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两校202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两校202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两校202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两校202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两校202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固始县永和高中、外国语高中二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们接受事物的形象用感官,领会事物的关系条理用理智。感官所得的是具体意象,理智所运用的是抽象概念。一个人在幼稚时代,一个民族在原始时代,运用感官都多于运用理智,具体意象的力量都大于抽象概念。拿成年人和开化民族说,象仍先于理,知觉仍先于思想。因此,要人明“理”,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先认识“象”,所以古人有“象教”的主张。哲学科学侧重理,文艺侧重象。这当然没有哲学科学不要象、文艺不要理的涵义。理本寓于象,哲学科学的探求止于理,有时也要依于象:文艺的探求止于象,但也永不能违理。在哲学科学中,理是从水中提炼出来的盐,可以独立:在文艺中,理是盐所溶解的水,即水即盐,不能分开。文艺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而也最普遍的感官机能,所以它的力量与影响永远比哲学科学深厚广大。文艺的表现必定是具体的,诉诸感官的。如果它是完全抽象的,它就失去文艺的特质而变为哲学科学。因此,我们写作时就须尽量避免抽象而求具体。“他与士卒同甘苦”是抽象的写法,“他在战场上受伤,口渴得厉害,卫兵找来一杯水给他喝,他看见旁边躺着一个受伤发热的兵,就把水传过去给那伤兵喝”,这才是具体的写法。凡是完美的诗、小说或戏剧,里面所写的人物故事和心境,如果抽象地说,都可以用三言两语总括起来,可是作者却要把它“演”成长篇大作。这并非不知道爱惜笔墨,而是他要把人物化成有血有肉的人物,把情境化成有声有色的情境,使读者看到如在眼前。从前人作寿序、墓志铭,把赞扬人的话都堆积起来,一样话在任何场合都拿来应用,千篇一律,毛病就在不具体。你尽管惊叹“那多么美丽啊!”“人生多么悲哀哟!”“我真爱你!”读者却不稀罕听这种空洞的话,他要你拿出证据来。文章的作用不外乎说理、言情、叙事、状物四种。事与物本来就是具体的,所以叙事文与状物文比较容易具体。情感虽有具体的表现,有迹象可寻,但也常苦其游离飘忽,不易捉摸。加以情随境迁,哀乐尽管大致相同,而个别经历悬殊,这个人的哀乐和那个人的哀乐,这一境的哀乐和另一境的哀乐,终必有微妙的分别。文学不但要抓住类型,尤其紧要的是抓住个性。在实际中哀可以一哭表现,乐可以一笑表现,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哀只言哭,乐只言笑,就绝不能打动人,因为言哭言笑还是太抽象。要读者深刻感觉到某人在某境中哀如何哀,乐如何乐,就必须把它所伴的具体情境烘托出来。因此,言情常须假道于叙事状物。文学所用的四类材料之中,理最为抽象。它无形无声无臭,只能用理智领悟。理愈高深抽象,就愈难被一般人了解欣赏。世间有许多高深的思想都埋没在艰晦的文字里,这对于文学与文化都是很大的损失。有些思想家知道这一点,虽写说理文,也写得和文学作品一样具体。古代的柏拉图和庄子,近代的柏格森和詹姆斯,都是好例。他们通常用两种方法:一是举例证,拿具体的个别事件说明抽象的普遍原理,有如律师辩护,博引有关事实,使听者觉其证据确凿可凭:一是多用警喻,即用类似的具体事物来打比方。“人相忘乎道术”颇不易懂,“鱼相忘乎江湖”却是众人皆知的,《庄子》多用寓言,寓言多是譬喻。用譬喻来说理,尽管是最有效的办法,却不是最简截的办法。分明只有一个道理,不直接说出,却要找一个陪衬把它烘托出来,不免是绕弯子。但是人类心智都要由具体达到抽象,这是无可如何的事。大凡具体的写法都比抽象的写法较费笔墨,不独譬喻如此。抽象的写法有如记总账,画轮廓,悬牌宣布戏单;具体的写法有如陈列账上所记的货物,填颜色画出整个形体,生旦净丑穿上全副戏装出台扮演。前者虽简赅而不免空洞,后者有时须不避繁琐才能生动逼真。文学在能简赅而又生动时,取简赅;在简赅而不能生动时,则无宁取生动。要写得具体,也并非堆砌具体意象就可以了事。貌似具体的作品还可以说是太“抽象”,主要是因为它陈腐、肤泛、空洞。广告商标的图画非无具体意象,可是从艺术眼光看,我们不能说它具体,它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生气。作文使用意象,颇非易事。我们脑中积着许多陈腐词藻,一动笔就拥挤上来。一提到美人就是“沉鱼落雁”,一提到变化无常就是“桑田沧海”。这其实和绘广告商标没有分别。我们所提倡的“具体”不仅是要用感官接受的意象,而且是要把这种意象通过创造的想象,熔成一种独到的新鲜的境界或是一个有特殊生命的性格。情境写得像《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或《史记》里的鸿门宴,人物写得像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或曹雪芹的刘姥姥,我们说那才不愧为“具体的”。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人物情境还没有那么具体,那么真实。就这一个意义说,我们才承认文艺所创造的世界是理想化的世界。(摘编自朱光潜《具体与抽象》)材料二: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致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感官的运用对孩童来说非常重要,但人们成年之后大多运用理智,此时感官就显得无足轻重。B.虽然哲学科学和文艺对理和象各有侧重,但不管在哲学科学还是文艺中,理和象都不可偏废。C.理往往高深抽象,但古今中外也有一些思想家通过叙事状物把高深抽象的理写得具体易懂。D.材料一最后所说的“理想化的世界”是指文艺作品中经作者加工展现出来的超尘脱俗的世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学教科书中配有插画,教师要重视这些插画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这也符合古人“象教”的主张。B.“少见多怪”是抽象写法,而“见骆驼,言马肿背”是具体写法,它为人们描慕了具体鲜活的情境。C.《祭十二郎文》中“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衔哀致诚”“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等语句,缺乏具体性,给人千篇一律之感。D.《府丁解牛》运用譬喻,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揭示一种养生处世的方法,将深奥的道理具体化。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真正的文学作品不会直接描绘现实,而是通过抽象的手法,让现实在读者的心中得到重塑。——萨特B.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福楼拜C.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D.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罗曼·罗兰4.结合材料一,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A.曹雪芹以黛玉视角写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类似于材料一所说的用具体情境来烘托。B.曹雪芹对王熙凤服饰、肖像的描写,体现了材料一中“文学在能简赅而又生动时,取简赅”的观点。C.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刻画栩栩如生,符合材料一中“文艺的表现必定是具体的,诉诸感官的”的观点。D.许多人写作时总是以“沉鱼落雁”来形容美人,而曹雪芹描写王熙凤之美则避免了这种陈腐的写法。5.材料一阐述了作者对文艺创作尤其是文学创作的看法,其观点是抽象的,但作者却写得非常具体,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举例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江南水弄堂彭程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猛饮下数杯”照应开头“短暂零散的接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终于得以零距离细致观赏大运河的陶醉和心满意足。B.作者因为机缘所限,与古运河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所以在面对古运河时才能凝神静虑,目接神交,对古运河十分迷恋。C.中国大运河能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起到了决定作用。D.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从一般人的普遍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疑问句的使用给读者以带入感。B.“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C.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D.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8.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的段落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古运河魅力的。(4分)9.作者的情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怨长。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恶;不知所归,而知所去。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节选自《反经》)材料二: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①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②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此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注】①山东:七国除秦外,韩、魏等六国地皆在华山以至殽塞诸山之东,故曰山东。②小国:此指魏国。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乱弱者A亡B人之C性也D治E强者F王G古之H道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御,管理、统治的意思,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意思相同。B.劝,文中是勉励的意思,与成语“断织劝学”中的“劝”意思不同。C.法律,古代的刑法及律令,与现在的国家或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有所不同。D.民望,文中指民众埋怨,在其他语境中有时也可译为人民的希望或榜样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反经》中认为夏、商、周三代消亡,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执行前代圣君的规章制度,强调了合适的执法者对于国家的重要性。B.秦国彰明法度,严格刑罚,最终使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尊贵;而韩、魏等六国群臣不行正确的治国法术,谋私营利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C.越王勾践先前轻信龟甲占卜来与吴交战,战败被俘;后来回国后他抛弃龟卜,彰明法度,最后活捉吴王,显然想通过鬼神保佑是其亡国被俘的主要原因。D.君主一旦错误地奖赏臣子,就会令臣子抱有侥幸心理,使得功劳不被看重,也会令国家财力逐渐匮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4分)(2)此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4分)14.两则材料提到的统治者刑罚失当会带来什么弊端?请简要说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蝶恋花·和少游①王士禛啼碎春光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春归人独住,澹烟芳草千重路。【注】①少游,即秦观。清初诗人王士禛对其极为景仰,以原调原韵步和秦观词《蝶恋花》。秦观词作为:“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15.下列对这首清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的上片一起三句,描摹春残花碎,且将春花的凋零,归咎于莺燕的啼叫,实在是无理而妙。B.主人公祈求天公放晴,而天公不许,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怨叹。C.纵然春光曾经美好,然而春光已逝,郎君也远走天涯不知去处,表现了闺妇无尽的怨恨之情。D.春归之“春”,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天,而且象征美好的人生春天,春归则隐含青春易逝之悲。16.王士禛的这首和作写闺妇思郎君,“极哀艳之深情”。请赏析这首词的“毕竟春归人独住,澹烟芳草千重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学成语时,老师说,“学成语要结合文言文来学”“成语是文言文的活化石”。于是,他看到成语“源远流长”时,很快想到了魏征提到的:“,。”(2)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寓意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3)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讲述他与李白长达几十年的友情,在唐宋的诗坛中,赞颂友情的诗句比比皆是,比如:“,。”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天,虽然已经有很多预测台风轨迹的模型了,但没有任何模型能够100%准确地预测出台风接下来的运动轨迹。影响台风运行轨迹的因素很多,①。北半球绝大多数的台风生成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热带辐合带中。台风会在副热带高压的引导下前进,就像是一个大人牵着孩子走。倘若副热带高压很强,呈现带状,从海上一直延伸到我国内陆,台风一般就会西行登陆我国。如果副热带高压不是带状,②,而在东边的海洋上,台风就会沿着副热带高压边缘,走出一个抛物线路径——西行、北上再转东北行。单一副热带高压引导台风,③。但如果副热带高压断裂为多个,这就让台风的路径变得非常复杂。这次“卡努”在我们国家以及日本的东南沿海和南部突然掉头转向,就是因为副热带高压断成了三块的缘故。台风西北侧的陆地上高压和台风南侧的高压相互扯皮,北侧高压减弱后,南侧高压显得略强,引导台风转为缓慢东行。而之后台风东边的高压再次加强西伸,接管台风,引导其北上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1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1)台风会在副热带高压的引导下前进,就像是一个大人牵着孩子走。(2)即使在剥削阶级高压统治的时代,劳动者中也经常涌现出卓越的艺术家。B.(1)台风西北侧的陆地上高压和台风南侧的高压相互扯皮。(2)这个问题因为几个部门扯皮,至今没有被解决。C.(1)没有任们模型能够100%准确地预测出台风接下来的运动轨迹。(2)或许我们需要明白,人生的轨迹不一定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运行。D.(1)从海上一直延伸到我国内陆,台风一般就会西行登陆我国。(2)他沿着海滩指向另一个地方,告诉我他兄弟是在那个地方登陆的。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纠结:既想偶尔吃点饼干或甜点,又担心会长肥肉、升血糖。其实,对绝大多数健康人来说,如果不是每天吃,或者吃很多的话,零食和甜点并非饮食禁忌,关键就是控量、控频次。所谓控量,就是把吃甜点的数量控制在每天50克添加糖的范围之内。假如既不喝甜饮料,也不吃糖果、果脯、果酱之类食物,只是吃个50克左右的小蛋糕之类,还不会超过合理范围。不想因此长胖的话,只需增加运动,或相应减几口主食就可以了。如果偶尔吃的话,就更不用担心了,不过,对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就得仔细一些了。不仅数量要控制,①。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吃这些甜味零食更合适呢?研究结果显示:午餐和晚餐之间吃零食,要比午餐后吃零食效果好;把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放在餐前30分钟吃,也有很好的控制餐后血糖上升效果。总之,需要控制血糖的人,包括需要减肥的人,都应当注意保持稳定的食量,稳定的碳水化合物供应,而且最好把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合理地分散在一日三餐当中。如果需要加餐,②,或者在餐前半小时少量加餐。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22.简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期,“旷野文学”风潮在社交平台上流行,它倡导“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提倡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的“旷野”,反对稳定可控的“轨道”生活。然而,一些网红滥用“旷野”概念,追求奢侈旅行,导致“旷野文学”的原始意义被曲解。青年们对此进行反思,有人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有人认为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年,面对“旷野”与“轨道”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025届固始县永和高中、外国语高中二模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B2.C3.C4.B5.①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情境来阐释抽象的概念。②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的方法,进一步阐释了具体与抽象在文艺创作中的关系。③作者还强调了具体描写在塑造人物、营造情境方面的优势。6.A7.C8.①善用修辞。运用比喻,将古运河比作水上的巷弄;②富有层次。俯仰结合,远近结合。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表现古运河的魅力;③工于绘色。多色彩描写青石、白墙黛瓦、蓝天白云等景物;④长于绘景。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写动态的水流和岸边的静物,写拱形石桥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旧的房子等整体性的画面。9.①作者欣赏大运河的景色,感受桥栏杆的粗糙凉爽,既有看到现实景致的激动,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怀恋;②作者置身现实平静的生活,联想历史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无奈和落寞;③大运河为无锡发展作出了贡献,见证了无锡由农耕时代到工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④无锡植根传统文化,富有内涵,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10.BDG11.B12.C13.(1)观察细微会让百姓感到困扰,百姓感到困扰就会迁徙到其他地方,百姓搬迁会不安居于他们的处所,就容易生出变动。(2)这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14.①材料一:认为刑罚太严明,国人就会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容易产生变故。②材料二:认为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夏、商、周三个朝代之所以消亡,并不是因为三代的法规制度过时了,而是因为执政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这证明所谓法制,亦即前代圣君的主张、路线,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不会凭空得以贯彻实行。所以《尹文子》说:“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种是五帝和三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姜太公说:“刑罚严明,国人就会被弄得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人整天处在这种状态就会生出变故。观察细微会让百姓感到困扰,百姓感到困扰就会迁徙到其他地方,百姓搬迁会不安居于他们的处所,就容易生出变动。动不动就奖赏,容易诱发不满足的心理,不满足就滋长怨恨。贤明的国王统治国家,不知道臣民爱好什么,而更多的是注意臣民讨厌什么;不知道百姓为什么要来归顺他,而知道为什么要离开他。让百姓都安居乐业,那么天下就太平了。”材料二: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彰明法度,忠臣就能受到勉励;刑罚一定执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受到勉励、奸臣停止作恶国土因此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埋没正确的治国法术,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