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_第1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_第2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_第3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_第4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1'我们常用的工具

一、【教学目的】

1.科学探究:尝试在理论中更便利地解决科学问题(拔钉子和螺丝钉),提出更多的问题,

并有支配地开展进一步讨论。

2.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对工具的讨论感爱好,很乐意及同学合作沟通,从而启发自己对工具

更多的相识。

3.科学学问:能向别人介绍常用工具的一些根本特点、运用方法和优势用处。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拔钉子和螺丝钉的探究活动,引导发觉提出以及进一步有支配地讨论问题。小

组合作制定一个实在可行的讨论支配。

三、【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调查表、支配表)、各种常用的工具(螺丝刀、剪刀、钉锤、老虎钳等)。

教师:细心制作一套组合工具、在同一木块上钉一颗铁钉和拧上一颗螺丝钉。

四、【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在培育学生对工具讨论的爱好,因此教师要支配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用

多种工具去取螺丝钉及铁钉,细细体会不同工具的作用(省力费劲);同时,激励学生在充

分理论的根底上提出问题。讨论支配在本单元中有助于更有序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况且本

课时是教材的第一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建议讨论支配的指导及制定在课内完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细心制作的教具,可以组合成尺子、筷子、起子甚至剪刀的组合工具:两根标

有刻度,中间打孔,一边有斜口的正方体小铁棒)

1•让学生说说,用这一根小铁棒能做些什么?再加点什么又能干什么?(尺子'起子'加块

小铁块又可变小榔头等)(回忆:生活中的每一项工具,可以扶植我们做些什么事?)假设

用两根小铁棒能当什么?还能干什么?

(这局部要让学生意想不到两根小铁棒能干这么多事,而且组成的工具又是则熟识

让学生立刻联想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所以教具的制作要细心一点,组合要敏捷一点,关注

学生的答复,突出答复中所提到的工具。把回忆及创建性的思维同步推动)

2.提醒课题:我们常用的工具。

二、说说常用的工具

1.说一说曾经还运用过哪些工具,我们是怎样运用这些工具的,这些工具可以扶植我们完成

哪些事情?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分组讨论,互相介绍、互相启发。

2.全班沟通,完善活动手册的记录表。

3.全班沟通中对学生发觉的以下一些问题应当赐予明确的确定:

(1)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比方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

(2)同一工具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方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翻开奶粉盖)

(3)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方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银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

行)

(4)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殊专业。(比方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简洁)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觉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常用的工具,则用不同的工具去完

成同一件工作,是不是都一样的省力快捷呢?

三、选择适宜工具

1.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你想到几种工具,选择哪种工具更加便利,

更加省力?(组内沟通)说说分别做这两件事你所选择工具的理由。

2.视察木块中的螺丝钉及铁钉,逐一试用自己的工具,同时体会感受,并选出最合适的工具。

视察工具,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提?要告诫学生,在试用工具的过程中留意平安。

3.尝试、沟通体会,发觉有哪些工具最简洁起出螺丝和铁钉,并作说明。

4.对刚刚的尝试感受你有问题吗?

(上述沟通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留意引导提炼出值得学生进一步讨论的、有价值的问题,留

意课堂生成为主)

四、制定讨论支配

师:刚刚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讨论?我们一起来挑

选。

1.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讨论?怎么讨论?及同学沟通。

2.选择自己感爱好的问题制定讨论支配,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可以向学生供应可供参考的

讨论支配。)

(1)你想要讨论什么问题?

(2)这一工具能这么轻松地完成这项工作,你的猜测是什么?

(3)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测?

(4)可能会用到哪些材料?

3.讨论沟通讨论支配,并作进一步完善。

2、翻开盖子的工具

一、【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和综合分析实力,能在翻开盖子的过程中发觉

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喜爰进展持续的科学探究活动,进展细致的视察,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

趣。

科学学问:相识杠杆这种简洁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重点、支点和力点,可以搜集

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说说杠杆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相识驾驭杠杆上的三个点。找到杠杆的支点。

三、【器材准备】

学生器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银子等)。

教师器材:空油漆桶或胶桶,铁片(或钢尺),玻璃饮料瓶及开瓶器等。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准备的演示器材要大一些,便于学生视察。

2•用开瓶器翻开饮料时要强调两点: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要顺着开。

3•为限制试验的有效性,材料中的玻璃瓶饮料需教师在试验前分发。

4•现代化教学设备较缺的学校建议用本教案。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你想一想,怎么把一块大石头搬到一旁去?

2•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今日我们来讨论"翻

开盖子的工具”。(板书)

二、试验视察'探究新知

(1)实物展示:一个空的油漆桶。

提问:假设要翻开油漆桶,用什么工具最简洁、便利?

(2)①学生讨论。

②小结:用铁条这种工具最简洁'便利。

(3)①分组试验。

用铁条翻开油漆桶,并细致视察记录盖子及铁条各局部位置的变更。

②学生汇报试验结果。

③教师点拨:向下压铁条的一端时,插入盖子底下的另一端为什么会向上翘起来?

(4)演示后提醒:像翻开油漆桶的铁条那样,能围着一个固定的支点把物体撬起的这种简洁

的机械叫做杠杆,铁条上人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5)再次试验并找出杠杆上的三个点,F(力点)、L(重点)、E(支点)。

(6)画一画示意图,并在图上用字母标出三个点。

2.翻开玻璃瓶饮料

(1)教师提问:你视察过用开瓶器开饮料瓶的过程吗?

(2)①简洁讨论试验要求

②学生试验:细致视察开瓶器和盖子的运动过程并记录下来。

③汇报试验结果。

④教师提问:▲开瓶器是杠杆吗?

▲假设是,你知道它的重点和力点在哪里吗?能把它画下来吗?

⑤板书反响

(3)讨论:翻开油漆桶的铁条和翻开饮料瓶的开瓶器在工作中有哪些一样和不同?(学生结

合画的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4)小结:一样的是都有三点和能节约力气,不同的是支点位置不同。

三、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生谈话:杠杆在消费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

2•你能说出这些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3•请同学们接着视察分析这些杠杆,你还能发觉一些新的问题吗?

四、小结延长

3杠杆的讨论

一、教学目的:

1、相识杠杆各局部的名称,会运用杠杆尺做杠杆的探究性试验;

2、尝试将杂乱的试验数据进展归类,相识杠杆在什么状况下可以省力;

3、根据能否省力的标准,将身边的一些杠杆进展分类。

二、教学重点:

相识杠杆在什么状况下可以省力,什么状况下不能省力。

三、教学难点:

将试验数据进展归类,相识杠杆的工作原理。

四、课前准备:

杠杆尺、钩码'标尺、一些杠杆的实物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撬桶盖示意图,学生指出杠杆各局部的名称。

杠杆能用小小的力气完成了不得的工作,那它为什么能省力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杠杆的隐私。

2、相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视察杠杆尺的构造,将其及杠杆进展比照,相识杠杆尺也是一种杠杆。

让学生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钩码,用手在右边将杠杆撬起来,将手换成钩码试试。体验

到可以将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成重物,右边的钩码看成全部的力。

3、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

让学生阅读教材P6"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试验,让学生尝试试验,用多种方法记录

杠杆尺的状态。

沟通记录到的状况。

设问:从试验中发觉了什么?(力点离支点越远•就会把左边的重物撬得越高。)

4、变更杠杆尺的状态讨论

让学生在杠杆尺的两边随意挂上一些钩码,视察两边钩码的状况并(不同的小组负责其

中的一类)分类填写到下边的表格之中:

表1

右边钩码(所用的力)比左边少而撬起左边钩码的状况

左边钩码状况右边钩码状况杠杆尺的状态

格数钩码数格数钩码数

表2

右边钩码(所用的力)比左边多而撬不起左边钩码的状况

左边钩码状况右边钩码状况杠杆尺的状态

格数钩码数格数钩码数

各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状况,并将最终一次的试验装置在讲台上分为两类,进展展示。

视察用较少钩码就可以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状况,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尝试说说规律。

视察用了较多钩码还不可以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状况,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尝试说说

规律。

文字描绘杠杆的工作原理:

省力杠杆

费劲杠杆

四、思索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运用不省力的杠杆?运用这种杠杆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学问联络生活中的要求进展运用。并想一想那些用

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1.4螺丝刀里的科学

-、教学目的

1、通过试验,相识到运用螺丝刀工作时可以省力;

2、知道螺丝刀和方向盘等都是一种轮轴;

3、通过试验知道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4、能指诞生活中的一些轮轴及轮和轴两局部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

知道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三'课前准备:

螺丝刀、钩码、机械试验盒

四、教学过程:

1、试验引入

让学生们分别用一大一小两把螺母刀拧出木板上的两颗螺丝钉,说说用力的状况。

让学生视察螺丝刀两把的区分。让学生说说,两把螺丝刀转同一颗螺丝用力大小却不一

样,可能及什么有关?

将学生引导的留意力到刀柄直径大小上来。

2、轮轴的试验

教师演示用两个圆轮组成一个轮轴,相识两个局部的名称。

学生仿装轮轴,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视察。

变更轮或轴的大小,比照变更。

让学生尝试将"轮"上挂的钩码作为"所用的力",将"轴"上挂的钩码作为"重物",

所说轮轴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不省力。

说明大小螺丝刀转螺丝用力大小不一样的原理。

3、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轮是哪个部位?轴是哪个部

位?

1.5动滑轮和定滑轮

教学课题1-5动滑轮和定滑轮教学课时1

1.相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

教学目的2•进展比照分析,相识动,定滑轮的不同作用。

3•学生合作试验。

教学重点及难重点:相识定滑轮,动滑轮。

点难点:相识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及手滑轮器材测力计

共享备课(设计者:杨志宏_________)主体完善

--引入

1•出示升旗图片•讲解并描绘升旗的过程“升

旗手讲解并描绘)

问:为什么向下拉绳子,旗帜就升上去

2.学生讨论。

二•讨论定滑轮

1•出示定滑轮装置,学生视察。(学生根据教师

的演示,装配定滑轮。)

2•视察定滑轮是怎样运动的。(用测力计提升)

3•小结。固定的,不能随重物挪动的滑轮叫定

滑轮。

4•讨论定滑轮的作用。

A•能变更用力方向。B.不能省力。

5•试验并沟通试验结果。

三•讨论动滑轮

1•出示动滑轮,视察动滑轮的运动状况。(学生

根据演示,装配动滑轮。)

2•小结。随重物挪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学生重点讨论)1.6起重机

制定一个探究支配,画出示意图。应用测力计。

四•讨论滑轮的工作原理

1•引导思索:假设把滑轮看作是一种杠杆,能

找到那三个点吗?

2•能用杠杆原理来说明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不同

作用吗

3•沟通总结:结合示意图说说。定滑轮不能省

力,能变更用力方向。

动滑轮能省力,不能变更用力方向。

五•完成作业。

--在做动滑轮的试验中要留意考虑到摩擦力的存在。它会影

响试验的胜利。

二•动滑轮的试验,在器材的选择上有些难度。

三.本课可以先不考虑运用测力计。用跌码演示比拟直观。

四•用杠杆原理说明。主要是启发学生找到支点的位置。

教学课题1•6起重机教学课时1

1•相识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目的2•能说明起重机吊重物的原理。

3•主动参及科学试验。

教学重点及难重点:滑轮组的作用

点难点:起重机的原理

教学准备及手滑轮重物

共享备课(设计者:杨志宏)主体完善

—•理解起重机在消费中的资料

(图片模型影像资料)

沟通自己的发觉。

■讨论滑轮组的作用(组装滑轮组是本课的重点,

培育学生的动手探究的实力。)

1•组装一个滑轮组,试验。

2•在滑轮组上挂100克的重物。学生说说须要

多少力才能吊起来。

3•增加一个动滑轮,试验。吊100克的重物须

要多少力。

记录数据。

—•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嬉戏(作为本课的一个

学习内容的补充。)

1•说明嬉戏规则。

2•安课文介绍的材料,请两位学生进展嬉戏。

3•让嬉戏的学生把感受告知大家。

4•分析,沟通。把自己的发觉告知大家。

5•学生尝试用理解的学问说明起重机的工作原

理O

6•小结。

四•完成作业。

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滑轮组的安装方法。

7在斜坡上

教学目的:

1'能制定一个简洁的讨论支配来讨论斜面•用科学试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

培育学生的试验动手实力。

2、培育学生可以主动参及科学试验,留意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及沟

通的意识。

3、经验"斜面省力”讨论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干脆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

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讨论同一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提升状况。

教学难点:讨论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材料准备:学生:搭斜面的材料(外表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20厘米、40厘米、60厘

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5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

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

锤每小组一份。

教师:相关图片和学生材料一份、试验汇报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出示重物和高台的图片,问:有什么好方法扶植工人叔叔比拟轻松地把这个重物木箱

搬到高台上去?

2、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简洁机械的学问想出方法,教师追问:为什么?从而赐予确定和

激励。

3、在学生沟通的根底上引入最简洁、最便利的斜面装置,追问:为什么?(启发学生结

合生活实际的阅历进展迁移,用多种生活的实际阅历来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二、探究斜面作用。

1、试验讨论:斜面的作用(不同物体在同一斜面上提升的状况)。

(1)同学们认为斜面可以省力,但是万一有同学说用斜面拉不省力,我们怎么劝服他?

(2)怎样讨论呢?能拿出一个详细的操作方案来吗?

(3)小组讨论,并在沟通的根底上完成讨论支配。

我们的讨论支配(一)

第组月日

讨论的问题

猜测的结果

讨论方法及步

讨论的材料

(4)小组沟通留意事项:①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②拉动方向需及斜坡平行。③

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手别放松,视线要及刻度一样。

(5)领取记录表,小组试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6)汇报沟通试验数据和结论。

(7)指出这种简洁的机械装置叫"斜面"。它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洁机械。

2'试验探究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同一物体在不同坡度上提升的状况)。

(1)我们的同学真能干,用科学的试验和数据作了最有力的证明。那同学们在讨论中有

没有发觉其他问题?或者你从中发觉了什么?(学生讨论沟通。)

(2)在学生沟通的根底上,引导学生侧重于讨论在其他因素确定的条件下,坡高确定,

坡长不同(即坡度不一)的省力因素,讨论假设猜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3)分小组讨论讨论支配:

我们的讨论支配(二)

第_组月日

讨论的问题

猜测的结果

讨论方法及步

讨论的材料

(4)小组设计,沟通。

(5)领取试验记录单,小组试验。

(6)汇报沟通试验数据和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坡度越大(坡高确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坡度越小(坡高确定

斜坡越长),斜面越省力。

(7)在实际生活中,假设要想更省力■可以怎么做?

尽可能地让坡度变小(坡高确定的状况下,把斜坡铺设的长一点)。

三、联络应用

1、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对斜面这种简洁机械有了比拟深化的理解,它制作简洁,运用

省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用你的"才智眼"把它们找出来吗?

2'小组讨论沟通,汇报。

3、教师适时投影展示应用斜面的图片(盘山马路'剪刀、斧头、螺丝钉等),请学生说

明其工作原理。螺丝钉有说明可以用卷纸的方式进展演示。

四、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学习到这儿,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拓展讨论。

(1)拓展练习:斜面原理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运用,我们刚刚找到的只是其中一局部,

教师盼望同学们能和教师一起接着探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创新设计: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运用斜面原理进展改良。

(3)课外探究:试验讨论二中,我们讨论了坡度因素,还会有哪些因素呢?怎样做可以

更省力?

五、整理器材

附:试验记录单

讨论记录单(一)

第__组月日

用力状况

序号重物

干脆提(牛顿)用斜面拉(牛顿)

1

2

3

讨论发觉及结论

讨论记录单(二)

第—组月日

干脆提用斜面上用力(牛顿)

工程力支点20厘支点100厘米

支点60厘米处

(牛顿)米处处

第一次

用力第二次

大小第三次

平均

讨论发觉及结

板书设计:

坡度越大(坡高确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

坡度越小(坡高确定,斜坡越长),斜面越省力。

8、我的自行车

【教学目的】

1•科学探究:在发觉自行车众多机械原理的根底上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问题进展讨论,能

制定简洁的讨论支配,并绽开有目的有支配的讨论,写出讨论报告。

2•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育乐于探究、培育合作讨论的习惯。

3•科学学问:可以发觉自行车上应用的机械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发觉自行车上应用的机械原理。

【教学难点】

会选择合适自己的问题进展讨论。

【器材准备】

1、教室外选择好场地一块,并为每一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必用,可让骑车的同学准备)

2、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等若干。(供学生选用)

3、自行车图片。

【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在培育学生对自行车讨论的爰好,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动手理论,激励学生提问题

从探究探索中发觉简洁机械在自行车上的详细运用。对学生制定讨论支配,教师可以作适当

的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早一周布置视察自行车,理解自行车上各部件名称和应用的机械原理。

—、引入

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简洁的机械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沟通后,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轮轴由轮和轴组成,转动轮就可以轻松地带动轴。

斜面省力。

2•对自行车初步相识。

・统计:我们班会骑自行车的同学有哪些?

•教师介绍:我国是全球自行车最多的国家。

•出示自行车图片:

.说一说:自行车各个局部的名称。

•议一议:骑自行车比起开汽车有哪些好处?

自行车是城乡运用最广泛的工具。

自行车不须要能源,没有污染。

.想一想: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洁机械?

二、视察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洁机械原理。

自行车上面原委有简洁机械原理的应用呢?今日我们就来对自行车进展视察讨论。

1•讨论:如何视察讨论自行车?视察时要留意哪些问题?

A•组内要分工

B•视察要有依次

C•可以动手操作

D­要有视察记录

E•要留意平安

2•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展讨论。师下发记录表格。

应用机械的类应用的机械起什么作

应用机械的位置我的其他发觉

型用

龙头(车把)轮轴轻松地限制方向

3•学生到指定场地对自行车进展视察讨论,并把发觉记录下来。

教师现场巡回指导。

4•沟通、整理视察结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投影出示记录表格。

其他各小组补充记录别人发觉而本组没有发觉的内容。

三、小结延长

1•谈谈自己讨论的收获。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课外接着讨论自行车上自己感爱好的机械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

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发觉的自行车上简洁机械原理的应用及所起的作用。

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应用的机械起什么作用

龙头(把手)轮轴轻松地限制方向

踏脚板及齿轮轮轴省力

刹车杠杆省力

大车轮及小车轴轮轴加快速度

大齿轮及小齿轮轮轴进步转速

螺丝及螺帽斜面省力

......

2•师:则,这些自行车上的机械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会省力或加快速度?要答复这些问

题,我们就要进一步讨论自行车上的机械问题。

二、重点讨论自己感爱好的机械问题

a•选择自己感爰好的讨论问题。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感爱好的合适自己小组的讨论问题。

师提示可以参考课本P17三个同学的发言。

全班沟通各组选择的讨论问题。

b•制定讨论支配。

让我们来写个讨论支配吧!你觉得讨论支配应当包含哪些局部内容?

在学生沟通的根底上师引导明确讨论支配应包括:

•讨论的问题

•讨论的目的

•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数据记录

•讨论的成果

出示一份讨论支配,供学生参考:

我们的讨论支配

我们想讨论的问题:车把及"羊角"轴组成的轮轴。

讨论的目的:车把带动"羊角"轴是省力还是费劲?谁是

轮?谁是轴?

讨论的方法:在自行车上试验、视察。

讨论的数据记录:

讨论的成果:

小组讨论制定讨论支配。

C.理论讨论并写出讨论报告。

制定好讨论支配后,由小组长带着到指定的场地进展理论讨论并完成讨论报告。

(先制定好先去)

师参及学生活动,并供应材料上的扶植。

三、讨论活动状况反响

沟通各组的讨论结果,包括讨论问题的介绍、讨论方法的介绍、讨论成果的说明等。

四'小结延长

课后接着讨论有关的机械问题,并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完善讨论报告。

准备下节课的讨论成果沟通。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理解、思索问题的实力,能精确地表达、沟通自己的讨论成果。

2•在活动中,学习别人讨论的胜利之处,改良自己讨论的缺乏之处,体验胜利的喜悦

失败后改良的志气,培育合作创新的意识。

3•能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展示沟通讨论成果,并能说明自己讨论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

讨论成果的展示、沟通、评价。

【教学难点】

如何进展比拟有效的展示的指导。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的讨论成果,包括各种展示所用的材料等。

【教学建议】

对如何进展比拟有效的展示的指导,教师可以作必要的课前指导浸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一起讨论了自行车上简洁的机械问题,大家都有了不少收获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沟通展示大家的讨论成果。

二、展示、沟通、评价

1.小组沟通,包括讨论问题的介绍,讨论方法的介绍,成果的说明,以及讨论过程中最胜

利的地方和须要改良之处。

讨论问题

讨论方法

讨论成果

最胜利的地方

须要改良的地方

2.根据展示的状况分别评出最佳成就奖、最佳展示奖、最佳合作奖。

3.谈谈自己讨论后的感受。

三、总结、延长

1.教师总结学生的展示状况。

2.延长:自行车设计竞赛,展示同学们的才能和才智。

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可

以改良?

设计意图1(可配上简图):

设计意图2(可配上简图):

第二单元

2.1反抗弯曲

【教学目的】

1、通过对"纸”的厚度及抗弯曲实力大小的试验探究,理解增加纸条的抗弯曲实力,相识横

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2、在探究中学会识别及限制变量采集和记录数据,并能利用曲线图和数据分析和说明。

【教学准备】

1、学生试验材料:长'宽一样,厚度不同的纸条,一样大小的铁垫圈、试验记录表、画曲线

图的格子纸,木片(竹片)、尺子。

2、教师示范材料:各种矩形梁的实物模型(图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出示一张纸条,把它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假设在上面放一个重物会怎样?

2、演示在纸条上放一个垫圈,视察纸条怎么样了?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拉近盒子

的间隔行吗?加支撑物呢?

二'探究”纸的厚度及抗弯曲实力的大小”

1、推想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实力,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

2、出示1号、2号纸条,研讨试验方法。试验应限制哪些条件不变?试验变更的是哪个条件?

弯曲程度怎样保持一样?怎样表示抗弯曲实力的大小?

3、学生分组试验,家世巡察指导。

(1)提示:纸的厚度用粘在一起的张数表示。

(2)先预料后实测。

4、汇报沟通■并谈谈做了这个试验后有何感想。

5、引导预料3号纸可以放几个垫圈,沟通如何预料。

6、实测3号、4号纸的抗弯曲实力。

7、汇报沟通。

三'绘制折线图并分析

1、出示统计图:横向表示纸的厚度,纵向表示垫圈的个数,请大家把纸的厚度及抗弯曲实力

的关系用折线的形式画下来。

2、学生绘制折线图。

3、展示及沟通后你们有什么发觉?

4'小结:纸的厚度及抗弯曲实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进步纸的反抗弯曲

实力。

四'联络生活实际

1'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反抗弯曲的实力较差,假设要进步材料的抗弯曲实力,应当怎么做?

2、在建筑中为什么要采纳厚度很大的横梁?

3、观赏图片后,你们有没有发觉这些横梁大多实立着放的还是横着放的?能否用今日学的学

问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呢?

4'课件演示后,请大家用手折一折尺子­看怎样折尺子不简洁弯曲。

5、沟通。

五'小结、延长

1、通过今日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进步材料抗弯曲的实力,增加材料的厚度要须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假设提倡节约材料,那

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去讨论。

2.2增加抗弯曲实力

【教学目的】

1、通过试验知道变更物体的形态构造能变更物体抗弯曲实力的大小。

2、理解条形建筑材料常见的形态构造,知道它们做成这种形态的好处。

3、能根据现象提出问题,试验讨论,根据试验结果做出分析及说明。

【教学准备】

I、学生试验材料:包装箱、瓦楞、纸板、小刀、A4纸、双面胶、铅笔、橡皮、尺子、铁垫圈、

线、测试记录表。

2、教师示范材料:一些不同形态的钢、铝形材料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要增加横梁的抗弯曲实力,可以采纳什么方法?增加横梁的厚度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增

加横梁的自身重量。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2、两张同样A4纸进展反抗弯曲的竞赛。

要求:纸离地面的高度不变,两个盒子间的间隔确定,放垫圈的盒子摆放的位置确定,

所加垫圈的型号确定,纸的长度不变。

3、假设只给你一张纸,同时限制了这些量不变,想要增加这纸张的抗弯曲实力,有什么方法?

变更纸的形态可以变更纸的抗弯曲实力吗?

4、观看一些钢铁构造图片后,对我们的学习有没有扶植呢?

5、视察瓦楞纸的构造后,你有什么发觉?

二'瓦楞纸板的讨论

出示瓦楞包装箱: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这种包装箱,谁知道制造这种包装

箱的纸叫什么名字吗?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各组同学弯折一下纸板■试试它有多硬,抗弯曲实力如何。

2、解剖视察瓦楞纸的构造

(1)、用手剥开或用小刀剥离各层纸后,看看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如何?形态如

何?

(2)瓦楞纸板的构造有什么特点?谁能分析找出瓦楞纸板抗弯曲实力强的缘由是什么?

三'形态及抗弯曲实力

1、通过试验分析得出形态及抗弯曲实力是休戚相关的,想一想怎么样的形态有较好的抗弯曲

实力?

2、变更一张纸的形态,也可以变更纸的抗弯曲实力吗?有哪些更多的变更形态的设计可以增

加物体的抗弯曲实力?并用试验测试变更形态后纸的抗弯曲实力有什么变更?

四、讨论及沟通

1、及试验前的纸比拟,变更形态后的纸的抗弯曲实力增加了吗?

2、比拟这些形态的纸抗弯曲实力的大小,试作出自己的说明。

3、哪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最好?能分析缘由吗?

五'课后延长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用试验方法证明了通过变更物体的形态后物体抗弯曲实力可以得到

增加。课后请大家接着关注一些变更物体形态的构造并分析其抗弯曲实力增加的缘由。

3.拱形的力气

教学目的:

1、相识拱形可以大大增加材料的抗弯曲实力,理解拱形构造在建筑上的应用。

2、通过试验知道拱形进步抗弯曲的实力是如何得来的,相识拱形受力的特点。

3、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实力。

教学重点:相识拱形可以增加抗弯曲的实力。

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实力。

教学用具: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

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殊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头。其缘

由在那里?

同学们原意和教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试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用垫圈测试承受实力)

2、学生分组进展试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及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视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加,形态有什么变更。

4、分组表述自己的试验结果。

5、表述后,教师问:你们在试验中发觉了什么问题?准备怎样解决?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找寻克制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试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留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理解赵洲桥及其他拱形建筑

1、你们知道哪些拱形建筑?它们用的什么材料?

2、关于赵洲桥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不资料。

4、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兴旺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2.4找拱形

教学目的:

1、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构造的受力特点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的拱形构造,加深对生物体的相识。

3、培育学生联想和逻辑推理实力。能用已有学问对弧形构造的物体作合理的说明。

4、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构造的受力特点。

教学难点:能用已有学问对弧形构造的物体作合理的说明。

教学用具:完好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好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塑料平安帽、

贝壳'几个一样的拱形'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四周有很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相识圆顶形、球形,讨论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视察:视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视察教师供应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态可以叫做什么形态?

3、演示:圆顶形及拱形有联络吗?演示几个一样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实力如何?

5、视察、试验、分析:视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

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如今我们在三个这样

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试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实力如何?试

着说明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

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须要抵住?想一想,假设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

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解并描绘: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

球形珞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匀称地分散开来,

所以球形比任何形态都更坚实。宏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

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拟坚实了。

三、塑料瓶形态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四周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态的

讨论报告"。你们可以先视察塑料瓶的各局部的形态,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及剖开的塑料

瓶比照,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异,写动身觉。

2、小组讨论,教师巡察。汇报沟通。

四、相识生物体构造中的拱形构造

1、谈话:我们讨论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构造吗?人的肋骨是什么

形态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态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

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视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态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讨论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圆形拱形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

肋骨、头骨、脚骨龟壳、贝壳、蛋壳

5、框架构造

-、教学目的:

1.扶植学生相识生活中常见的框架构造,理解框架构造的特点,初步驾驭用三角形加强框架

稳固性的方法。

2.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构造,培育学生

的探究实力。

3.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及优势,进一步增加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相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构造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四、教学准备:细木条、橡胶筋、物品。

五、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被称为"云中牧女"的是哪个闻名的建筑吗?(法国首都巴黎的埃菲

尔铁塔。)

师:能大体说说它的构造吗?

师:今日我还给大家带来了及之相像的建筑工地上的塔吊,我们细致视察一下这些建筑在构

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图片课件演示塔吊和埃菲尔铁塔)

师: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常被叫做框架构造。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框架构造起到什么作用呢?

(板贴课题)

2、经验探究■发觉问题

(1)讨论简洁框架

师:我在课前做了一个最简洁的长方形框架。可是这个框架松开手就变形了,你们想一想,

有没有好的方法让它稳固些吗?

学生简洁讨论沟通出解决的方案。

师:为什么我们在这中间加了木条后,框架构造就稳定了呢?(引导得出三角形稳定的概念)

师:你怎么知道三角形有这种稳定性?生活中遇到过吗?

学生思索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

(2)做一"1V坚实的正方体框架。

师:我们看一看塔吊的构造,它是由长方形组成的吗?

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是立体的框架。那你们想不想亲自制做一个正方体框架呢?

师:在制作之前我们先考虑一下,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都须要什么材料?最少要用多少?(12

根木条,一些橡皮筋)

教师分发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立体框架。

组织展示及评价(一组不稳定的框架构造。)

师:我们的框架构造初具雏形,可是我原来准备用你们制作的框架来放物品呢?如今看来它

自己都站不稳呢?你们有方法能让它承载物品吗?

学生讨论:

1、可以在其中一个上面放上木条。

2、在中间加上木条等等

师:如今我们来试一试,看哪个组用最少的木条就可以让框架稳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操作。

汇报解决问题的结论。

学生试验,小组竞赛

汇报沟通:

师:看看我们改良后的框架能放多少重物?

师:通过刚刚的试验,你们有什么发觉?

教师引导总结

三、总结应用

师:通过我们刚刚的讨论,我们发觉无论是铁塔、塔吊等都是运用了框架构造,要是都改成

实体,会怎样呢?

四、拓展延长

生活中你们还知道什么地方用到了框架构造?(高压电线架'铁路运货的钢架)

五'作业: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做一个框架构造的简易书架。

板书设计

框架构造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越多,稳定性越强

6'塔的讨论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经验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相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

大、上轻下重。

2、引导学生经验一个"推想——试验、制作和探究——将探究结果及假设相比拟”的科学探

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培育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试验探究塔的形态及构造是如何保持塔的稳定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展明晰的、有条理的探究引导。

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每组若干大小一样和不同的塑料瓶、砂子、杯子和水'吸管'铁垫

圈、线、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

—'图片引入。

1'师出示课件引入几幅塔的图片。

2、视察这些图片,它们的形态及构造上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汇报沟通。

4、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要点:塔、高、稳固不倒……

5、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高耸入云且稳固不倒的塔进展讨论。(板书课题:塔的讨

论)

二、揣测可能让塔倒下的有哪些因素。

1、你们认为可能什么缘由会让高塔倒下?

2、小组简洁讨论,汇报沟通。

3、教师将一些主要的缘由板书黑板上(风力、地震、塔基不稳等)

三、揣测高塔不倒的缘由

1、师:有这么多缘由可能让塔倒下,那你们认为是什么缘由才得以让这些高塔稳固不倒?

2、小组讨论,作出猜测,并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刚好记录自己的揣测。

3、让学生讨论沟通,汇报时要求说说为什么这样想的。教师将一些学生汇报的表格简洁

呈如今实物投影仪上。

四、物体不简洁倾倒的隐私

1、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该怎么办?(试验)

2、教师供应材料:两个一样的塑料瓶和沙子。

3、师:怎样放最简洁倒?怎样放不简洁倒?怎样放最不简洁倒?

4、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试验,填写试验报告单。

塑料瓶的放置方式稳定性表现

5、汇报沟通:说说你们比拟了哪些放置方式?各种放置方式的稳定性能各有什么差异。

(将一些学生汇报的表格简洁呈如今实物投影仪上。)

6、找出小组内"放的最稳”的好方法,然后再找出全班中"放得最稳”的好方法。分析

这些好方法的共同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五、制作不简洁倒的高塔

1、师供应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若干'水'垫圈、胶带纸。

2、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做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看哪组可以建立一个又高又稳的"塔"

3、利用前面所讨论的成果:使"塔"最稳的方法——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小组合作制

作一个既高又稳的"塔"。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制作方法。

4、沟通成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塔"最高?哪一组的"塔"最稳?(要公允合理地比

拟哪组的"塔"最稳,该怎么办?讨论采纳合理的方法,建议采纳调整木板做成的斜面倾

角的大小来评价"塔"的稳定性。)

六、关于铁塔形态和构造的再思索

1、如今把我们讨论的结果及从前的猜测比拟一下,哪些猜测得到证明,哪些猜测证明是

不对的?当时是怎么想的?

2、延长:我们讨论了框架式铁塔的稳定性因素,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留下很多古塔,又

是什么因素使它们千百年不倒?(出示古塔图片)

七、本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板书:塔的讨论

高稳固不倒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更高更稳

7、桥的讨论

【教学目的】:

1•理解作用在拱桥、斜拉桥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2•设计并制作拱桥、斜拉桥,探究它们的受力状况。

3•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看法和科学体验。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拱桥、斜拉桥,探究它们的受力状况。

三'【教学准备】:

桥梁图片,制作拱桥、斜拉桥的相关材料。

四'【教学过程】:

(-)提出讨论问题

1­学习导入。

教师:我国闻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具有最特殊的

建筑物

出示网上各种各样的桥梁图片,问:你看了桥梁图片后有什么感想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对问题进展归类

(1)桥有哪些种类

(2)赵州桥设计成拱形有什么好处

(3)世界上还有哪些闻名的桥

(4)桥的建立演化历史

(5)什么样的桥最坚固

(6)斜拉索桥承受重量实力为什么会大大增加

(7)立交桥是怎么产生的及一般的桥相比有什么优点

(8)为什么拱桥没有桥墩反而能承受更大重量

3•小组合作选定讨论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条件组织人员,选定一个讨论问题,填写好讨论方案。

讨论主题:关于桥的讨论

小课题

课题组号组长及成员

讨论分工

讨论过程

讨论记录

讨论结论

(二)试验探究

根据讨论须要,学生领取相应的材料,开场试验讨论。

1­制作拱形桥并试验:用竹棒做一个拱,试验一下,向下压拱圈或拉拱圈,它简洁变形

吗?能承受压力或拉力吗?一个桥面在拱的上面,另一个在拱的下面,然后两个做比照,看

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

推力。桥面被程度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实力)

2•相识并讨论拉索桥:

出示拉索桥,先让小组讨论:

(1)主要由哪些局部组成的?钢索起到什么作用?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更?

(三)沟通研讨汇报

1•整理分析:

请同学们把试验的发觉先在小组中进展整理'分析。

2•研讨沟通:

整个过程要突出同等民主。

3•教师总结:

你听了同学们刚刚的汇报,有什么新的发觉你还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四)完成作业

8'设计制造我们的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培育结合设计方案进展制作试验的实力;

2、培育视察、动手的实力;

3、培育沟通、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结合设计方案进展制作试验

三、【教学准备】

学生带来自制的桥、材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的设计真不错,在家里同学们确定都做好了吧!

(二)'回忆遇到的问题

沟通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1、展示各组制作的桥。

把同学们的设计方案和制作的桥摆出来■并组织同学们有序地视察。

2、请各组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向全班同学进展介绍,介绍的内容涉及:

a、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

b、应用了哪些形态方面的学问?

c、应用了哪些构造方面的学问?

d、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e、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f、自我评价优点和缺点。

3'评议各组制作的桥请同学们根据各组的介绍,你觉得须要改良的有哪些方面?为什

么?怎样改良?

4'评出获得优胜奖的桥模

(四)'改良我们的桥:

请同学们根据沟通的状况,对自己的桥模进展改良。

(五)'视察身边的桥,并进展讨论它的优点以及它存在的缺乏。

第三单元

3.1热起来了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能发出热。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验”问题——说明——思维

论证——试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养成乐于和擅长视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验”问题——说明——思维论证——试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热"和"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

【教学用具】温度计、毛衣、两只瓶子、热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手冷时,谁有简洁的方法让手热起来?

(两只手搓一搓、烘热水袋……)

二'让我们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历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烤火、在太阳下、运动'多穿衣服……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板书:

方法热的缘由

烤火-----------火

在太阳下-------太阳

运动-----------食物的能量

(谁能证明运动后热起来是食物的能量供应的?多运动就饿得快。)

多穿衣服-------?衣服能生热吗?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学问时及生活结合起来)

(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

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刚的想法是不是产生了疑心?

(3)衣服原委能不能发热?同组内同学讨论并设计一个试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组讨论制定试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试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试验。

4•对自己的试验作汇报。

(1)试验中你们视察到了什么?

(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根据提问和自己的试验思索以上问题。

6•能不能设计一个试验来证明: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小组讨论。

7•把你们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8•选一种最佳方案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而热量却来源于我们的自身。

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可下去思索和查资料

3.2哪杯水温度高

【教学要求】

1•经验混合两杯水,推想哪杯水温度高,再进展验证的活动过程。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