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笔记学而篇第一_第1页
读《论语》笔记学而篇第一_第2页
读《论语》笔记学而篇第一_第3页
读《论语》笔记学而篇第一_第4页
读《论语》笔记学而篇第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论语》笔记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1。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1。>按:“不亦……乎”中的“不亦”是完整且不能分割的单位,“亦”并不是“也”的意思。>(参看竺家宁:《训诂学之旅》,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页17。)>“不亦说乎?”应译为“不是令人高兴吗?”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1。按:论语中的“子曰”,均是指孔子说的话。“时”字在周秦时候用作副词,表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朱熹把它解释为“时常”实际上是在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这句话的“习”可以理解为“实习”、“演习”。>参看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1。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2。>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杨伯峻以为此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之“仁”为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他也提到另外一种解释,即认为“仁”和“人”互训,则这句话的意思“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杨氏以为此说虽也可讲得通,却不能和“本立而道生”相呼应。(参看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3。)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2。>有子即有若,字子有,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三岁。>古代“仁”与“人”可以通用。(参看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2。)>傅佩荣以为此处“仁”即“人”,“其为人之本”当解为“做人的根基”;杨伯峻则以为这里的“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则这句话的解释就成了:孝顺父母与兄长,为“仁”的基础。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3。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3。>《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向善”要靠真诚,"择善"需要勇气与智慧,“至善”则须“死而后已”,所以孔子从不称赞同一时代的人为“仁”,对自己也不例外。(参看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3。)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3。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3-4。>按:此处傅佩荣的解释更好一点,“习”解释为印证练习更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的“习”,也当作“印证练习”解。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4。杨伯峻以为“使民以时”即是《孟子》中的“不违农时”,因此这一句他采用意译。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4。>按:傅佩荣则没有直接把“以时”界定在农闲时间,傅解更保险。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4-5。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5。“贤贤易色”指夫妻相处的原则,表示丈夫应重视妻子品德而轻忽其容貌。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6。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为人处世以忠信为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6-7。>傅佩荣以为“如”不当解释成比较,而因理解为“相似”。这种解释比杨伯峻的解释更好。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6。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6-7。子禽请教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靠着这样才得到的机会。老师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不相同的。”>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7-8。>按:傅佩荣以为“俭”是“自制”,杨伯峻以为“俭”是“节俭”,未知孰是?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7。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之后有什么行为表现。如果他能够三年不改变父亲为人处世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8。>按:孔子原文似乎没有说是对父亲“合理的部分”,故而傅佩荣的解释更好。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7-8。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大事小事都遵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为了求和谐而和谐,没有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9。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8。>杨伯峻以为“因”是依靠、凭借。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页9-10。>按:傅佩荣以为“因”与“恩”通用,杨伯峻以为“因”是依靠,此一句解释有争议。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9。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