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广东仲元中学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必修3模块试卷命题人:审题人: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有删改)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为了一张五克朗钞票约·鲁德清晨时分,他踏上一家食品商店的台阶,喘着粗气,小心地坐在最上一级台阶上.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又推了推商店的门,可是门锁着。他很饿,一直在想,这里说不定侥幸会有点儿隔夜的鱼丸或者别的残羹剩饭吧。他把蜷起的双腿贴住胸膛,脑袋几乎夹在双膝中间,就这样痴呆呆地望着街上的积雪,耐心地等待着。忽然他瞅见一张被污泥和脏水弄得潮腻发亮的蓝纸片,它好像是一朵迎春花。他猛然竖直了身体,浑身的血液陡然像潮水一样涌起来,他一个箭步跳下台阶,捡起那朵在严寒之中一枝独秀的花.他拿着纸的手在簌簌发抖,手指冻得似乎被那蓝色所染透,他怔呆呆地凝视着,眼睛里闪出欣喜若狂的光芒.这是一张五克朗的钞票。他用手把它轻轻揉平,又抻了一抻。他马上感到上帝的目光盯住了他,于是慌忙把礼物放在兜里,但是不敢把手抽出来.那只手就一直插在兜里,手指紧攥着钞票,他像一个小偷一样从那条静寂的街上逃了出来.他那张好久没有刮过胡须的脸颊上泛出狂热的红晕,眼睛炯炯发亮.这张钞票对于他来说是一大笔财富。这使他觉得脑袋里一阵眩晕,肚子里咕噜咕噜,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非常多的热气腾腾的饭食,这种空荡荡的感觉突然从胃的深处一直上升到灵魂。他走过了十几条大街小巷,沾沾自喜地把这种难忍的欲念当作享受.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卖食品的商店,可是走过大门却并不进去。他在咖啡店门口停住脚步,眼前金星直冒,一再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进去饱一饱饥肠呢?每次他都想不愿再过手上没有这笔钱的生活,他想将这区区五克朗利上加利.他抵挡住了一切食物香味的诱惑,头脑里充满了雄心勃勃的宏图大略.他终于找到一家他曾听别人说过的批发商店,一个目光灼灼的戴眼镜的老人站在柜台后面,怀疑地、很不友善地打量他。他已经计划周全,似乎除了这个想法之外再也找不出更完整的生财之道了。他打算用三克朗买进鞋带,再花一克朗吃饭,最后一克朗备而不用。他微笑了,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似乎要马到成功了。老人从暗影处抓出一卷棕色和黑色混在一起的鞋带,用手掂了掂分量,那只手又青又紫。他不客气地噘起潮湿的下唇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老人看到了那张五克朗的钞票,把它展平,挥舞着它放在冻成青紫色的鼻子前嗅嗅。他的两颊升起了一阵不好意思的红晕。他收进噘起的下唇:“如果五克朗都买,每一副鞋带就便宜一些,按批发价.少于五克朗的货我是不卖的。”他回答说:“我只要三克朗.”现在他后悔事先没有吃饭或把钞票兑换开来。“如果你买五克朗,你可以有百分之百的赚头。”他又盘算起来,觉得饥饿还可以再忍一忍,于是他接过那五克朗钞票换来的鞋带,挣他的百分之百的赚头去了.他唱了一首没有字眼的歌,他把这首老歌改成了一首歌唱卖鞋带小贩的新歌。他踏进一排办公室.冷汗从他额头上冒出来,头脑反而清醒了一些,不过拿着鞋带的手却在发抖。他在心里默默念着上帝,向第一个顾客鞠了一躬,可顾客不要。于是他继续向前走。又有几个人不买。人家的态度倒不都是生硬的,他也不敢硬要人买,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最弱的顾客。一个主任模样的人说道:“鞋带?我已经收集了满满一抽屉,足足可以用鞋带来上吊了.真是活见鬼,你留着自己上吊用吧!”他向一百多人销售鞋带,他们都在慢慢地宰割他,一个个朝他的心坎上扎进冷酷的一刀.天渐渐黑下来,他仍在街上奔走,不断朝过路人凑上去销售,他们根本不理他,好像他是看不见的或根本不存在一样。他们不明白这捆鞋带对他来说有多沉,不明白鞋带的重量可以把他压扁,会把他挤得和路灯、电线杆融成一体.在公园深处,他瘫倒在潮湿的泥地上,数了数自己那捆原封不动的鞋带。他就把这些黑色的、棕色的鞋带结成一条绳索,然后把这绳索悬到大树底下的丫杈上,并照别人所说的那样做了。(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有了钞票,也感到饥饿,但多次走过卖食品的商店时都没进去,还把这种难忍的欲念当作沾沾自喜的享受,这反衬出“他”是一个坚韧、有毅力的人。B。小说多次对这张“五克朗的钞票”进行细致描绘,既突出了这张钞票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C.本篇小说主要围绕“一张五克朗的钞票”这条线索来组织材料,这张“五克朗的钞票”贯穿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D.小说中写了“他”推销鞋带时的场景,虽然“他”有礼貌地鞠躬,向一百多人销售,可是都未成功,原因是“他"没力气吆喝叫卖。5.小说设置“一个老人批发鞋带”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6。对于捡到的五克朗钱币,“他"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你同意吗?请结合材料阐述你的观点。(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有删改)【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人生的若干传奇经历,描写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9.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时以诙笑解纷难.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选自《清史稿》,有删节)【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B.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C.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D.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来他在跟着曾国藩一起游玩的同时,还不忘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B。外国人耻笑淮军衣装简陋,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够打仗,不只是衣着的美观。"打了一个大胜仗以后,外国人才不得不佩服.C.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两宫太后西逃.李鸿章临危受命,孤身入京,与敌斡旋,争执签订盟约的条件,最终签订和约十二条.D.因为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不但国家的财产遭受损失,百姓的财产也被洗劫一空。李鸿章为国为民,又上奏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使京城内外秩序井然.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之于国也》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B。《琵琶行》(并序)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秋,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文化,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C.《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即“论秦之过”的意思。D.《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一15题.咏怀古迹(其一)杜甫

支离①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②日月,五溪衣服③共云山。

羯胡④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⑤,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支离:颠沛流离。②淹:淹留,久留。③五溪衣服:指在西南湘、贵、川交界处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穿五彩的衣服。④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⑤萧瑟:寂寞,坎坷不得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杜甫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B。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两句写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C。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颈联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只是自己咏怀.D。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E.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15。这首诗和写于同一时期的《登高》一样,都既抒写了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又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情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________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________的一天。我是个幸运的人,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能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是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________?赦免无与伦比别具匠心B.饶恕无与伦比别有用心C.赦免无可厚非别具匠心D.饶恕无可厚非别有用心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沉船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部门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要求集中力量加大水下扫测搜寻。B.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前隆重举行,海外华人华侨也相继归国,共同缅怀轩辕黄帝。C。针对多地工矿企业废渣的排放、转移、收集、处置的乱象,相关部门将加强监督检查,对违规企业将进行严惩.D.近年来,明星真人秀节目走红,主要原因是编剧对观众心理了解透彻和导演对明星效应的深度发掘功不可没。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①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②在今天,③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④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中,⑤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⑥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请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①②③④⑤⑥A但特别因此/首先其次B但尤其因为首先过去现在C因而尤其因为首先虽然但是D因而特别因此/过去现在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①,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着塑料袋、塑料薄膜、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塑料垃圾。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降解塑料的细菌和酶,所以②。不仅如此,③。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21.下面是一幅公益广告图片“祖辈的井、父辈的井、子孙的井”,请简要介绍图片的主要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随着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达康书记因一心为京州GDP努力,做事敢作敢当而圈粉无数,一夜之间各种表情包几乎刷屏,使当了30年演员的扮演者吴康成为新一代网红.不知从何时起,“网红"“闯入"大众生活,各类“网红”铺天盖地,“网红”现象成为公共话题。中国有多少“网红"?《2016中国网红经济白皮书》一项调查统计显示,“网红”人数目前已超过100万,八成以上是女性,清一色的锥子脸、高鼻梁、尖下巴,超过54%的受调查的95后称,渴望当主播、当“网红"。可见,在年轻一代中,想要成为“网红”已成为群体现象。同时有人认为网红繁荣背后也存有较大隐忧。作为00后的你,对“网红”,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广东仲元中学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必修3模块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发展到鼎盛时期”错,原文只说“蔚成风气”。)2.B(原因表述错误,由第二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3.A(“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错,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历史上某些……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C(A项,“反衬出‘他’是一个坚韧、有毅力的人"错误,这里主要体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给予‘他’的力量。B项,“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属牵强附会.D项,“原因是‘他'没力气吆喝叫卖”错误。他没有售卖成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5。①用老人的奸诈反衬“他"的老实,为后面“他”卖不出鞋带做了铺垫.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他”后面不能卖出鞋带以至于后悔没有买食品吃、用鞋带上吊自杀等.③批判了社会中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现象,从而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答出1点给2分,3点给5分)6.第一问:想利用五克朗钞票发财,改变命运。原本想用三克朗买进鞋带卖,花一克朗吃饭,最后一克朗备用;后来被老人怂恿全部买了鞋带,却没有卖掉一根。第二问:示例一:同意.作为人,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财富无可厚非,何况还是一个相当贫穷的“他”;况且“他”本钱少,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式。(2分)老人又提出了不少于五克朗的苛刻条件,无奈之下,他只能通过卖掉鞋带来解决自己的饥饿问题,因此可以理解,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社会竟是如此险恶,老人的行为竟是如此卑鄙,从而无法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2分)示例二:不同意。“他”强忍饥饿,投资鞋带生意,这是典型的没有解决眼前的困难就想解决长期困难的做法,是错误的。试想,眼前难关没有解决,如何会有未来.(2分)其次,“他”过于贪婪,从文中“他想将这区区五克朗利上加利”就可知道.人不能有贪婪之心.若是贪婪,必将遭到惩罚.“他"不懂得如何投资,只妄想一本万利,再加上不懂得社会的险恶,失败是必然的结局.(2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B(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8.A(B因果不当.C“肖培根自己很快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错,原文是“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很快找到萝芙木”。D新的学科已经诞生的标识是“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的发表”)9.①自力更生,不负使命。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找到了创建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灵感.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边干边学,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③交流融合,见广识多.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学术底蕴更加厚重.④视野开阔,思路开放.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答对任何3点给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B11.A(此句对“游”理解有误,“游”在这里是“游学、学习”的意思。)12。B(掌管军事)13。(1)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5分。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经画"、“皆”、“大计”、“所"字结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5分.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即"“保"“而”,“非”表否定判断,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特别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着装美观。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号称北路军。四月,贼人(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华尔舍弃青浦逃到松江.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外国军队看见湘军、淮军作战,都很惊讶叹服。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按照国家旧有的制度,相权在枢府.李鸿章和曾国藩担任宰相,都是凭总督的身份兼任的,不是真正专职的宰相。可是他们在朝廷内外的声望远远高出政府,朝廷也依靠他们,以他们为重。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考虑用西方的新方法引导中国走自强之路,先是加强兵备,更注意培养人才.一开始,和曾国藩一道上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学习,每年一百二十人.期望二十年后学成归国,为国家出力,可是这些幼童没有学完,计划中途便停止了。当初在上海设立外国学馆,等到了天津,上奏朝廷设立武备海陆军学堂,这是中国讲求治兵之学的开始。(李鸿章)曾经想着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专门依靠船坚炮利,横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说攘夷,本来就是不实际的。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