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长: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卡上的指定仪置。2.运导题的住签.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早风乐RU谷居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送异思的行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否同卡上的爸爸园区域均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虑卡上交。一、选择题:本周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理目要求的。1.出上文物和文献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下表是我国部分出土文物、文献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图一:甲骨文王国维依据围一等甲骨文证实《史记》所载商王谱系除个别次序有误,其他都非常可靠。图二:利簋图二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有铭文,记载作者随武王伐纣,胜利后受赏的经过。历史学家根据铭文内容,结合其他诗世文献计算出武王伐封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图三:西汉竹简《春秋》图三为2015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编订,开创了“直书其事,善恶自见”“乱臣贼子惧”的春秋笔法。图四:宋神宗《资治通鉴》图四《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线。作者总结出许多历史陉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A.四件文物都是一手史料,可以佐证当时的历史B.《史记》与甲骨文互相印证,基本是可靠的信史C.春秋笔法“直书其事”,是官修史书的基本方法D.利用与其他文献互证,可以说明武王伐纣的时间【答案】D【解析】西周早期距离武王伐纣时间较短,且利簋是第一手资料,利簋与其他文献互证,可以综合推断出说明武王伐纣的时间,D项正确;宋刻本《资治通鉴》不是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史记》带有主观因素,不能完全说是信史,排除B项;春秋笔法对后世史书编修有较大影响,但并不是官修史书的基本方法,与直书其事也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2.传统观点认为,二里头先民主要食用黍,还有一些规点认为小麦在二里头先民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根据中华文明探测工程最新研究,“实际上届作农业的贡献比聚乘要大”。这一新发现表明()A.多元农业交汇助推中原文明进步B.居作农业是文明兴起的必要前提C.中原文化发展超越地理文化屏障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答案】A【解析】材料给出根据考古探源工程“实际上稻作农业贡献比粟黍要大”说明稻作和粟黍都在二里头文明发展中起到作用,这表明多元农业交汇助推中原文明进步,A项正确;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文明兴起的必要前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明或文化的空间传播,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3.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兵马俑附近的土样进行研究,发现俑坑附近的贫土因强度、盘合度等问题无法直接做成网角,土壤成分与兵马俑残片成分吻合度也不高,大规模制作陶俑所用土壤不排除是从咸阳地区甚至关中地区采集而来的可能。据此可知()A.统一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B.中央政令顺利通达全国C.基层社会实现有效治理 D.集权体制提升组织能力【答案】D【解析】材料“大规模制作陶俑所用陶土不排除是从咸阳地区甚至关中地区采集而来的可能”说明国家组织能力较强,能组织大规模运输和手工业制作,有赖于秦朝的专制集权体制,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控,D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统一局面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令传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兵马俑制作情况,未体现基层社会治理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4.下表为东汉至刘宋荆州地区建制沿革和户口统计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代建制辖区户口数备注东汉东汉7郡、117城139939户、6265952口“建州辖区”时有调整,但总体范围变化不大:°户口数”为官方统计数据西晋22郡、176城389548户刘宋45郡、209城195821户、1082729口A.战乱导致社会持续动荡 B.豪强大族势力膨胀C.政府移民改变人口布局 D.大规模的疫病流行【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可以看出荆州地区西晋到刘宋户数异常下降严重,荆州地区刘宋对比东汉人口数异常下降,不符合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人口增长的规律,同时结合东汉到魏晋庄园经济盛行,大量人口依附于豪强地主可以得出正常人口被大量隐匿,B项正确;东汉至刘宋中间有统一稳定时期也有战乱动荡时期,“持续动荡”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魏晋时期移民主要是五胡内迁,属于自发迁移,不能体现“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排除C项;历史文献无此时期大规模疫病流行的相关史实且户数和人口数均异常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5.历史专栏作家押沙龙说:“隋唐时期,在这个变化背后也存在一个大背景,那就是皇权的上升。皇权是世袭的,但皇权很厌恶空家之外的世袭:皇权对臣民是讲等级的、但是皇权眼厌恶臣民中间还有那么多等级,最好是督天之下都是奴才。”对“这个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改变了封建王朝的中枢结构B.实现了社会成员的身份平等C.迎合了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D.助长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答案】C【解析】根据“皇权很厌恶皇家之外的世袭”折射出门阀士族势力是加强皇权的障碍,同时根据“皇权很厌恶臣民中间还有那么多等级”折射出九品中正制,综合推断隋唐时期的制度变革是为了打击门阀士族,加强专制集权,即“这个变化”是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C项正确;题干中“变化”主要指皇权对社会的等级控制,而非中枢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社会等级依然存在,平等未实现,排除B项;重文轻武为宋代兴起后的现象,与隋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洪武八年,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规定百姓可用金银兑换宝钞,但不能用宝钞兑换金银。几年后宝钞发行量一路上涨,同时明朝严禁民间以金银和铜钱交易、到洪武后期宝钞严重贬值,民间开始物物交换。到成化年间,宝钞退出历史舞台。据此可知、明朝纸币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宝钞缺乏近代金融体系的支撑B.大明宝钞的财政掠夺本质C.朝廷对社会经济控制力的不足D.明朝区域性贸易现象有限【答案】B【解析】“百姓可用金银兑换宝钞,但不能用宝钞兑换金银”说明政府通过发行大明宝钞聚敛财富,同时发行量过大造成严重贬值,失去信用。根源在于政府利用发行大明宝钞掠夺财富,同时滥发纸币使得宝钞失去信用,B项正确;近代金融体系(如中央银行、信用制度)在明代尚未出现,排除A项;明朝初期对社会控制力极强,宝钞失败恰恰源于过度控制,而非控制力不足,排除C项;宝钞退出是因信用崩溃,而非贸易范围限制,排除D项。故选B项。7.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观念,下表为学者研究明消时期东南虎患发生的相关数据,由此表可以推断出()朝代省别明代虎患发生次数占明清时期该地区虎患总数比例清代虎患发生次数占明清时期该地区虎忠总数比例虎患发生次数合计江苏(含上海)3245%3955%71浙江4936%8664%135安徽2439%3761%61江西4830%11070%158福建5241%7359%125东南地区20539%30961%514A.明代东南地区虎患发生次数与区域经济水平正相关B.清代东南地区虎患增多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C.明清东南地区虎患频繁的根源是农业经营方式变革D.明清东南地区虎患数据反馈出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观念影响下,以虎患次数代表此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清代对比明代东南地区虎患增多,侧面反映出人地矛盾激化,是清代摊丁入亩后废除人头税后人口迅速增加的重要后果,数据可以侧面推断出清代赋税制度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未对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明代虎患发生次数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排除A项;清代东南地区虎患增多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破坏较重,说法以偏概全,人地矛盾不代表生态环境一定被破坏,排除B项;明清中国主要农业经营方式是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没有根本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8.1896年,中国驻日公使裕庾派员至上海、苏州一带招募了13名学生,于当年6月15日抵达日本留学,揭开中国留学日本的序幕。此后的10余年间,留学日本的人数急剧增长,1902年各种官费生、自费生人数已达600余人:1903年增至1300余人,至1906年,已增至8000余人。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B.科举考试制度废除C.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D.预备立宪运动推动【答案】C【解析】材料给出的信息是1896到1906年期间留日学生急剧增长,结合所学清末背景可知是清政府受到甲午战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和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C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发展,不能称为“快速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迎来短暂的春天发展较快,排除A项;清末新政废科举在1905年,对后两年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此时期主要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时期,排除预备立宪,预备立宪自1906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9.在南北和议期间,孙中山指示其秘书张竞生说:“我们对袁世凯,要讲究方法,把他紧紧套住……我是用总统的名义,来换取他接受革命的宗旨。”以下最能体现孙中山的意图的是()A.“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B.“临时大总统,经乡汉民之同意,得宜战、娴和,及缔结条约……”C.“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教令……由国务员全体附署”D.“凡关于各国总长会同国务总理呈请字样,均应改由各部总长呈请。”【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了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期间孙中山希望通过让位总统于袁世凯保留民主共和政体,同时通过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革命成果。“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教令……由国务员全体附署”体现了内阁对总统权力的限制,C项正确;“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强调了总统的尊严及不受参议院责任约束的特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临时大总统,经乡汉民之同意,得宜战、娴和,及缔结条约……”虽然涉及总统权力,但没有直接体现孙中山意图限制或影响袁世凯行动的具体策略,排除B项;“凡关于各国总长会同国务总理呈请字样,均应改为由各部总长呈请”涉及行政程序的改变,意味着削弱国务总理的权力,加强各部总长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是1950与198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和世界城市化率平均百分比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年份中国总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比重百分比世界城市化率平均百分比195055196616911.228.81960662071307319.733.91970829921442417.437.51980987051914019.438.2A.三线建设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B.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城市化速度C.城乡一体化助推新中国城市化加速D.国家重大战略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答案】D【解析】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改善了旧中国工业布局,而且带动了城市化,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迟滞了城市化,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化,综合得出国家重大战略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三线建设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其作用是迟滞了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排除B项;城乡一体化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化进程实际,排除C项。故选D项。11.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4世纪后期,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汉萨同盟地位的变化反映出()A.重商主义政策调整 B.垄断公司逐渐解体C.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D.民族国家外贸强化【答案】D【解析】15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各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加强对本国对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汉萨同盟作为一个跨国家的商业联盟,其在各国的贸易特权必然会受到民族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和外贸强化的冲击,D项正确;重商主义主要是施行在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排除A项;垄断组织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渐形成,排除B项;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下图为1600—1780年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该图可佐证()A.亚非逐渐沦为列强经济附庸B.掠夺欺诈是棉花贸易主要方式C.工业革命加速棉花贸易发展D.棉花贸易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印度棉花流向英国,英国通过三角贸易将黑奴贩运到美洲,反映印度和非洲逐渐沦为殖民地和经济附庸,A项正确;掠夺欺诈主要是黑奴贸易,排除B项;工业革命在1765年刚刚起步,排除C项;拉美独立是在19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13.18世纪前期,英国东部一个大呢绒工场已拥有600台毛纺织机;英国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且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制针劳动已分解为18种不同的作业。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A.生产方式变革成为可能B.工业生产操作日趋复杂化C.工人劳动强度不断增大D.工场专业化生产已经出现【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18世纪前期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材料描述了英国工场手工业规模扩大,分工和工作流程细致,这是工场手工业技术积累的表现,为后续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经验积累,生产方式变革成为可能,A项正确;材料提及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生产操作简单化,并非复杂化,排除B项;手工工场分工细致不代表劳动强度增大,排除C项;工场专业化指专业生产某种商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4.苏联时期的某次改革提出: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办法:同时,大范围地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对个体农牧副业发放银行贷款,减少税收,放宽私有牲畜头数,扩大拥有宅旁园地的居民范围,放松农庄市场价格等。下列措施属于这次改革的是()A.扩大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B.实行“粮食税”政策C.开展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D.开展大规模垦荒运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固定收购,超售奖励”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次改革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在工业领域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A项正确;“粮食税”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开展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排除C项;“开展大规模垦荒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5.1972年8月,不结盟运动外长会议首次在拉丁美洲召开,掀起了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一个高潮。到1979年9月,拉美已有11个国家成为不结盟运动正式成员国,另有11个国家为观察员国。拉美国家成为不结盟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在捍卫200海里海洋权的斗争中,最终推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作出了明确规定。拉美国家这些举措()A.促进了国际治理体系的优化B.打破了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C.掀起全球南方国家合作高潮D.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答案】A【解析】70年代不结盟运动主要目标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材料中推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作出了明确规定表明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有利于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立,有利于冲击旧秩序,A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时期美国外交政策不是“孤立主义”,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拉美国家在不结盟运动中的表现以及在海洋权斗争中的成果,没有足够信息表明这掀起了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高潮,排除C项;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及在海洋权方面的斗争,并不是在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粮食安全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就迅速组建起种子管理专职机构,在农业部粮食生产司和工业原料司分别设立种子处和棉作处,并明确把普及良种作为重要增产措施。为解决良种来源问题,农业部于1950年2月颁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提出“广泛发动群众进行选种工作,以县为单位评选优良品种”的具体方针。该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份种业规划,不仅提出了群众性的选种方法,还划定了良种普及路线图和时间线,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种子工作的整体基调。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广大农民积极响应,至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全国农村出现了“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良种选育运动。——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种子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种业工作文件和全国人大修订《种子法》为主要标志,新时代我国种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为种业现代化发展创新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截至2017年10月,我国先后制定了170多项涵盖种子质量、真实性、转基因检测等标准,建设农作物品种标准样品库,改善了200多个测试检验机构条件,为打假护权提供了支撑;将全国4000多家企业、3万多个品种、30多万家门店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健康成熟的种业发展环境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种子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解决种子问题的共通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促进种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及从中获得的启示。【答案】(1)共通之处: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制订计划推动;注重顶层设计或政府引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及时合理规划;制定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2)主要措施:通过立法保障种业发展;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重视大数据管理;激发市场活力。启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科技创新,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种业发展制度保障;坚持多元主体,实现多种路径协同推进;建立大数据平台,发挥市场作用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就迅速组建起种子管理专职机构,在农业部粮食生产司和工业原料司分别设立种子处和棉作处,并明确把普及良种作为重要增产措施”“农业部于1950年2月颁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和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种业工作文件和全国人大修订《种子法》为主要标志,新时代我国种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为种业现代化发展创新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可知,共通之处是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制订计划推动;注重顶层设计或政府引领;根据材料一“提出‘广泛发动群众进行选种工作,以县为单位评选优良品种’的具体方针”结合所学十八大以来农业的发展可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根据材料一“还划定了良种普及路线图和时间线,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种子工作的整体基调”和材料二“制定了170 多项涵盖种子质量、真实性、转基因检测等标准,建设农作物品种标准样品库,改善了200多个测试检验机构条件,为打假护权提供了支撑;将全国4000多家企业、3 万多个品种、30多万家门店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并结合所学可知,及时合理规划;根据材料一“农业部于1950年2月颁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该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份种业规划”和根据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种业工作文件和全国人大修订《种子法》为主要标志,新时代我国种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可知,制定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小问2】本题是特点题、认识题。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第一小问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二“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种业工作文件和全国人大修订《种子法》为主要标志,新时代我国种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可知,通过立法保障种业发展;根据材二“我国先后制定了170多项涵盖种子质量、真实性、转基因检测等标准,建设农作物品种标准样品库,改善了200多个测试检验机构条件,为打假护权提供了支撑”并结合所学可知,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根据材料二“将全国4000多家企业、3 万多个品种、30多万家门店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可知,重视大数据管理;根据材料二“健康成熟的种业发展环境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可知,激发市场活力。第二小问启示,根据第一小问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从党的领导、科技创新、制度保障、平台建立等角度分析可知,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科技创新,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种业发展制度保障;坚持多元主体,实现多种路径协同推进;建立大数据平台,发挥市场作用等。17.[中西法律与教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域、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晋书·刑法志》材料二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唐律疏议注译》材料三《十二钢表法》目录第一表审判引言、审判条例:第二表审判条例(续);第三表债务法;第四表父权法;第五表监护法;第六表获得物、占有权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八表伤害法;第九表公共法:第十表神圣法:第十一表补充条例(一);第十二表补充条例。——摘编自《十二铜表法》(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立法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三则材料,概括中西方古代立法的不同特点,选取中国或西方立法的一个特点作简要评述。【答案】(1)变化:由注重刑罚(或严刑峻法)转变为礼法结合;原因:①思想转型:从法家盛行到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发展;②政治需求:统治者进一步加强集权体制的需要;③法律技术:法典编纂经验的积累。(答任意2点)。(2)不同特点:①立法目的:中国古代服务于君主统治和中央集权;西方古代立法保护公民权利。②法律内容:中国古代刑法为主,援礼入法;西方民法发达,涵盖民事、刑事等多领域。③法律思想:中国古代以集权和等级思想为指导;西方古代以公平、正义、平等的自然法理念为指导。(答任意2点)评述一:中国古代立法服务于君主统治和中央集权,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产物。背景:中国古代自战国至明清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发展,立法服务于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侧重于政治立法;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古代立法逐渐援礼入法,呈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评价:中国古代立法整体上服务于地主阶级统治,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和社会稳定,但人治色彩浓厚、重刑轻民,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评述二:古代罗马立法以自然法为指导,注重保护公民权利和私有财产。背景: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下,主张保护公民权利;商品经济、对外贸易发展,罗马法更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受到理性和契约精神的影响。评价:古代罗马立法整体上服务于商品经济和保障公民权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早期罗马法主要服务于奴隶主阶级统治,有其局限性。(可就中国或西方任选一个特点评述;围绕其他特点展开评述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题、背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变化:据材料“其轻狡、越域、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可知,由注重刑罚(或严刑峻法)转变为礼法结合;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传统思想、法律技术、政治等角度去分析。【小问2】本题是特点、评论解说题。不同特点:据材料“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第二表审判条例(续);第三表债务法;第四表父权法;第五表监护法;第六表获得物、占有权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八表伤害法;第九表公共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服务于君主统治和中央集权;西方古代立法保护公民权利。中国古代刑法为主,援礼入法;西方民法发达,涵盖民事、刑事等多领域。中国古代以集权和等级思想为指导;西方古代以公平、正义、平等的自然法理念为指导。评述:首先确定论题,若选择中国,则强调中国立法服务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可以确定论题,如中国古代立法服务于君主统治和中央集权,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产物。然后评论,评论从背景和影响去分析,如中国古代自战国至明清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发展,立法服务于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侧重于政治立法;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古代立法逐渐援礼入法,呈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评价:中国古代立法整体上服务于地主阶级统治,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和社会稳定,但人治色彩浓厚、重刑轻民,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也可以从西方的角度去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8.[工业化与城市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材料二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50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摘编自《上海统计》(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工业发展的主要变化及影响。【答案】(1)主要特点: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是全国工业中心;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居主导地位。轻重比例失调,学生分开答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概况。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占主导,学生也是分开答。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学生表述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也可。(2)主要变化:轻重工业相对协调发展;大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纳入计划经济轨道等;影响:改善了上海的工业体系;推动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提升了上海的经济地位;促进全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答任意3点)。概括性和专业性强,学生答题语言不能达到,建议适当放宽尺度:主要变化:轻工业比重或产值上升;出现行政专业公司;机器设备供应全国等可。影响:有利于一化三改:有利于工业区域平衡发展;有利于降低对外依赖: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巩固政权等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主要特点:从材料中虽未直接提及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详细比例对比,但提到“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可以看出在部分关键产业数据上,重工业相关的炼钢炉、钢产量占比较大,而轻工业的纱锭和布机占比相对不那么突出,侧面反映出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根据材料“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可知,上海在工厂数量和工人数量上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占据绝对优势,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在全国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根据材料“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体现了外国资本在上海城市公用事业等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可知,官僚资本在工业生产的重要行业中也占据着主导地位。【小问2】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图表可知,新中国成立前上海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而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材料表明依然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问题,说明在发展过程中轻重工业逐渐趋于相对协调发展。根据材料“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50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以及“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为其他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设备和工厂等支持;根据材料“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可知,这种按照计划和行业进行的工业大改组以及成立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的举措,是将工业发展纳入计划经济轨道的体现。影响:通过轻重工业相对协调发展以及工业改组等举措,使得上海工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改善了上海的工业体系;工业的合理发展和对全国的支援,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稳定等,进而推动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上海大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同时自身工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有助于提升上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上海为全国重点建设项目生产配套设备、内迁工厂以及支援机器设备等行为,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全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结合所学还可从有利于一化三改、工业区域平衡发展、降低对外依赖、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政权等,也都与上海工业发展变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相关,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上海工业发展变化带来的作用。19.[文明发展与历史视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部分人谈到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即世界史是以欧洲为中心论述的,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地区的地位。其他的还有如吴于庢先生认为欧洲中心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欧洲历史的分期为世界历史的分期,二是宣扬近代史的内容是欧美文明的发展以及这个文明向世界的普及。郭圣铭先生认为西欧中心说的实质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