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1页
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2页
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3页
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4页
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古诗词赏析

【课内古诗词赏析】

(2023•天津市河北区期末)(一)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这首诗赏析木格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的“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了诗人的悲

苦、感伤。

B.“欲渡”两句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仕途的艰难,寓含无限悲慨,写出诗人内心的迷惘惆怅。

C.“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表现出诗人想要像姜尚、伊尹那样可以渴望过上闲适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诗人的感情不断变化,最末两句表明诗人重新鼓起了勇气,坚定了信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C.有误,“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

故,表现诗人渴望重新得到重用而不是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故选C。

【点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

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

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23•河北省保定市雄县期末)(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题目中的“乐天”指的是诗人,“乐天”是他的o

2.诗人往往借助特有的意象来反映自己的主观情感。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中,刘

禹锡分别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其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白居易字

2.沉舟、千帆、病树、万木。诗人用“沉舟”“病树”表达对身世坎坷的感慨和难平的心:用“千帆”竞

发、“万木”争春表达刚健昂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1.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要在掌握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解答,“乐天”指白居易,“乐

天”是他的字。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但“千帆过”“万木春”可以看出诗人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

出豁达的襟怀。

(2023•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期末)(三)古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愿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阕写作者在“天上”“人间”徘徊的矛盾,下阕写词人对月思人,怀

念手足兄弟,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

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

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也代“月”,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美好祝愿,

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下片写对月怀人,表达的感情是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故选A。

(2023•广东省广州市期末)(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诗句“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你的足迹,人迹不在,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

2.表达了作者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之情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

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是围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

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

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

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由此我们可以提取出几种景物进行描述。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

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

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尾联写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

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

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

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

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

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

哀惋的叹喟。

(2022•广东广州越秀区期末)(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I。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山雨欲来风满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尾联的“当年事”是指什么事?说说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周围的群山雨意渐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狂风呼啸。描绘了雨势迫在眉睫的萧条、紧张的画面。

2.指秦汉灭亡的往事。表达了作者感古伤今的悲凉之情/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楼头风狂,预示着山雨将至。根据诗句意思生动具体地描写出“浓云涌动、

山雨将至”画面即可。

示例:蓦然间凉风突起,咸阳城东楼顿时笼罩在凄厉的狂风之中,一场大雨即将从远处的山间奔袭而来。

这是对即将风云变幻、风雨交加的自然景物变化的紧张形势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暮途穷、危机四伏的

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

2.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其中寄寓的作者情感。

咸阳旧城在长安西北,秦、汉两朝均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王朝都城长安。咸阳

旧城与长安隔水相望,诗人登上咸阳城楼,写下了这首吊古伤怀之作。再结合“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

来渭水流”句意“当年事就不要问了,秦朝和汉朝早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可知,“当年事”指“前朝

秦汉的兴亡之事”。

根据“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可知,这一联实写登楼时环境的变化,云起,日落,山雨,山

风,又象征是在表露诗人对风雨飘摇的社会或政治局势;“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一联写

昔日富丽堂皇的两朝故都,如今已杂草丛生,树叶飘零,成了鸟儿的栖息地,成了蝉儿繁衍生息、尽情鸣

叫的乐园。面对这世事沧桑变换,朝代兴衰更替,诗人感古伤今,倍感伤怀;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

沉历史的教训,加之尾联一个“流”字,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气息奄奄、颓势难救的衰败形势的痛惜和对

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概。

(202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期末)(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诗是什么描写,简要分析在诗中的作用?

2.初中三年,同学们即将毕业,大家纷纷在给老师的寄语一栏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句诗,请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这样的引用是否合理。

【答案】

1.“无力的东风”“凋残的百花”两个典型意象,属于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令是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

别时凄楚的气氛。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烘托离别之人的痛苦和伤感。

2.此句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现在人们用这两句诗赞扬教师无

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合理。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诗中“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

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

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

既是自然环境描写,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离别之痛,相思之苦。物我交融,心灵与

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

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表现了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现在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

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所以这样的引用合理。

(2023•新疆吐鲁番市期末)(七)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想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

怀。

B.这首词上阕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答案】B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有误,衡阳雁去无留意: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暗示了这里环境的恶

劣。“四面边声连角起",这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干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中的“孤城闭”二字写出了戒备森严、战事紧张的状况,故上阕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

等意象描绘出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而不是“清朗、秀的边塞风光”。故选B。

(2023•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期末)(A)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

1.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首句的“狂”字,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答案】

L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力,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进一步写词

人“少年狂”的胸怀,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的把握。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体现了为国效力,并委

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及风格的把握。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一个“狂”

字贯穿全篇。另外分析风格。首先,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这首词抒发

了词人虽然被贬谪。

(2023•山东省荷泽市巨野县期末)(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概括这首词所写内容。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上阕追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阕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2.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从诗中出现的意象和动作来分析描写内容。这首词上阕追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

生活,下阕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遂的抑郁、愤

慨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作答本题,一定要反复诵读全词,找到关键语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

霹雳弦惊”是写梦境,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可

怜白发生”一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虽无前人沙场征战

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难酬的悲愤。

(2023•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一模)(十)阅读,回答问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

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从写法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一句的妙处。

2.本词末尾借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有何用意?

【答案】

1.本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或反衬),写出了作者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2.借此抒发作者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悲伤。

【解析】

L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

词句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

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表现了词人匡扶天下,救

民于水火的豪情壮志。或者从对比的写作方法或对偶的修辞来赏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解答此题,要先理解诗句意思。“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意思是“在这莽

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本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

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02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期末)(十一)古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L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词人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忆旧,下片感怀。

B.上片的“忆昔”和下片的“三更”很好地呼应了词题“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C.下片的“新晴”与上片的“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之境联系起来,再现作者今昔不

同的精神状况。

D.本词运用象征的手法,“今”与“昔”,“豪英”与“此身”,“吹笛”与“渔唱”呈现出词意跌宕、

词境多变的特色。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语:“'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造语妙绝,清婉奇丽”。请结合词

句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你是否同意该说法?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

1.D

2.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反映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3.同意。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

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词。

D.有误,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韵味深远绵长。并非是“象征”。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意思是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杏

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

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

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借景抒情,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3.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诗歌下阕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

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这两

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

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闲登小阁看新晴”,这句是说:我

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古今多少

事,渔唱起三更”,词的末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

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的大事己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

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古今多少

事”五字中,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分析即

可。

(2023•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一模)(十二)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温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有四处提及“雪”:A、饯别之时的雪景,临别之时的雪景、B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

LA.送别之前的雪景B.送别之后的雪景

2.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新奇,联想丰富,

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全诗四处提及“雪”,分别是送别之前的雪景,饯别之时的雪景,临别时

刻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写作方法、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几方面去分析。“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

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雪比作春花,新颖地写出了下雪的美丽情景,

表现了作者惊讶激动之情,以苦为乐的豪迈乐观精神。“忽”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

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2022•山东淄博张店区期末)(十三)阅读下面一首散曲,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

姓苦;亡,百姓苦!

A.“聚”字化静为动,赋予静态山峰以动感;“怒”字运用拟人,生动表现黄河的奔腾之势。“山河表

里”四个字暗示了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

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两句话暗示了只有改朝换代,老百姓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

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答案】C

【解析】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思是“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

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

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是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该选项赏析有误;故选C。

【课外古诗词阅读】

(2023•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联考期末)(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①。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②.

【注】①嘶:马叫。②珪(gui):古代用作凭信的玉,上圆(或尖头形)下方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

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如果学生回答衬托,行“三十里”后

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得满分)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分析时要扣住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

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第三联“树色遥,泉

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这些都写出诗人出发之早。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

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1)看题目:题目中经常会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2)看主体:①古人所用意

象基本带有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寄托;②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字,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

(3)看背景:诗歌鉴赏题中,有时会有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释,一定要仔细分析,知人论诗、

知事论诗。

(2023•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期末)(二)古诗文阅读。

金陵驿©二首(其一)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此诗是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由广州押往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此

处代指南宋王朝。③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据说蜀王国亡身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名为杜鹃。

1.对诗歌赏析不无琥的一项是()

A.“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道出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不幸:朝廷沦亡,个人漂泊。

B.“元无异”“半已非”形象地写出山河依旧,百姓却已多沦为异国统治的臣民的现状。

C.颈联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诗人由满地芦花白联想到自己的白发,主要想表达时光易老、青春不在的沉痛感伤。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抒写诗人对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的沉痛和感伤,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

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D.有误,“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

飘离苦、青春不在的沉痛感伤”。故选D。

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草合离宫转夕晖?”“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

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久久沉思之“静”,引发出

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山河风景元无异。”山河依旧,城郭面

目全非。“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

“满地芦花和我老?”“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

不尽的国破恨、飘离苦,化作啼鹃带血归,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据此

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国

亡无归,从此以后南归无望!

(2023•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期末)(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选自《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

【注】①郑思肖:南宋爱国诗人,画家。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为思肖,因为“肖”是宋朝国姓“超(赵)”

的组成部分。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菊花挺立风霜,不与百花争妍斗艳,这是菊花的特性。

B.第二句写菊花独放光华,但“独”“穷”也写出了菊花的不良处境。

C.第三句中“抱”既写菊花花瓣弯曲合抱的特点,又写菊花珍惜自己的芳香。

D.整首诗句句紧扣菊的自然物性,又处处关联,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2.郑思肖和陶渊明对“菊”的情感表达有何异同?结合诗句具体作答。

【答案】

1.C

2.这首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守高尚情操、宁死不向元朝投降的民族气节及斗争精神,开头两句写菊

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独立疏篱怡然自得,表现了请人的清高自守;后两句写菊花宁愿桔死在枝头,也决

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表达了请人坚守高尚情操、宁死不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陶渊明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

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有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

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

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写菊花珍惜自己的芳香”理解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比较理解。陶渊明是一位隐士,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也是花中的隐士。周墩颐在《爱莲说》中写“菊,花之隐逸者也”,想那时,陶渊明隐居的地方一定很孤

寂,一般娇艳名贵的花也不会在那生生长,只有菊花与他为伴。正因为这些,陶渊明对菊花有着特殊的好

感,因此也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惬意。菊花不以娇艳的姿色取媚于时,而是以素雅

坚贞的品性见美于人。陶渊明被戴上“隐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称为“花之隐逸者菊花的品性”,已

经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称,“陶菊”象征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

岸骨气。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

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

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

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译文】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更不

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2023•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期末)(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支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②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①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②明:(政治)清明。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颂的一项是()

A.“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写孤桐茂盛高耸,对应诗人人格上的高大挺拔和自信,表明诗人对变法

新政充满信心。

B.颔联写孤桐一心向上,绝不屈服,扎根大地,坚定谦虚,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议论。

C.“岁老根弥壮”,孤桐虽年岁长久,但是根须更加强壮。暗示诗人年老愈坚。

D.“愿斫五弦琴”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

2.诗人借孤桐来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诗人借孤桐枝繁叶茂、干直入云、凌霄不屈、扎根深入的特点表达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愈老弥

坚的人生态度。尾联借五弦琴的典故表达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有误,“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意思是: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

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联系注释可知,尾联运用典故,写诗人想像帝舜一样了解民生疾苦,自己愿被砍

伐制作成五弦琴,写自己愿解除民生疾苦而献身。“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

表述有误。故选D。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情感。前六句表现孤桐的特点:深深扎根于大地,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

高耸入云;岁月越久,树越壮实;烈日越骄,叶越浓密,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追求:为人要正直虚心,努力

向上;脚踏实地,坚定信念;万难不屈;“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通过用典,表达自己要像舜一样

解万民之愁苦,愿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

【译文】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岩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

大地的缘故。年岁越老根越壮实,阳光越强,枝叶越显得茂盛葱郁。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想

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2023•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期末)(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唐代诗人,提倡质朴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横

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

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按走访顺序,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

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

C.诗人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

D.“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睛,能翻晒谷子的喜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答案】

1.C

2.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用“泉声”“鸡鸣”衬托出山村自然环

境的清幽和生活环境的宁静。表达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C.有误,“亲自参加”错误,而是参观农家人劳动。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看似

无理。“泉声”的“声”字,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但安排在这句诗

中。茅檐陋舍;日午鸡鸣,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

【译文】

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来到农家门前,鸡在咯咯鸣叫;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不要嗔怪被烟薰

了,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

(2023•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期末)(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父.渔父醉

苏轼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1.作者用“蓑衣舞”三字描绘渔父醉态,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同是写“醉”,苏轼的“渔父醉”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太守醉”,二者所表现的情怀志趣有何

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蓑衣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逼真传神,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相同点:二者的“醉”都表现了一种旷达的情怀;

不同点:欧阳修的醉,在秀丽的风景,在与民同乐的情怀;渔父的醉是随缘放旷、达观乐天。

【解析】

L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蓑衣舞”意思是:(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写了渔父狂

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

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本题考查主旨把握。这首词写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

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

观胸怀。《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

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

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译文】

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

意漂流。酒醒以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2023•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期末)(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咒清镜览衰颜。

隔牖②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③舍,脩然©尚闭关。

[注]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牖y6u:窗户。③袁安:东汉大臣,

袁安还没有做官时,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

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这里用于指胡居士。④脩xido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写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

D.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2.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是写雪景的名句,历来评价很高,任选一联赏析其表达技巧?

【答案】

1.D

2.颔联:“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隔窗听见竹子发出的声响,实则是夜来大雪纷纷,

簌簌作响,未直接从视觉的角度写雪。

颈联:“洒空”“积素”动静结合,分别描写了雪花的动态和静态,又写出雪下得很厚。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有误,尾联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跟袁安没有关系。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表达技巧。①颔联“隔牖风惊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写他夜里隔着窗子

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风

听竹”有声,境界空阔,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②颈联“洒空深巷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描

绘雪花纷纷扬扬;“积素”二字写静。这样动静结合的手法、厚的特点。

【译文】

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

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

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

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2023•辽宁省丹东市一模)(A)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乌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A.诗的首联交代诗人居住地的环境。“清”字,既点明景色的清丽,也透露出作者轻松爽快的心情。

B.颔联是写景名句,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天的善良体贴,让人觉得亲切可爱。

C.颈联由远及近,由室外引向室内,以诗人生活环境的温馨,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D.此诗没有出现诗人宦游客居时的自伤身世的哀叹,而是满怀着轻松和愉快的感情,来吟咏初夏雨后晚晴

的风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B.有误,颔联是写景名句,诗人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不是比喻。故选B。

(2023•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一模)(九)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①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②不得知。

【注】①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②幽人,高洁的隐士。

1.试赏析“小朵娇红窈窕姿”中的“娇”字。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案】

1.“娇”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

德,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解析】

L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小朵娇红窈窕姿”的意思是窈窕的树枝上娇红的小花朵。一个“娇”字,用词生

动,写出了秋海棠的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

2.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意思是花朵清香飘散空中,不是高洁清幽

之人是不能够闻到的。这里的“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清幽高洁的人。这两句借赞美海

棠,表现表现自己高洁品质,淡泊情怀。

【译文】

窈窕的树枝上娇红的小花朵,在秋季里独自迟迟绽放。花朵清香飘散空中,不是高洁清幽之人是不能够闻

到的。

(2023•山东省潍坊市新纪元学校滨海校区一模)(十)古诗文阅读。

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李群玉0

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

朗吟②无泳酒②,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

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

【注】①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洲(今湖南澧县)人,极有诗才。②朗吟:高声吟诵。③泳酒:美酒。

1.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氐理的一项是()

A.本诗以景衬情,首联以乐景衬哀情,颈联以哀景衬哀情,反衬正衬相结合,彰显艺术魅力。

B.首联“出”“射”二字动感十足,形象地描绘出中秋夜月光的皎洁,诗人的视角在远近高低之间切换。

C.颈联借“鱼龙寂”暗示天气的寒冷,加上明月高悬,营造出凄冷清幽的氛围。

D.尾联运用侧面描写,间接塑造出一个身在异乡的孤独游子形象。

2.该诗尾联中的“饯”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l.D

2.“饯”原指设酒食为人送行,这里引申为“送行”。诗人独在异乡,在中秋佳节面对皎洁的月光,面对

凄清冷幽的深秋之景,只能用高声吟诵诗篇的方式送走心中的忧愁。一方面表现诗人独处他乡的孤独,另

一方面表达诗人的豁达之意。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分析尾联,“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写诗人身处异乡,看着外面凄寒的景

象,越喝酒越惆怅,一个“愁”字直接塑造了一个中秋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借酒浇愁的孤独悲苦游子形象,

故E项“侧面描写,间接塑造出.....”理解不正确。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词。解答此题,首先解释“饯”的本义为“饯行”,其次解释它在句子中的意思,

这里理解为“为送行”,然后回归原诗“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这里写的是诗人身处异乡,

面对凄清的夜景,在中秋节饮酒,为孤独悲伤的情绪送行。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悲凉和豁达的心胸。

【译文】

站在湖边南楼的诗人看着中秋明月,月光朗照下的翻滚波浪如白银,湖光向上映射着高楼。高声吟诗,遗

憾没有美酒相佐,如此明净爽朗的中秋夜,本应与家人朋友团聚赏月抒怀,却独在他乡唯有吟诗酬答。身

处异乡,面对凄清的夜景,在中秋节饮酒,为孤独悲伤的情绪送行。

(2023•山东省枣庄市一模)(十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夕次印于胎县

[唐]韦应物

落帆遮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次:止宿、停留,此指泊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停泊靠岸,诗人独自客居孤驿,尽显孤寂。

B.颔联承接首联,写泊岸停宿之后所见之景,烘托诗人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C.颈联描写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眼见人回家鸟回巢,诗人孤独的心得以安慰。

D.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处处点“夕”。处处写夜,写出相思客愁之深。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的画面。

3.从全诗看,作者“未眠”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C

2.狂风骤起江上波涛汹涌,太阳沉落大地一派昏暗。山城暗淡人们都回家了,月照芦洲苍苍茫茫,悲鸣的

飞雁也落下栖息。

3.作者漂泊异乡;景色凄凉(触景生情);孤独寂寞;夜忆秦关。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C.有误,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的意思“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

色苍黑”来描绘,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作者“未眠”的原因需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体

现的是诗人漂泊异乡;“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沈夕”景色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也内心凄凉;“人归山郭

暗,雁下芦洲白”用反衬(对比或者衬托)手法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表

现出夜忆秦关(指长安,表现思乡之情),以致难眠,听到了深夜的钟声。

【译文】

降落白帆,逗留河边小镇。停下行船,面对孤独客栈。浩浩晚风,吹起一河碧波;彤彤夕阳,沉于冥冥溪

边。行人已归,城郭渐暗,平沙落雁,芦花点点,月夜独忆家乡,听钟未能成眠。

(2023•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一模)(十二)阅读下列诗歌,回答以下各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