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0

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重点学科。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础理论教研

室、中医基础理论中心实验室、内经教研室等组成。现有成员19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

副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7名。

每年培养硕士生约15名,博士生约5名。学科研究方向为脏象研究、证的研究、情志防治

学的研究及内经学研究等。历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教育部、

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各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国家级、市部级科研成果奖

多项(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优秀图书奖等)。1996年以来任主编和副主编的教材和

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该学科的建设为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

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全面、系统、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

科学素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藏象学说的研究

2.证及辨证论治机理研究

3.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研究

4.中医防治原则的研究

5.中医基础理论的多学科研究

6.内经学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

邓小平理论概论181.0必修

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1.5必修学位课

必自然辨证法361.5必修

外语(英或日)1806.0必修学位课

医用统计学723.0必修

科研思路与方法361.5必修

保健体育602.0必修

中国古代哲学史361.5

业金匮指要402.0

基医学分子遗传学562.5

础选择不少于一

中医文献学723.0学位课

课门,必修

中医学术史402.0

内经专题研究402.0

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321.5

专业课山导师指导完成3.0必修学位课

选修课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

及讲座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

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

述,并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完成过

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内做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

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

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进行试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

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

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

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

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

学科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教学、科研、临床工作。是全国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六版)主编。撰写研究生、本科生

教材、教参及学术专著数十部,发表于国内外专业杂志的学术论文数百篇。开设专业课程十

余门。历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以及

校级课题数十项。不断开展课程建没,已开发出《伤寒论》、《金匮要略》CAI课件2项。获

科研及教学成果奖多项。本学科在经典文献的研究领域有较深的基础。近年来注重理论与临

床相结合,开展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辨治规律、脏腑相关、病证源流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绩。本学科是培养高级中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中医药事

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一门外国

语,具备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及应用规律的研究

2.运用经方与温病方治疗临床病证的研究

3.《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原著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

4.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

邓小平理论概论181.0必修

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1.5必修学位课

必自然辨证法361.5必修

外语(英或日)必修学位课

课1806.0

医用统计学723.0必修

科研思路与方法361.5必修

保健体育602.0必修

伤寒经纬402.0

专金匮指要402.0

温病学说之研究402.0

础病理学进展361.5选择不少于一,

学位课

课中药药理学402.0门,必修

内经专题研究402.0

中医文献学723.0

内科理论与实践602.0

专业课由导师指导完成3.0必修学位课

选修课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

及讲座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

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

述,并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完成过

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内做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

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

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进行试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

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

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

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

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

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历年来承担了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上海市科委等各个级别的科研项目,获得了部、委、上海市等科技成果奖多项。本学科既注

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文献整理研究,也重视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在中医经典著作研究、

中国医学学术史研究、著名医家学术经验研究、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写、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字

研究、中医药辞书编写、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研究等方面具有优势。现有中医文献研究所与中

国医学史、各家学说、医古文含中医文献信息室等教学研究室,为培养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硕

士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

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

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医史学、中医文献学、中医各家学说、古汉语的专门知

识,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和

教学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中国医学通史研究

2.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

3.中医药文献信息研究

4,中医药文献评价研究

5.中国文化与中医学关系的研究

6.中医学术思想史与各家学说研究

7.中医古籍文理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本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

邓小平理论概论181.0必修

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1.5必修学位课

必自然辨证法361.5必修

课外语(英或日)1806.0必修学位课

医用统计学723.0必修

科研思路与方法361.5必修

T保健体育602.0必修

中医文献学723

基中医学术史402选择不少于二

础学位课

中医古籍注释402门,必修

中医书文理例要402

专业课由导师指导完成3.0必修学位课

选修课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

及讲座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

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

述,并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完成过

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内做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

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

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进行试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

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

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

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

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2000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师资

力量较强,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方剂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历年来承担

了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卫生局、教委等不同级别的研究项目,获得

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卫生局等多项科技成果奖。主编的《方剂学》教材获

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三等奖,并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项目《中医方剂

大辞典》的编写工作。

在方剂文献研究、方剂网络教学研究、方剂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近年来注重交叉学科以及临床各科对方剂学研究的影响和渗透,目前方剂研究涉及的主要学

科有药理学、病理学、药物化学、免疫学、药剂学等,为培养方剂学硕士研究生创造了良好

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

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

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扎实、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本学

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中医方剂学研

究、教学、临床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

2.方剂文献与组方理论的研究

3.方剂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4.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

邓小平理论概论181.0必修

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1.5必修学位课

必自然辨证法361.5必修

外语(英或II)1806.0必修

课学位课

医用统计学723.0必修

科研思路与方法361.5必修

保健体育602.0必修

中药药理学进展201.0

业金匮指要402.0

基方剂学进展201.0

础选择不少于一

实验动物学402.0学位课

课门,必修

医学免疫学402.0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方法482.0

伤寒经纬402.0

专业课由导师指导完成3.0必修学位课

选修课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

及讲座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

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

述,并在第四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完成

过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内作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

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

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进行试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

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

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

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木专业的特点,枳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

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诊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于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最

早成立的学科基地,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多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近40项,获各级奖项10余项。内容

涉及文献、脉象机理、脉诊客观化、舌色定量检测、仪器研制、中医湿证诊断规范化、客观

化研究等方面。

本学科重视科研成果与教学、临床、社会实践的结合。多年来,发挥多学科优势,利用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信息处理等高新技术,结合传统中医理论研制和开发了符合中医

诊断和临床实际应用的诊疗仪器,如各种中医脉象传感器、脉象仪、脉象模型、中医腹诊仪、

离子导入仪等,已为国内外中医院校、研究所广泛应用。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开设中医诊断实

验课程,编著实验教材。

本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年来重视交叉

学科研究,人员结构除了中医专业外,还吸收了生物、电子、机械、数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

教学、科研队伍。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有中医工程、生物力学、信息、生化、免疫等。20多

年来,在四诊客观化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始终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为培养中医

诊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

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

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扎实、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本学

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

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四诊及其客观化的研究

2.辨证体系及辨证微观化的研究

3.病证规范化的研究

4.中医诊断原理与方法研究

5.中医诊断仪器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硕士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

邓小平理论概论181.0必修

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1.5必修学位课

必自然辨证法361.5必修

外语(英或日)1806.0必修

课学位课

医用统计学723.0必修

科研思路与方法361.5必修

保健体育602.0必修

专中药药理学进展201.0

业金匮指要402.0

础实验动物学402.0选择不少于一

学位课

课医学免疫学402.0门,必修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方法482.0

伤寒经纬402.0

专业课由导师指导完成3.0必修学位课

选修课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

及讲座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

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

述,并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完成过

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内做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

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

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进行试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

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

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

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

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拥有

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内科常见病墓础与临床研究,历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获得了部市级科技

成果奖多项。研究中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在消化、肝病、肾病、老年病、心血管、肿瘤、

呼吸、脑病、内分泌、血液病、急诊等方面具有定优势。现有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心功

能、生物化学、病理学等研究室,为培养中医内科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

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

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扎实、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掌握一门外语,熟悉本学科

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

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独立运用中医的方法处理临床常见病。

3.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研究方向

1.中医心管病研究

2.中医消化系疾病研究

3.中医呼吸系疾病研究

4.中医肝病研究

5.中医老年病

6.中医肾病研究

7.中医内分泌病研究

8.中医脑病研究

9.中医肿瘤研究

10.中医血液病研究

11.中医急诊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本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

邓小平理论概论181.0必修

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1.5必修学位课

必自然辨证法361.5必修

外语(英或日)1806.0必修

课学位课

医用统计学723.0必修

科研思路与方法361.5必修

保健体育602.0必修

医学免疫学402.0

专医用电生理学401.5

业病理学进展363.0

础代谢调节与细胞信息传递602.0选择不少于一

学位课

课伤寒经纬402.0门,必修

金匮指要402.0

温病学说之研究402.0

内经专题研究402.0

专业课由导师指导完成3.0必修学位课

选修课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

及讲座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

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并在第四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完成过程

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内作阶段性报告。

医学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

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

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进行试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

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

授予的审核工作。

4.教学和社会实践

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不少于6个月

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

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拥有

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内科常见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历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获得了部市级科技

成果奖多项。研究中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在消化、肝病、肾病、老年病、心血管、肿瘤、

呼吸、脑病、内分泌、血液病、急诊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现有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心功

能、生物化学、病理学等研究室,为培养中医内科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

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

精神,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学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

掌握•门外语,熟悉本学科国内外临床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临床科学研究方法。能独立处

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相当于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

平。

3.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研究方向

1.中医心血管病研究

2.中医消化系疾病研究

3.中医呼吸系疾病研究

4.中医肝病研究

5.中医老年病

6.中医肾病研究

7.中医内分泌病研究

8.中医脑病研究

9.中医肿瘤研究

10.中医血液病研究

11.中医急诊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3-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本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

邓小平理论概论181.0

公选择不少于一

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1.5学位课

门,必修

必自然辨证法361.5

课外语(英或II)1806.0必修学位课

医用统计学723.0必修

科研思路与方法361.5必修

保健体育301.0必修

专业根据学科专业选择不少于一门的第一

必修学位课

基础课学期课程

专业课由导师指导完成3.0必修学位课

选修课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

及讲座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医院、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和科

学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

3.临床工作及学位论丈

实行研究生院、医院、科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年半的时间从事临床轮转和临床科研工作。导师所在科

(门诊、病房)9个月,三个与研究方向相关学科的临床轮转9个月,急诊3个月,医技科室

3个月,6个月的机动时间。临床科室轮转期间主管床位5张,完成住院大病历书写不少于

50份,参加危重病人抢救不少于20例次,参加疑难病例讨论会不少于5次,参加业务讲座

不少于10次。临床能力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临床轮转结束后,进行二级学科的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办法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

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中医内科学部分》执行。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完成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后,可提出学位论文答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经

验和发展临床实践为主,能够表明申请人一经掌握本学科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试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

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教学和社会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当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

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医院社会实践,增强对社

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

申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

一、病种

1.掌握的中医病证

感冒、咳嗽、喘证、哮病、肺胀、外感高热、风温肺热、心悸、胸痹心痛、昏迷、脱证、

头痛、眩晕、失眠、郁病、中风病、呆病、胃脱痛、痞满、腹痛、卒腹痛、泄泻、痢疾、便

秘、胁痛、黄疸、腰痛、淋证、血证、消渴、痹病、虚劳。

2.掌握的西医病种

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再生性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神经症、老年性痴呆、多发性硬化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炎、脑梗塞、脑出

血.、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支气

管炎、肺气肿、肺心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

心瓣膜病变、风湿热、心肌病、心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肝

性脑病、溃疡性结肠炎、上消化道出血、急慢性细菌性痢疾。

二、方药

1.要求掌握300味中药的功效、主治、常见配伍和临床应用。

2.要求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方剂(组成、方义、功效及适应症)150首。

3.要求掌握以上病种常用中、西药的临床应用和毒副作用。

三、理论知识

1.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分型规律及病证结合诊断的

规范。

2.掌握内科疾病的中医理、法、方、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3.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加减及临床运用,合理地运用中西医方药。

4.熟悉内科常见病的中医研究思路、方法与新进展。

四、诊疗操作技能

1.能全面、熟练地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中医诊断,并能结合运用西医四诊

方法和化验等进行各项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进而进行病证结合诊断:能熟

练、正确地书写门诊、住院、急诊病历及病程记录、阶段小结、会诊记录、转科记录等各种

医疗文件。

2.能简明扼要地向上级医师汇报病史,熟悉病情演变过程,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能

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意见,对某些疑难病的诊断及处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3.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证的中医综合治疗技术,如体针、耳针、灸法、穴位注射等,

掌握其适应症及禁忌症。

4.能带教辅导实习医师进行内科病房日常工作,并担任一定的小讲课任务,在上级医

师指导下初步掌握院内其他各科的会诊能力。

5.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如胸穿、腹穿、腰穿、骨穿、导尿、插胃管、心

电图等。

6.掌握B超、X线、CT及生化检查等的临床意义。

五、急诊的处理能力

1.掌握心衰、呼吸衰竭、肾衰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抢救处理措施、处理原则。

2.掌握下列内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抢救措施,如高血压危象、心肌梗塞、急性

脑出血、休克、高热等。

3.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

六、量化指标

1.科室轮转

(1)轮转四个三级科室(必须轮转急诊)3个月,导师所在科室9个月。

(2)医技科室包括心电图、放射科、B超共3个月。

(3)6个月为机动时间。

2.病例书写:住院大病历书写不少于20份。

3.病床分管数:一般不少于5张。

4.随师查房和门诊,每年不得少于60次,并有记录。

[急诊专业]

一、病种

1.掌握的病种

中医:猝死、外感高热、神昏、脱证、暴喘、急性出血、暴泻、疫毒痢、急性脾心痛、

卒腹痛、急黄、卒中风、心动悸、卒心痛、心衰、中毒。

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持续状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胃肠炎、

中毒性痢疾、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休克、上下消化道出血、

急性脑血管病、呼吸衰竭、肺性脑病、高血压脑病、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衰、急性

中毒、急性肾炎、猝死。

2.了解的病种

中医:急风、中暑、抽搐、薄撅、暴吐。

西医:脑炎、急性及亚急性肝坏死、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出血、中暑、肝性脑病、

呼吸、代谢性酸碱中毒、肾衰、尿毒症、破伤风、创伤。

二、方药

1.掌握本专业常见疾病的方剂(组方、方义、功效及适应症)15首。

2.掌握以上病种常用西药的临床应用及毒副反应。

三、理论知识

1.中医

系统地掌握常见急症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抢救大法;理、法、方、药

和抢救的统一;常用中医针刺手法,常用针灸穴位40处。

2、西医

重点掌握病理生理学,熟悉病理解剖学。掌握各系统常见危重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规

律及各阶段的诊断、鉴别诊断、急诊处理和抢救原则。

3、掌握急诊医学中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情况。

四、诊疗操作技能

1.掌握

中医:常见中医急症病种的望、闻、问、切四诊技能及中医综合疗法的鼻饲中药、中药

注射液的肌注、输液、中药灌肠、常用的一般针灸技术等。

西医:以望、触、叩、听为主的常规西医体检技能,如胸穿、腰穿、腹穿刺术、心肺复

苏术、电复律术、三腔管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心电监护技术等。常用化验检查的临床应

用,B超、X光片、CT等特殊检查报告在诊断中的应用。

2.了解

中医:中医综合急救术中的中药雾化吸入、中药吹鼻吹喉术、常用的特殊针灸急救术、

电针疗法、刮麻、拔罐等急救技术。

西医:体外心脏起搏、静脉插管、中心静脉压监测、急诊床边血液净化治疗。

[呼吸专业]

—>病种

1.掌握的病种

中医: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肺瘗、肺痈、咯血、悬饮、支饮、肺岩。

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

维化、肺炎、肺脓疡、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性

脑病、肺癌。

2.了解的病种

中医:肺痿。

西医:气胸、肺内结节病、睡眠呼吸障碍。

二、方药

1.掌握本专业常见疾病的方剂(组方、方义、功效及适应症)30首.

2.掌握以上病种常用西药的临床应用及毒副反应。

三、理论知识

掌握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功能、常规肺功能分析和动脉血气分析,要求掌握病种的发病

机理,掌握抗生素、平喘、祛痰药物的基本药理知识及临床应用原则,以及中医方证对应、

合理应用、选用方药,达到理、法、方、药统­;熟悉本学科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四、诊疗操作技能

1.能全面、系统、熟练地应用中西医四诊方法、化验和特殊检查,进行病证结合诊断、

鉴别诊断及类证鉴别,掌握胸穿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方法,掌握结核菌素试验、血气分析,

能进行胸部X片和肺功能检测结果的阅读。

2.了解:胸部CT阅读,肺功能检测的操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其

操作,气管插管的方法与临床适应症,呼吸机的调试与应用。

五、急症处理能力

掌握: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咯血的诊断及治疗。

[心血管专业]

一、病种

1.要求掌握的病种

中医:心悸、胸痹、心痛、眩晕、厥证、心水、喘证、水肿。

西医: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瓣膜病变、心律失常、心

肌炎、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肺心病。

2.了解的病种

中医:失眠、头痛、积聚。西医:预激综合征、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二、方药

1.掌握本专业常见疾病的方剂(组方、方义、功效及适应症)40首。

2.掌握以上病种常用西药的临床应用及毒副反应。

三、理论知识

1.掌握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组织学及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辨证分型规律及病证结合诊断的规范,中西医结合治法和正确地运用中西医方药。

2.掌握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加减及临床运用。

3.熟悉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与新进展。

四、诊疗操作技能

1.掌握:能全面,系统、熟练地应用中西医四诊方法、化验和特殊检查对心血管疾病

进行病证结合诊断、鉴别诊断及类证鉴别。掌握心电图操作、非同步电复律,并能对正常及

常见心脏疾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如室性、室上性早搏,心房厥动,室上性心动过速,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能正确判断。

2.了解:静脉压的测定、同步电复律、心脏超声检查和心包穿刺术,了解食道房调搏

术、临床心脏起搏术及永久起搏术。

五、急症处理能力

掌握心衰、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颤及心脏

骤停的诊断及常规救治措施。

[消化专业]

一、病种

1.掌握的病种

中医:胃痛、痞满、腹痛、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胁痛、黄疽、积聚、瞰胀、便血、

吐血。

西医:反流性食道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胆囊炎、胆石

症、急性胰腺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性脑病、黄疽、上消化道出血、溃

疡性结肠炎。

2.了解的病种

中医:噎膈、肝癌、吐酸、嘈杂、呃逆、胆胀、虫症、湿阻。

西医:食管癌、胃癌、原发性肝痛、结肠癌、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贲门失弛缓症。

二、方药

1.掌握本专业常见疾病的方剂(组方、方义、功效及适应症)40首.

2.掌握以上病种常用西药的临床应用及毒副反应。

三、理论知识

1.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和中医脾胃肝胆的生理功能。

2.常见中医消化病证的诊断、鉴别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3.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原

则。

4.熟悉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

四、诊疗操作技能

1.掌握:中医脾胃肝胆病证的望、闻、问、切;西医一般体格检查,尤其腹部的视、

触、叩、听;三腔管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常规操作方法,胃管的操作方法,腹腔穿刺术,

上消化道钢餐及B超检查方法与诊断。

2.了解:胃液分析、胃镜、结肠镜、肝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腹部CT读片,

腹水回输及人工肝。

五、急症处理能力

1.掌握匕肖化道出血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处理原则。

2.了解肝性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处理原则。

3.了解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病专业]

一、病种

1.掌握的病种

中医:腰痛、淋证、水肿、慢肾风、慢肾热、慢关格、腐闭

西医: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狼疮性肾炎、紫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结石、男性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

2.了解的病种

中医:肾岩、遗尿、遗精、阳痿。

西医:肾癌、IgA肾病、肾结核、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囊肾。

二、方药

1.掌握本专业常见疾病的方剂(组方、方义、功效及适应症)40首。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