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_第1页
高明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_第2页
高明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_第3页
高明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_第4页
高明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高二理科班学业水平考(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里的“幽灵”在欧洲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4-16世纪C.17-18世纪D.20世纪初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B.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C.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D.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史学界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其主要理由是A.它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B.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C.它最早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D.它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第一次实践了这一观点的是A.五四运动B.巴黎公社革命C.俄国二月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9.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不包括

A.成立公社委员会B.人民有权监督公职人员

C.公职人员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D.建立国民自卫军10.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12.在圣彼得堡市内的涅瓦河畔,有一革命纪念物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这一纪念物是为了

A.二月革命B.十月革命C.巴黎公社D.马克思和恩格斯14.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

A.结束沙皇专制统治B.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将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15.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是

A.中国革命B.巴黎公社C.俄国十月革命D.俄国二月革命16.“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解放道路。”下列哪件历史事件能印证这一观点

A.东欧剧变B.辛亥革命C.新中国的成立D.巴黎公社革命18.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海禁政策19.苏维埃政府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出发点是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战争20.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实行了余粮征集制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平均分配国家财富D.保障了农民的利益21.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B.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实现农业集体化22.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

A.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C.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D.苏联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领导B.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24.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实质”内容的是

A.允许自由贸易B.实行按劳分配

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25.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不包括

A.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B.解决国内的政治危机

C.反对外来武装干涉和镇压国内叛乱D.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26.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最大成果是

A.确立了斯大林的领导体制B.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C.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D.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7.斯大林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

A.30年代中期B.20年代末期C.40年代中期D.50年代初期28.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多种所有制并存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29.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斯达哈诺夫D.戈尔巴乔夫30.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果D.斯大林体制取得的成就31.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在于其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优先发展军事工业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32.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A.政治体制B.农业生产C.工业生产D.信息产业3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A.十月革命时期B.苏俄内战时期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D.斯大林执政时期

34.20世纪30年代后起,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人联系时,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应该A.沙皇俄国B.苏维埃俄国C.俄罗斯D.苏联

35.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C.改革的出发点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D.改革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36.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关键在于

A.没有工农业同时日并重B.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经济困难

C.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37.在苏联经济改革中,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的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B.戈尔巴乔夫C.赫鲁晓夫D.斯大林38.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对斯大林体制小修小补

C.实行政治多元化,取消党的领导地位D.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39.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取得了巨大成就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40.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三位领导人时期,他们的先后顺序是①戈尔巴乔夫②勃列日涅夫③赫鲁晓夫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二、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4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

4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3.1921年冬季,农民契珂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是

A.他被处以罚款B.他只能出售其中的一部分

C.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D.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44.阅读下面三句话:1921年3月8日至16日俄共(布)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这一决议标志着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性转变。会后,苏维埃政府在农业、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史称新经济政策。这三句话中,哪几句是“事实",哪几句是“解释”

A.前两句是“事实”,后一句是“解释”B.第一句是“事实”,后两句是“解释”

C.第一句是“解释",后两句是“事实”D.第二句是“解释”,其他两句是“事实”45.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②沙皇村→儿童村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内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④③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46.巴黎公社体现了《共产党宜言》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

A.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以和平方式争取工人阶级自身的解放

C.坚决地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D.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47.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B.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C.是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D.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48.下表是1913—1955年俄国和苏联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甲类)和消费资料(乙类)所占比例表,该表体现了斯大林体制

A.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导致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