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万字笔记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万字笔记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万字笔记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万字笔记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万字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论》万字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与发展概览1.1古代文论的萌芽: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表1:先秦时期主要文学观念概览文学观念代表主要观点“诗言志”《尚书》诗歌是表达心志的工具“文以载道”《老子》文学应承载和传播道德观念“比兴”手法《诗经》通过比喻和象征来抒发情感1.1.1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氛围先秦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阶段,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但也因此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竞相涌现,为文学观念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1.2文学与哲学的交融在先秦时期,文学与哲学往往密不可分。许多哲学家的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技巧。这些作品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支持。1.1.3文学观念的形成随着文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逐渐形成。人们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批评和评价。这些观念为后来的文论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1.2文论体系的初步构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1.2.1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两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确立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批评也开始走向系统化。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他提出的“发愤著书”说,强调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1.2.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走向自觉。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论,他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强调了作家的气质和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陆机的《文赋》则对文学创作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缘情而绮靡”的创作原则。1.2.3文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文论体系开始初步形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它系统地阐述了文学的本质、创作、风格、鉴赏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为后来的文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1.3唐宋文论的繁荣与变革1.3.1唐代文论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也是文论发展的繁荣期。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推动了文学创作的革新和文论的发展。他们强调“文以明道”,主张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思想,同时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1.3.2宋代文论的变革宋代文论在继承唐代文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欧阳修等人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宋代的词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李清照的《词论》就对词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3.3文论体系的完善在唐宋时期,文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更为系统的文论体系。第二章:先秦诸子与文学观念2.1儒家文学观:《诗经》的教化功能与“文以载道”2.1.1《诗经》的教化功能《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儒家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具有教化人心、移风易俗的功能,通过学习和吟咏《诗经》,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观念。2.1.2“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儒家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道德观念。这一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儒家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道德教育的工具,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传播儒家思想,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2.2道家文学观:自然无为与“大美不言”2.2.1自然无为的文学观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的文学观,认为文学作品应顺应自然、遵循规律。道家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都应遵循自然的法则,不应人为地强加意志和观念。这种文学观体现了道家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2.2.2“大美不言”的审美观念道家认为,真正的美是无需言说的,它存在于自然之中,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就能领略到。这种“大美不言”的审美观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文学作品应追求自然、质朴的美,反对过分雕琢和矫揉造作。2.3墨家、法家及其他学派的文学思想概览2.3.1墨家的文学思想墨家强调实用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应服务于社会实际和人民利益。他们反对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抒情,主张文学作品应简洁明了、直抒胸臆。2.3.2法家的文学思想法家则注重法律的权威和秩序,认为文学作品应遵守法律的规定和约束。他们反对文学作品中的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主张文学作品应服务于政治和法律的宣传。2.3.3其他学派的文学思想除了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之外,先秦时期还有其他一些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如名家注重名实相符、逻辑严密;阴阳家则强调阴阳五行的变化和平衡等。这些学派的文学思想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第三章:《诗经》学与先秦文学批评3.1《诗经》的编纂与分类3.1.1《诗经》的编纂背景《诗经》的编纂是周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3.1.2《诗经》的分类与结构《诗经》按照风、雅、颂三类进行编纂。风是民歌和民谣的集合,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人民情感;雅是宫廷乐章和贵族诗歌的集合,体现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颂则是祭祀祖先和神灵时所使用的颂歌和赞歌。3.2《毛诗序》与儒家诗教理论3.2.1《毛诗序》的成书与影响《毛诗序》是汉代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序文,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诗教理论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2.2儒家诗教理论的核心内容儒家诗教理论强调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和吟咏诗歌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观念。它认为诗歌具有教化人心、移风易俗的功能,是儒家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3.3先秦诸子对《诗经》的解读与批评3.3.1孔子对《诗经》的解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诗经》有着深刻的解读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具有教化人心、培养道德品质的功能,并强调学习和吟咏诗歌的重要性。3.3.2孟子对《诗经》的批评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对《诗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评。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不仅具有教化功能,还能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同时,他也对《诗经》中的一些诗歌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评论。3.3.3其他诸子对《诗经》的解读与批评除了孔子和孟子之外,先秦时期的其他诸子也对《诗经》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批评。如道家强调《诗经》中的自然之美和朴素之情;墨家则注重《诗经》中的实用主义精神和功利主义倾向等。这些解读和批评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支持。第四章: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4.1古文运动的背景与目的4.1.1骈文的盛行与弊端在唐代初期,骈文以其华丽辞藻和对仗工整而盛行一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骈文的弊端逐渐显现:内容空洞、形式僵化,严重阻碍了文学的发展。4.1.2古文运动的兴起为了纠正骈文的弊端,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了古文运动。他们倡导恢复秦汉时期的散文风格,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实用价值。4.2韩愈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4.2.1“文以载道”的文学观韩愈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文学观念,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要具有审美价值,更要承载和传播儒家思想。4.2.2创作实践中的革新在创作实践中,韩愈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和实用性,反对空洞无物的辞藻堆砌。他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表2:唐宋八大家及其主要文学成就人物主要文学成就文学风格特点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倡导“文以载道”语言质朴,结构严谨柳宗元散文创作成就斐然,注重思想性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流畅自然,平易近人苏洵散文创作有独到见解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苏轼诗词文赋俱佳,开创豪放词派才华横溢,风格多样苏辙散文创作风格稳健严谨平实,逻辑清晰王安石散文创作注重实用性与思想性简洁明快,针砭时弊曾巩散文创作成就较高,风格稳健朴实无华,条理清晰4.3柳宗元及其他古文家的贡献4.3.1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散文作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他的《永州八记》等作品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4.3.2其他古文家的贡献除了韩愈和柳宗元之外,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等人也在古文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第五章:明代文学批评与复古思潮5.1明代文学批评的概况5.1.1明代文学批评的特点明代文学批评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批评家们开始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5.1.2复古思潮的兴起在明代文学批评中,复古思潮占据了重要地位。批评家们认为,只有恢复古代文学的传统和风格,才能拯救当时文学的颓势。5.2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与实践5.2.1前七子的复古主张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恢复秦汉时期的文学风格,强调文章的雄浑豪放和气势磅礴。5.2.2后七子的复古实践后七子以王世贞、李攀龙等人为代表,他们在复古主张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实践。他们不仅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还强调作品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5.3归有光与唐宋派的文学观念5.3.1归有光的文学成就归有光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散文作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动人。他的《项脊轩志》等作品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5.3.2唐宋派的文学观念唐宋派以归有光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恢复唐宋时期的文学传统和风格。他们认为,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和传播了儒家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第六章:清代文学批评与桐城派6.1清代文学批评的概况6.1.1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清代文学批评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批评家们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还强调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6.1.2桐城派的兴起在清代文学批评中,桐城派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以桐城地区为中心,形成了一支具有独特风格和理论的文学流派。6.2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6.2.1方苞的“义法”说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义法”说,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遵循一定的法则和规律,同时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相结合。他的这一理论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2.2刘大櫆的“神气”说刘大櫆是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神气”说,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注重表现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点。他的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桐城派的文学理论。6.2.3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同时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他的这一理论为桐城派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状态。6.3桐城派对后世的影响6.3.1对清代文学的影响桐城派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清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清代作家都受到了桐城派的影响和启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理论观点。6.3.2对近现代文学的影响桐城派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清代文学领域,还对近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近现代作家和批评家都受到了桐城派的影响和启发,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桐城派文学理论的痕迹和影响。第七章:明清小说评点与文学理论的深化7.1明清小说评点的兴起背景7.1.1小说创作的繁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小说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无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篇佳作,都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7.1.2评点风气的形成在小说创作繁荣的同时,评点风气也逐渐形成。文人士大夫、书商和读者都参与到小说的评点中来,对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表3:明清小说评点家及其主要观点评点家主要作品主要观点金圣叹《水浒传》评点强调小说的结构布局和人物性格刻画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注重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智慧张竹坡《金瓶梅》评点分析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心理李渔多部小说评点强调小说的情节设置和语言艺术7.2小说评点的文学理论价值7.2.1对小说结构的认识评点家们对小说的结构布局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指出,小说的结构应该紧凑有序,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他们还强调了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的重要性,认为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小说的完整框架。7.2.2对人物性格的剖析评点家们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们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不仅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背景,还应该与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相呼应。7.2.3对艺术手法的评价评点家们还对小说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小说的艺术手法应该多样且富有创新性。无论是描写、叙述还是议论,都应该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同时,他们还强调了小说语言的精炼和生动性,认为这是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7.3小说评点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7.3.1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小说评点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借鉴了评点家的观点和意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不仅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水平,也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7.3.2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小说评点也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评点家们的批评方法和观点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许多文学批评家都借鉴了评点家的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剖析和评价。第八章:清代词学与词论的发展8.1清代词学的兴盛背景8.1.1词体地位的提升清代时期,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逐渐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认可和重视。许多文人都投身于词的创作和研究中来,推动了词学的兴盛和发展。8.1.2词学研究的深入随着词体地位的提升,词学研究也逐渐深入。文人们对词的起源、发展、风格流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词学体系。8.2清代词论的主要观点8.2.1强调词的音乐性清代词论家们普遍认为,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体裁,其音乐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他们强调词应该与音乐相结合,注重词的声韵和节奏美。8.2.2注重词的情感表达清代词论家们还注重词的情感表达。他们认为,词应该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表达应该真实自然、含蓄深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8.2.3提倡词的意境创造清代词论家们还提倡词的意境创造。他们认为,词应该通过描绘景物、渲染氛围等方式来营造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应该既具有审美价值,又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8.3清代词论对后世词学的影响8.3.1对词体发展的影响清代词论对后世词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词人在创作过程中都借鉴了清代词论家的观点和意见,注重词的音乐性、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等方面。这不仅提高了词的艺术水平,也丰富了词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8.3.2对词学研究的影响清代词论还对后世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词学研究者都借鉴了清代词论家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词学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这不仅推动了词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后世文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第九章:近代文学转型与文学理论的革新9.1近代文学转型的背景9.1.1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的加深,中国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和变革。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理论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考。9.1.2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许多文人都希望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9.2近代文学理论的革新9.2.1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反思近代文人在学习和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他们认为,传统文学理论过于注重形式美和技巧性,忽视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因此,他们开始倡导新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9.2.2新文学理论的提出在反思传统文学理论的基础上,近代文人开始提出新的文学理论和观念。他们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呼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同时,他们还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9.2.3文学批评的革新随着新文学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文学批评也迎来了革新。近代文学批评家们开始采用新的批评方法和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他们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同时也关注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这种批评方法和标准不仅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发展和提高,也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9.3近代文学转型与理论革新对后世的影响9.3.1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近代文学转型与理论革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借鉴了近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家的观点和意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这不仅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水平和社会价值,也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9.3.2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近代文学转型与理论革新还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文学研究者都借鉴了近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家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这不仅推动了文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后世文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第十章: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10.1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背景10.1.1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反思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也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反思。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它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和技巧来探讨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0.1.2文学艺术的自我革新在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看来,文学艺术不应再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或反映,而应成为一种独立的、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这种观念推动了文学艺术在形式、技巧和主题上的大胆创新,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表4: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主要流派及特点流派主要特点代表作家象征主义强调暗示、联想和象征,追求内在精神的表达艾略特、叶芝表现主义强调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追求情感的真实和强烈卡夫卡、斯特林堡未来主义强调速度和变化,追求对现代生活的瞬间捕捉马里内蒂、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主义强调梦境、幻觉和潜意识的表达,追求非理性的美学布勒东、艾吕雅10.2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实践10.2.1文本解读的深度挖掘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注重对文本的深度挖掘,通过分析文本的象征、隐喻和意象等手法,揭示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和深层意义。这种批评方式强调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和主观感受,推动了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10.2.2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现代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它注重分析作品的形式技巧如何服务于内容的表达,以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10.3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与启示10.3.1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作家在形式和技巧上的大胆创新,鼓励他们探索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主题。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发展。10.3.2对文学批评的启示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它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主观感受,鼓励批评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分析作品。这种批评方式不仅提高了批评的准确性和深度,也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第十一章: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11.1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11.1.1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是在后现代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后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多元和碎片化的社会,它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种社会背景促使文学理论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文学现象和创作实践。11.1.2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它认为,文学艺术不应再被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风格中,而应成为一种包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艺术实践。这种观念推动了文学艺术在形式、技巧和主题上的不断创新和拓展。11.2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特点11.2.1对文本的解构与重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注重对文本的解构与重构。它认为,文本是一种开放的、多义的结构,可以被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和重构。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它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开放性理解。11.2.2对权威的质疑与颠覆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对传统的权威和经典进行了质疑和颠覆。它认为,文学经典和权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它鼓励读者对经典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推动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和批评。11.3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与反思11.3.1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作家在形式和技巧上的不断创新和拓展,鼓励他们探索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主题。同时,它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使得文学创作更加自由、灵活和富有创造力。11.3.2对文学批评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虽然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例如,它过于强调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开放性理解,可能会导致批评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此外,它对权威的质疑和颠覆也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分歧。因此,在运用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进行批评时,需要保持审慎和客观的态度,避免陷入极端和片面的倾向。第十二章: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理论与批评12.1全球化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影响12.1.1文学理论的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文化或地域范围内,而是成为了一种跨文化交流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开始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更加多元和开放的文学理论体系。12.1.2文学批评的国际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学批评也开始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批评家开始共同关注和探讨文学现象和问题,形成了跨国界的文学批评网络。这种国际化趋势不仅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也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跨文化交流和融合。12.2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实践12.2.1跨文化比较与解读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学批评开始注重跨文化比较与解读。批评家们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相互关联。这种跨文化比较与解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12.2.2对全球文学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还注重对全球文学现象的批判性思考。批评家们通过对全球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探讨它们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这种批判性思考不仅有助于揭示全球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