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下册统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下册统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下册统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下册统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下册统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大二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

语文统练三

本试卷共15页,14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纸,不收试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们将使用共同的文化符号、遵循一致的思维和习惯、秉承共同的文

化价值、追求统一的文化理想等作为认同的依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对个体乃至民族国家都有重大的意义。个体通过相同的日常行为

和价值理念融入群体来寻求同类的认可,并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国家民族而言,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

化符号、共同的文化心理归属和文化情感体验是凝聚和延续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纽带,它使共同体内的归

属感由“我”扩展到“我们”,并形成国家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念。

从主观上来看,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心理学上讲,培育价值观念需要经

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因此,个体认可某一社会规范的价值需要经过如下步骤:一是对该社会规范

有一定了解,并经过审慎考虑;二是对该社会规范有一定满意度,从情感上表示赞同;三是在思想上愿意

受该社会规范指导,并从行动上在自身生活中反复践行。因此,认同是个体在认知、情感上主动接受他人

的影响,在态度和行动上主动与他人相一致的过程。个体的文化认同除了在所处文化群体中有良好的自我

认同外,更表现为对整个社会文化所展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共

同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因此,在培育和强化个体的文化认同过程中,既要遵从个体

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又要从个体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入手来催化这一心理反应,使优秀传统文化能

在认同的基础上找到传承发展的最佳路径。

因此,文化认同的核心在于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为此必须重视理论认知和

行为认同的巨大差距,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整合到文化建设中去,贯穿于当代青年的日常学习

生活之中,融汇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之中,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现从知到行的

转化。

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优化文化环境。通过打造传统文化走廊,陈列历代名人名

家雕塑,开展经典阅读、国学竞赛、专家讲座、书画民乐等活动,以及用好用活图书馆、博物馆、群艺

馆、美术馆、文化遗址等文化场所,形成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二是构建互动式媒

体矩阵。在利用好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利用官网、微

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发其特有的功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媒体渠道”的有机融合。

三是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彰显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让青年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

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

(取材于黄汀、李卓群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价值远超文献本身,是塑造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在推

广古籍阅读的过程中,社会化阅读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一种根植于数字时代、依托社会互动

的阅读形态,以数字技术和社交网络平台为中介,使读者能够围绕文本展开多元互动。

互动仪式是古籍阅读推广的重要策略。互动仪式链理论由兰德尔•柯林斯提出,是对社会微观互动与

宏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创新性阐释,旨在通过情感能量的概念整合、微观与宏观分析,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

一个动态且富有解释力的视角。该理论围绕互动仪式展开,它指个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通过身体共在、界

限划分、共同关注焦点及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集体互动活动。情感能量作为互动仪式的关键产

物,是个体在仪式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促进了信任、团结,并提升群体凝聚力,成为生成社会秩序

的微观基础。

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多个参与者在同一空间中共存,并形成明确的“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区别

是互动仪式开展的前提条件。据此,推动古籍社会化阅读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古籍阅读平台。当前,以微信

阅读、喜马拉雅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平台,凭借其高度的使用便捷性与社交功能集成的优势,已成功塑造了

数字化阅读的新范例。古籍阅读平台的搭建可以借鉴此类移动阅读平台的技术优势与社交基因,与此同时

需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将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大趋势,融入平

台的设计之中。只有这样,古籍阅读才能唤醒用户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认同,成为一次心灵回归与

文化寻根之旅。

(取材于郑志亮、武磊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走确的一项是()

A,遵循一致的思维和习惯可以作为文化认同的一个依据。

B.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对个体有更大的意义。

C.个体可通过融入群体来寻求同类的认可并获得归属感。

D.精神文化纽带使共同体内的归属感由个体扩展到群体。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个体文化认同形成的心理因素表述不亚确的一项是()

A.了解社会规范并从情感上产生认同。

B.受社会规范的指导并付诸具体行动。

C.认同社会文化展现出的主流价值观。

D.借助文化建设来影响人们现实生活。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互动仪式链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思理的一项是()

A.能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一个动态且富有解释力的视角。

B.开展互动仪式需要参与的多个个体在同一空间中共在。

C.互动仪式是通过关注共同的焦点产生情感共鸣的活动。

D.作为关键产物的情感能量是生成社会秩序的微观基础。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效推动社会化阅读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必备条件。

B.在孔庙等文化场所举行相关文化活动可促进文化认同。

C,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促进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D,只有普及好古籍阅读,才能找到民族文化认同纽带。

【答案】l.B2.D

3.C4.B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深入探讨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及其形成机制。材料一从社会心理学

角度,阐述了文化认同对个体和民族国家的意义,强调了个体在认知、情感、行动上主动接受社会规范的

过程,并提出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的三种途径。材料二则聚焦于古籍阅读推广,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

强调了社会化阅读在塑造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从理论层面剖析了文化认同的心理机

制,又从实践层面提供了具体策略,为理解和促进文化认同提供了多维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对个体有更大的意义”错误。由原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对个体乃至民族国家都有

重大的意义”可知,选项将“重大”曲解为“更大”,将“个体乃至民族”曲解为“个体”。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关于个体文化认同形成的心理因素,原文指出:“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心理

学上讲,培育价值观念需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因此,个体认可某一社会规范的价值需要经过

如下步骤:一是对该社会规范有一定了解,并经过审慎考虑;二是对该社会规范有一定满意度,从情感上

表示赞同;三是在思想上愿意受该社会规范指导,并从行动上在自身生活中反复践行。”“个体的文化认

同除了在所处文化群体中有良好的自我认同外,更表现为对整个社会文化所展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的认

同,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A.对应原文中的“一是对该社会规范有一定了解,并经过审慎考虑;二是对该社会规范有一定满意度,从

情感上表示赞同”,表述正确。

B.对应原文中的“三是在思想上愿意受该社会规范指导,并从行动上在自身生活中反复践行”,表述正

确。

C.对应原文中的“个体的文化认同除了在所处文化群体中有良好的自我认同外,更表现为对整个社会文化

所展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表述正确。

D.并非描述个体文化认同形成的心理因素,而是描述了一种外部手段或方法,即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来影响

人们的现实生活,促进文化认同的实现。与原文中关于个体文化认同形成的心理因素的描述不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互动仪式是通过关注共同的焦点产生情感共鸣的活动”错误。由原文“通过身体共在、界限划分、共

同关注焦点及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集体互动活动”可知,互动仪式包含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

“关注共同的焦点产生情感共鸣”,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必备条件”错误。由原文“在推广古籍阅读的过程中,社会化阅读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可

知,材料二提到社会化阅读在推广古籍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并未指出它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必备条

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为促进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错误。虽然材料二提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在古籍阅读推广中的

应用,但并未直接指出它为促进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D.“只有普及好古籍阅读,才……”错误。材料二强调了古籍阅读在塑造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但并未指出

它是找到民族文化认同纽带的“唯一”途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气象卫星是专门用于地球大气层和地表观测的人造卫星,不仅可以观测到广袤海洋上空和人迹罕至地

区的天气过程,而且可以连续监测局地中小尺度天气变化,同时具备高频次全球覆盖的观测能力。

气象卫星主要分为两大类:静止卫星和极轨卫星。静止卫星位于赤道上空,公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

向相同,并且公转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一致,距离地面的高度大致是固定的,可以对同一个区域进行

持续观测,频次达到分钟级,可随时获取观测区域内的多类天气过程数据。极轨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始

终保持固定的取向,即在随地球一起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卫星的轨道面与日地连线的夹角始终保持不

变。利用这一优势,极轨卫星可以监测到全球的天气,尤其是静止卫星难以监测到的两极地区。而且,由

于所处轨道比较低,极轨卫星所获资料的空间分辨率更高。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我国虽然能接收国外气象卫星云图,

但接收的只是单纯的黑白图像,无法挖掘原始数据、反演各种气象,应用受到极大限制。1969年初,一场

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半个中国,由于缺少自己的气象卫星,防灾救灾工作受到了严重阻碍。同年,在

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我国开启了气象卫星的自主研制道路。

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198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结束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1997年,“风云二号"A星

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2008年,被称为“奥运星”

的“风云三号”A星实现了四大技术跨越,技术指标达到欧美最新一代气象卫星水平。2016年,“风云四

号”A星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新时代。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截至2024年4月,中国航天共完成了两代四型共21颗气象卫星的发射,风云系

列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力量、具有国际声誉的对地观测卫星,被亲切地称为知冷知热的百姓星、自

主创新的争气星、服务全球的中国星。

(取材于刘浩、黎明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17年9月25日至28日、微信启动画面突然“变脸”——那张标志性的地球照片从美国航天员拍摄

的图片换成了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的成像图。地球从未如此清晰!

“风云四号”A星采用三轴稳定工作方式。如果说“风云二号”像一个在太空中不断旋转的“陀

螺”,转一圈用时600毫秒,对地球的有效观测时间是33毫秒;“风云四号”则像在太空中支起了一个

"三脚架",可以一直对准地球进行观测。

“风云四号"A星是国际上首颗实现“高精度二维扫描成像+红外高光谱三维探测”两种遥感技术应

用的气象卫星,堪称科技领域的杰作。它搭载了多项世界级的先进观测仪器,其中运行在静止轨道的全球

首台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犹如一台“超级CT”,能够精准测量每一层大气的温度、湿度,为深入研

究大气三维对流、更精细预测灾害性天气提供了可能。

在中国成功发射“风云四号”之前,全球范围内,气象卫星搭载的光学遥感仪器捕获的大气成像图普

遍为二维视角。而我国环境和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较高,实现对大气结构的精细化探测,特别是

感知温湿度在垂直方向上的精确分布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已经着手研发

探测大气三维结构的高光谱红外干涉仪;2001年,我国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预研工作正式起步。科研工

作者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禁运的“卡脖子”技术—分束器上,我国的青年

科研工作者在团队的支持下,凭借极大的耐心和艰苦的实践,实现了该技术的自主研发。当被问及困境中

如何坚持下去时,他们说:“科研人员心里只有国家任务,不管有没有条件,任务都要完成,这是我们义

不容辞的责任。”2016年12月,由中国研制的世界首台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成功上星。与此

同时,曾一度在气象卫星技术领域领先的美国和欧洲,由于相关计划屡遭延误,进展缓慢。

有人用“功勋卓著”来形容“风云四号"A星。它可以在3.6万公里高空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实现大

范围高频次大气垂直探测,最快可以达到每15分钟给台风做一次“立体扫描”,追踪它们的一举一动,

让台风这一气象灾害无处遁形。2022年,“风云四号”A星正式成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值班卫

星,在全球台风、洪涝、溢油等灾害监测评估中贡献力量,发挥了风云气象卫星在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

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取材于胡琅琦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思佛的一项是()

A.静止卫星在太空观测地球时是静止不动的。

B.静止卫星可持续观测同区域多类天气过程。

C.极轨卫星可以监测到两极地区的天气。

D.极轨卫星比静止卫星“看”得更清楚。

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风云四号”A星的解说,不正硬的一项是()

A.对地球的有效观测时间比“风云二号”长。

B.能够实现对地球大气结构的三维立体监测。

C.做一次台风“立体扫描”最多需要15分钟。

D.在全球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7.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1988年之前,我国无法获得气象卫星数据。

B.“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都是静止卫星。

C.风云系列卫星均可搭载两种以上的遥感技术设备。

D.我国同时完成了静止、极轨两种气象卫星的研制。

8.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现象中不可熊是风云气象卫星监测、发现的一项是()

A.2009年一2019年,乌拉圭海岸附近的阿根廷海盆底水温上升0.02度。

B.2019年9月,我国江南、江淮、江汉、黄淮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C.2020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及亚利桑那州附近出现约35处火点。

D.2023年1月23日—25日,我国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寒潮天气。

9.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概括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研制特点。

【答案】5.A6.C

7.B8.A

9.①研制是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

②起点低,发展快,水平高。

③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④体现国家意志、团队精神、主人翁责任感。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详细介绍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及其技术突破。材料一侧重

于历史进程,展示了我国从依赖外国卫星到自主研发的艰辛历程及成就。材料二则聚焦于“风云四号”A

星的技术创新,强调其在全球气象监测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体现了我国在气象卫星

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是静止不动的”错误。材料中指出,静止卫星位于赤道上空,其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周期

一致,因此相对于地球上固定的某一点是静止的,但实际它是在围绕地球旋转,并不是在太空中静止不动

的。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最多需要15分钟”错误。材料中提到“最快可以达到每15分钟给台风做一次‘立体扫描’”,说明

每15分钟给台风做一次“立体扫描”是做扫描的最快频率,不是做扫描最多需要15分钟。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我国无法获得气象卫星数据”错误。原文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

和美国,我国虽然能接收国外气象卫星云图”,可见1988年前我国虽无法自主获取数据,但能接收国外

气象卫星云图。

C.“均可搭载两种以上的遥感技术设备”错误。材料二说“‘风云四号'A星是国际上首颗实现'高精度

二维扫描成像+红外高光谱三维探测’两种遥感技术应用的气象卫星”,可见“风云四号”A星是“首

颗”搭载了两种遥感技术应用的卫星,说明之前风云系列卫星没有搭载两种以上遥感设备。

D.“同时完成”错误。材料一说“198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气象卫星一一‘风云一号‘A星,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7年,'风云二号'A星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

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可见我国是在1988年完成的极轨气象卫星的研制,在1997年

完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研制,不是同时完成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气象卫星是专门用于地球大气层和地表观测的人造卫星,不仅可以观测到广袤海洋上空和

人迹罕至地区的天气过程,而且可以连续监测局地中小尺度天气变化”可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是对专门

用于地球大气层和地表观测的人造气象卫星,完成的是对地球大气层和地表观测,而阿根廷海盆底水温检

测不属于对大气层和地表的观测。

故选A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原文"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我国虽然能接收国外气象卫星云

图,但接收的只是单纯的黑白图像,无法挖掘原始数据、反演各种气象,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造成1969

年初雪灾的防灾救灾工作受到了严重阻碍,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我国开启了气象卫星的自主研制道

路,可见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的研制是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

②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我国气象卫星靠自主研制,可以说起点

很低;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截至2024年4月,中国航天共完成了两代四型共21颗气象卫星的发

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力量、具有国际声誉的对地观测卫星。如从“风云一号"A星极

轨气象卫星到“风云二号"A星静止气象卫星,再到“风云三号”A星实现了四大技术跨越,技术指标达

到欧美最新一代气象卫星水平,再到“风云四号”A星,它开启了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新时代,我国风云

系列卫星多次实现技术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由此可见,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发展快,水平高。

③结合“科研工作者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禁运的‘卡脖子'技术一一分束器

上,我国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团队的支持下,凭借极大的耐心和艰苦的实践,实现了该技术的自主研发”

分析可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研制靠的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④结合“科研工作者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禁运的‘卡脖子'技术一一分束器

上,……实现了该技术的自主研发”“当被问及困境中如何坚持下去时,他们说:‘科研人员心里只有国

家任务,不管有没有条件,任务都要完成,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研制

过程中科研人员秉承国家意志,承担历史使命,依靠过硬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我国气象卫星事业披荆斩

棘,体现了强大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赠江伶序①

江生,吴人也,以歌依宋君于雪苑②。先是,沙随有郭使君者,官常州刺史,携江生与其侣十余人?

归。余识使君,使君每燕余,则出江生序曲,秀外惠中,丰骨珊珊,发清商*音,泠然善也。未几,多睢

阳武卫冯将军所留,已而复归于郭。又未几,卒归宋君。

江生尝告余日:“身羁旅也,不幸«歌曲事人,实愿始终一主。而朝章华®之馆,暮鹿祁之宫,非其

志也,主人不能有也。宋君者,今相国介弟也,?独能有之。日设酒食,召宾客以自娱乐,慷慨豁达,不

为局促态,可谓本矣!”

余因有感于雪苑盛时,乌衣朱桁,门第相望。当时亦有相国沈氏,其族如仪部君信翼④。尤以文采自

命,为豪举,辇千金三吴,招呼伎乐如江生者,皆衣轻纨,歌《子夜》,暇则鸣珂走马。富贵儿竞而效

之,南邻北壁,钟鼓不绝。如此者遂历三纪,识者以为雪苑风气,于是尽矣!侈极而衰,固其所也。无

何,果?寇所破,向之门第相望者,或存寡妇弱儿,或遂展转灭没,不知其姓氏。呜呼!转瞬间相悬绝

置,何止如江生一辈也!

有老伶吴清者,尝逮事沈相国家,年六十余,须髯白如丝,贫无依倚,?为陈将军教其十许岁歌儿以

糊口,能言吾郡神宗间最盛时事,谓:“江生晚出,雪苑向日之歌者皆已散去,惜未得见江生,江生亦不

幸而未见夫梨园全队。人擅《白雪》,每发一声,则缠头M赠,金钱委积。清老矣!当时身所亲历,至今

犹数数梦见之。”每言,则呜咽泣下,沾襟不止。余更好诸长老,清之言信然!

既夙有感于中,而江生之来自吴,又识之独先,然则江生虽少,固余之何戡⑤也!喝酒酣,乃为之

《序》,而顾谓宋君日:“人生贵行乐耳,公真达者矣!”天下固多不遇而遇,遇而不遇,江生、江生,

苟精一技,亦可以成名。高岸成谷,深谷为陵,即秉烛刻阴,岂足以当老伶之一泣也?

(取材于侯方域相关文章)

注释:①赠江伶序:作者侯方域,字朝宗,明亡之后,入清为官,后归乡隐居。作者经历由明入清之

际的动荡,重逢昔日故人,故作此序。②雪苑:此处代称归德府,即今河南商丘,侯方域等人曾在此地成

立雪苑诗社。③章华:春秋时期诸侯的宫殿名称,下文鹿祁亦同。④仪部君沈镖,曾任礼部仪制清吏

司主事。⑤何戡: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io.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出江生廖曲度:演唱

B.可谓达矣达:显赫

C.余更征诸长老征:求证

D.属酒酣,乃为之《序》属:及、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携江生与其侣十余人以归不幸以歌曲事人

B.发清商书音则缠头之赠

C.由睢阳武卫冯将军所留果为寇所破

D.乃独能有之乃为陈将军教其十许岁歌儿以糊口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卿的一项是()

A.秀外惠中,丰骨珊珊

外表清秀,内心聪颖,体态丰饶,仪态闲雅

B.辇千金三吴

用车装载千金,前往三吴

C,转瞬间相悬绝者

转眼间,那些与亲友离散的人

D.既夙有感于中

我平素在心中对这些事已很有感触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E9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江伶因受宋君赏识而留居于雪苑及其漂泊的经历。

B.第二段江伶向作者表达了对稳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宋君的感激。

C.第三段写沈氏族人喜好艺术,为人豪爽,不惜花重金延揽乐工。

D.第四段吴清在回忆江生昔日演唱时的盛况中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答案】10.B11.C

12.C13.D

【解析】

【导语】这篇《赠江伶序》通过描述江伶的漂泊经历,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对艺人生活的影响。作者

侯方域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江伶的才华与无奈,借其经历抒发了对时局变迁的感慨。文中通过对比江伶与

沈氏族人的命运,揭示了富贵无常、人生多变的主题。同时,吴清的回忆为文章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表

达了对昔日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全文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

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就会让江生出列演唱歌曲。

B.“达”,豁达,通达。句意:真可以称得上是豁达了!

C.正确。句意:我又向各位年长之人求证。

D.正确句意:正值酒兴正浓之时。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不相同。“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凭借。句意:带着江生以及他的同伴十几个

人返回。/不幸凭借歌曲侍奉他人。

B.不相同。“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句意:发出清凉高朗的声音。/所得到的赏赐

财物。

C.相同。“为”,均为“表被动,被"。句意:江生被睢阳武卫冯将军挽留。/雪苑果然被贼寇攻破。

D.不相同。“乃”,表转折,去[1;/表承接,于是。句意:却唯独能够理解我、接纳我。/于是为陈将军教

导他十多岁的歌童来勉强糊口。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与亲友离散的人”错误。结合前文“无何,果为寇所破,……不知其姓氏”,这里“相悬绝者”指的

是曾经富贵与如今衰败的巨大差异,并非“与亲友离散的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回忆江生昔日演唱时的盛况”错误。第四段吴清回忆的是雪苑昔日演唱的盛况,而非江生昔日演唱的

感况,“江生晚出,雪苑向日之歌者皆已散去,惜未得见江生”表明江生并未经历那极盛之时。

故选D。

参考译文:

赠江伶序

江生是吴地之人,凭借歌唱的技艺依附在雪苑的宋君门下。在此之前,沙随有位姓郭的郡守,官至常

州刺史,带着江生以及他的同伴十几个人返回。我和郭使君熟识,郭使君每次宴请我时,就会让江生出列

演唱歌曲,江生容貌秀丽且内心聪慧,仪态风姿优美,发出清凉高朗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不久,

江生被睢阳武卫冯将军挽留,不久后又回到郭郡守那里。又过了没多久,最终又回到宋君那里。

江生曾告诉我说:“我身为羁旅之人,不幸凭借歌曲侍奉他人,实在希望始终只追随一位主人。辗转

于豪门之间的生活并非我的志向,也不是我所希望的主人能给予我的。但是,宋君这个人,他是当今相国

的亲弟弟,却唯独能够理解我、接纳我。每天准备丰盛的酒食,邀请宾客来一同和我享受欢乐,他为人慷

慨豁达,从不表现出狭隘或拘谨的态度。这样的主人,真可以称得上是豁达了!”

我因而有感于雪苑兴盛之时,达官贵人聚居,门第相互对望。当时也有相国沈氏,他家族中有如仪部

君3巽。尤其以文采自许,做出豪爽之举,用千金到三吴地区,招揽像江生这样的歌舞艺人,都身着名贵的

丝绸、演唱《子夜》之歌,闲暇时则骑马佩玉出行。富贵子弟竞相效仿,邻里之间,钟鼓之声不绝于耳。

像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三十六年,有见识的人认为雪苑的风气,到这时就终结了!奢侈到极点而衰败,本就

是必然的。没过多久,雪苑果然被贼寇攻破,往昔门第相望的人家,有的只剩下寡妇孤儿,有的辗转流离

直至消失,连姓氏都无从知晓。唉!转眼间相差悬殊的,哪里只是像江生这一辈人啊!

有位老伶人吴清,曾经侍奉过沈相国家,年纪六十多岁,胡须雪白如丝,贫困无依无靠,于是为陈将

军教导他十多岁的歌童来勉强糊口,能够讲述我们郡在神宗年间最为兴盛的时事,他说:“江生出道较

晚,雪苑往日的歌者都已经散去,可惜没能见到江生,江生也不幸未能见到整个梨园戏班。那些艺人擅长

演唱《白雪》,每唱一声,所得到的赏赐财物堆积如山。吴清老了!当时亲身经历的场景,到如今还常常

在梦中见到。”每次说起就呜咽哭泣,泪水沾湿衣襟不止。我又向各位年长之人求证,吴清所说的确实是

这样。

我心中早就有所感触,而江生从吴地前来,我又最早认识他,既然如此那么江生虽然年轻,对我来说

就如同何戡一样的人!正值酒兴正浓之时,于是为他作这篇序,并且回头对宋君说:“人生贵在及时行乐

罢了,您真是豁达之人啊!”天下本来就有很多怀才不遇却看似有所遇,有所遇却又实际不得志的情况,

江生啊江生,只要精通一门技艺,也可以成就声名。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山陵。即使日夜珍惜时光努

力,又哪里足以抵得上老伶人吴清的一次哭泣呢?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

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舜然远见,阵将独立。此人君之操也。”

武王问于太公日:“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日:“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

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取材于刘向《说苑》)

(二)

帝M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帝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目:“不

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帝深

密之。封德彝①非之日:“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西不能,岂能之而不欲

邪?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日:“五帝、三王不多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

高阳征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若谓古人淳朴,渐致浇讹,则至于

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帝卒从征言。

元年、关中饥。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帝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

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

旅不赍粮,取给于道焉。帝谓长孙无忌日:“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

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②成

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

臣祖禹日:太宗可谓能审取舍矣。魏征,仁义之言也,欲顺天下之理而治之。封德彝,刑罚之言也,

欲呻天下之性而治之。夫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受欲息,以仁义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啸矣。故治天

下在顺之而已,哪之而能治者,未多闻也。太宗从魏征,而不从德彝,行之四年,遂致太平,仁义之效,

如此其速也。故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

(取材于范祖禹《唐鉴》)

【注释】①封德彝,隋末唐初人,唐太宗继位初任宰相。②颉利,东突厥可汗,贞观四年为唐将所

擒,押送长安,授右卫大将军。

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硬的一项是(

A,廓然远见廓:广阔

B.三王不易民而化易:轻视

C.是岁天下大格稔:谷物成熟

D.欲多天下之性而治之口弗:违逆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阵然独立帝深券之

B.帝年初即位也未之闻也

C.譬犹饥者易为食流散春咸归乡里

D.盖欲化血不能恶劳则欲息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E碗的一项是()

A.不拘系于左右不管束身边的亲信

B.人渐浇讹人们逐渐轻薄诈伪

C.皆能身致太平(他们)都能在生前使得天下太平

D.如此其速也像这样迅速啊

17.下列对第二则短文的理解,不E硕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经历了动乱的老百姓更容易施以教化。

B.封德彝认为,现今人心不古,需用严法治理国家。

C.唐太宗认为,天下安定得益于魏征对自己的劝谏。

D.范祖禹认为,如果能够勤于政事,就可成为明君。

18.第一则短文中的为君治国之道,在唐太宗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两则材料内

容简要说明。

【答案】14.B15.C

16.A17.D

18.(1)①材料一的强调了爱民和任贤的重要性,认为清净无为、施行仁政,广开耳目是为君之道。

②唐太宗遵循魏征的谏言,没有听从封德彝的不信任民声的观点,任用贤才,广开耳目;在治理过程中,

他侧重于顺应而非逆行,以仁义对待百姓,取得了实际成效。

(2)效果:夷族归附,百姓归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解析】

【导语】第一则材料中,晋国国君晋平公和周武王分别请教治国之道,得到的答案是清静无为,任贤爱

民,重视仁义。第二则材料讲述唐太宗听从魏征的建议,以仁义治国,采取顺应民心的施政方式,而非以

严刑峻法治理,这种治国之道迅速带来了国家的安定昌盛。两则材料共同传达了贤明君主应以仁义为本,

安民立国的重要治国理念。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般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做到目光开阔、视野远大。

B.错误。易:更换。句意: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

C.正确。句意:这一年天下大丰收。

D.正确。句意:意欲违背民众的本性来治理国家。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意动用法,认为……对。句意:见解独特超群。/太宗认为他说的很

对。

B.不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这种情况。句意:唐太宗刚继位时。/

还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C.相同。都是代词,……的人。句意: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流散的人都返回故乡。

D.不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句意:想教化百姓却不能奏效。/也没有不厌恶劳累而希望休息

的。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拘系”,影响和羁绊;“于”,介词,表被动,意思是“受、被”。句意:不受身边亲信的影响和羁

绊。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范祖禹在文中提到:“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这表明他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君主自身

的执行力,而不是简单的勤于政事。他强调治国的关键在于顺应民心,以仁义治理国家。这意味着只有勤

于政事还不够,必须要有正确的治国理念和策略,因此,选项D的理解过于片面,未能准确概括范祖禹的

观点。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分条进行概括即可。

(1)①由材料一“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

俗,……'”"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等信息

可知,君主要广泛听取意见而不是被流俗及左右的人所拘,注重德行,以仁爱之心施政,做到清净无为,

在无为中实行仁政。文中体现了传统政治思想中重视爱民和任贤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儒家政治理念的反

映,也是为君治国的一种智慧选择,通过这种方式,君主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社会现实,做出正确的决

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②由材料二“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

为食,渴者易为饮也。'帝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三代以还,……'”等信息可知,魏征指出经历动

乱的百姓因为困苦,反而更容易接受教化,说明民心思定,因此治国应有开放宽容的政策,唐太宗深以为

然,决定施行符合这些思想的政策;而封德彝主张采取更严酷的法律治理方式,太宗没有采纳。

由原文“帝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

用其言”“夫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而欲息,以仁义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啡矣”等信息可知,太宗

在粮食短缺、自然灾害等困境中,仍勤勉地关心、抚慰百姓,因而民众没有抱怨,表现出对太宗治下的满

意。特别是,魏征劝唐太宗“偃武修文”,太宗重视文化积累和文治安邦,最终实现“国泰民安,四夷自

服”,这与其采纳“以仁义治国”的策略密切相关。太宗通过内心无为、外施仁政的做法,使得唐朝百姓

安居乐业,国富民强,迅速入太平之境,验证了顺势治国带来的积极成效,反映出唐太宗明智用察、以仁

义治国的成功实践。

(2)效果:由原文“今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

耳”“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行之四年,遂致太

平,仁义之效”等信息可知,在唐太宗的统治下,由于采纳了魏征的建议,以仁义治国,致使夷族如颉利

归附,领袖们成为随侍;百姓由于水灾后的安抚和丰收而纷纷回到家乡,物价低廉;全年只有二十九人被

判死刑,这说明犯罪率低,社会安定。经过四年的治理,天下太平,实际上展示了“仁义之效”,总之,

唐太宗使用仁义政策使夷族归附,百姓归乡,死刑少有,天下太平,证实了用仁义而非刑罚治理国家的可

行性和巨大优势。

参考译文:

(-)

晋平公问师旷说:“做人君的道理有哪些?”师旷回答说:“做人君的道理,应是清心寡欲,以德

政感化人民而不施行刑治,努力做到博大仁爱,把任用贤能作为自己的宗旨,开闻自己的见闻,明察各方

面的情况,不拘执、沉溺于世俗的偏见,不受身边亲信的影响和羁绊,做到目光开阔、视野远大,见解独

特超群,这就是人君所掌握的道理呀。”

武王问姜太公怎样治理国家,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就是爱护百姓。要让他们得利而不

要伤害他们,帮助他们成功而不要让他们失败,给予他们生机而不要剥夺他们的生命,给予他们东西而不

要夺走,让他们快乐而不要让他们痛苦,让他们高兴而不要惹怒他们。”

(二)

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

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

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

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的很对。封德彝反对说:“夏、商、周三代以来,人心渐渐地变得浅薄狡诈,

所以秦朝使用法律,汉朝兼用霸道。想教化百姓却不能奏效,否则怎么能起效而不用呢?魏征是一个书

生,不识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征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

教化他们的目的,过去黄帝征伐蚩尤,颛顼诛杀九黎,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都能在有生之

年达到天下太平,难道这不是遭受大乱之后吗?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浅薄狡诈,那么到现

在,都成了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话。

唐太宗贞观元年关中发生饥。贞观二年,天下发生蝗灾。贞观三年又遭受水灾。唐太宗勤政安民,百

姓虽在关东、关西奔走寻找食物,却不曾有怨恨。这一年天下大丰收,流散的人都返回故乡,一斗米不过

三四钱,一年下来,被判决死刑的人才二十九个人。东到大海,南到五岭,都夜晚不关闭外门,出外旅行

的人都不携带干粮,在路上可以得到。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之初,上书的人都说:'君主应当独自

运用皇威和皇权,不可以委托给臣下。'又有人说:'应该显耀国威和武力,征讨四方的蛮夷。’只有魏

征劝我放下武器勤修文教,中原安定之后,四方的蛮夷就会主动降服,我采纳了他的意见。现在颉利可汗

成了俘虏,他们的部落首领成了宿卫官,各部落承袭贵族的爵位,这是魏征的功劳,只是遗憾封德彝不能

看到这些。

大臣祖禹说:“唐太宗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治国方略上做出正确取舍的人。魏征谈的是仁义之道,意

欲顺应天下的道理来治理国家;封德彝谈的是刑罚之道,意欲违背民众的本性来治理国家。百姓没有不厌

恶危险而希望安定的,也没有不厌恶劳累而希望休息的,用仁义来治理他们就会顺从,用刑罚来治理他们

就会违逆。因此,治理天下是顺应民心罢了,违逆民心而能成功治理国家的,还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唐

太宗听从了魏征的主张,而没有采纳封德彝的意见,经过四年的实施,就实现了太平,仁义治理的效果竟

如此快捷。所以,治国之道在于君主努力实行罢了,谁不能成为像太宗那样的明君呢?”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题目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赠益府群官⑴

卢照邻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⑵多古貌,哀怨有新曲。

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飙万余里。

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卬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

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卬岁云暮。

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翻毛衣短,关山道路长。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注释:【1】此诗作于公元670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县尉秩满后辞官。益府:即益州府,位于今四川

成都。【2】昂藏:形容气度不凡。【3】盗泉:水名。相传孔子经过盗泉,虽然很渴,但恶其名,忍渴不饮

此水。【4】耿耿:焦虑之貌。

1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项的一项是()

A.“昂藏”句,写鸟气度不凡,有上古风貌,表现了它的孤高自许。

B.“智者”四句,写鸟被智者厌弃而无法帮助愚夫,故而感到焦虑。

C.“关山”句中的“关山”,与“关山度若飞”中的“关山”含义相似。

D.“谁能”二句,写鸟渴望能够得到风的助力,一举飞上高高的天空。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F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中,“一”“单”“独”等词语,凸显了鸟的孤单之状。

B.诗人以群凤与鸟对话的方式来抒写自己的心绪,可谓新颖别致。

C.“不饮盗泉水”,诗人借用典故表现了鸟不愿直面现实的心理。

D.“羽翩”二句对仗工整,对比鲜明,形象表现了鸟还乡的艰难。

21.诗人以鸟自喻,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9.B20.C

21.①怀才不遇但坚守高洁品质:诗人以鸟自喻,通过“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等句,展现怀才不遇之

感。又借“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的典故,表明自己坚守高洁品质。

②追求理想和渴望遇到明主:从“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可看出,诗人渴望得到重用,追求高远理

想,期望遇到明主以施展抱负。

③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等诗句,借景烘托漂泊艰辛与归乡艰难,

抒发思乡情。而“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则蕴含对未来摆脱困境、归乡开启新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解析】

【导语】卢照邻这首《赠益府群官》,以孤鸟自喻,开篇勾勒其漂泊西蜀的孤栖之态。借鸟“不息恶

木”“不饮盗泉”,展现自身高洁;“智者不邀”吐露怀才不遇。思乡情切,“思归赴洛阳”“白云迷故

乡”满是眷恋。末句盼借风凌苍,又显壮志,全诗于孤苦、高洁、思乡、壮志间交织,尽显诗人复杂心

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鸟被智者厌弃而无法帮助愚夫,故而感到焦虑”错误。“智者”四句的意思是聪明的人不邀请我,

愚蠢的人我又不屑一顾,所以才这样孤独,一年将尽,内心焦虑。并不是鸟被智者厌弃而无法帮助愚夫,

故而感到焦虑。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鸟不愿直面现实的心理”错误。“不饮盗泉水”这个典故表现的是鸟(诗人自喻)坚守高洁品质,不

同流合污的心理,而不是不愿直面现实。

故选Co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怀才不遇但坚守高洁品质:“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诗人以鸟自比,说聪明的人不邀请自己,愚

笨的人又不被自己所看重,展现出自己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落寞。“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借孔

子不饮盗泉水的典故,以及鸟不栖息在恶木枝上,表明自己如同这只鸟一样,即便身处困境,也坚守高洁

品质,绝不与恶势力或不良风气同流合污。

②追求理想和渴望遇到明主:“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稻粱遇”代表着得到俸禄,被重用,“梧

桐树”在古代被认为是凤凰栖息的树木,象征着贤明的君主或良好的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