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正文 (二)_第1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正文 (二)_第2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正文 (二)_第3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正文 (二)_第4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正文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n口电口皿腑删M基础过关菖M中溜阳口崂靠愣•美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空白(kong)浅尝辄止(zh6)

悼念(dao)享有成效(zhu6)

B.驱逐(zhii)繁芳(3)

.然然。)不可估量(liang)

C.0基基iGn)诽谤(foi)

.咒(zU)竞相(xidng)

D.撰稿(zhuan)姨恨(ji)

诬蔑(wu)永垂不朽(xi寸)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既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B.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C.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见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D.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竟相诽谤他,诅咒他。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马克思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是半生蓑业的。

B.他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理科:帜的发现。

C.各国政府都争先追后地驱逐他。

I).《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言简意赅,显示了作者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让他留在房里一个人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

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

C.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从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

和悼念。

阅读理解

一、(2015浙江,8—10,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一一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

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

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

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

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

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

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

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一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

“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

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

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

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

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

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

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

动对应物(automaticco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

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

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

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思顾的一项是(3分)()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的内在方面。

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密切的关联。

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

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比内部言语更内在的层面的“思维”,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

B.如果把思维比作乌云,那么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阵词的雨点洒下。

C.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

D.言语表述时需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相继展开,并通过意义和思维联系起来。

3.(★★★)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

微写作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伟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资本论》

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见证。你是怎样看待友谊的?试用200字左右

的篇幅,写一段谈友谊的文字。

2.我有一个梦想

IIIIIIIIIIII基础过关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令署(qidn)奴枣(di)火焰(yan)

B狭窄(zhdi)枯尊《伯i)修悴(jiao)

C报偿(shang)贫民国(ku)崎岖(qu)

D显露(lii)祈樗(dao)巍峨(wQi)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煎熬曙光种族隔离种族岐视

B锁链阴影辈惨不勘义愤填膺

C缔结兑现息息相关汹涌澎湃

D蜕变措折摇摇欲坠安之若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

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

及人的行为和理性的反省。

C.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

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D.为纪念建党95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

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即将载入史册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争取自由的运动.

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

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

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

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

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

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

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1)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

(2)画线的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怎样?

答:—

阅读理解

(2016浙江温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笃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

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

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

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

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

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期草的声音,嚓一一嚓嚓,那声音像女

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

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恻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

的,但因为有一扇锄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

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怕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

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

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

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除了锄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

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

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

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

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

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

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

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

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

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

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

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

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恻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锄刀“嚓一一嚓嚓一一”

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锄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

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缩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

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

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

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侧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

少了一个沉默的人一一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的“积雪”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答:—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怎样的情感?刻

画了他怎样的形象?

答:—

3.(★★☆)第②⑥⑦段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这三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_

4.(★★☆)本文以“哑巴与春天”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

5.(★★☆)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试加以探究。你认为作者刻画“老

哑巴”这个人物有哪些用意?

答:—

微写作

请以“梦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200字左右)

3.季氏将伐颛臾

基础过关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颛臾(zhuan)和无寡(hu6)焉用彼根(xiang)

B.丹有(rdn)安无外(qing)尔是过与(yii)

C.虎琳(si)相夫子(xidng)毁于怏中(du)

D.社稷(ji)出于科(jid)何以伐为(w*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丰主:主人

B.悬谁之过与是:这

C.陈力就烈,不能者止歹U:位,职务

D.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帮辞:借口,托辞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③不患寡而患不均

I②扁鹊见蔡桓公(④时有患疟疾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既来之,则安之”中的'‘安"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徜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6.下列各句中的“焉”字与“则将焉用彼相矣”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

7.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前来归附

D.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日:“求!无乃尔是

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

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咒出于神,龟玉毁于楼中,是谁之过

叁“

冉有日:“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日

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

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季氏将育事于颛臾有事:用兵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丰主:主人

C.陈力就烈,不能者止歹I:职务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

(2)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C.本于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D.而君畏匿之,覆眼殊甚

(3)请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虎兜出于押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则修文德以来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吾长处笑于大方之家冉有、季路加于孔子日

(4)对“吾恐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萧墙”是指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暗指鲁国内部。因为季氏当时和鲁国的矛盾很大,季氏

怕鲁国利用颛臾的有利地势来袭击费邑,于是他先下手为强,准备攻打颛臾,所以孔子说“吾恐

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

B.“萧墙”指皇宫,这里指国家内部。因为当时冉有、季路都是季氏的家臣,他俩都参与了攻打

颛臾的准备工作,所以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

C.“萧墙”指宫墙,这里指国家。因为当时季氏为了贪颛臾的土地,欲灭而取之,同时也担心鲁

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成持角之势,不利于自己,所以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在萧墙之

内”。

D.“萧墙”是指古代宫门内的屏风。因为当时季氏伐颛臾是想挑起内战,霸占颛臾的土地而扩

大自己的军事、政治力量,所以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

阅读理解

(2016江苏阜宁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

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日:“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

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

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

穷乎?”孔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日:“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日:“然。非与C?”孔子日:“非也。

予一以贯之咒”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日:“《诗》云'匪先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

何为于此?”子路日:“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

日:“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日:“赐,《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

此?”子贡日:“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日:“赐,良农能稼

④而不能为稽久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

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日:“回,《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

此?”颜回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日:“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外”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循,沿

着。④稼:种庄稼。⑤稿:收庄稼。⑥宰:主管,总管。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B.则陈蔡理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为乎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洒病:痛苦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C.赐,池志不远矣某所,阳母立于兹

D.人本不我信也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并且他们知道孔子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

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生命危在旦夕,连子路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

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土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

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

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译文:_

(2)夫道既己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_

微写作

请根据课文所学内容及你所了解的情况,以“我为孔子画像”为题写一篇短文,200字左右。

4.寡人之于国也

基础过关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cii)湾池(kua)弃甲申兵(y6)

B.孝像(li)饿事(fii)养生弯死(sang)

C.狗羊(zhi)鸡豚(tiin)摩序之教(xi6ng)

D.衣昂(b6)尊养(chti)请以战脸(yti)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湾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草而不知发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数罟不入湾池nf王好战,请以战喻

〔数□之家可以无饥矣I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养生丧死无憾口伊我也,岁也

I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无罪岁

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如少(更)

填然鼓之(形容鼓声,象声词)

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恭敬的副词)

谷不可胜食也(尽)

B.弃甲曳兵而本(跑,这里指逃跑)

喜不百步耳(简直)

养生馋死无憾(办丧事)

哲之以桑(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服)

鸡豚狗彘之窜(畜养)

然而不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收敛)

D.涂有饿孽而不知■(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非我也,岑也(年成)

王无罪岁(过错)

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五亩之宅,和之以桑

C.能谤讥于市朝,用寡人之耳者

D.畲相如广成传舍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王不期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养生丧死无憾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令初下,群臣进谏,门摩若市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D.或五十步而后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斯天下之民至焉

A.j则将焉用彼相矣

(见贤思齐焉

(夫如是……

BJ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河东凶亦然

C.j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则移其民于河东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B.《孟子》的主要特点是长篇大论,气势磅礴,逻辑性强,既尖锐机智,又从容舒缓。

C.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有“亚圣”之称,其有些学说在现在仍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D.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主张是:君王要称霸,必须使一部分百姓先富裕起

来。

10.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土矣。”(《论语•子路》)

②孟子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㈤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

子•尽心上》)

[注]机变:奸诈。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答:—

(2)两个选段论述问题的切入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理解

(2015浙江,16—20,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少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租,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

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手,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

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日:“学如是!今吾州

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

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日:“贤之不可己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

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蹲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己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

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顾办。贤之不可己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

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己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

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日:'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租,王柜,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

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氐琥的一项是(3分)()

A.然而置之屋壁坎:挖洞。

B.当涂兵之心冲:突袭,冲击。

C侯下生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赡:足,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臣子之恭也”(及冬,则有边事

〔将以有为也I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口]贤之不可己也如是夫

,I吾尝践而望矣I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租,塑造了

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柜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

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

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

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

宜有无一不备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3分)

译文:_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译文一

:微写作:

孟子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幅国君实现“王道”后的美妙图画,你能否运用想象,描绘公元3

000年的情况?不少于100字。

专题达标测评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巨擘(bd).红(yon)诽谤(f6i)身陷囹园(汕)

B.吃吸(shUn)替罚(ch6ng)恫吁(%)废运而生(ying)

C粗年(guang).色(ju6)铜昱(xi€i)酩即大醉(ding)

I).木讷(ne)内.(jiti)月回体(dbng)命运多舛(chu酉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为提高城市现代文明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宁波市将建设智慧城市,推动终生教育,建立学

习型社会。

B.宁波,地处中国海岸线中段,扼守南北海运之要冲,雄踞河海运输之枢纽,从唐代起就跻身中国

三大名港之一。

C.文学艺术家的贡献,虽然不像企业家的成就一样,会产生立杆见影的速效,但其对于人文发展、

道德发展和社会文明,却有一种巨大而潜在的影响。

D.为控制在用车实际排放污染,环保部门须在从新车到在用车排放标准规定和要求的各个环节

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并励行实施。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南通的蓝印布创作受张骞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南通人既尊崇传统,又勇

于创新,风格,为中国印布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②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顽固,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

的异地。

A.滋润绚丽多彩框定

B.滋养绚丽多彩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框定

D.滋养多姿多彩锁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和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的错误举措,使中日关

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B.9月24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将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成功地送入火星轨道,成为

亚洲第一个成功执行火星任务的国家。

C.近期,本地市场猪肉价格一路下滑,一跌再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供过于求。养殖户盲目大幅增

加养殖数量,最终导致市场上猪肉严重过剩。

D.勘探石油是一块大蛋糕,在我国外企较多,比如斯伦贝谢、哈里伯顿、道达尔、康菲、壳牌等,

它们以为中国油田提供技术服务或与中方合作开发油田为业务。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

差异。,。,,。因此,刘勰以

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①诸子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演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⑤③②①B.④①③②⑤

C.③②①④⑤D.③①②⑤④

6.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2个字.(4分)

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一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前去求教。老禅师

的徒弟接待了他,他很不高兴。老禅师出来后,他还是态度很傲慢。老禅师非常恭敬地亲自为他

沏茶,茶杯已经满了,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

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为什么还倒呢?”

答:

7.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答题。(5分)

(1)给这幅漫画起一个合适的名字。(不得用“无题”为名)(2分)

口•__

(2)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3分)

1-1,__

(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诗言志”观念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源”,又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山的

纲领”。我们不妨以“诗言志”观念的演进作为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来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诗言志”见于《尚书•尧典》,它只是原始乐教的一个关目,沟通人神的一条途径,达致

“神人以和”的一种手段。早期的“诗言志”还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而是宗教观念,但它为后

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以后,“诗”被纳入

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与世俗政教和文化制度紧密结合。“采诗”和“献诗”制度使“诗”成

为表达氏族情感和沟通政治情绪的工具,完成了从“神明昭告”向“天子听政”的转变。社会

礼乐制度规范和仪式运用规则赋予了诗乐以意义和价值。春秋时期,“诗”逐渐摆脱礼乐束缚

而获得独立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赋诗言志”以摆脱乐教的束

缚,从而凸显诗的独立“言志”功能;一是通过“礼”“仪”之辨以摆脱典礼仪式的束缚,从而

凸显诗的内在意义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春秋诗教传统,为诗的观念解放和文学观念的成熟

奠定了基础,也使诗进入到表达个体情感和培养独立人格的发展新阶段。“献诗陈志”的礼乐

教化增强了诗的社会性功能,文学观念的伦理道德要求可以从这里获取实践理性经验。“赋诗

言志”的春秋诗教赋予了诗的独立性价值,文学观念的私人化倾向可以从这里开放出个体人格

和精神情感的奇葩。当诗获得独立价值并与个人精神生活和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时,独立的文

学观念也就同时发生了。

春秋末年,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诗教传统,强调其“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提倡用

诗来培养君子的“威仪”和“气志”,并指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术路径,将重视

集体仪式的传统诗教改变为重视个体人格修养的新诗教,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成熟和文

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孔子的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源头,无论道家、墨家,还是后起的

法家,都从孔子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并循着各自的学术路径来表达他们各自的文学观念,取长

补短,共同促进着文学观念的发展和文学思想体系的建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

文学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引导着并规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探讨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路

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观念的发生路径和建构过程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

(节选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有删改)

8.下列不属于“诗言志”可作为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诗言志”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源”,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B.我们从“诗言志”观念的演进中,认识和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C.道家、墨家和法家都从孔子的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孔子的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

源头。

D.“罢黜百家”后,儒家文学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引导着并规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早期的“诗言志”虽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但为后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我们仍可视其为“千古诗教之源”。

B.西周时“诗”被纳入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这使“诗”的社会性功能得到增强的同时也受到

了礼乐的束缚。

C.通过“赋诗言志”和“礼仪之辨”,“诗”的独立性价值得到凸显,这为文学观念的成熟奠定

了基础。

D.孔子将“诗”与个体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提倡用“诗”来培养君子的“威仪”和“气志”,

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10.概括“诗言志”观念的演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

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

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

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

的柱子也是描金勾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

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

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一一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

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

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

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

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

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

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

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⑤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

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

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

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省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

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

程度后,用苕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

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

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⑥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

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

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

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

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⑦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

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

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

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⑧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

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

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⑨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

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

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⑩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

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有删改)

11.俄罗斯之行给“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3分)

答:—

12.“扫烛油的老妇”以怎样的特质感动了“我”?(3分)

答:—

1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名人的雕像,这有什么用意?(4分)

答:_

14.文章第⑤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15.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深有韵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郅悻字君章,汝南西平人,志气高抗,不慕当世。王莽末,民不堪命,愕西至长安,上书谏莽

日:“臣闻智者顺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上天垂戒,欲以陛下就臣位。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

福。”莽大怒,即下诏狱,劾悻大逆。犹以悻据正义,难即害之,使黄门近臣胁导辉,令为病狂恍

惚,不自知所言。辉终不转,日:“所言皆天文大圣意,非狂人所能造。”遂系经冬,会赦得免,因

南游苍梧。

建武初,自苍梧还乡里,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怪感其意,遂为之屈。久之,为郡功曹。

汝南旧事,冬飨,百里内县皆持牛酒到府宴饮。时太守欧阳歙飨礼讫,教日:“西部都邮繇延,

天资忠贞,禀性公方,典部折衡,推破奸雄。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辉前跪日:“明府

有言而误,不可掩覆。按延质性贪邪,所在荒乱,虐而不治,冤慝并作,百姓怨之。而明府以恶为

善,股肱不争,此既无君,又复无臣,君臣俱丧,孰举有罪?君虽颠危,臣子扶持,不至于亡。”歙甚

惭,遂不宴而罢。悔归府,因称病。延亦退。

(门下掾)郑次都素清高,与愕厚,招悼去,日:“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

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次都遂去,隐于弋阳山中。居数月,延果复

召,悻即去,从次都止,渔钓甚娱。留数十日,悻喟然叹日:“天生俊土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

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次都日:“吾年耄矣,安得从子。”各别去。

郡举孝廉,为郎,迁上东门侯。世祖须尝夜出,还,诏开门人,悻不内。上令从门举火射帝面,

悻对日:“火明燎远。”遂拒不开。明日,悻谏日:“昔文王不敢盘游于田,以万民惟正。陛下既

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由是上重之,后为梁令、长沙太守,崇教化,表异行。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伊尹:商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②世祖:汉光武帝刘秀。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莽大怒,即下诏然狱:监狱。

B.遂系经冬,会赦得免系:羁押。

C.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显:明显。

D.诏开门人,悔不内内:同“纳”,交出。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久年,为郡功曹②不知东方?既白

C.①而明府名恶为善,股肱不争②猱以为轮

D.①悻归府,困称病②不如国善遇之

1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王莽末年,郅悻到京城长安,借天命祸福之说劝谏王莽还政于刘氏,退回臣子之位,因此惹得王

莽大怒,但终得赦免。

B.郅悻认为西部督邮繇延生性贪婪邪恶,治理政事荒废而紊乱,劝谏郡守欧阳歙将他弃用,正因

此,繇延没有获得推荐。

C.郅悻虽一度追随友人郑次都归隐山林,但终不肯与鸟兽为伍,可见他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的,

主张人生要有所作为。

D.文中写到了郅辉三次直言进谏,前两次都因所谏招惹大祸。只有第三次劝谏光武帝刘秀,反而

得到了光武帝的器重。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

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悔感其意,遂为之屈。(4分)

译文:_

(2)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3分)

译文: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寄全椒山中道土少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汽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当时作者被贬滁州做刺史,与山中一道土成为好

友。②白石:白石英。道家餐饮中的食物。

2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答:_

22.这首看似平淡的诗蕴含着哪些情感?(3分)

答: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①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论语•学而篇第一》)

②子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③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第

九》)

23.补出上面材料中的空缺部分。(2分)

答:_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答:—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谨庠序之教,,o(《孟子.寡人之于国

也》)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o(《季氏将伐颛臾》)

(3)今两虎共斗,o吾所以为此者,!(司马迁《廉颇蔺

相如列传》)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5)丰草绿缗而争茂,;,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

声赋》)

(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30年》这本书中,讲述了郎朗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孩子迅速成长为

超一流钢琴家的故事,介绍了培养郎朗成功的秘诀,其中一条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

些。这引起了家长的热议。

家长甲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培养孩子确实要尽早、赶快,要让孩子尽可能地早学、多学。

家长乙说: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培养孩子不能求快,求快势必会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响

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说,像郎朗这样成功的又有几人?

家长丙说:是啊,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装罐头一样塞得太多太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