现相思之苦,有的表现愉悦之乐,有的表现专一之爱,有的表现不渝

之心……我们阅读这些诗,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情,厚厚的意,因而获得情感美的

培养。

(三)美丽的意象享受

古人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诗歌中的事物意象,有优美的画意。其实,不

但王维的诗如此,中国古代的许多出名的诗歌,大多都具有这种特点。中国古诗

中描绘的花鸟草虫,天地风云,旷原河川,山野路径等,往往就是一幅幅美丽的

画,是非常优美的。读这些诗,可以通过诗中的语句,想象其意象之美。

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诗中四句就是四个优美的意象,四幅美丽的画面。黄莺鸟在翠柳丛中歌唱,

白鹭鸟在碧蓝的天空中飞翔,西岭上积着千年的白雪,门外江边停泊着能远行万

里的航船。真是诗如画美,美画入诗。

类似的具有意象之美的诗,在中国古诗长卷中随处可见。我们阅读这些诗,

有如置身美景之中,宛如在欣赏美丽的画,获得无尽的美之享受。

(四)优美的语言快感

我国的古诗,尤其是其中的名篇,往往是诗人心血的结晶。这些心血,往往

又凝成了文质兼美的、长开不谢的语言之花。欣赏这些语言之花,无论从思想感

情,还是从语言形式上,都可以获得优美的快感。这语言之花,直到今天,仍然

经常出现在书报杂志上,使文章增色生辉;依然时常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令谈

吐添姿焕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这些诗歌语言的优秀之花,我们在阅读欣赏古诗时随处可见,随手可采来美

美地欣赏品味,细咀慢嚼,皓齿留芳。

中国古诗的美感教育功能还体现在风格意境方面,和谐音律方面,巧妙手法

方面,等等。我们阅读欣赏中国古诗,只要用心体会,仔细领悟,就会得到多方

面的美感教育,绝不会宝山空回。

三.古诗之美欣赏方法

中国古诗,是我国中小学教材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提高文学文

化素质和美感能力的重要素材本“选修教材”入选的中国古诗,一般是中小学

课本之外的,大多数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兼有内容美和形式美。

欣赏这些文质兼美的古诗,应满怀诗人的激情,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启动自己

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像,根据中国古诗的审美特质,从而感受美,欣

赏美,领悟美。

(一)沟通视觉感受美

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掌握知识,接受教育,这本来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为主要

的认识世界的途径。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诗,具有较高的审美特征,一般都

具有形象美。我们在欣赏中国古诗时,首先要反复诵读,通过古诗中生动形象的

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想到相关的事物、景象、画面,从而感受其美的

图象,美的画面。如: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们可以想象到:长江浩浩荡荡,江边的乱石插入天空,令人吃惊的波涛冲

击着江岸,无数的雪白的浪花此起彼伏……如一幅壮丽的画面。

(二)步入意境欣赏美

意境,是古诗中情景交融达到某种境界。我们阅读中国古诗,应注意通过意

象,领悟其情景交融达到的意境美。

1.抓住“诗眼”品味意境美

“诗眼”,指的是诗歌中最为传神精妙,关乎意境和全诗内容的精炼的词语。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愁心”就是诗眼,

既愁他的政治遭遇,又愁他的生活环境,凄惨的心境正是两人真挚友谊的体现。

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句,往往设立“诗眼”。我们在欣赏古诗之美时,应该

抓住诗眼,分析挖掘其丰厚的内涵,从而欣赏其意境之美。例如: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此诗第三句中的“数”便是诗眼,用得尤妙。“数”这个动词究竟妙在何处呢?

要认真思考,展开联想想象。“数”字写出了宫女因深锁宫院而百无聊赖,万般愁

闷的心情。同时也可想到宫女怨艾惆怅。通过抓住诗眼,联想想象,就可大概领

悟此诗的意境之美了。

2.想象再造重现意境美

读了一首优美的古诗,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根据古诗的意象进行再造

性想象,把它想象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或想象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例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可以要根据诗中的情景,想象出不同寻常的美景:皑皑的大雪掩盖了一切,

山野江上,空旷幽寂,惟有一个老翁披蓑戴笠,在孤舟上独立垂钓。据此,可以

绘制一幅寒江独钓图,从而欣赏意境美。

(三)多思善辩领悟美

阅读欣赏中国古诗,虽然以感悟体验为基础,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上升到

对古诗的理性领悟。惟其如此,才能深刻理解古诗之美。因此,对古诗除熟读之

外还需细思,要进行必不可少的分析。实际上,审美理解和对美的思辩是贯穿古

诗阅读欣赏始终的。我们要把握好“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既要了解作者的身

世、经历、思想感情,同时还要认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缩短对古

诗的审美距离,领悟和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之美。

1.对意象的领悟

意象是指包含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许多物象都有约定俗成的文化意蕴,

如:梅花——高洁,雪花——洁白纯洁,柳——留恋、挽留,等等。陈子昂的《登

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没有具体描写眼前的景物,而是直接打开心扉向读者倾诉,“意”是非常直露

的,但什么使诗人“独怆然而涕下”呢?除了要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流露之外,

还要注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思考,去体味。作者因

从军失意,登上幽州台眺望,发出这些感慨,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悲观情绪。这

样理解,就可以说基本领悟了这首诗。

2.对结构和人物个性的领悟

像《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这类叙事诗,可以用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

象的方法,去分析领悟其结构和人物个性。这类诗,故事情节的交代,典型环境

的描写,人物心态的揭示,都比较生动细腻,富有美感。如《孔雀东南飞》的结

构,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具有小说和戏剧的情节美;诗中

的刘兰芝形象,美貌勤劳,爱情专一,性格刚烈,形象鲜明,细腻丰满。认真分

析理解,可以欣赏到人物的形象美。

3.对寓意深刻的领悟

中国古诗,常常使用了象征、比喻、比拟等手法,阅读欣赏时要注意分析理

解象征物与象征义之间的关系,比喻本体与比喻义之间的相似处,比拟的此事物

与彼事物之间的相通点,等等。如《离骚》中的“挚鸟之不群兮”,比喻君子不能

和小人同流合污;“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比喻人世间好的和坏的

混杂在一•起,只有我高洁的品格还没有亏损;等等。这些语言,运用比喻等手法,

形式优美,寓意深刻,可以给人以美的感染。

中国古诗,百花盛开,千卉争艳,灿如彩霞,美如缎锦。有的如春天花朵之

灿烂,有的像深谷幽兰之芬芳,有的似冰山雪莲之冷艳,有的若暗夜昙花之凄美,

有的宛如大漠长天之高阔远大,有的好象清泉花影之娟美清柔,有的恰如滚滚长

江之雄奇奔放,有的却似婷婷少女之优雅娴淑……让我们步入中国古诗的国度,

饱览诗国的无限风光吧!

诗国风光,美不胜收。

思考练习

1.中国古诗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已学过的古诗,谈谈自己的看法。

2.阅读欣赏中国古诗,可以得到哪些美的教育?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早有蜻蜓立上头

——欲穷千里,更上层楼

哲理诗概述

哲理诗,指的是在内容上表现某种哲学原理、人生道理、事物规律等的诗。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哲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许多诗人,以哲

学家的睿智,观察体验自然、社会、人生,写出了包含着各种道理的灿烂诗篇。

这些哲理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一种结晶,是诗人头脑中灵光的闪现。它有如东

方的启明星,给读者送来智慧的曙光,宛如闪光的金钥匙,给读者打开智慧的殿

门。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形象生动,细致入

微地表现了一个道理:新事物刚刚出现,就会有喜欢它的人们扶持关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想看到千里远的地方,就要上到更高的一层楼。它常用来说明要想看得更远,

必须站得更高的道理。

类似这些哲理诗,我们可以从中体察到社会人生的某些道理,认识事物发展

的某些规律,得到宝贵的智慧的启辿,从而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睿智。

哲理美诗欣赏

一.前出塞①(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②,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③,立国自有疆④。

苟能制侵陵⑤,岂在多杀伤⑥。

【注释】

①出塞:汉乐府曲名,杜甫先写的九首出塞曲称为“前出塞二②挽:拉。强:强弓。

③有限:有个限度,有个主从。④这句说:建国各自有疆界,应重守边,而反对开边。⑤

制侵陵:制止侵略。⑥这句说:哪里在于杀很多人呢?

【说明】

这首诗前四句用比,后四句直接议论,表达了杜甫对战争的看法,讽刺了开

边森武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情形。第三、四句已成为流行的成语。《汉语成语小词

典》“擒贼先擒王"条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喻先要抓住首恶和主

要敌手,也比喻做事要抓住关键。”

二.放百①(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②,不用钻龟与祝蓍③。

试玉要烧三日满④,辨材须待七年期⑤。

周公恐惧流言日⑥,王莽谦恭未篡时⑦。

向使当初身便死⑧,一生真伪复谁知⑨?

【注释】

①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②决:判定。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

③钻龟:古代占卜,在龟壳上钻灼,以裂痕定吉凶。祝蓍:也是占卜。蓍:蓍草,古人用它

的茎占卜。④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说,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

天而色泽不变。⑤辨材句: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史记•司马相如传》的“正

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这两句说:

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经过七年。⑥周公:姬旦,周武王弟,

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惧,

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⑦王莽:

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后来终

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未篡”,一作“下士”。⑧向使:如果。⑨复:又。

【说明】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

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

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

得出可靠的结论来。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例如《三国演义》第五

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

这四句诗进行评论。

三.杂诗①

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②,劝君惜取少年时③。

有花堪折直须折④,莫待无花空折枝⑤。

【注释】

①这首诗一题作《金缕衣》,并说为杜秋娘作。②金缕衣:古代曲调名。惜:

爱惜。一般理解为爱惜华美衣服。误。③惜取:爱惜。取:语气助词,无义。④

有花:一作“花开”。堪:可以。直须折:就必须摘下来。⑤空:白白地。这两

句是说:年轻时,如花盛开,应好好珍惜,切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说明】

这首诗以恳切劝诫的口气,通俗的比喻,劝人爱惜光阴,珍惜青春。诗的第

二句特别告诫青少年,青春一去不复返的,对它应好好爱惜利用,不然年老一事

无成时,悔恨就晚了。

四.题西林壁①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②,远近高低各不同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④。

【注释】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代杰出

的散文家和诗人。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

上的。②岭:一条山(不是独立峰)。③远近高低:指在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山)。④缘:因为。此山:指庐山。

【说明】

作者细致地抓住庐山的特点,写出了它峰峦的千变万化,表现了庐山的深邃。

同时说明了因为人在山中观赏,跳不出山的圈子,因此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庐

山真面目”后来用为成语,借指事物真相。“不识庐山真面目”常被引用来说明对

任何事物不要被错综纷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高瞻远瞩,总揽全貌,只有这

样,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①

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⑥,病树前头万木春⑦。

今日听君歌一曲⑧,暂凭杯酒长精神⑨。

【注释】

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诗人。酬:

酬答。乐天:白居易的字。唐敬宗宝历二年(836)冬,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初

次相逢,当时刘还在贬谪中,宴席上刘写了这首诗回答白居易的赠诗《醉赠刘二

十八使君》。②巴山:泛指四川一带。巴:今四川东部。楚水:泛指湖北、湖南

一带。在唐代,这些地方僻远荒凉。③二十三年:指作者自己被贬共二十三

年。弃置身:自己被弃,闲得无所作为。④怀旧:怀念旧友。空吟:徒然吟咏。

闻笛赋:即晋初向秀写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为友,嵇康被司马昭杀后,向秀

被迫赴洛阳应郡举,归来时路过嵇康在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的旧居,听到邻

人吹笛子,倍感伤怀,便写了《思旧赋》,表示对嵇康的怀念。刘禹锡借用此典,

表示对亡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怀念。⑤到乡:回到故乡。翻:与“反”通。

柯:斧头柄。《述异记》上说,晋代王质上山砍柴,见二童子下棋,看完下山,斧

头柄已烂,回到家乡,同时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世上已过了儿十年。作者借此

故事说明自己被贬离家之久。⑥沉舟侧畔:沉船旁边。千帆过:千帆竞渡。⑦

病树:枯树。万木春:万树吐翠,一片春色。⑧歌-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

十八使君》一诗。⑨凭:借用。长精神:振奋精神。

【说明】

白居易写诗赠刘禹锡表现出被贬后的消极情绪,刘禹锡即席写诗回赠。诗中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长年被贬连州,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形象地赞美了生气

勃勃的新事物,鞭挞了旧事物,表现出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激情。五、

六两句,诗人创造了一个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奋发昂扬、

充满生机的艺术境界,造语新,立意新,常被引用来比喻腐朽势力的必然衰败和

新生力量的不可战胜。

六.秋日偶成

宋•程颖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①。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②。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释】

①睡觉(ju©决),睡醒。②四时:一年四季。

【说明】

这首诗集中、概括、精警地表达了程颍的哲学观、人生观、道德观。诗人闲

来无事,东窗高卧,睡醒后见窗上日光嫣红兴起,自然引发出一番抒情议论。中

间二联讲万物静观自得之理,讲学理之人应与平常人一样对自然对生活怀抱佳兴,

讲宇宙间之道与理既深广又彼此相通,妙在形相之外,讲人的思想可以深细入微

地探求出万事万物之理。四句全是理语,但见解精辟,含义深邃,能开拓胸襟,

增加智慧,扩大视野;又表达得明快洗炼,对仗工整,故而耐人咀嚼,富有哲理

的魅力。尾联把“富贵不淫贫贱乐”作为英雄豪杰的道德准则,显出作者很高的

精神境界,堪称励志向上的人生座右铭。

诗主抒情,但并不排斥言理。诗与哲学可以也应当成为伴侣,程颍这首七律,

是诗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故广为传诵。

古诗哲理名句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批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苏麟《有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喜来春》)

思考练习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句诗蕴含了什么样的深刻哲理?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并默写《放言(其三)》和《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三课长安不见使人愁

——胸怀家国,天地悠悠

爱国诗概述

爱国,是人类共有的高尚情感之一'爱国情感,有如滚滚长江,滔滔黄河,

不停奔流,永恒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胸间。在中国古代,许多诗人用自己火热的心,

以自己炽情之笔,书写了众多不朽的爱国诗篇。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的怀

国叹时;从岳飞的“饥餐虏肉”,到陆游的“赤心报国”;从辛弃疾的“了却天下

事”,到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他们胸怀祖国,以天下兴亡为已任,在诗中

展示了崇高的爱国情怀,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这种爱国情怀,与皓皓明

月同在,和悠悠天地共存。

爱国美诗,如一支支火把,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似一曲曲激昂的乐章,在人们的心头

奏鸣。爱国情感,必将像熠熠红日,光耀古今天地;必定如巍巍高山,永驻人们心间。我们

阅读欣赏爱国美诗,可以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如火的爱国情怀,体味到诗人执着的报

国之志,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美诗欣赏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①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⑧,提携玉龙为君死⑨。

【注释】

①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省宜县)人,唐代著名诗人。行:古

乐府曲调。②黑云:这里语意双关,既指黑色的浓云,也用以比喻敌军。摧:摧毁。

③甲光:铠甲闪光。向日金鳞开:映着日光闪耀着鱼鳞般的金光。这句说:守城将士

严阵以待。④角:古代军中吹的乐器,犹如现代的军号。⑤塞:要塞。燕脂;同

胭脂。《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日紫塞。”“燕脂”、“夜紫”并暗指战场血

迹。夜紫:深紫色。⑥临:朝向。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境。⑦这句说:由于霜

重鼓湿,故鼓声低沉。⑧黄金台上意:指君主对人才的重视。黄金台,故址在今河

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此台以招延天下之士。⑨玉龙:指剑。提携:

提取,拿着。这两句说:守将曾受皇帝厚遇,决心誓死相报。

【说明】

这首诗以色彩浓烈的诗句,慷慨悲壮的语调,热烈地歌颂边塞上的英勇战

斗,形象地描写了守城将士临危不惧的悲壮场面,颂扬了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现在引用头一句,形容反动势力猖獗一时的情况及其所造成的紧张局面。

二.满江红

宋•岳飞①

怒发冲冠②,凭栏处③、萧萧雨歇④。

抬望眼⑤,仰天长啸⑥,壮怀激烈⑦。

三十功名尘与土⑧,八千里路云和月⑨。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⑩。

靖康耻,犹未雪QD;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⑫。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⑬。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14)。

【注释】

①岳飞(1103—1141):字鹏举,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宋朝杰出的民族英

雄。②怒发冲冠:形容极度愤怒,头发直竖把帽子顶了起来。③凭栏:倚着栏杆。④

萧萧:雨声。⑤抬望眼:抬头远望。⑥啸:感情激动时发出的叫声。这句说:抬头

对着天空大声呼啸。⑦壮怀:悲愤的胸怀,即奋发图强的志向。激烈:热烈。⑧这

句说:虽然年已三十,但功名成就却象尘土一样微不足道。⑨八千里路:形容遥远的

路程。云和月:披星戴月的意思。这句说:我转战数千里过披星戴月的战斗生活。⑩

闲:轻易。空:白白。这句说:不要让宝贵的青春虚度。到了头发白了,那时再悲伤,

后悔也是枉然了。(11)靖康耻:北宋亡国的耻辱。靖康: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二年

(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把徽宗、钦宗虏去,北宋王朝便终

结了。雪:洗雪。⑫长车:兵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之间。

这里泛指金人的心腹地带。缺:缺口,即“使之残缺”。⑬胡:古代对北方部族蔑视的

称呼。这里指金人。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部族。这里指的是金。这两句是夸张的写法,

表示对残暴的入侵者的极度愤怒。(M)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皇帝的宫殿。

【说明】

这是一首以忠愤著称的“壮怀激烈”的好词。通篇以粗犷的风格,激越的音

调,表现了作者对敌寇无比的痛恨以及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和收复中原失地的不

可动摇的意志。词中虽然流露出忠君思想,但仍不失为一首杰出的爱国主义名作。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成为激励人们不虚度光阴,要奋发向上的名句。

三.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①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②。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③。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

①陈同父:陈亮,字同父,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密友。②八百里:本指牛。《世就新

语•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蛟,常莹其蹄角。”这里语意双关,兼指耿京义军连

营之广。炙:熟牛肉。摩下:部下。五十弦:本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

③的卢:古代烈性的名马。‘‘弓如"句:语出《南史•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

昔在乡里,骑马快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鸣叫……此乐使人

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说明】

作者称此词为“壮词”,内容就是他当年在军中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回忆。

上片极为精彩地描写了军中生活,用字运情都有极大的跳跃性。清陈廷焯评曰"字

字跳掷而出,‘沙场'五字,起一片秋声,沉雄悲壮,凌密千古。”(《云韶集》卷五)

广阔的原野,纵横的营帐,战士们分食熟牛肉尽情喧哗,军乐声响彻边塞,秋高

马肥,沙场点兵……痛快淋漓地宣写军旅豪情。马、佥IJ、功名使他斗志昂扬,所

向披靡。欢乐是冷淡的根芽,上片和下片对梦中场景的描写都是为了抒发今日的

苦闷。末句一落千丈,词意陡转,一声忧愤的长叹结束了全词,既叹息陈亮的不

遇,更伤心自己的失意,使词情峰回路转,摇曳生姿。另外,全词结构密切配合

内容,打破了上片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以情通贯全篇,不见呆板。

四.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②。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③。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④!

【注释】

①觅封侯:寻觅建功立业以获得封侯的机会。封侯,是功成名就的•个标志。

梁州:今陕西汉中市一带。②关河:关塞、河防,指边境。尘暗:尘埃密积,使

衣物颜色也变暗淡了。貂裘:皮裘衣。暗用苏秦说秦王,失志而归,黑貂之裘已破

烂的典故。③鬓先秋:秋,秋霜,鬓发白如秋霜。④天山:今新疆境内之天山,

借指前线。沧洲;水边,古时隐者住处的泛称,亦即江湖之谓。

【说明】

往事不堪言,言必伤心。陆游慨叹功名,慨叹年少到年老的沧桑,慨叹壮志

难酬的悲愤,在词中倾尽大半生的痛苦失望。此诗写作年月不详,大概是作者晚

年闲居家乡时所作。文韬武略,以自身的素质立功军中,博得不朽之名,轰轰烈

烈度完人生,一直是陆游的梦想。起首“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写出年少时的

轻狂急勇,无所畏惧。期望大失望必然也大,身老时功名未成,宝剑空舞显得更

加凄凉。两个不同年龄时期的生活、梦想、心思的对比,构成了极大的反差,揭

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凄恻的个人情怀中也寓托了深沉的感时忧国之情,将哀婉

之情表达得分外深切。

五.在金日作(之二)

宋-宇文虚中①

遥夜沉沉满幕霜②,有时归梦到家乡③。

传闻已筑西河馆④,自许能肥北海羊⑤。

回首两朝俱草莽⑧,驰心万里绝农桑⑦。

人生一死浑闲事⑧,裂眦穿胸不汝忘⑨。

【注释】

①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南宋初期出

使金国,被金扣留做翰林学士。但他不忘故国,金熙宗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密

谋挟宋钦宗南归,为人告发,全家遭杀害。此诗即是被留在金国时写的。②遥

夜:漫漫长夜。沉沉:深沉,昏暗;幕:帐篷。③归梦:因思念归家而做的梦。

④西河馆:在西河(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建的学馆。史载春秋时魏文侯曾给孔子

的学生卫国人卜子夏(卜商)在西河建馆,被尊为师。这句意思说:南宋方面传说

我降金后受金人优待,象子夏受魏文侯的筑馆优待一样。⑤自许:自负而又自

信。北海羊:指苏武在北海牧羊事。《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后

不肯投降,匈奴人便把他送往北海(今苏联境内的贝加尔湖)边上牧羊,生活环境

极端恶劣,但苏武仍保持民族气节,终不屈服。这里作者以苏武作比,说自己自

信能保持民族气节,象苏武一样坚持在北海牧羊。肥:喂得肥壮。⑥两朝:指

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两个皇帝。俱:都。草莽:野草。这里比喻徽、钦二帝

象野草一样作了微小卑贱的人。这两句说:回想起徽、钦二帝,如今都做了金人

的阶下囚。⑦驰心万里:指心飞向广阔的北中国大地。这句说,我的心经常飞

回农桑绝迹、一片荒凉的祖国大地。⑧浑:完全是。闲:平常的。⑨裂眦:

眼眶睁裂,形容极怒的样子。这里似指把眼睛挖掉。穿胸:胸膛被刺穿。一说裂

眦、穿胸均表愤怒。不汝忘:即“不忘汝”,忘不了你(祖国)。

【说明】

这是一首抒发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前四句说,自己在苦寒的北方,连

做梦也思故土,不管金人怎样厚待,决不变心。后四句说,二帝被俘,北中国沦

亡,生产遭到破坏,自己就是牺牲生命,也要寻机报答祖国。全诗写得慷慨悲壮,

充分表达了决不背叛祖国的坚定意志,字里行间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人生一

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亡”,充分地表现出一个人对祖国生死不渝的忠贞思想。

六.过零丁洋

宋1文天祥①

辛苦遭逢起一经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

山河破碎风飘絮④,身世浮沉雨打萍⑤。

惶恐滩头说惶恐⑥,零丁洋里叹零丁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⑧。

【注释】

①文天祥(1236—1285):别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青安市)人,南宋伟大的

民族英雄。零丁洋:在今广东省中山县南。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

在五坡岭(今属广东省)被俘。元人强迫他随船去追击逃往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

南海中)的宋帝。这首诗是在次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当时元军督元帅汉奸张

弘范又强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张世杰,文天祥便将此诗给张弘范

看,张见诗中词义坚决,就不敢再逼迫了。②遭逢:遭遇。起一经:依靠精通

一种经书入仕做官。全句说:我本想掌握一经入仕做官,为国出力,然而遭遇是

很苦的。③干戈:古代的兵器,这里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一周

星为岁星绕太阳运行一周,即十二年时间。四周星是四十八年。元自1234年侵宋,

到此已四十五年,四十八年是举成数。④絮:柳絮。这句说山河破碎,象风吹

柳絮一样散乱。⑤萍:浮萍。这句说:自己平生遭遇,如同雨打浮萍一样动荡

不定。⑥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急流险恶,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惶恐:惊

慌害怕(指身世浮沉,非指怕敌人。下句“零丁”同此),1277年作者被元军打败,

曾从惶恐滩一带撤到福建去。⑦零丁:同伶仃,孤苦无依的样子。⑧留取:

留得。取,语气助词。丹心:赤心,忠心。汗青:这里借指史册。

【说明】

这是一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