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八年级(下)第四单元

自读课文自读准备

瞭望缅怀探察

探讨

检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liàomiánpánghuángcuò(腼腆、沉湎)

缅怀:怀念,追想。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正心: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治自己的家庭。平天下:使天下太平。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彷徨:犹豫不决。

《四书

•大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说明“格物致知”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追求。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祖籍山东日照

。他求学于美国密西根大学,1959年获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1962年又相继取得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丁肇中长期投身高能物理实验研究。1974年,他带领团队发现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J粒子,这是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粒子,推动粒子物理学迈进新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他也因此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1991年10月18日,北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活动的颁奖大会,丁肇中的《怀念》获得特别荣誉奖,这份殊荣让他思绪万千,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而之前的我国基础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丁肇中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自读过程活动一

读懂演讲稿:梳理文脉任务一

剖析第一段,

理清“句脉”1.

问题链引导①第一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什么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③结合“起承转合”结构,第一段属于哪一部分

(“参加演讲的原因”“演讲的主题”)(从“结果”到“原因”,或从“背景”到“目的”)(“起”:引出话题)2.

小组讨论:

用思维导图呈现句间逻辑,全班交流不同观点,强调“答案多

元,有理即可”。获奖的感谢著文的初衷演讲的主题任务二

梳理35段,

体会经典“段脉”1.

提问:

“为何将3、4、5段合读?这三段围绕什么核心展开?”(回顾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误解)2.

合作探究:

标注每段关键句,梳理段落间的逻辑.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关键句段

脉逻

辑表明观点分析总结事例叙述提出问题例证分析揭示本质任务三

联读610段,

理清“段脉”1、关注旁注: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实地探查:实验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何重要性?实验而获新知识。实验室积极的探测。实验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3、610段与35段构成什么关系?35段举例阐述传统教育的弊端(反)610段分层阐述实验的重要性(正)对比(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任务四

再读11、12段,

理清“主脉”关注旁注:注意以上几段是怎样层层推进的。

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现实和自身的角度阐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对应上文的正反两部分内容,是总结。也是提升。从古到今,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构成了递进关系,进一步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任务五

讨论最后段,

理清“文脉”讨论:第13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内容: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

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

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最后提出对中

国一代人的希望。结构:总结观点,呼吁实践。文脉梳理:

引论:引出演讲主题(什么是“格物致知”)。

本论:批判传统教育偏差

建构现代格物致知观

直指现实痼疾

结论:呼吁践行“格物致知”精神。活动二

领悟演讲稿:借鉴写法(一)

说服力1、主体部分逻辑清晰,层层推进,强化说服力。

亮明观点(直接有力):现代教育必须重视实验精神。

分析问题(逻辑递进)现身说法(进一步强化):“我曾在物理课上照搬公式,结果电路实验全

烧了”传统误区

(举例论证):王阳明‘格竹’失败科学需求

(举例论证):积极探测竹子对比重述论述2、方法得当,增强说服力旁注1: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举王阳明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种形象化、浅显化的说理,更易于观众接受,从而在演讲中取得很好的现场效果。旁注2:这里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现身说法,既具体真实,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让听众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又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从而起着很好的示范和参考意义。(二)

感染力1、口语化表达

短句节奏明快:“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设问引导思考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金句画龙点睛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效果

:短句、设问等,简洁有力、敞亮生动,易于传播,增强感染力和互动性,体现“讲”的特点。2、情感共鸣:

批判现实,引发反思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直指应试教育的痛点,容易引发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共鸣。

呼吁行动,激发使命感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指出问题,还提出希望,让读者感受到“改变”的责任。

效果

:读者不仅认同观点,还可能产生“我要践行实验精神”的动力。

3、现实意义

联系实际

:中国教育长期偏重应试,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科技竞争时代,实验精神关乎国家竞争力。

成长启示

:学生能联想到自己“死记硬背却不会应用”的经历;教师可能反思“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效果

:增强代入感,读者会觉得“这说的就是我”,从而更愿意接受观点。4、肢体互动(拓展资料)“记住丁肇中的话:‘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动手改变世界。”现在,请举起你们的双手——这双手能做题,更能创造未来!”(举手,握拳,振臂)效果:用肢体互动加深印象,体现“演”的特点,强化演讲感染力。

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选自《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的愤怒捶击桌子的动作,是源自内心的情感,是对国民党特务暗杀行为强烈表达,声音强化情绪,打断沉闷氛围;以肉身撞击黑暗,唤醒麻木者。听众不仅听到演讲,更见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殉道时刻。联系《最后一次讲演》,对比分析感染力。维度丁肇中闻一多风格理性论证式火山爆发式核心手法感情冲击、肢体语言逻辑递进、科学案例目的唤醒抗争倡导实践感染力来源牺牲精神、即时愤怒权威身份、现实反思启示

闻一多式感染力依赖“人剑合一”的殉道感;

丁肇中式感染力依赖“真理本身”的说服力。活动三

活用演讲稿:能力迁移(一)

演讲的灵魂1.抓注意力

故事、提问

2.给观点

清晰有力

3.摆证据

例子、数据、亲身经历

4.促行动

→“让我们一起…”口语化表达

:多用短句、设问、呼告,增强互动性。逻辑清晰

:观点鲜明,层层递进,便于听众理解。情感共鸣

:结合现实案例,激发听众思考。号召力

:结尾升华,提出行动建议。(二)

演讲的特点演讲常见的开头:①开门见山,亮出主旨。直奔主题,开义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一次讲演》②叙述事实,交代背景。向听众报告一些新发生的事实,吸引听众倾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③提出问题,发人深思。通过提问,引人深思,造成悬念,吸引读者。④引用警句,引出下文。引用内涵深刻、发人深省的警句,引出下文。(三)

演讲

常见的开头

演讲稿写作初练要求

:模仿丁肇中的论证逻辑,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3分

钟演讲稿。技巧提示

开头用问题或故事吸引听众。

中间用“观点+例子+呼吁”结构。

结尾用金句或行动号召收束。(四)

课内演练

在探索中遇见未知的自己​各位同学:​

大家好!不知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瞬间——面对数学试卷最后一道压轴题,明知标准答案在附页,却在翻开前忽然想:如果我用自己的方法解会怎样?初二那年的一节数学课,我就被这个“冒失的念头”拽进了一场奇妙的思维冒险。​

那时我们正在学习几何辅助线,老师反复强调“遇中点连中线”的套路。但在解一道四边形难题时,我盯着图形中那条歪斜的对角线,突然冒出个想法:如果把它旋转45度呢?当我在草稿纸上画出第一条辅助线时,同桌悄悄说:“别浪费时间,按老师的方法更快。”可我看着那些逐渐清晰的全等三角形,像探险家看见迷雾中露出的路标——最终用三种不同解法完成了这道题,其中一种连老师都没试过。​

更让我难忘的是去年的社团文化节。我们文学社要设计“诗词盲盒”活动,原本计划照搬往届的抽签模式。但我翻着《宋词三百首》时,突然想到:如果让同学用意象接龙的方式抽取盲盒呢?于是我们熬夜制作了写满“孤帆”“冷月”“东篱”的卡片,当活动现场有同学抽到“梧桐”后,竟即兴吟出

【学生习作】“梧桐锁尽黄昏雨,谁在秋千笑里寻”的句子。那个瞬间我忽然懂得:所谓创新,不过是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上打个问号,再用行动把问号画成惊叹号。​

同学们,丁肇中先生说过:“科学的最大乐趣,在于从‘已知’中发现‘未知’。”其实不止科学,当我们在作文里尝试新的叙事视角,在物理实验中改良装置,甚至在课间讨论一道题的“歪门解法”时,都是在践行探索的精神。那些课本上的公式定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