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_第1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_第2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_第3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_第4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

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

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

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

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

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

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

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

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

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

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

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

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

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

(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

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

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L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

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

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

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

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

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

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

52+3=5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

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

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

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

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

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

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

苹果?

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

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

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

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

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

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

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

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

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

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

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

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

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

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

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

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

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

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

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

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

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

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

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

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

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

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

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

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

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L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

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

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

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

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化教具:

电脑,投影仪。

学生学具:

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二、创设情境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

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

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

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

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

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理解与应用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

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六、作业

1、书pl51、2

2、《自主练习》p6

小纸条

课件

板书

桌子有多长

1、

()cm

2

()cm()cm

()cm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讲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

进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事情。学生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

等实际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应该

找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56页的例题重点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对照着人民币

的实物图,引导学生一分一分地数,一角一角地数,结合生活经验,

认识"1角=10分"、"1元=10角”。因此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单

位间的十进关系,领悟这种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相同、

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化成几角(几角化成几分),或几角聚为几元

(几分聚为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最初,我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

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

率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做了一个前测,只出了3个小题。

(一)、前测试题:

1、在。里填上">""<"

1元。1角1角。1分1元。1分

2、老师要把1角钱换成几分几分的硬币,

你应该给我()分才和我的钱同样多。

3、1个生字本5角钱,你有1元钱,售货

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钱?

(二)、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都知道要找回5角钱。第二题正确率是

43.75%(32人受测,14人正确),18个出错的学生给我几分的都有。

第一题是65.63%(32人受测,21人正确),11个出错的学生都填的

//_〃

-O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了解到学生很清楚1元=10角,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

积累。有一些孩子不清楚1角=10分,我想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分"

已经使用得越来越少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对于学生不知

道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而填等于号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

道人民币三个单位的大小,还有就是受到了"数字r的干扰,没有考

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L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理解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3、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出

元、角、分的进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从

多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元、角、分的进率。

⑴认识1角=10分

①师:(举起1角纸币)这是…,我想把它换成以分为单位的零钱,

你能换给我吗?

②生思考换钱,老师找典型的收上来几份,追问学生为什么给老

师这么多?

③当孩子已经知道I角=10分之后,再把没有反馈的换法也一一

说出来,巩固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⑵认识1元=10角

因为在前测中学生对1元=10角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我直接借助

课件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是I元,然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用I元

钱买一瓶8角钱的酸奶,问要找回多少钱的情境。从而引到换钱的游

戏中,问学生把1元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有多少种换法。

⑶1元=100分

探究I元=100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

进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是相同的。因为把I元换成100分

太麻烦,所以我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一层次的练习我设置的比较简单,只是单名数之间的转换,(如:

7角=()分等)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本课的教

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可以这样想”的填空,(可以

这样想:1角=()分7角就是()个10分就是()分)最开始扶着学生理解,

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层次的练习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1元钱买学具,

你打算怎么花掉这1元钱。在这个活动中,即巩固了1元=10角的进

率,又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还适机地对学生进

行了不乱花钱的教育。

我自己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

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了学生死记硬背,

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

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

2、板题:高矮

1、判断高矮

2、读题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定评价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

2、小组合作

同桌

3、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组间互评

肯定方法

鼓励求异思维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力及自信力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L判断并说明方法

2、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1、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爰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x并改正

鼓励互查

1、培养审题的学习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1、自由活动

反馈

2、合作活动

观察

判断

反馈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

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馈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名学生上台作比时,

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区分

大小、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课的关键

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作面

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6

一、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

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知道如何

看整时和半时。而本节课则是教学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认读时

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

过程来感受时间,使他们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时针与分

针的运动情况,从而构建学生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堂课的主要任

务,学生在熟悉喜爰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时间、表示时间,

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在认、读、写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蕴含的时间观念。

3、通过时间与生活联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宝贵,进行良

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教学重点:时、分的认识。

教学难点:几时几分的认读。

教学准备:教具一多媒体课件,时钟模型;学具一小钟。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想认识她吗?(课件

出示婷婷的录像)

师:看一看婷婷在干什么?

生:起床、吃早餐、上学、上课。

师:她什么时间起床?你是怎么认的?

她什么时间吃早餐呢?怎么认的呢?(学生一一口答)

师:婷婷上学和上课的时间你们都会认吗?跟你同位的小朋友说

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

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二、指导探究

1、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1)(课件出示图片)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做操)这是婷婷

做操的时间(出示钟面9:15),你们还会认吗?

(2)是几时几分呢?谁会认?(学生尝试认读,并指导写出9:

15)

(3)分针指着3,为什么不是3分,而是9时15分呢?(学生

尝试说)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师归纳: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4)分针指着数字3是15分(出示钟面模型),分针指着其他

的数字是多少分,你们知道吗?同位互相说说,并在书上填出来。

(学生先讨论,再独立填,然后集体反馈,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指着模型)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

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2)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

表示?

板书:1时=60分

(3)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

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3、新课小结

除了能认几时整、几时半,我们还会认几时几分了。为我们的进

步鼓掌!

三、实践运用

1、小游戏

小游戏一一"我来拨钟你们说"

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是几分吗?(师生互动)

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

(生生互动)

2、婷婷特别喜欢参加学校里的活动。老师给她拍了几张照片,想

看看吗?(课件出示:跳舞—2:40,捏橡皮泥一3:05)

师:她在什么时刻参加什么活动?(学生说)

这两个时刻你们还会写吗?(学生独立写,重点指导3:05的写

法,集体反馈。)

3、拨一拨,说一说

(1)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课件出示),婷婷最喜欢看这个

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有时刻2:55的钟面)同学们请

你猜一猜。

(2)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

猜一猜。

4、连线

(1)电视节目这么好看,有几只小动物也想来看呢。可是小动物

还没找到自己的座位,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一找,要求动物身上的时

刻和座位上的时刻一样。(课件出示小动物身上的钟面和凳子上面的

时刻)

(2)拿出作业纸,自己找一找、连一连。

(3)小狗怎么没有座位啊?这儿还有一个空位置,谁能说出它的

时间?(学生说,课件出示并完成连线)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婷婷的学习和生活。你们喜欢跟她交朋

友吗?我们不仅跟她交上朋友,还要向婷婷学习珍惜时间,从小养成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附: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2时40分3时5分

2:403:05

五、教学反思

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

师:(课件出示图片)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出示钟面9:15),你们还会认吗?

是几时几分呢?

生1:9时15分。

师:你还会认这个时刻,真了不起!

生2:还可以说9点一刻。

师:你还知道9点一刻呀,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妈妈跟我说的。

师:你是怎么认的呢?

生1:时针走过了9,就是9时多了。

生2:分针走1大格是5分,走2大格是10分,走3大格就是

15分了。

师:可我看到了分针指着3啊,为什么不是3分而是9时15分

呢?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师:分针怎么走的啊?

生1:分针走了15下。

生2:分针走了15个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分针走了15个小格,就是15分。

反思:

在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上,教材既

安排了认读时刻的教学,又安排了写时刻的教学,尤其3时5分这个

时刻的电子表表示方法学生很容易写错。何不改变一下呈现方式,让

学生学得更轻松一些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婷婷做操

的情境引出认时刻的教学。在认9时15分这个时刻时,我给了学生充

分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认时刻。孩子

们各人说着各人认时刻的方法,当老师肯定他们认对了的时候,学生

的喜悦之情真是无法言喻。

活动一: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指着模型)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

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0

师: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

表示?

生:可以用等号表示。(教师板书:1时=60分)

师: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

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活动二:从钟面上认读时间

师: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对应的是几分吗?(教师

拨钟学生认)认得真快!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

同位的同学说一说。(学生相互开展活动)

活动三:从实际生活中认读时间

师: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课件出示),婷婷最喜欢看这个

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有时刻2:55的钟面)同学们请

你猜一猜。(生猜,并说说如何认的)

师: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

猜一猜吧。(学生活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

热情,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L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的教学都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

并能结合情境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每个学生潜在的

热情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迁移,积极探究。

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通过加法来迁移,增进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在探究新知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口、动手、动脑,利用旧知

获取新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同时,通过动手摆一摆,也促进了学生

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以及在具体情境中

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数一数5以内的数。

⑴从1数到5。

⑵从5数到L

2、引入:有几支彩笔?(5支)送给小朋友2支,还剩几支?你们

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5以内的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送彩笔"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

的含义。

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揭示内容。

1、智慧爷爷看见大家很会计算,想请大家帮帮忙,他现在一共有

几个智慧果?(教师戴上智慧爷爷的头饰,左手拿2个智慧果,右手拿

1个智慧果)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真是一个爰动脑筋的好孩子,智慧爷爷谢谢你!(把右手拿

的1个智慧果送给回答问题的孩子)

师:智慧爷爷送给小朋友1个智慧果,他还剩下几个?你是怎么

想的呢?先对你的同桌说说,也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2、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原来有3个智慧果,拿走1个,还剩2个。

3、认识减法算式。

师:像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1=2)

中间这个运算符号"-"叫减号。(板书)这道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读

作:3减1等于2。(板书)

(1)带领全班学生读两遍算式。

师:减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减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等号后面

的2表示什么?

(2)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3)小结:减号前面的3表示原来有3个,减号后面的1表示拿走

1个,等号后面的2表示还剩2个。以后我们遇到这种"去掉"或"减

少”的情况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智慧爷爷送智慧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

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及减法算式的读写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

合运算。

2、能够运算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热爰劳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属于你们自己的节日是哪一天?

六一儿童节你们是怎样度过的?

同学们在儿童节这一天都非常愉快,老师也为你们高兴,那如何

使六一儿童节过得更有意义呢?我们看看小明和妹妹是怎样过的。他

们向妈妈提出今天我们来当家,让妈妈安心去工作妈妈交给小明30元

钱,给妹妹20元,让他们到超市去购物。

哥哥先来到了肉类区,有鸡、鸭、肉和鱼,同学们想一想,哥哥

用30元钱可能买哪些商品?注意所买的商品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

你们估计一下。

接着哥哥随妹妹来到了蔬菜水果区。

妹妹用20元钱可以在这里买哪些商品?

除了香菇、虾仁以外,请同学们任选两件商品并算出它的价钱。

3+5=83+1=43+5=83+9=12

3+9=123+3=63+10=133+8=11

3+6=93+3=65+1=65+5=10

5+9=145+3=85+4=95+10=15

老师请同学列举出三件商品并计算出结果。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买四件商品、五件商品都是哪几种,各是多少

元?

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做到全员参与。

出示图片:这位老爷爷用100元购物,他可以买到什么?还剩多

少?请同学们说一说,最多不超过三件商品。

让学生自由发言。

小明和妹妹买完了东西到收银台去交钱,小明花了25元钱,妹妹

花了14元,那位爷爷只花了8元钱,请同学想一想他们各买了哪些商

品?

让同学们算一算他们各找回多少钱?

小明应找回:

妹妹应找回:

老爷爷应找回:

小明和妹妹把买来的商品拿回家,妈妈见到后夸奖他们是爰劳动

的好孩子。小明提议:今天我们家吃饺子吧!妈妈同意了,妹妹算了

算如果做两种馅的饺子,每种饺子要做50个才够,两种饺子一共要做

多少个?

同学们,你们来帮助妹妹算一算。(50+50=100)

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妈妈向爸爸夸奖了小明和妹妹

今天不但帮妈妈买东西,还帮助妈妈包饺子,真是妈妈的小助手,这

时妹妹说:我帮妈妈包了43个肉饺子,小明说:我帮妈妈包了38个

采改于。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俩谁包得多?多几个?小明和妹妹一共包了

多少个?其余是妈妈包的,妈妈包了多少个?

同学们,今天通过小明和妹妹当家这一天,我们一起复习了100

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也能向小明

兄妹俩学习,做一个勤劳能干、爰劳动的好孩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I、在具体的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初步理解

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

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

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磁性苹果、课件

2、学具: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

瞧,咱黑板上这一堆苹果,你估计估计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数数吧!

学生估计苹果数量。

1个、2个......10个。

2、实践操作:

师:大家都想亲手分苹果吧?咱们按小组分苹果吧!(板书:分

苹果)

活动要求:4人一个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想办法的、有操作

的、有记录的,比比哪组合作的最默契,分的而且方法多。

小组一边动手分,一边记录。(附小组活动记录表)

3、汇报分苹果情况:

(1)师: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进一步理解分苹果:课件再现学生分苹果的情况,渗透整体与

部分的思想。

小组汇报,展示活动记录表。

10个苹果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4、理解10的加减法

师:苹果分成1和9,你想到了什么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是什

么意思?苹果还可以怎样分,你想到其它算式了吗?

1+9=109+1=10

10-1=910-9=1......

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

5、练习口算10的加减法:

(1)师:数一数、连一连,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想要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还需要一盘有几个的?

(2)找规律填空。(附题目)

学生连线,发现其中有一盘是5个的没的连。

还需要一盘有5个的。

找规律,口算填空。

6、数学活动: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10-4=()10-8=()10-1=()10-2=()

10-10=()4+5=()10-9=()10-3=()

学生口算得出号码:

62980917

7、小结:

师:把今天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然后把自己

家的电话号码编成算式告诉给大家!

课后编电话号码,同学之间可以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I、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

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

土J/日Erao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

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

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

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

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

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一坐飞天轮的有23人,

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

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

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

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

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

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

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

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

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

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

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

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

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

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

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

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

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

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

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

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

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

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

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

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

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

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

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

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23-1623+16+1523-16-423+16-1523-(16+4)

16+1523-416+15+423-15-423+15-1623-(15+4)

16+415-423+16+4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

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

(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

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

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

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练习:

33o4998o6254o4587o9043o46-277o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

算练习。

第一组:35+2442+3656+4357-4598-5684-53

第二组:38+2546+5936+5754-3742-19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

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

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

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

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

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

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过

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

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们

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3)坐龙船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

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

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

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

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

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

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含义,会区别几个和第几个。

2、掌握5以内的顺序,会按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填数。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揭示意义:

1、师:昨天是星期天,红红要乘车到奶奶家去。

2、师;红红来到了车站,你们看车站上共有几个人?

(共有5人)

板书:几个

师:我们一起数一下,怎样数的?(从左到右数)

师:好!你们数得真好!现在再来看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4

个)我们一起来数数看。

板书:第几个

师:老奶奶年纪的了,走路也有困难,你们猜叔叔、阿姨会怎么

做呢?(让老奶奶先上车)对!我们也应该像叔叔、阿姨那样讲文明、

守秩序,还要尊敬长辈。

师:现在看一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1个)

师:红红排在第几个?(第5个)

3、小结:从排队乘车的队伍中,我们知道几个就是指共有几个,

第几个是只按顺序数到那个位置上的一个。

(揭示课题:几个和第几个)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

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十法的含义,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

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

挂图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我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我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

个数合起来是10。(老师用凑十的方法和学生做游戏。)

2、揭题。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

瓶呢,聪明的你们能够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我通过数数,知道共有14瓶牛奶。

师:让我们列个加法算式。

生1:9+5。

生2:也可以是5+9。

师:对,可以列两个算式。9+5=?你会算吗?

二、合作探讨计算规律

1、动手操作。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知道这一共有几瓶牛奶?

生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2:我注意到一个箱子里有10格,一行有5格,2行有10格,

再加上4格,就是14格。

生3: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左边格子只差1个就是10格,可以从

右边拿过来1个,那右边就剩下4个,一共加起来就是14个。

师:现在根据你们所想的方法,用小棒试着摆一摆。

(学生各自操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

指定一个学生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我是这样摆的:右边已经

有9个,从左边的5个格子里拿出1个放进去,盒子里就正好是10

个,左边还有4个,这时可以很快地看出一共有14个。

师:为什么你先拿1个放在格子里?

生:因为和好朋友正好凑成

9110o

师:箱子里原来有9个,再添上1个正好是10个,这种方法也叫

"凑十法",要把9凑成10,就要想9加几得10。9和1得10,就

从左边的5个中放进1个,和9个凑成10个。

板书:9+5=

14

师: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十吗?

生:5的好朋友是5,5+5=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

就剩下4了,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9+5=

45

师:要算9+5等于几,可以把5分成1和4,9力口1等于10,10

再加等于也可以把分成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