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汇编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微短剧在我国迅猛发展,引领文娱、旅游等行业消费热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
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当下,微短剧用
户规模已超越网络文学、网络音频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据调查,超七成网络用户养成了观看微短剧的习惯,
每日追剧的时间占总上网时间的比例高达36%o
微短剧契合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些时代诉求,譬如更关心情绪价值和社会共鸣。近期,微短剧内容消费
市场正在发生变革,逐步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内容低质和侵权盗版现象明显减少。2024年,微短剧的故事类
型、内涵表达及制作水准都有一定的突破,也相应带来了市场收益的增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微短剧与主
流文化、主流媒体双向奔赴,一些微短剧在弘扬红色文化、拥抱严肃文学上作出尝试,主流媒体参与制作或
播放微短剧,促进了微短剧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微短剧“内容高质+版权保护+用户付费”的发展模式,打
破了低质低价内卷式竞争的低效状态,这或将为今后各个领域打造数字化作品与消费生态提供可复制、可推
广的经验。
微短剧是线上消费持续扩大的一个缩影。如今,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消费场所也从线
下更多转移到线上,大众由偶尔花费大块时间去影院观影转变为随时随地用手机观看微短视频。可以说,微
短剧适应了快节奏、碎片化、快餐化、及时便捷的消费方式,这恰是线上消费比线下消费的优势。
目前,微短剧已从单纯的娱乐内容跃升为情感、消费双驱动的平台。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推出“微
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作计划带动下,乐山等地以及汉服等国潮国
货产品纷纷“借剧出圈”。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也为微短剧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素
材,微短剧在带动乡村文旅和农产品消费上大有可为。此外,微短剧在剧本创作、科幻画面制作等各环节大
量使用最新科技工具,也带动了科技产品消费。
不仅如此,微短剧的海外消费市场也持续扩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外观众
对中文微短剧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其中美国市场的下载量和应用收入在全球占据首位。微短剧海外市场正
井喷式增长,未来微短剧海外用户规模可能达2亿至3亿人。
(摘编自刘诚《提升微短剧质量,打造文旅消费亮点》)
第1页共40页
材料二:
原始丛林的篝火旁,身披兽皮的部落族人正随着鼓点翩翩起舞;大祭司手持刻满神秘纹饰的陶制神杖,
绘有漩涡纹与蛙纹的彩陶罐在周围堆叠……这是人工智能(AI)微短剧《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中的一幕。
2月23日,国内首部由AI技术全程驱动的奇幻探秘微短剧上线。考古发现与科技赋能的碰撞,让沉寂千年
的马家窑文化以全新姿态步入大众视野。
“这不是一部传统影视作品,而是一座用代码搭建而成的数字博物馆。”负责人展示了两组画面:一侧
是马家窑遗址的考古测绘图纸,另一侧则是用AI生成的史前部落全景一一泥墙茅屋依山而建,陶窑中火光
跃动,手持骨刃的先民正用矿物颜料在陶罐上勾勒旋涡纹。两者细节高度吻合,甚至连陶罐纹样的笔触走向
都与出土文物一般无二。
剧中90%的场景基于真实考古数据构建。制作初期,技术团队输入了上千份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报告、500
余件文物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以及《山海经》《水经注》等古籍文献。通过AI深度学习,系统不仅还原了
4800年前的植被分布、地貌特征,还结合古籍中的神话元素,创造出“通天神殿”“图腾兽”等奇幻场景。
在角色塑造上,AI同样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男主角顾北辰的面部特征融合了现代审美与史前人类头
骨复原数据,其战斗动作则由动作捕捉技术结合马家窑文物纹样设计而成,例如他使用的骨刃上,刻有在马
家窑文化中象征繁衍与生命之力的蛙纹。
短剧避开了宏大叙事,用悬疑探险的外壳包裹文化内核。剧中现代青年顾北辰穿越至史前部落,利用物
理学知识帮助先民建造防洪工事,用数学思维破解图腾谜题,甚至通过分析陶器烧制温度推测线索。这些剧
情设计的巧思,使得硬核的考古知识转化为观众可感知、易理解的“闯关要素”。《马家窑谜踪》的价值远
不止于一部短剧的热播。制作方计划以该剧为起点,构建“马家窑文化IP矩阵”。后续将开发系列剧集,融
入彩陶制作、史前贸易、部落战争等元素,逐步搭建“马家窑文化字宙”;推出虚拟数字人担任线上文物讲
解员;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利用AI修复技术还原破损彩陶纹样,开发数字藏品。这一探索更深远的意义,
在于文物古迹的“数字永生”。通过AI建模与区块链技术,马家窑文物得以脱离物理限制,在虚拟世界中完
整保存,让子孙后代了解我们文明的伟大,
“科技为舟,文化为帆,这场文明之旅永远不会停歇。”正如剧终字幕所言,当AI技术与文化遗产深度
融合,我们不仅能回望过去,更能以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将文明的火种传递至未来。
(摘编自颉满斌、李佳《跨越4800年的奇幻之旅一一AI微短剧解锁马家窑文化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短剧近年来在我国迅猛发展,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都实现较大增长,已成为人们消费持续扩大的一
个缩影。
第2页共40页
B.微短剧在2024年的票房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离不开它契合了人们更关心情绪价值等精神生活的
时代诉求。
C.微短剧已经成为情感、消费双驱动的平台,能够促进乡村文旅、农产品消费及科技产品消费等多领域
的增长。
D.微短剧《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全新展示了马家窑文化,使观众可以通过该剧了解马家窑文化的所
有细节。
LC(材料一提到微短剧已成为情感、消费双驱动的平台,并促进多领域消费增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短剧早期内容都只注重娱乐,且低质和侵权盗版现象严重,因此大众只愿去影院观影而不愿看微短
剧。
B.微短剧海外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不仅体现了其内容上的巨大吸引力,还反映了我国文化传播的影响
力。
C.《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中呈现的史前部落全景不是AI的凭空想象,而是在考古框架内的合理化
推演。
D.即使马家窑文化的破损彩陶纹在几千年后湮灭,人们也有希望借助AI等技术在虚拟的数字空间中触
摸到。
2.A(材料一未明确提及早期微短剧“内容低质和侵权盗版现象严重”,且“大众只愿去影院观影”与
材料中“超七成用户观看微短剧”矛盾。)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其用户日均观看微短剧时长仅为15分钟,多数人认为其内容缺乏深度。
B.专家指出,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导致行业内长期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亟需政策规范。
C.调查显示,海外用户更倾向于观看英文配音的微短剧,中文原声剧集因语言障碍市场接受度较低。
D.乐山市借助微短剧《烟火嘉州》展现当地非遗文化,剧集热播后游客量大增,文旅收入显著提升。
3.D(材料一强调微短剧带动文旅消费,选项D以乐山为例,直接支撑此观点。)
4.两则材料均围绕微短剧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根据文本概括。(4分)
4.示例: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上介绍微短剧整体发展情况,探讨其内容质量提升现状(1分)和对文旅、
海外消费的带动(1分);②材料二侧重以《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为例,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微短剧制
作(1分)和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递(1分)。(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5.有关方邀你将古诗《孔雀东南飞》改编为微短剧,你准备如何改编?请根据材料分条列述。(6分)
5.示例:①突出焦刘夫妇面对婚姻困境时的坚贞及抗争精神,以契合人们婚姻爱情自主的时代诉求。②
第3页共40页
对剧情进行合理精简和编排,保留夫妇二人对封建家长的抗争等最核心的情节冲突,以适应快节奏、碎片
化的线上消费方式。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微短剧的视听效果,如利用AI技术构建夫妇化鸟的逼真场
景等,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沉浸感。④将汉代婚姻礼俗、服饰文化等巧妙转化为观众可感知的内容,让
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知识。⑤借鉴微短剧与主流文化双向奔赴的成功经验,在改编中融入
主流文化元素,体现现代价值观等。⑥微短剧可以实现穿越至东汉末年的情节,尝试改变故事走向,用悬
疑探险的外壳包裹文化内核。
(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历代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信息
技术只是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加速了人类的智力活动,人的主体性地位始终是稳固的。
人工智能这种新信息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上被人类单一垄断的智力工作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工
智能介入或替代。人工智能从根本上具有了人类主观思维与客观物质机器的叠加特征,使知识体系主客体分
离的状态得到了改变。无论是自然科学的模型设定、数据分析,还是对人文素材的阅读理解,甚至对于人类始
终保持高贵优雅地位的写作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都开始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也由此深刻动摇了人类在知识发
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域的主体性地位。
人工智能能力非凡,人类无法深入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人类设计出基本的网络结构体系,然后由人工智
能对人类标注过的海量数据进行吞吐和修正,最终实现智慧的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智慧到底是如何涌现的,
每个神经网络参数是如何确定和被使用的,人类基本无法理解。准确地说,目前人类对大模型人工智能的理
解近似于对人类大脑的理解程度。人类基本可以了解到人类大脑是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的相互连接形成的自
然神经网络,也大概知道人脑的功能分区和粗浅的作用机制,然而对于进一步的运作细节却无从得知。
众所周知,人类在人文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伦理导向。在这方面,人类通常认为人工智
能无法形成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约束。然而,从目前进展来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被赋予一定的伦理和法
律的约束。例如,对人工智能提出违法信息或者宣扬严重违背社会价值体系的对话要求时,人工智能会发现
并拒绝。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实际上也是能够执行伦理规则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具有人性,
其更多只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实际上人类对于人性的内在机理也并未十分清楚,如性善论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
第4页共40页
质,而性恶论认为道德是社会训练的结果,那么现在人工智能至少可以做到经过训练能够部分遵循伦理与法
律规则。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分析,历来存在着两种基础性的惯性思维,这在人文学科研究者中更为常见,一是认为
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过人类,二是认为人工智能根本上来自人类,其上限不能超出人类知识的范围。这两种惯
性思维,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是沿着对人类基本行为的蹒跚模仿和算法优化而来。但
这两种思维的根源依然表现出人类对人工智能体系底层逻辑的不了解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在任何领域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工智
能参与和引发的根本变革。具体到人文学科领域,人工智能与人类越来越紧密的协同工作,必然成为一种新的
常态,同时,人工智能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与问题:这都需要人文学科研究者做好积极的应对。
(摘编自何哲《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坚守与发展》)
材料二:
DeepSeekV3这类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自然语言模型,它们拥有强大的文
献综合能力和文本生成能为,可以根据设问快速地生成合乎逻辑的文本,轻而易举地完成日常公文写作和演示
文稿创制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在人文学科领域,如果人们总是不受限制地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作为人的思想创造和价值更
新的能力必然会被削弱,可能导致人文学科的异化。先从作品角度看,人文学科以探寻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
义为目的,人文作品是创作者个人感受、生命体悟的个性化表达,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有普遍性贡献;人工智
能模仿人类写作风格输出的“创作物”,只不过是将人类思想分解为不同的部件、再以看似合乎逻辑的方式
制作出的内容,是基于数据运算的结果,缺乏人文精神和人的真实感受,不具备独属于人自身生存经验的亲身
性和唯一性,这必然会侵蚀人的主体性价值。再从读者角度看,沉溺于人工智能的文本内容。会导致阅读者
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者的认知结构浅层化和同质化。
诚然,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行为方面已经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但依然是人类设计的产品和工具。人工
智能依赖既有的数据和人类训练作为强化学习的基本方式,目前尚无自我建构语言和思想的能力,在深度解
读和归纳推理方面,其能力也还非常有限。总体上,它还是一种文字处理和日常工作的辅助性工具,在主观
思维的独特性上,人类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可以断定,无论人工智能显得多么地智能,它也不可能像
先贤圣者一样以一以贯之的精神阐述思想和观念,人类在人文学科中的主体地位依然不容取代,探寻人之存
在的价值意义、创造和更新规则依然是人文学科不变的使命。
(摘编自鸵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文科无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和人类能够遵循伦理与法律规则,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的结果。
第5页共40页
B.对人工智能的分析,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惯性思维表现出人类的无知与傲慢。
C.人工智能强大的文献综合和文本生成能力,可以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
D.人工智能基于数据运算生成的“创作物”会导致读者认知结构浅层化。
1.A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改变了知识体系主客体分离的状态,并不意味着它已具有人类主观思维。
B.人类对人工智能和大脑的理解程度相近,说明人工智能与大脑的运作细节相似。
C.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文学科的异化,从而带来了伦理上的风险。
D.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促进作用,与材料的侧重点不同。
2.A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一第二段“人工智能动摇了人类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域的主体性地
位”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苗族纹样保护领域,AI通过分析数千种传统图案生成的蝴蝶纹、牛纹等新样式,被民族学者认为比
现代人类在此方面的传承更贴近原始文化基因。
B.“阿尔法折叠2”模型能根据氨基酸序列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已预测几乎所有已知的2亿多种
蛋白质的结构。
C.在利用DeepSeek快速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检索出相关文献后,课题研究者梳理出课题研究现状,并确定
研究方向。
D.ChatGPT3.5生成的诗歌在盲测中被63%的参与者误判为莎士比亚等诗人的经典作品,且其直白的语言
风格更符合现代读者偏好。
3.C
4.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在人文学科中的主体地位”,请依据材料一列出反驳的理由。(4
分)
4.示例:①目前人工智能己经具有了人类主观思维与客观物质机器的叠加特征,已经深刻动摇了人类在知
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域的主体性地位;
②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运作细节像对人脑一样无从可知,人工智能并非没有可能取代人脑;
③人类对人性机理也不清楚,性恶论认为人类道德是社会训练的结果,而人工智能经过训练已经能够部分
遵循伦理与法律规则,人工智能形成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约束并非全无可能。
(每条2分,答出2条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该何去何从?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建议。(6分)
第6页共40页
5.示例:①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拥抱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加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为从人工智能技术
的发展趋势和在学术界的应用来看,其价值和潜力是无限的;
②在研究人文学科时坚守人类主体性,提升相关能力,对于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写作要更加慎重,因为目前
人工智能削弱了人类的学术主体性地位以及思想创造和价值更新的能力;
③积极拓展人文学科研究方向和内容,因为人工智能给人文学科带来很多新的问题。
(每条2分,答出3条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
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
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
面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
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
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新动能。
(摘自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材料二:
世人有个谜。中国的工业比起拥有核潜艇的美、苏、英、法来,起码落后半个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力
量,不仅单薄,而且离前沿较远。为什么中国能把核潜艇这个尖端搞成?为什么别的“第三世界”的国家没
有一个搞成的?中国的核潜艇不是进口外国部件的组装,艇上全部设备都是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的。这不
很蹊跷吗?
他平和一笑,一笑泯蹊跷。他对尖端、对“赫赫”有着特殊的体验。他的下级经常听到他一个“老生常
谈”的观点,近乎口头禅:”在现代,尖端通常不过是常规的组合。别把尖端神奇化。美国的北极星导弹和阿
第7页共40页
波罗登月飞船,没有一项是新技术,全是现有的常规技术的综合。综合就是创造。悟到这个理就是悟到了一
种特别的可行性一一在没有新技术的国家也可以综合成尖端,关键是怎么综合。”
对,太对了!莱布尼茨发明计算机上的二进位制,不过是把中国非常古老的八卦与数学的常规的进位
制知识综合了一下而得到的!赫赫不过是平常的巧妙综合。“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肢解开来,不过是
极其平常的两个信息:春天,红杏开了。用了一个“闹”的通觉,综合出了奇妙的诗意。参悟到尖端通常是
常规的综合,那不是告诉一切只有常规技术的地方,全部存在着综合成尖端技术的很大的概率吗?
潜艇上要用压缩空气瓶,据资料,外国达到400kg/cm2的新水平。关键的新技术是解决压燃问题,不是一
年半载能攻下的。他拍板,用现成的、常规的进行综合,同样达到了设计要求。
“我们学造船的,懂得第一要素是稳性要高,不然就会翻船。”他用常规的微笑伴着常规的语调说,“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造船专业的毕业生都戴个戒指,戒指上刻着一个公式I/V,I是惯性力矩,V是体积,这是一
个船的稳性公式。核潜艇体积小,但要装进上万台设备,怎么能求到一个极好的稳性?也就是说,怎么精密地
测出各个设备的重心,然后调整出一个理想的艇的重心,这是个尖端问题,但又是用极常规的办法解决的。我
们要求,负责设计每个设备的人,要到制造厂去弄清设备的重量和重心。设备装到艇上去时,全部都过秤,记
录在案。安装过程中,切下的边角余料、过剩管道电缆等,凡拿下艇的,也要过秤,从上船时秤的重量中扣除。
几年来天天都是如此,真正是斤斤计较。这个办法听起来多么土啊!我们就是用这个办法求得了精密的重量
和重心数据,然后计算、调整,加上合理的配重,使我们的艇在水下发射时,其稳性几乎像在陆地上一样!我
们靠‘软科学'上马,靠思维的软性功能把常规综合成尖端。稳性是靠这解决的,最关键的核动力堆也是
这样解决的。”
(摘编自祖慰《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材料三:
波拉尼认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一种充分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来自将一位杰出大师的原创观点
与实践、个人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实践本身不是科学,而是一门技艺,就像法律实践和医学实践一样,由师傅传授给徒弟。你无法单纯
从书上或课堂上学会法律,你也无法这样学会医学,你更无法这样学会科学。因为在科学中没有什么是一成
不变、万试万灵的,没有哪一个实验是终极性的证明,一切都是简化的和近似的。
波拉尼发现,科学上充分原创性的另一必要条件是信仰。即使科学成为西方的“正统”,个人仍然可以
彻底或部分地自由接受它或拒绝它。”除非一个人相信科学学说和方法在根本上是合理的,并且认为其终
极前提可以被无可置疑地接受,否则他不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必须深刻地信奉科学
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任何对科学这个概念的描述,如果没有把科学明确地描述为我们信仰的某种东西,
那么在本质上都是不完善的虚饰之词。”信仰科学就是科学家加入这个团体时要发的誓言。
第8页共40页
这就是科学家如何被选中,并被纳入这一团体的。他们组成了一个受过教育的科学信徒的“共和国”,
通过一个师承关系的链条,学会仔细判断他们所在的领域那难以捉摸的前沿。
(摘编自理查德•罗兹《横空出世一一核物理与原子弹的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阐述如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时,思考全面,视野开阔,展现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眼
光。
B.材料二第一段连续使用问句形成追问,对比中体现了说理性和层次性,增强气势的同时又引人深
思。
C.“真正是斤斤计较”,说明测算过程中■点•滴、・丝一毫都要仔细计量,体现出了测算的严谨。
D.材料三提到,在科学中一切都是简化和近似的,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地接受或拒绝科学。
1.B(“体现了说理性”不正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受到
国家的高度重视。
B.稳性高是造船的第一要素,重量和重心会影响船的稳性,要获得一个极好的稳性,控制重量和重心
非常重要。
C.技艺是可以通过师承关系链条来传授的,科学实践是一门技艺,科学实践可以由师傅传授给徒弟。
D.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就要在完善地描述科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加入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科学本质的
追求。
2.D(“对科学的信仰”是“科学这一概念”的一部分)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中“软科学”内涵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项目成果的新一代超声高速加工中心,具备超声铳削、钻削以及磨削功能,为国内难加工材料的
高效精密加工提供了有力手段。
B.在研究“不同粮食功能区域促农增收关键因素识别与有效举措研究”这一课题时,某研究中心所
有成员通过下试验田、驻村实践、数据整合开展研究。
C.某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主张行为工程不应该是零散的,而应该对社会文化进行总体化的文化
设计,但设计方案实施应该逐步推进。
D.某学者有明确的历史观念,将中国哲学理解为生命的学问,将中国哲学史理解为个体生命追求理
想而必然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历史过程。
3.B
第9页共40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的作用。(4分)
4.示例:①使用“红杏枝头春意闹”事例对“赫赫不过是平常的巧妙综合”进行具体阐释,形象直观,
强化了观点。②该句兼具理性和诗意,增强了文章可读性和文学性。
5.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请你根据对三则材料的理解给立志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同学
提出合理建议。(6分)
5.示例:①密切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学习和领会国家政策,聚焦经济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向着成才
目标而努力。②重视原创性、基础性学习和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能够利用常规进行综合创造。③
立足科学实践,坚定科学信仰,学习并弘扬科学家精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其内涵有三点:一是主体之虚灵,二是自我之明觉,三是真诚恻怛之情怀。
这种良知灵明不仅是身之主,也是天地万物之主。阳明心学是典型的主体性哲学。“真诚恻怛”其实就是
心学所谓的天地生生之仁在人心中的情感体现,它是一种万物一体精神的体现,是对同类的充满情感的真
诚关注。至于良知的特征则主要有自然而具的先天性和当下的现成性两点。把这两点合起来,良知就有了
道德直觉的色彩,甚至具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味道。
建立心学体系并不是阳明提出良知虚灵的最终目的,他的心性论是和存在论紧密相连的。从存在论的
角度来看阳明的心体或良知虚灵的主张,就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而他之所以要追求此
种人生境界,是为了解决士人(也包括他本人)两个互为关联的存在问题,即如何在艰难境遇中保持自我
的独立与超然,并担负起救世济民的儒者责任。前者解决的是个体自我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社会群体问
题,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前者,后者也就无法得以实现。因而必须把这二者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比较完整
地把握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命题。从个体人格类型上看,他属于具有进取精神的豪杰之士,他曾说:“昔之
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己矣,岂以一时毁誉而动其心邪!”
这不顾毁誉的“君子”不妨视为阳明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但如何能够达到举世非之、千百世非之而不
顾呢?阳明认为这就需要致其良知,达到无善无恶的虚灵状态,要达到虚灵状态就需要克服来自外部环境
和个体自我的双面纠缠。外部环境常常是个体所无法改变也无法抗拒的,那么要使心境虚灵便只好从个体
入手。阳明认为这包括下列内容,首先是忘掉个人得失荣辱的私欲,下一番省察克治的功夫。除忘怀荣辱
第10页共40页
得失外,更重要的是忘怀生死,如果达到了忘怀得失荣辱甚至生死的地步,那就是致得了良知,就是求
得了圣学的实用,这统称为“忘我”,而圣人之学正是以无我为本,无我即心之本体,也就是良知的本体。
这些道理谈起来当然不难,在阳明之前的庄子和禅宗已经进行过反复的解说,但真正达到超越境界者其实
并不多见,尤其是身处官场的士人就更不容易做到。
就这种境界而言,其实和庄子的内在超越、禅宗的自我解脱非常相似。尽管阳明一再申述,他的超越
境界并非仅为一己之受用,而是更有利于济天下之苍生。但在当时及其身后,他还是被许多人误解为禅。
不过阳明有充分的自信。阳明对儒释之间的异同是非常清楚的,因而从阳明本人的个性讲,他既要超越世
之俗儒,也要超越佛老异端。要把握阳明心学的实质,务须了解良知之虚灵的自我超越和济世利民两个方
面是互为关联的,没有忘怀自我的超越境界,就不可能具备廓然大公的宽广胸襟,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济世
利民;反过来,如果抱定了济世利民的坚定信念,则对于生死荣辱的一己得失就自然会漠然处之。这使得
良知之超越境界与所有其他的超越境界清晰地区别开来。
(摘编自左东岭《王阳明的良知体验及其生命意义》)
材料二:
王阳明坚守大的原则。这个大原则叫作良知,不论多么艰难,一定坚持这个大的原则。在小节上适当
妥协和退让。王阳明不屑权斗,光明磊落,但也不会坐以待毙,也懂得谋划和经营,也懂得适当的妥协和
退让。王阳明的一生有着强烈的生命自觉,是实践心学的一生。王阳明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王阳明心学,
什么是“致良知”。这个心学体系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实际的生活方式,用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
义,让自己像一个圣人那样活着。
活着,不只是延续生命,而是成就一番事业;成就一番事业,不只是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要在做事
的过程中,成就一种人格。王阳明一生最大的特点,是担当。可以说,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把儒家的
自我担当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心学,就是在生活中不断自我担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在个人兴趣
和社会责任之间,王阳明更重社会责任,并通过修行把自己的兴趣融入社会责任之中。王阳明心学在儒学
传统体系里,本身具有开放性,主张不要死守典籍,而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按照内心的良知去做事。《传
习录》里王阳明有一次说,如果我遵循了内心的良知,觉得这个事情不应该做,那么,即使孔子说过可以
做这个事,我也不会去做。
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信息泛滥,概念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对于生命没有自觉,很容易跟着信息、概念
走,迷失了自我。如果我们学习王阳明“致良知”的方法,总是修炼自己回到良知,回到本源,就不会被
这些信息、概念带走,而是我们带着这些概念、信息走,这个世界就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为我们自
己所用。
(摘编自费勇《传习录•译者序》)
第11页共40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有神秘主义味道和道德直觉色彩,体现了万物一体的精神。
B.王阳明有良知虚灵的人生境界追求,所以他必须要解决个体自我与社会群体两方面的问题。
C.有生命自觉的王阳明建立的心学体系不仅是纯粹的思辨,而且是更有意义的实际生活方式。
D.王阳明以担当践行儒家精神,他重社会责任,融兴趣于责任之中,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人格。
1.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个体入手,做到“忘我”“无我”,就会达到超越之境,成为“举世非之千百世非之而不顾”的
君子。
B.割裂理解良知虚灵的自我超越与济世利民的关系,就把握不好王阳明的心学命题,容易将其误解成
禅。
C.在信息泛滥的社会,学会王阳明致良知的方法,可以让信息为我们所用,让世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D.王阳明有强烈的生命自觉,也重社会责任,有坚守懂退让,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按良知去做事。
2.A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一中良知特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B.“'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C.“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
D.“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3.C
4.《红楼梦》是一部体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小说,“致良知”思想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
姥等人身上均有体现。请选一或两人加以分析。(4分)
4.示例一:林黛玉
(1)主体虚灵性:林黛玉心性纯净,聪慧灵秀,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2)真诚恻怛的仁爱情怀:林黛玉聪慧灵秀,外冷内热,感情丰富,有悲悯之心,怜惜落花,对宝玉
满腔热情。
示例二:贾宝玉
(1)主体虚灵性:贾宝玉厌弃功名利禄,追求纯真情感。
(2)真诚恻怛:贾宝玉对女性尊重关爱,如对黛玉、晴雯等人感情真挚。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第12页共40页
5.材料二提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信息泛滥,概念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对于生命没有自觉,很容易跟着
信息、概念走,迷失了自我”,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困境。(6分)
5.示例:(1)要有省察克治的能力。保持自我的明灵,坚持生命自觉,在信息时代里保持自我的独立
和超然。
(2)要有经世济民的责任担当精神。理解并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有
意义。
(3)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将个人的兴趣爱好融入到社会的需要和实践当中,在做事中成就。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理论为文学的普遍原理,在种种关系中抽象其共同性,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与传统的关系,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文学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叙述的关系,等
等,其普遍的原理类似于数学中之最大公约数。这一切对于解读文本来说,虽然不排除有一定向导作用,
但要达到李欧梵先生所期待的那种文学文本的彻底攻克,则无疑南辕北辙。即便毫无偏颇的文学原理,也
产生于普遍性的抽象,而抽象则以牺牲具体、特殊性(不仅仅是感性)为代价。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正如苹
果的属性多于水果的属性一样。故形象总是大于理念,普遍原理即使深刻,也并不包含特殊。具体文学文
本的特殊性,不可能存在于普遍性原理之中。就是那些强调文学特殊性的理论,也不直接包含具体文本的
特殊感性,因而仅仅以普遍原理为演绎之大前提,不可能真正揭示出具体文本的特殊性。
文学文本解读,如果仅仅着眼于其与理论的统一性,则失去特殊性,变成毫无血肉的、抽象的骨架,
这无异于文学解读任务的取消。文学理论即使完全正确,也只能是文学的一种片面的局限于某角度的概括。
由于语言符号和概念不能穷尽事物属性,判断推理、形式逻辑乃至辩证法均有局限,故世界上不存在绝对
全面的理论。
切实的文学解读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灵魂的冒险,因为它不可能排除普遍原理的向导,同时也不可能
排除其误导。因而,不管运用什么原理,都要十分警惕其两个方面的遮蔽性。第一,理论本身的遮蔽性,
不管多么深刻,也是片面的。第二,理论所抽象掉了的感性基础上的属性,往往是文学性的生命。因而,
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警惕成为理论的奴隶,而要做理论的主人。就是经典理论,被动死读也可能陷入迷
误,正确的态度是批判性阅读,也就是为我所用、为我驱使,文学解读的有效性不在于被动的图解,而在
于运用具体文本的特殊性,制约普遍理论的狭隘、僵化,冲击其盲点,纠正其片面性,甚至颠覆其荒谬性。
第13页共40页
解读的焦点应该是为理论所遗漏、所扭曲了的特殊性内涵。
这个矛盾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原因之一,在于文学解读的对象与文学理论的不同,文学理论研究的
是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文本解读学则以个案分析为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
理学的区别。牺牲个案的特征,恰恰是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必要代价。文本个案的特殊性,在文
本中,而不在理论中。原因之二,在于个案的特殊性,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是以直觉形态呈现的。克罗齐在
《美学原理》中把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属于直觉思维,
是没有逻辑的。”艺术即是直觉”,克氏在《美学纲要》中对直觉的阐释是:“见那个事物,心中领会那事
物的形象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这个说法,其偏颇之处是显然的。审美的感情和审
智的理论在文学艺术中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水乳交融的一面。但是,他的说法却也揭示了形象的直
觉和逻辑的语言间的矛盾,虽然他把矛盾绝对化了,但也提示了文学解读用逻辑语言概括形象直觉的巨大
难度。正是因为面对这样的难度,文学解读才要把全部直觉尽可能语词化,特别是对被文学理论在概括化
抽象化过程中舍弃掉了的、逻辑化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文学理论,一方面是固化框架,等待充
实,一方面是保持预期开放的视野。原因之三,把直觉转化为语言,遭遇到的矛盾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直觉是丰富的、全面的,但又是感性的,而语言概念是抽象的、不完全的。其次,直觉是无序的,
语言表述则是逻辑化的、有序的。再次,直觉可能是错误的,是需要理论对其加以梳理净化的。止匕外,直
觉可能是肤浅的、片面的,而语言表述则是要深化的,又是不能不参照理论的。这是一个直觉和语言、有
序和无序、特殊和普遍、歪曲和深化的反复搏斗的过程,其中既有心领神会的审美享受,也有难以言传的
困惑。对于读者来说,要从直觉中概括出语言来,其难度正如在水果的普遍性向导下把香蕉、荔枝的特殊
性意会转化为有序的语言。所有这一切,都是文学理论中没有的,要把文本个案的特殊性总结出来,和理
论的演绎不同,是直接面对经验进行的归纳和概括,从根本上说,这是需要原创性的。而这种原创性,要
达到对于文本直觉唯一性的认知的深邃和全面,具有极高的难度,如果可以打一个比方的话,有点像一个
小偷的目睹者用语言向警方描述其面貌的唯一性。不管语言多么精确,适合那种描述的人往往是大量的,
如果警察仅仅以其语言为据,肯定会造成扩大化,制造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再精确的逻辑语言也是抽象
的,总是不及直觉(如一张破旧的照片)那样丰富,那样指向唯一性,能使警方据之逮捕到那唯一的罪犯。
正是因为这样,运用文学理论解读文本,既有澄明、深化的机遇,也有被理论窒息、误导的可能。盲目迷
信,风险是很大的,主要的风险就是扩大化,容易造成一人坐盗,众人入狱。
正是因为这样,经典个案的解读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登上历代解读的祭坛,每个时代都不由
自主地把最高的智慧奉献给对它的解读,这就是为什么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
尽的鲁迅,甚至还说不尽的《背影》《再别康桥》的原因。
(摘编自孙绍振《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
第14页共40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理论面向所有文学作品,文学解读研究具体文学文本,文本有特殊性,理论因从文学中抽象共
同性而有普遍性。
B.强调文学特殊性的理论同样具有普遍性特征,而真正的文学解读任务必须着眼于理论所抽象掉的感
性基础上的属性。
C.精准解读文本的前提是选择能够为我所用并与文本特殊性相适应的文学理论,使理论普遍性与文本
特殊性水乳交融。
D.文末一段连用四个“说不尽”,强调意味显著,说明经典个案解读是超越时代和跨越时代的,需要
无数人贡献智慧。
1.C(原文强调文学解读不能仅仅着眼于与理论的统一性,要警惕成为理论的奴隶,应批判性阅读,用
文本特殊性制约理论的狭隘等,并非强调选择与文本特殊性相适应的理论就能精准解读文本,“精准解读
文本的前提”这种说法错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解读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时,一定程度上讲,越是严格以文学理论的普遍原理为向导来进行分析,
越是远离文本本身的特殊性。
B.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以直觉形态呈现,为了提高文学解读的有效性,防止误读,我
们应该批判性地运用经典理论。
C“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说明了用逻辑语言概括形象直觉的难度之大,也揭示了文学解读中将直
觉尽可能精确表达的必要性。
D.将直觉转化为语言的文学解读,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特殊与普遍等反复搏斗的过程,其难度要远大
于文学理论抽象共同性的过程。
2.D(文中未将将直觉转化为语言的文学解读难度与文学理论抽象共同性的过程难度进行比较,“其难
度要远大于文学理论抽象共同性的过程”无中生有。)
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支撑本文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若脱离了人的感知、人的情感的顿悟,用反映论,用俄国人的陌生化,用美国人的悖论、反讽、张
力、暗喻来“细读”,都无异于用擀面杖吹火。
B.粗略地解读文本,一望而知的往往是表层,是文本之间的普遍性与共同性,如果被抽掉了特殊性和
具体性,也就只剩下形式的框架和空洞的思想。
C.同样是写“空”,“孤帆远影碧空尽”,妙在帆影消失时的一刹那凝神:“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
留马行处”,妙在马蹄印留在视野中的心灵冲击。
第15页共40页
D.同一小说中出现同类的事件,如果相同或者相近,叫做“犯”;如果同中有异,也就是不犯,叫做“避”。
作文须得同中有异,“犯”而善“避”。
3.D(本文核心观点是文学理论具有普遍性,不能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文学解读要警惕理论的遮蔽
性,注重文本特殊性。D选项论述的是小说创作中“犯”与“避”的技巧,与文章核心观点无关。A选项指
出脱离人的感知用理论“细读”不可行,体现理论不能替代对文本的感知;B选项强调解读文本不能忽略特
殊性;C选项通过具体诗句分析文本的特殊性,均能支撑本文观点。)
4.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原因。(4分)
4.示例:①读者在认知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时,用到的是感性的直觉思维,而不同读者的直觉并不
相同;②读者在描绘自己眼中的哈姆莱特时,又难以解决直觉的丰富性、全面性与语言的抽象性、不完全
性之间的矛盾,描绘出的哈姆莱特形象也不是唯一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本文观点对你在语文学习中解读文学文本有何启示?(6分)
5.示例:①对所学文学理论融会贯通,批判性应用,既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又不能生搬硬套来图解
文本;②关注文本的个性化和特殊性内涵,有效突破文学理论的局限性和遮蔽性;③重视直觉性思维,但
不能满足于停留在片面、无序、肤浅的层面,要深刻体验和领悟,用理论来梳理净化,选择恰当的语言精
确表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藏有《胤稹耕织图》册,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科普图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
古代农业智慧。该图册共有52幅图,其中,耕图包含“浸种”“耕”“溉灌”“收刈”等内容,织图包括
“浴蚕”“采桑”“攀花”“裁衣”等内容。
“耕”是耕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犁耕的场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工具始终伴随着文明的
发展,各个朝代中,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犁的构造。神农氏时期出现了耒耙,用于翻整土地。随着古代生产
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犁开始出现。早期的犁主要由犁梢(操控用)、直辕(牵引用)、犁底(安装犁铲
用)、犁铲(破土用)、犁箭(确定耕深用)等部件组成,耕田效率较低。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并且
沿用到清代。据《全唐文》记载,曲辕犁在构造上不仅由直辕形式变成了曲辕形式,而且增加了犁壁、犁
第16页共40页
评、犁盘。其中,曲辕形式改变了耕作者的用力方式,更省力;犁壁位于犁铲上方,可用于翻土;犁评位
于犁箭上方,通过调整犁箭高度来调整耕田的深度;犁盘位于犁最前端,用于拉接牛转,便于牛转身,可
省畜力。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农耕工具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技成果。农耕用具
的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有限的土地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攀花”是织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织女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图中,一位织女坐在较高的位置
控制经线的起落,另一位织女则脚踩地综,投梭打纬,流利地织造所需的织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
工开物》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和原理。织锦前,技术人员把纹饰绘制在纸上,然后根据绘图
内容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把丝线挂在提花机上,并在提花机的各种线口做好设置。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
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
样的复杂锦纹。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
强
啦
娟羌
召按
湾
哮3.
工
攵
揉
经
藜/
i锄
花
优
麦
<拨
方
与n
笥
阪
噌^)
然
城
右
罚
今
精
房
11ia-之
家
(“攀花”图)
(摘编自周乾《〈胤稹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材料二:
生产力中人与生产工具是核心要素,本源是人,人主要从体力、技巧、智识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生产
能力。生产工具革命的本质是人的延伸,生产工具是人的三方面能力的延伸。从这三方面生产能力对生产
工具进行划分,可分为动力机、操作机(含传送机)、控制机三大类。动力机是提供能量的设备,为生产
第17页共40页
过程中的其他机械或设备提供所需的动力;操作机是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对物料进行加工、处理或转换的
设备;控制机是负责监控、调节和管理整个生产过程的设备或系统。历史演变至今,人类的生产工具在不
断“软化”,且与人类文明呈现出双向攀道的特点。
从历史角度看,生产力伴随着技术重大革新的跃升,往往都体现为生产工具的苹命。农耕时代,随着
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精耕细作。耕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工业时代,蒸汽机、电动机等动力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成为可
能,突破了人类体力的生理限制。具体来看,蒸汽机作为动力机的代表,为各种操作机提供了稳定的动力
来源,使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向机械生产转变。机器生产逐渐替代手工劳动,但生产过程中的控制主要依
赖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动力机的发展,电动机和自动化
设备的出现则使操作机能够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使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信息革命时代,智能机器人和
自动化生产线等高科技生产工具的出现,将人类的手工操作技巧转化为机器的程序化动作,甚至超越人类
操作的精度与效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控制机的发展,通过算法决策替代人类的
经验判断,使生产更加自动化、智能化。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关键要素,
本质是生产工具的革命。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在技术特征上,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边际革命,它表
现为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涌现及其应用,既是质态跃迁的先进生产力,又是生产力系统的整体
跃升,正在以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的形式演进;经济特征上,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
能,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变,形成以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个新的高度,实现新的跃升;社会特征上,是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总体上看,生产
工具的革命性演变作为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将改变生产工具的形式和功能,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
系,同时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影响。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它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智
能制造、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新发展模式,也包括对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培育发展
新质生产力,将有力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电动汽车“新三样”
已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使我国在全球合作中保持竞争优势。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工具
的智能化将人类的智识能力扩展至数据分析和复杂决策领域,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型生产力。
总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生产力革命的“质的跃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抉择。
(摘编自李国强《从生产工具演变的大历史视角,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的划时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18页共40页
A.曲辕犁结构上的改进和完善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技术人员负责绘制纹饰、设置丝线,织女负责操作提花机,分工协作,职责明确。
C.“双向塑造”是指生产工具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推动生产工具革新。
D.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工具的普及应用,人不再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LD(D.“人不再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错,材料二说“生产力中人与生产工具是核心要素,本源是人”,
可见,人依然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故选D。)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的现象,得益于曲犁等生产工具的改进。
B.控制机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说明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动力机和操作机。
C.如果使用颠覆性技术改进了生产工具,就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大幅解放。
D.“新三样”的广泛使用,能有助于加速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进程。
2.B(B.“说明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动力机和操作机”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中说“动力机是提供能量
的设备……操作机是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控制机是负责监控、调节和管理整个生产过程的设备或系统”,
可见,这三者之间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各有作用,共同协作。故选B。)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团队发展“农业+物联网+生物技术”智慧农业,逐渐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增加了农业收
益,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某企业集团通过引进西方生产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及时维护、定期保养生产线中的动力装置,生
产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
C.“具身智能”的发展,会让人工智能拥有实体,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影响社会和生活。
D.物流园通过“5G+AI”遥控无人车,调度机器人对包裹进行安检、分拣和配送,构建的智能物流系统,
快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3.B(材料二指出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在技术特征上表现为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涌现及
其应用。B.某企业集团只是引进西方生产技术,优化工作流程,维护保养动力装置,没有涉及关键性颠覆
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应用,不能体现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故选B。)
4.材料一中引用《全唐文》《天工开物》等历史文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农业生产责任及利润共享协议
- 高端餐饮场所服务合作协议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台州市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高速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招聘劳务派遣员工55人(长期)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春季高校毕业生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委托建设桥梁协议书范本
- 学习合同协议书
- 2024年油气储层保护剂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纺织法律法规理解试题及答案
- 第十四讲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第七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上海市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定方案(常用版)
-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专题患教用
- (通桥【2018】8370)《铁路桥梁快速更换型伸缩缝安装图》
- 钢结构柱垂直度检查记录样表参考
- 2023年犯罪学00235自考复习资料
- 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练习题附答案
- 05G359-3 悬挂运输设备轨道(适用于一般混凝土梁)
- 2018年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湖北卷)
- 小学体育教案-足球射门教案 全国通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