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物态变化随堂测试题-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_第1页
32物态变化随堂测试题-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_第2页
32物态变化随堂测试题-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_第3页
32物态变化随堂测试题-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_第4页
32物态变化随堂测试题-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物态变化随堂测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盛放汤料的“纸锅”,用酒精炉给“纸锅”中的汤料加热时,“纸锅”不易被烧坏。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汤料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B.水汽化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锅”的着火点C.汤料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纸锅”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2.如图,乙容器内盛有水,甲容器盛有下表所列的一种液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乙容器内的水沸腾了.则甲容器内盛的液体是(

)A.液态氨B.酒精C.水D.煤油3.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接正确的是()A.水壶中的水沸腾——液化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升华C.冰箱冷冻室内壁上出现冰霜——凝固 D.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液化4.去年12月下旬的强降温使多地出现雾凇美景。形成雾凇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汽化5.英国两名勇敢的物理学家为了进行实验,走进面包房的烤箱里,请人把烤箱的温度逐渐升高,直到箱内干燥空气的温度升到时才停止,几小时后,两位勇敢的科学家平安无事的从烤箱中出来。科学家为什么能忍受高温,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不善于传热 B.人体附近空气温度为C.人体不断出汗,汗液汽化吸热,维持体温左右 D.为了防止人体水分流失应不断喝水6.小乐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餐饮店门口正在使用的一个液化石油气的钢瓶的下半部分外壁有一层白白的霜(如图所示)。这真的是霜吗?由于当时正是夏天小乐就感觉更加奇怪了。于是走到钢瓶旁,用手取下一些霜放在手心里,感到冰冰的,发现霜立即融化了。关于以上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乐把霜放在手心里,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制定探究计划B.为了探究霜的成因,可以采取将液化石油气停止使用一会,观察霜的变化C.液化石油气本身的温度很低,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钢瓶外壁上凝华D.霜在手心中很快就熔化,说明它没有熔点,属于非晶体7.如图所示,在一敞口玻璃瓶甲里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一水槽中,将另一只同样的敞口空玻璃瓶乙瓶口朝下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位置,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槽内水加热到沸腾时()A.槽内甲、乙瓶内水温都不能达到100℃B.甲、乙瓶中水都不沸腾C.甲瓶内水沸腾,乙瓶内水不沸腾D.甲瓶内水不沸腾,乙瓶内水沸腾8.民间有一种魔术表演叫“油锅捞铜钱”:表演者用手从滚烫的油锅中捞出铜钱而毫发无伤,其中的奥秘是油锅上面漂浮着一层油,下面是另外一种液体。选择该液体时,应具有的性质()A.熔点低 B.熔点高 C.沸点低 D.沸点高9.为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需要进行人工造雪。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凝固 B.凝华 C.汽化 D.液化10.某兴趣小组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在同一环境下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酒精加热,乙杯为隔水加热,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大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已处于一稳定值,关于此时小烧杯中水的说法正确的()A.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乙、丙中水沸腾B.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丙中水沸腾C.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乙、丙中水沸腾D.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丙中水沸腾11.下列实例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A.把新鲜的水果装入保鲜袋中 B.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C.教室拖地后将吊扇打开 D.用吹风机将使头发吹干12.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所属节气里出现的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冰雪消融 B.露珠晶莹C.霜挂枝头 D.千里冰封13.如图是冰熔化至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过程不需要吸热B.冰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冰的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大D.图中DE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14.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与科学知识对应正确的是()A.洒水降温——熔化吸热B.冰袋冷敷——升华吸热C.蒸汽熨烫——液化放热D.干冰保鲜——凝华放热15.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沸后继续用急上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沸后将火焰调小,但仍然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A.第一种方法既省燃料又省时间 B.第一种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C.第二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D.第二种方法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16.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观察图中情境可知,主要是用来探究蒸发快慢与()A.液体温度的关系 B.液体种类的关系C.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D.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17.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A.—定处于固体 B.—定处于液态C.可能处于固、液混合态 D.—定处于固、液混合态18.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中“操作一现象一结论”对应关系匹配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用干手器烘手手很快变干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B将黄豆和芝麻先后倒入最简反复摇晃总体积减小分子间有间隙小C铅笔笔尖朝下在篮球上由近及远移动笔尖先消失地球是球体D在与草履虫培养液相同距离处分别滴加肉汁和浓盐水草履虫会游向肉汁而远离浓盐水草履虫也会趋利避害A.A B.B C.C D.D19.水是一种比热容较大的物质,下列生产和生活中与水的这种特性没有关系的是()A.对秧田晚上灌水,白天放水B.炎热的夏天,在地面上洒水降温C.暖气管内装的是流动的热水D.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20.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是各节气中出现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属于吸热的是()A.立春时节冰雪消融 B.惊蛰时节朝雾弥漫C.寒露时节露水映霞 D.冬至时节寒霜遍野二、填空题21.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一些成语背后蕴含着科学原理。如“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他是通过(填“升高”或“降低”)水的温度的方式止沸的;“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柴薪,他是通过停止给水加热,让水不能继续的方式止沸的。22.如图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立即停止沸腾,如果马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观察到瓶内的水,这个现象说明。23.电冰箱是常见的家用电器,如图所示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冷凝剂(沸点为11.8℃)在蒸发器内汽化,蒸汽经空气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进入冷凝器中液化。(1)冷凝器内的冷凝剂液化会(选填“吸热”或“放热”)(2)冰箱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用久了易老化,气密性降低,外部空气进入室内,冷冻室的侧壁上就形成厚厚的霜。请解释这些霜的形成原因。。24.2018年12月9日,诸暨市西施国际马拉松比赛在一场大雪中拉开序幕。小张的外婆和她的朋友们参加了志愿者活动。为了更好的服务比赛,她们很早起床为马拉松选手准备了姜汤、雨披等;环卫工人还在赛道上撒了融雪剂,并打扫了所有赛道。这些引起了小张的思考:(1)撒融雪剂目的是为了让雪(填一种物态变化),说明融雪剂能(填降低或升高)雪的熔点。(2)姜汤里有生姜的味道,说明生姜细胞内(填一细胞结构)被破坏,导致液泡中的进入了红糖水中。25.温度表示物体的,今天的最高气温38℃,读作26.“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百姓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填“会”或“不会”)沸腾。27.夏天,当剥去冰棍的包装纸后,冰棍会出现冒“白气”的现象。(1)“白气”的成因是;(2)如图所示的(选填“甲”或“乙”)符合实际情况,理由是。28.如图所示为海波熔化的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海波属于(填“晶体”或“非晶体”),图中第10分钟时,物质处于态,熔点是。三、探究题29.为了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水和酒精,张明同学依据已学过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方案:依据水和酒精凝固点不同可将水和酒精分开,为此,他利用家中的电冰箱的冷冻室做了如下实验:他将配有不同比例的水和酒精的混合物放入冷冻室中,并用温度计监测混合液的温度,定时观察,他所测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酒精(毫升)水(毫升)观察现象12.525-8℃未发现凝固12.550-8℃未发现凝固12.575-8℃混合液开始凝固12.5375-6℃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出来12.5750-4℃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出来说明:所用冰箱的冷冻室的最低温度为-8℃。(1)在水中添加酒精对水的凝固点有何影响?,这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有什么应用?;(2)请你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进一步作出猜想:当时,混合液在什么温度开始凝固?。30.小明阅读到以下的材料: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煮不了,这是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为了验证沸点与气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实验一】: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的水,如图a,用温度计测得水将要沸腾到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格所示:时间/分2468101214温度/℃70788691102102102由此数据可知,(1)当时的烧瓶内气压(“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实验二】:烧瓶中的水沸腾(如图a所示)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b)。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水重新沸腾。(2)实验表明。(3)若利用图c装置来验证“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当瓶内水沸腾后,小明该如何操作。此操作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发生。31.某科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情况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1)你认为选用“电吹风”还是“小风扇”更好?请说明理由;(2)下列操作中最有利于控制滤纸大小相同的做法,并有效完成实验的方法是;A.取两张滤纸,分别剪下一个方块

B.同一张滤纸,不同位置剪下一个方块C.滤纸对折后,两层滤纸重叠剪下一个方块

D.选择两张滤纸,不做裁剪(3)根据以下实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实验条件滤纸变干的时间(s)实验结论有风16无风60四、解答题32.将一个装满干冰(温度远低于0℃的固态二氧化碳)的铁罐置于室温为25℃的桌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铁罐的外壁出现什么现象?打开铁罐盖子,可观察到什么现象?描述以上两个现象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产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33.科学创新小组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能将水温调控在48℃左右的自动控温杯,结构示意图如图甲,其夹层填充物为海波晶体(熔点为48℃)。小组同学为检测该自动控温杯控温功能,做了如下测试:①在杯中装满10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下降到48℃并稳定在此温度一段时间;②t2时,将杯内的水倒掉,迅速加入2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上升到48℃并保持。上述检测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图乙中ac段水温变化的原因。(提示:图乙中de段不必作答)3.2物态变化随堂测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BBBBBCA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DCDACDBA1.B【详解】纸锅中的水不断吸热,到达沸点100℃后,再继续吸热水会沸腾,但是温度保持100℃不变,虽然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很高,但是纸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低于纸片的着火点,因此不会燃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D【详解】试题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温度达到沸点,第二个是能继续吸热.乙中的水能沸腾,说明乙中水的温度达到了100℃,并且能继续从甲液体中吸热.则甲液体的沸点应高于100℃,若甲中也是水,则甲中液体沸腾时,温度也是100℃,与乙中水的温度相同,乙中水就无法从外界吸热,所以甲液体的沸点高于100℃.考点:沸腾的条件3.B【详解】A.水壶中的水沸腾,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B正确;C.冰箱冷冻室内壁上出现冰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D.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4.B【详解】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选B。5.B【详解】人站在高温烤箱中,此时人体在较高外界温度下主要通过蒸发散热.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水分蒸发加快,不断从身体上吸收热量,从而保证身体温度不至于过高;所以即使在上述条件下停留数小时,也只是失水较多体质减轻而已,并没有受到过度的伤害,故ACD正确,B错误。故选B。6.B【详解】A.小乐把霜放在手心里,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证据,故A错误;B.为了探究霜的成因,可以将液化石油气停止使用一会,观察霜的变化,如果霜熔化,说明使用过程中液化石油汽化时吸收热量,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钢瓶外壁上凝华形成的霜,故B正确;C.液化石油汽化时吸收热量,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钢瓶外壁上凝华,故C错误;D.霜在手心中很快就熔化,说明它熔点低,霜是小冰晶组成的,属于晶体,故D错误。故选B。7.B【详解】因为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所以槽中水沸腾时温度是100℃,并保持不变;甲瓶中水从槽内水中吸热,温度升高到100℃,这样甲瓶中的水温也能达到沸点,甲瓶中的水一旦与槽内的水温度相等,甲瓶中的水就无法吸热,所以不能沸腾;乙瓶中水温同样可达到100℃,但乙瓶上端封闭,瓶内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增大而增大,所以乙瓶中水的沸点高于100℃,这样乙瓶中水温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8.C【详解】表演者从沸腾的锅中取出铜钱而不被烫伤,这是因为下面液体的沸点比油的小得多。故选C。9.A【详解】由题意可知造雪机吸入的是水,喷出的是雾化的小滴,小液滴在遇冷后放热凝固就会形成“白雪”,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D【详解】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水的沸点为100℃,油的沸点200℃左右,大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已处于一稳定值,表明正处于沸腾状态,温度为沸点。而水的沸点为100℃,故甲杯隔酒精加热,小烧杯中水温最高为78℃,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乙杯为隔水加热,小烧杯中水温最高为100℃,与大烧杯中温度相同,达到沸点,不能吸热,也不能沸腾,丙杯为隔油加热,小烧杯中水温最高为100℃,达到沸点且能继续吸热,可以沸腾,故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丙中水沸腾,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11.A【详解】A.把新鲜的水果装入保鲜袋中,既减慢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又减小了蒸发面积,减慢了蒸发,故A符合题意;B.将衣服晾在向阳处,升高了温度,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C.教室拖地后将吊扇打开,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D.用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升高了温度,同时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B【详解】A.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露珠晶莹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千里冰封,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D【详解】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需要吸热。如果停止加热,沸腾也马上停止,故A错误;B.图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该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错误;C.由于冰和水的质量相同,又是同一个酒精灯加热,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大,故C错误;D.据图可知,DE段是与时间轴平行的,温度是100℃,且保持不变,所以为水沸腾过程,故D正确。故选D。14.C【详解】A.洒水降温是利用水蒸发吸收热量,故A错误;B.冰袋冷敷是利用冰熔化吸收热量,故B错误;C.蒸汽熨烫是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熨烫使衣物平整,故C正确;

D.干冰保鲜是利用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故D错误。故选C。15.D【详解】根据水沸腾的特点,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当水沸腾后,只要保持沸腾状态,大火或小火加热温度相同,但小火更节省燃料,煮熟所用的时间相近,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6.A【详解】由图可知,两条湿裤子的晾晒方式相同,即液体表面积相同,周围空气流速也相同,但一条在树荫下,温度较低,另一条在阳光下,温度较高,因此,该同学探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故选A。17.C【详解】根据题意得: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在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这种晶体的熔点为55℃,所以55℃的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结束),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所以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8.D【详解】A、热风干手器通过吹热风让手很快变干,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有关,错误;B、将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减小是因为物质之间存在间隙,而不是分子间有间隙,黄豆和芝麻不是分子,错误;C、铅笔笔尖朝下在篮球上由近及远移动,笔尖先消失,以此类推证明地球是球体不科学,该实验只能说明篮球是曲面,不能直接类比地球,错误;D、在与草履虫培养液相同距离处分别滴加肉汁和浓盐水,草履虫会游向肉汁而远离浓盐水,说明草履虫能趋利避害,正确。故选D。19.B【详解】A.早春的晚上在秧田里灌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和其它液体相比水放出的热量多,能起到保温作用,不会产生冻害;白天将水放掉,由于泥土的比热容小,在太阳光照射下,使秧田的温度升高较多,能保证秧苗生长所需的温度,故A不符合题意;B.炎热的夏天,往地面上洒水,水蒸发会从周围吸热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与水的比热容无关,故B符合题意;C.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来供暖,故C不符合题意;D.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0.A【详解】A.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B.朝雾弥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C.露水映霞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露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D.寒霜遍野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1.降低吸热【详解】[1]“扬汤止沸”的道理是: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且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相对应空气是流动的)从而加快了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温度降低,低于沸点,液体不能沸腾,起到止沸的效果。[2]“釜底抽薪”道理是: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水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22.重新沸腾气压减小,水的沸点将降低【详解】[1][2]移去酒精灯,水立即停止沸腾。用注射器向外抽气,则烧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随之降低,因此水又重新开始沸腾;这个现象说明:水面气压减小,水的沸点将降低。23.(1)放热(2)见解析【详解】(1)在冷凝器中,蒸气状的制冷剂发生液化现象变成液体,并放出热量。(2)如果冰箱密封不严,外界空气进入冰箱内部,由于外界空气温度高于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所以空气中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箱内壁会凝华为霜。24.熔化降低细胞膜细胞液【详解】(1)[1][2]撒融雪剂目的是为了让雪融化;融雪剂与雪混合,降低了雪的熔点,可加快雪的熔化。(2)[3]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姜汤里有生姜的味道,说明生姜细胞内细胞膜被破坏,导致生姜细胞内液泡中的细胞液进入了红糖水中。25.冷热程度三十八摄氏度【详解】[1][2]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的气温是38℃,读作三十八摄氏度。26.液化不会【详解】[1]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液滴,形成“白气”。[2]沸腾需要的条件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同时还要继续吸热。由于将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大煲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所以,里面的水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27.见详解乙见详解【详解】(1)[1]“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2)[2][3]由于白气是由小水珠组成的,棒冰周围的空气遇冷密度变大,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随冷空气一起下降,故如图所示的乙符合实际情况。28.晶体固液共存【详解】[1][2][3]由图知,海波从第6到第12分钟温度保持约不变,其熔点为;在第8min时,在熔化过程中,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海波属于晶体。29.在水中添加酒精,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寒冷地区汽车循环水中加少量酒精可以防止循环水在低温下结冰2℃【详解】(1)[1]通常情况下水的凝固点是0℃,从表格的最后一列不难看出,在水中添加酒精后,凝固点低于0℃,所以添加酒精后会导致水的凝固点降低。[2]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寒冷地区汽车循环水中加少量酒精可以防止循环水在低温下结冰。(2)[3]由表中数据知,当越小,混合液开始凝固的温度越高,且从开始,比值为上次的,则混合液开始凝固的温度比上次开始凝固的温度提高2℃,因时开始凝固的温度为6℃,故当时,混合液2℃开始凝固。30.大于见解析向内推注射器活塞见解析【详解】(1)[1]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大小有关,在标准大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