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基础+提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基础+提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基础+提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基础+提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基础+提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基础+提升练习题

01基础梳理与整合

一、字词句梳理与整合

《古代诗歌四首》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水印澹澹()②山岛竦峙()

③幸甚至哉()④松花落尽子规啼()

⑤次北固山下()⑥客除青山外()

⑦枯藤老树冒牙3()

(2)一词多义。

[以观沧海()

以,

可以为师矣()

(3)词类活用。

①卷临碣石:名词作状语,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名词作动词,

2.重点句子。

(1)默写句子。

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o

②,风正一帆悬。

③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④夕阳西下,o

⑤《观沧海》一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

⑥《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⑦《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⑧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使本来无知无

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⑨《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1页共27页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课文理解。

(1)《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中的“涌”字描绘出怎样的情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

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阅读诗歌,按要求回答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的前两句中“”和“”两样景物既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又烘托出一种哀

伤愁侧的气氛。

(2)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第2页共27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下面诗句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C.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D.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妙处。

《〈世说新语〉二则》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撒盐空中萃可秋()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相奉而去()

(2)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

(3)古今异义。

①与儿玄讲论文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儿女讲论X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若柳絮国风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公大笑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陈太丘与友朋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太丘舍寺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⑦相参而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元方入门不顾

第3页共27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一未若柳絮因风起()

①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去后乃至()

②至•

多助之至()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下车引之()

③引《-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特殊句式。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③去后乃至。()

3.课文理解。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怎样的人?

4.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

第4页共27页

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公欣然日欣然接受

B.陈太丘与友朗行不期而遇

C.下车引之抛砖引玉

D.俄而雪骤暴风骤雨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俄阿雪骤

④撒盐空中差可飒

(3)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理解,有问题的一项是()

[甲]友人惭,下车引之。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理解:客人由“怒”转“惭”,并且下车来拉元方以示歉意,说明客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儿子和女儿们谈诗论文。

理解:“内集”“讲论文义”等词营造了一种温馨美好而又文雅的家庭气氛。

[丙]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理解:把“白雪纷纷”比作“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富有诗意和美感。

《〈论语〉十二章》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限()②与朋友交而不停乎()

③不连筌()④人不季其忧()

⑤必有我师学()⑥逝者如斯夫()

⑦匹夫不可夺志也()⑧博学而笃志()

(2)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

(3)古今异义。

①有期自远方来

第5页共27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亦多■于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可"为师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日二省吾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而不思则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思而不学则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饭疏食,饮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学w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一学而时习之()

①而《为人谋w不忠乎()②之一知书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则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温故而知新()_/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知(■④为《'

除口之者不如好之者()〔可以为师矣()

[七十而从心所欲()[仁在其中矣()

⑤从{,

[择其善者而丛之()⑥其L[甚不善,者而改之()

(5)词类活用。

①学而町习之:名词作状语,一

②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

③吾耳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

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

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⑥供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6页共27页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特殊句式。

①贤哉,回也!()

②可以为师矣。()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基础小练。

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论语》十二章节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町习之,不亦说乎元方号年七岁

B.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公大笑不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儿女讲论文义

(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3)在第⑦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请你阅读下

面的链接材料,分析华歆、王朗的行为,并说说你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哪些启示。

第7页共27页

链接材料华歆®、王朗②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日:“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

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日:”本④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华歆:字子鱼,三国魏平原郡高唐县人。②王朗:本名严,字景兴。三国魏东海郡郑县人。③难(n

dn);用作动词,拒绝。④本:原来,先前。⑤疑:迟疑、犹豫不决。

《诫子书》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遨子节()②静以修身()

③,以养德()④非淡怛无以明志()

⑤举慢则不能励精()⑥险舞则不能检性()

⑦年与时歌()⑧学成枯落()

(2)古今异义。

①非宇静无以致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隐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产争以修身()排淡泊无以明赤()

①以i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志[非有无以成学()

(夫学须静也()

③学1,

【非志无以成学()

(4)词类活用。

①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

②非宁静无以致展:形容词作名词,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8页共27页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o

(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

(3)本文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o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4.阅读《诫子书》,回答下列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陇躁则不能检性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9页共27页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狼》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两狼之并驱如敢()②屠大春()

③顾野有麦场()④声藏成丘()

⑤期里相向()⑥目似眠()

⑦屠拳起()⑧狼亦事矣()

(2)通假字。

止有剩骨(同:

(3)古今异义。

缴行甚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意暇甚()

①意<'

[兽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一犬坐于前()

②前《,

[狼不敢煎()

[恐前后受其敌()

③敌<'

[盖以诱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以《,

[盖"诱敌()

第10页共27页

(5)词类活用。

①一狼知其中:名词作动词,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

③其一点坐于前:名词作状语,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乃悟前狼假寐。

(3)特殊句式。

①投以骨。()

②场主积薪其中。()

3.课文理解。

(1)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第11页共27页

(2)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

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禽兽多变诈几何哉/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

B.呵顷刻两毙/温故也知新(《论语》)

C.狼不敢朝/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D.少时,一狼径去/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通过学习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寓言四则》

第12页共27页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拳级()

②及其家穿井()③国人道之()

④求闻之若此()⑤若屈伸呼吸()

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拿何忧崩坠乎()

⑧尸便坠()

(2)通假字。

①身亡所寄(同,)

②其人舍然大喜(同,)

(3)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国人道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充塞四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因往鹿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宋本丁氏()

'及基家穿井()

国人道之()②其《某人日(

①之〈"

得一人之使()

、奈何忧基坏(

、求闻之若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③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词类活用。

呼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第13页共27页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③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④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⑤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特殊句式。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③奈地坏何?()

④常一人居外。O

3.课文理解。

(1)请写出两则寓言的寓意。

《杞人忧天》: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2)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第14页共27页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

坠乎?”

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得一人之便只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B.有闻而俅之者传不习乎

C.不若无闻也未看柳絮因风起

D.其人畲然大喜太丘舍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其家穿井。

②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B.《穿井得一人》中,全国的人都在讲“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可见人们都乐于传播奇闻。

C.《杞人忧天》通过写杞人无端忧天,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D.《杞人忧天》中“晓之者”的解释并没有科学道理,但他劝解别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二、古诗文名句积累

1.直接默写。

(1)树木丛生,O

(2)秋风萧瑟,o

(3)乡书何处达?o

(4)夕阳西下,o

(5),山入潼关不解平。

(6)峨眉山月半轮秋,。

第15页共27页

(7)正是江南好风景,。

(8),应傍战场开。

(9)杨花落尽子规啼,o

(10)回乐烽前沙似雪,O

(11),我言秋日胜春朝o

(12)何当共剪西窗烛,o

(13),铁马冰河入梦来。

2.理解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侧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

真理的诗句是:,。

(4)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孤零的感慨的诗句

:,。

(5)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寄托自己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

望的诗句是:,。

(6)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之情的诗句是:

(7)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接赞美秋景胜过春光的诗句是:

(8)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9)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书写了诗人梦境

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

(10)《潼关》中谭嗣同以大气浩然之笔抒发冲决一切人生羁绊的豪迈情怀的诗句是:

(11)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漂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中“,”的美景。

3.文言文名句默写。

(1),不亦说乎?

(2),不亦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第16页共27页

(4)子日:“,可以为师矣。”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贤哉,回也!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8)子日:“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

(9)三军可夺帅也,o

(10),,仁在其中矣。

(11)《〈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表示在生活中,我们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

(12)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一

,?

(14)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15)《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02知能巩固与提升

一、选择题。

1.请选出下列加点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

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博学而筝志

2.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期而不愠;温故而赳新

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多者

C.温故通知新;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第17页共27页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狗蹲坐在前面)

B.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C.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往前走,和屠户互相瞪着眼看)

6.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又有一个为他的担忧而担忧的人。

B.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得到一个人使唤,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C.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D.奈地坏何?

译文:对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罕》

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7.请写出由第四则语录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o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18页共27页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D.孔子认为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做好学问和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

01基础梳理与整合

一、字词句梳理与整合

《古代诗歌四首》

1.(1)①多么②耸立③达到极点④柳絮⑤停宿⑥旅人前行的路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2)

用来凭借(3)①面向东方,向东②取道,经过

2.(1)①东临碣石山岛竦峙②潮平两岸阔③小桥流水人家④断肠人在天涯⑤日月之行若出

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⑧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1)描绘出洪波巨澜汹涌起伏的沧海之景,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壮美。

(2)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

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

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3)①这两句诗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这两句诗透露出诗人乐观、

积极向上的感情。③“生”“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有情趣。

4.【答案】(1)杨花子规

(2)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使之同样具有人的感情,让明月成为传递友情的使者,这

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

的牵挂、关心、思念和同情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杨花落尽、

第19页共27页

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从“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可知“杨

花“子规”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于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

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本诗明月抒情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

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通过一个“寄”字把明月

人格化,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人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

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

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诗人借明月表达对朋友远离的同情与悲伤、牵挂与

关心之情。

【答案】(3)A

(4)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用“生”“入”把“日”与“春”赋予了人的情态,海日驱尽黑暗,江春

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本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

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A.诗句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写的是思乡之情;B.诗句表达李白的豪情壮

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C.诗句写杜甫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

年鼎盛的眷怀,追忆友情;D.诗句写岑参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写的是对国事和战乱

的关切之情;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思想情感、表达哲理等角度作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

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从修辞运用来看,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

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从表达的哲理来看,在描写

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

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从思想情感来看,表现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

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世说新语》二则

1.(1)①大体。相比②趁、乘③舍弃

(2)不否

(3)①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指儿子和女儿②文章的义理文章的意思③趁、

乘因为④对人的尊称常指雄性的⑤约定日期,期限

⑥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⑦舍弃委屈,委托⑧回头看照顾

(4)①如,及你②到达极点③拉,牵拉拿起

2.(1)①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友人)才来。②友人感到惭愧,

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第20页共27页

(2)①宾语前置句②判断句③省略句

3.(1)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2)元方:聪敏、善辩、直率、懂礼识义。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4.【答案】(1)C

(2)①离开;②回头看;③不久,一会儿;④相比。

(3)乙

【解析】(1)A.……的样子\……的样子;B.约定'约定;C.牵、拉\招引、引来;D.急、急;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

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太丘舍弃友人独自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得进门去了。顾,

回头看。③句意:一会儿雪下紧了。俄而,不久,一会儿。④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

比。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乙.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本项“儿子和女儿们”翻译

有误。故选乙。

《〈论语〉十二章》

1.(1)①生气,恼怒②诚信③越过。法度④能忍受⑤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⑥代词,这,指河水

⑦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⑧坚定

(2)①说悦愉快②有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①志同道合的人有交情的人②指有才德的人人格高尚的人③两个词,可以,凭表示可能,

许可④泛指多次实指,数词三⑤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蒙蔽;没有⑥疑惑危

险;几乎⑦冷水冷水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