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疾病传播原理探索疾病传播的科学原理了解传染病如何在人群中扩散课程概述传染病基础知识定义、历史和分类传播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与控制第一部分:传染病基础知识微生物与人类互动历史从古至今的共存与斗争致病机制微生物如何破坏人体健康流行病学基础什么是传染病?定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地方性表现发热、炎症、局部或全身症状传染病的历史1古代瘟疫被视为神罚或邪恶力量2中世纪黑死病夺走欧洲三分之一人口3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建立微生物学4现代抗生素发现与全球疫情应对传染病的分类按病原体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1按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媒介传播2按流行特征地方性、流行性、大流行性3按发病特点急性、慢性、潜伏性4传染病的特征传染性能从感染者传播给健康人流行性短期内迅速扩散至大范围人群潜伏期感染至症状出现的时间间隔免疫性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第二部分:疾病传播的三要素1易感人群缺乏免疫力的人群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宿主的通道3传染源病原体的储存库和散播地传染源人类传染源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动物传染源感染动物和人畜共患病环境传染源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中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其他途径易感人群60%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40%老年人免疫功能逐渐衰退25%慢性病患者基础疾病降低抵抗力第三部分:传染源人类传染源临床病例出现症状的患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通常为发病初期隐性感染者无症状但携带病原体难以识别但能持续传播疾病恢复期携带者症状消失但仍排出病原体如伤寒玛丽传播伤寒动物传染源媒介动物传播病原体但自身不感染患病动物如染狂犬病的犬类宿主动物如携带鼠疫杆菌的啮齿类环境传染源土壤破伤风芽胞、炭疽杆菌水源霍乱弧菌、肠道病毒空气结核杆菌、麻疹病毒物品表面诺如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第四部分: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源空气传播通过气溶胶和飞沫扩散消化道传播通过食物和水源摄入媒介传播通过昆虫等媒介物传播血液传播通过血液或体液接触直接传播间接传播1污染物品门把手、电梯按钮、纸币等2污染食物未煮熟的肉类、未洗净的蔬果3污染水源未经处理的饮用水、娱乐用水4污染土壤含病原体的泥土、沙子空气传播病原释放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悬浮扩散病原体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远距离传播可传播较远距离吸入感染易感者吸入含病原体空气飞沫传播特点较大液滴,直径>5微米飞行距离短,通常<1-2米在空气中快速沉降典型疾病流感新冠肺炎脑膜炎百日咳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与患者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间接接触通过被污染的物品表面传播自我接触接触污染物后触摸口鼻眼病媒传播机械性传播媒介体表面携带病原体如苍蝇携带痢疾杆菌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媒介体内发育或繁殖如蚊子传播疟疾母婴传播1产前传播通过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2产时传播通过产道感染,如乙肝病毒3产后传播通过母乳喂养,如艾滋病毒血液传播传播方式输血注射器官移植性接触常见疾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高危人群注射毒品者医护人员多性伴侣者第五部分: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新生儿、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基础疾病患者糖尿病、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高暴露风险人群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者易感人群的定义概念缺乏对特定传染病免疫力的个体关系与特定病原体相对应衡量群体中易感人群比例决定流行潜力影响易感性的因素年龄与易感性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1儿童接触集体生活,暴露增加2成年人免疫功能完善,相对抵抗力强3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病增多4性别与易感性男性特点某些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肝炎感染后慢性化率高职业暴露风险可能较高女性特点泌尿系统感染风险高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妊娠期免疫状态特殊遗传因素与易感性HLA基因影响免疫应答强度和特异性单基因病如镰状细胞贫血与疟疾抵抗种族差异不同种族对特定疾病敏感性不同基因多态性影响病原体识别和免疫反应免疫状态与易感性获得性免疫通过接种或自然感染获得先天性免疫与生俱来的非特异性防御免疫功能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病原能力营养状况与易感性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增加微量元素锌、铁、维生素对免疫至关重要肥胖慢性炎症状态,易感某些传染病职业与易感性医护人员血源性和呼吸道传染病实验室工作者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农牧业从业者人畜共患病水产品加工者皮肤感染和食源性疾病第六部分:传染病的传播动态R₀>1流行扩散每例感染者传染多人R₀=1稳定传播疾病维持不扩大不缩小R₀<1疫情消退传播链逐渐中断传染病流行过程1散发零星病例,相互无关联2暴发短时间内局部地区多发3流行较大范围内发病率显著升高4大流行跨国界、洲际传播传染病流行曲线时间(周)病例数基本再生数R0定义一个感染者在全易感人群中平均传染人数影响因素病原体传染性接触频率接触持续时间典型值麻疹:12-18新冠:2-4季节性流感:1-2流行阈值群体免疫阈值必须具有免疫力的人群比例,以阻止疾病传播计算公式:(1-1/R₀)×100%实际应用疫苗接种覆盖率目标设定疫情控制策略制定预测流行潜力第七部分:新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定义新出现的感染过去未知的新发现病原体快速扩散的疾病发病率或地域范围迅速增加变异进化的旧病原已知病原体获得新特性新发传染病的特点全球流行潜力现代交通促进快速传播未知风险传播力、致病性难以预测缺乏特效药物治疗和预防手段有限医疗系统冲击短期内大量病例涌现新发传染病的例子1艾滋病(1980年代)由HIV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2SARS(2003年)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3禽流感(2005年)H5N1等亚型引起的人禽共患病4埃博拉(2014年)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5寨卡(2015年)通过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1234病原体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气溶胶临床表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丧失预防控制疫苗接种、戴口罩、保持距离第八部分: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三级预防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二级预防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一级预防预防发病和感染传染病预防的基本原则控制传染源发现、隔离和治疗病例切断传播途径消毒、灭菌、媒介控制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预防用药控制传染源发现措施主动筛查被动监测接触者追踪隔离措施定点医院居家隔离集中隔离治疗措施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物理方法通风换气高温消毒紫外线照射化学方法含氯消毒剂醇类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媒介控制灭蚊蝇灭鼠环境整治保护易感人群95%疫苗保护率部分疫苗可达到的有效保护水平2米安全距离减少飞沫传播的推荐社交距离70%群体免疫阻断传播所需的最低免疫人群比例疫苗接种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mRNA疫苗载体疫苗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流水七步洗手法咳嗽礼仪肘部遮挡,避免手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水源保护净化处理管网维护食品安全生熟分开彻底加热冷链保存垃圾处理分类收集及时清运无害化处理第九部分:传染病监测发现疫情及时识别异常情况分析趋势预测疾病流行走向预警预报提供干预决策依据评估效果检验防控措施成效传染病监测的重要性1指导决策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预防控制早期预警,及时干预3资源分配合理调配医疗和防控资源传染病监测系统传染病报告制度1发现疫情医疗机构确诊或疑似病例2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必须在规定时限内报告3网络直报通过传染病信息系统实时上报4分析反馈疾控中心汇总分析并提供反馈疫情调查确认疫情核实报告病例真实性病例调查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确定暴露寻找可能的感染源和危险因素提出措施控制和预防疫情扩散第十部分:全球化与传染病传播国际旅行24小时内可到达地球任何角落国际贸易货物携带病原体跨境流动气候变化媒介分布区域扩大全球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积极影响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前厅客房服务与数字化运营 课件汇 第1-7专题 前厅概述- 宾客关系管理
- 欠薪处理协议书范本
- 《股权融资计划》课件
- 品牌合资合同协议
- 2025年新规定:用工单位必须在试用期签订正式合同
- 售卖绘本合同协议
- 商店转租合同协议
- 2025南充市住房公积金贷款合同
- 2025技术咨询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全部股权转让协议书
- 液面和功图课件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10第十讲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明朝时期)
- 2024年风力发电运维值班员(高级工)理论考试题库-上(选择题部分)
- GB/T 19964-2024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 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
- 溺水病人的急救护理课件
- 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安全管理考试(含答案)
- 重症新生儿护理课件
- 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深度分析
- 初中教科研课题:《提高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 危险化学品企业设备完整性 第2部分 技术实施指南 编制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