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同步教学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课件_第1页
2025年同步教学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课件_第2页
2025年同步教学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课件_第3页
2025年同步教学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课件_第4页
2025年同步教学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景导入:

上面的两幅图展现的是北约不断的向东扩张。近年来,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

俄罗斯最为介意北约与乌克兰的关系,认为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将严重威胁俄罗斯的安全。现在的俄乌冲突仍在继续,表面上看是俄乌利益之争,其根源却在于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构成严重威胁。那北约是在什么时期出现的呢?冷战是怎样产生的?又使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就走今天的课堂,了解冷战背景下大国博弈之中国际格局的变化。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时空观念】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唯物史观】掌握美苏冷战的具体原因,结合雅尔塔体系、美苏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史料实证】理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感受综合国力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历史解释】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不结盟运动等。【家国情怀】分析两极格局瓦解的主要原因,认识世界格局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功离不开人民的不懈努力。核心素养: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二战后冷战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冷战过程中国际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目录冷战与两极格局1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3两极格局的瓦解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1947-1991年)1.概念: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使用的术语。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背景:(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中的一系列会议及一系列条约和协定);(2)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共同敌人法西斯的消亡);(3)美国:确立全球扩张战略,希望称霸世界;(4)苏联:确保东欧,维护安全,扩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材料一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材料二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材料三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材料四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斯大林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1947-1991年)2.背景:(5)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6)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欧洲衰落,美苏崛起;(7)根本原因:战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发生严重冲突。3.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材料五

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材料七“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的演说材料八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趁今天还为时未晚,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是永久制止战争和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丘吉尔在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和平砥柱》的演讲

教材历史纵横: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问题探究:

材料反映了美苏怎样的心态?提示:(1)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营垒,美国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2)外交上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扩张主义;(3)美苏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4)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1947-1991年)3.表现: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领域国家措施时间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美国苏联杜鲁门主义1947.3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美国苏联经互会1947.7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1949.1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美国苏联“北约”1949.4“华约”1955.5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国苏联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1949年成立,德国分裂材料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我们一定要使那种希望存在下去。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在起领导作用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且一定会危及本国的繁荣昌盛。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问题探究:

材料中“自由国家”、“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和影响?提示:(1)自由国家:资本主义国家;(2)少数武装分子:共产党武装;(3)外来压力:苏联(4)实质:反对共产主义,称霸世界;(5)影响:杜鲁门主义既是美国对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宣言书。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两极格局的形成:1.含义: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2.正式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前,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3.概况: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问题思考:

雅尔塔体系、冷战和两极格局关系。材料一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赫鲁晓夫回忆录》材料二一旦领导人犯错,我们输掉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国家,还有全世界的人,他们在这场核冲突中没有插手,没有发生,甚至一无所知而他们的生命之火却要被核战争扑灭……——《肯尼迪回忆录》材料三双方都是用走到战争边缘的威慑手段,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是处理危机的最终选择;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被认为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两极格局的特点。提示:(1)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3)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4)美苏主导,带有霸权主义色彩,同时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机制;(5)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6)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结合。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一)冷战的发展: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3.表现:(1)缓和:①美苏开展对话: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②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2)对抗:①第二次柏林危机;②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知识拓展:

三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历史解释:古巴导弹危机1961年美国与古巴断交。苏联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半球势力范围的机会,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美国感到不安。1962年8月,美国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总统对苏联发出警告。苏联予以否认……就在肯尼迪进行战争威胁,核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赫鲁晓夫自知苏联仍处于军事劣势,无可奈何地后退了……10月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美苏间的对抗?提示:1.美苏都不想冒危机升级而发生军事冲突的的危险,双方都心照不宣地为对抗留有余地。2.体现了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即通过谈判解决危机。3.但其所带来的战争尤其是核战争的风险而言是空前严重的,并促使它们考虑防止核战争的措施。材料一第二次柏林危机中,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材料二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1.时间:20世纪50-80年代。2.概况: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②日本: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①万隆会议:1955年召开,是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形成了“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②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材料一“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戴高乐材料二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堆瓦砾,是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从古代到近代,欧洲多国曾称雄于世界,昔日的欧洲列强都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阿登纳(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回忆录》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联合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提示:(1)原因:①根本: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现实: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③文化: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④历史:对近代以来无数战争的反思;⑤外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⑥直接:法德和解。(2)特点:①由经济合作扩展到政治军事合作;②一体化程度较高。(3)影响:①促进欧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③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三、两极格局的瓦解(一)美苏紧张与缓和时期特征苏联美国70年代日趋紧张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二)两极格局瓦解标志:(1)原因:①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②美国推行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③苏联解体。(2)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历史纵横:

“和平演变”战略

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苏联入侵阿富汗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③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这是苏联最高领导人30年来首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知识拓展: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

简称SDI,又称“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以空间定向能和动能武器技术为主的长远研究计划,是一种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战略防御系统。1983年3月23日晚,美国总统里根在电视演说中首次提出。1984年,美国国防部建立战略防御计划局,全面负责此项计划的实施。合作探究:

根据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材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同盟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著,魏凤莲译:《新全球史》材料二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这个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提示:(1)积极:①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③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互相借鉴经验,进行调整和改革,推动世界整体发展;④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第三世界崛起,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消极:①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②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③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④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1.(2024·全国甲卷)1943—1944年,美国发行了几部电影,赞扬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态度与行动。到40年代末,这些电影又成为批判对象,剧本撰写人及主演被纳入黑名单或遭遇审查。这一变化反映出()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国际局势的变动影响价值取向C.雅尔塔体系已崩溃 D.美国对苏遏制集中于文化领域初试牛刀:【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美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盟友,故美国方面对苏联形象的刻画较为正面,二战结束后,美苏从盟友走向了对手,两极格局逐步形成,故苏联在美国电影里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这反映出美苏大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变化,从二战同盟到大国争霸的趋势,本质是国家利益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对苏联由高度赞扬到严厉指责,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冷战聚焦于文化领域,还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敌对行动,排除D项。故选B项。B2.(2024·河北卷)1961年,美国为解决国际收支问题,迫使西德与之达成协议,由西德增加从美国购进武器的数量,并使用美国在西欧的供应线、仓库和维修设备,直到足以抵偿1961年和1962年美国驻军西德所需的美元费用。美国与其他北约国家也进行了类似的谈判。这主要反映出(

)A.美苏关系相对缓和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D.美国竭力维护经济霸主地位初试牛刀:【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为了解决国际收支问题,迫使西德购买武器并使用其供应线、仓库和维修设备,从而偿还美国驻军的费用。这表明美国利用其经济和军事力量迫使盟国承担更多的费用,显示出其竭力维护经济霸主地位的行为,D项正确;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美苏关系并没有缓和,排除A项;20世纪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排除B项;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的经济起飞及其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D初试牛刀:3.(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D4.(2023·江苏卷)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初试牛刀:【解析】

据材料“不断协商”“到12月重新恢复协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冷战时期,冷战的重点在欧洲,为了尽量避免战争,同时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抗双方在处理冲突时有一定的克制机制,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B项正确;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美苏关系对抗逐渐加剧,不是全面缓和,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政策的调整,材料主旨是双方政策的务实性,不是战后欧洲经济复苏,且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经复苏并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B5.(2023·天津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初试牛刀:【解析】

根据材料“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