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基础》课件_第1页
《超声诊断基础》课件_第2页
《超声诊断基础》课件_第3页
《超声诊断基础》课件_第4页
《超声诊断基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声诊断基础欢迎参加《超声诊断基础》课程,这是为医学生和初级医师设计的专业超声诊断入门课程。本课程将系统介绍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设备操作、图像解读和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从超声物理基础开始,逐步深入到各个系统的超声检查和临床应用,帮助您建立完善的超声诊断知识体系。本课程适用于医学院校学生、住院医师、超声科轮转医师以及希望掌握超声技术的各科临床医生。无论您是初次接触超声还是希望巩固基础知识,本课程都将为您提供全面而实用的指导。超声医学发展概况11940年代奥地利神经学家KarlDussik首次将超声用于医学诊断,尝试观察脑室结构。21950-60年代英国医生IanDonald开发出首台B型超声诊断仪,应用于产科检查,被誉为"医学超声之父"。31970-80年代实时B超系统出现,中国引进第一批超声设备,开始本土化生产和应用。41990年至今彩色多普勒、三维/四维超声、造影增强超声等技术迅速发展,中国超声设备制造业崛起。超声医学已从简单的A型显示发展为当今的高分辨率多功能成像系统。目前,中国超声设备市场规模已超过200亿元,国产设备性能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超声诊断因其无创、无辐射、实时、经济等优势,已成为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超声波的定义声波基本概念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中分子的振动传播能量,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传播时产生压缩与稀疏的交替变化,形成波动。声波的基本特性包括波长、频率、速度和强度。频率定义为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超声波定义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耳可听范围(通常大于20,000Hz或20kHz)的声波。医学超声通常使用的频率范围为1-20MHz(兆赫兹),远高于人类听觉上限。医学诊断中的超声波是通过压电晶体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高频机械振动,这种振动以声波形式传入人体组织进行成像。超声波作为一种特殊的声波,遵循声波的基本物理规律,但由于其高频特性,表现出独特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医学诊断工具。超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范围医学诊断超声波的频率一般在2-20MHz之间,不同检查部位选择不同频率。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但穿透力越差。波长特点医学超声波长一般在0.08-0.8mm范围内,这种微小波长使其能够分辨细微的组织结构变化。穿透与分辨率低频超声(2-5MHz)穿透力强,适合深部大器官;高频超声(7-20MHz)分辨率高,适合浅表组织和精细结构。这种关系决定了临床选择探头的重要依据。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在医学成像中的独特优势和局限性。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合理选择频率,平衡穿透力与分辨率的关系。超声波穿透生物组织时,其衰减与频率成正比,频率每增加1MHz,穿透深度约减少1cm。这一特性是超声检查的基本物理限制,也是选择探头的理论基础。超声与人类听觉超声波(>20kHz)医学超声诊断使用人类听觉(20Hz-20kHz)正常听力范围次声波(<20Hz)部分动物可感知人类听觉系统只能感知约20Hz至20kHz的声波频率范围。医学超声诊断使用的频率通常为1-20MHz,比人耳可听上限高出50-1000倍,因此人类无法直接感知这些超声波。正常对话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250-3000Hz,音乐一般在20-12000Hz之间。相比之下,超声波频率极高,其波长极短,这种物理特性使其能够区分微小结构,为医学成像提供了理想条件。有趣的是,某些动物如蝙蝠和海豚能够发出和感知高达100kHz的超声波,并利用这种能力进行生物导航和猎食。这种自然界的声波导航系统启发了人类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的传播规律组织类型声传播速度(m/s)声阻抗(kg/m²·s×10⁶)空气3300.0004脂肪14501.38软组织/血液15401.62-1.67骨骼3500-40006.47-7.80水14801.48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这是超声诊断的重要物理基础。在人体软组织中,超声波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1540米/秒,现代超声仪器以此作为计算距离的标准。声阻抗是描述声波在介质中传播阻力的物理量,等于密度与声速的乘积。当超声波通过两种不同声阻抗的组织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现象。反射强度取决于两种介质声阻抗差异的大小,差异越大,反射越强。空气与软组织的声阻抗差异极大,这就是为什么超声检查需要使用耦合剂消除探头与皮肤之间的空气的原因。同样,骨骼与软组织的声阻抗差异也很大,使骨骼后方的组织难以成像。超声的基本原理发射脉冲超声探头内的压电晶体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发射超声脉冲进入人体组织组织传播超声波在不同密度的组织中传播,在界面处产生反射和散射回波接收同一压电晶体接收反射回波,将机械能转换回电信号信号处理根据回波强度和返回时间,计算机处理并形成可视化图像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是"脉冲-回波"技术,这类似于雷达或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超声探头作为发射器和接收器,大部分时间(约99%)处于"倾听"回波状态,只有很短时间(约1%)用于发射脉冲。声束是超声波从探头发出的能量束,其形状和特性取决于探头的设计。理想的声束应该细而集中,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现代超声设备通过聚焦技术和相控阵列设计,优化了声束特性,提高了图像质量。超声衰减及原因吸收超声能量转化为热能,被组织吸收,占衰减的主要部分,与频率成正比散射当超声波遇到小于波长的微小结构时,声波向各个方向分散反射在两种声阻抗不同的组织界面处,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探头折射穿过界面的超声波改变传播方向,可能导致图像失真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会不断衰减,主要通过四种机制:吸收、散射、反射和折射。其中吸收是最主要的衰减机制,约占总衰减的80%。吸收导致超声能量转化为热能,这也是超声治疗技术的基础原理。超声衰减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衰减越快。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高频探头适合浅表组织检查,而低频探头更适合深部组织检查。临床上,标准软组织的平均衰减系数约为0.5dB/cm/MHz。了解超声衰减机制有助于理解各种超声伪影的产生,如声影、声增强等,这对正确解读超声图像至关重要。常见的超声成像模式B型超声(二维超声)最常用的超声成像模式,显示解剖结构的二维断面图像。根据组织回声强度不同,以不同亮度的灰度表示,形成类似解剖切片的图像。应用:几乎所有超声检查的基础模式,用于观察器官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等。M型超声(运动超声)记录单一声束穿过的结构随时间变化的一维图像,特别适合显示运动结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深度。应用:主要用于心脏检查,评估瓣膜运动、心室壁运动等。多普勒超声基于多普勒效应,检测运动结构(主要是血流)的速度和方向。包括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成像。应用:血管疾病、心脏功能评估,血流方向和速度测定。除了上述基本模式外,现代超声技术还发展出多种高级成像模式,如三维/四维超声、弹性成像、造影超声等,极大扩展了超声诊断的应用范围和准确性。B型超声(二维超声)B型超声原理B型超声(Brightness-mode)是最基本和常用的超声成像模式,采用多声束扫描形成二维断面图像。"B"代表亮度,反映了不同组织反射回波强度的差异。在B超图像中,声阻抗高的组织(如肌肉纤维、血管壁)产生强回声,显示为较亮区域;声阻抗低的结构(如液体)产生弱回声,显示为暗区域;液体内部几乎无回声,显示为黑色。图像形成过程B超成像通过数百条声线组成一个扫描平面,每条声线由多个采样点构成。系统将每个采样点的回波强度转换为相应的灰度值,最终生成二维灰度图像。现代B超系统可实现每秒20-60帧的实时成像,让检查者能够动态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尤其适合观察活动的器官如心脏、胎儿等。B型超声的临床价值在于其能够准确显示器官的大小、形态、位置和内部结构的异常。通过观察各个脏器的回声模式、均匀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以发现各种病理改变如肿瘤、囊肿、结石等。B超图像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设备性能、操作技术、患者因素等。操作者需要通过调整增益、深度、焦点和频率等参数,获得最佳的诊断图像。M型超声(运动超声)图中M型超声显示心脏瓣膜的运动情况,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深度。可以清晰观察二尖瓣的开闭运动和心室壁的收缩舒张运动。M型超声原理M型超声(Motion-mode)利用单一声束沿固定方向反复扫描,记录声束路径上组织结构随时间变化的情况。M型图像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深度。M型超声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可达1000帧/秒),能够精确记录快速运动的心脏结构。相比B型超声,M型超声能提供更精确的运动时序信息和测量数据。临床应用虽然技术简单,但M型超声在心脏检查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测量心腔大小、评估瓣膜运动、心室壁厚度和收缩功能等方面。M型超声的主要优点是时间分辨率高,可精确测量心脏结构的运动速度、幅度和时相关系。通过观察M型图像的波形特点,可以辅助诊断各种心脏疾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病和心包积液等。现代超声设备通常提供B型和M型超声的联合使用功能,即在B型图像上选择感兴趣的扫描线,然后显示该线上的M型图像,从而更精确地定位病变位置。多普勒超声原理多普勒效应运动物体反射声波频率发生改变频率偏移血流接近探头时频率增加,远离时频率减小血流速度计算通过频率偏移量计算血流速度角度修正考虑血管与声束夹角进行精确测量多普勒超声基于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多普勒发现的多普勒效应原理。当声波遇到运动目标(如血流中的红细胞)时,反射回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如果血流朝向探头移动,反射回波频率增加;如果血流远离探头,频率减小。频率偏移量与血流速度成正比,可通过公式:ΔF=2F₀·V·cosθ/c计算,其中F₀为发射频率,V为血流速度,θ为血流方向与声束夹角,c为声速。由于夹角θ的余弦值影响测量结果,理想的测量角度应小于60°。临床应用中,多普勒超声主要用于检测血流状态,评估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闭塞、静脉血栓等,以及心脏瓣膜功能和心内分流等病变的诊断。彩色多普勒(CDFI)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颈动脉的血流情况,红色表示朝向探头的血流,蓝色表示远离探头的血流。颜色越亮表示速度越快。心脏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心脏内血流情况,可清晰观察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引起的异常血流信号。肾脏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肾脏内部及周围的血流分布情况,对评估肾脏血供和病变性质有重要价值。彩色多普勒流图(CDFI,ColorDopplerFlowImaging)是将多普勒频移信息以彩色方式叠加在常规B超灰度图像上的技术。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方向的血流:通常红色表示血流朝向探头,蓝色表示血流远离探头。颜色的亮度或饱和度则反映血流速度的快慢。彩色多普勒相比普通多普勒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同时显示二维断面上大范围的血流分布情况,直观地展示血管走行、血流方向和相对速度,使检查者能够快速识别异常血流区域。临床应用中,彩色多普勒广泛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瓣膜病变、心内分流)、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静脉血栓)、器官灌注评估以及肿瘤血供检查等。超声成像的分辨率轴向分辨率轴向分辨率指沿声束传播方向(纵轴)区分两个点的能力,取决于超声脉冲的空间长度,与超声频率直接相关。频率越高,脉冲波长越短,轴向分辨率越高。计算公式:轴向分辨率≈波长/2≈声速/(2×频率)例如,5MHz探头的理论轴向分辨率约为0.15mm,但实际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达到0.3-0.5mm。侧向分辨率侧向分辨率指垂直于声束传播方向(横轴)区分两个点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声束宽度。声束越窄,侧向分辨率越高。侧向分辨率受探头设计、聚焦技术和深度影响,一般比轴向分辨率差2-4倍。在焦点区域,侧向分辨率最佳;远离焦点,声束逐渐发散,分辨率下降。现代超声设备通过多焦点技术、复合成像等方法改善侧向分辨率。分辨率是超声成像质量的关键指标。除轴向和侧向分辨率外,还有时间分辨率(每秒帧数)和对比分辨率(分辨不同组织的能力)。高分辨率超声可以检测毫米甚至亚毫米级的病变,如小结节、微小钙化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频提高了分辨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衰减,减少了穿透深度。这种"分辨率-穿透深度"的权衡是选择超声探头频率的基本考虑因素。超声探头类型及应用线阵探头压电元件呈线性排列,声束平行发射,产生矩形视野。频率通常较高(7-15MHz),适合浅表组织检查,如甲状腺、乳腺、血管和肌肉骨骼系统。图像分辨率高但穿透深度有限。凸阵探头压电元件呈弧形排列,声束呈扇形发散,视野宽广。频率通常较低(2-5MHz),适合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肾等深部组织检查。穿透深度好但远场分辨率较差。相控阵探头通过控制各元件发射时序产生定向声束,视野呈扇形。体积小,接触面积小,特别适合于心脏检查,可从肋间隙发射声波观察心脏。特殊探头包括腔内探头(如经阴道、经直肠探头)、微凸探头(新生儿经颅、小儿髋关节)、术中探头等,针对特定检查部位设计。选择合适的探头是获得理想超声图像的关键。操作者需根据检查部位、深度和临床目的,选择最适合的探头类型和频率。现代高端超声设备通常配备多种探头,以满足不同检查需求。探头频率选择检查深度深部组织需低频探头,浅表组织选高频探头所需分辨率精细结构需高分辨率,选择高频探头患者体型肥胖患者需更低频探头以增加穿透检查目标血流检测和组织成像的频率要求不同探头频率选择是超声检查的关键决策。频率越高,图像分辨率越好,但穿透深度越浅;频率越低,穿透深度越大,但分辨率较差。这种反比关系决定了不同检查的最佳频率选择。作为一般指南:2-3MHz适用于深部大型脏器的基础扫查;3-5MHz适用于一般腹部、产科和心脏检查;5-7MHz适用于浅表脏器和小器官;7-12MHz适用于甲状腺、乳腺、浅表血管;12-18MHz适用于皮下组织、肌腱和关节等表浅结构。现代探头通常支持频率范围调节,操作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最佳频率。某些新型宽带探头可在较宽频率范围内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检查的灵活性。超声仪器结构介绍超声主机超声诊断系统的核心部分,包含发射电路、接收电路、信号处理单元、存储系统等组件。现代超声主机通常集成多种成像模式和后处理功能。探头系统包含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压电元件,是超声系统中最关键的部件之一。不同类型的探头适用于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高质量探头能显著提升图像质量。操作界面包括控制面板、触摸屏、键盘和各种旋钮按键,用于调节图像参数、选择模式和执行测量等操作。人性化的界面设计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现代超声设备还包括高分辨率显示器、数据存储和通信系统、打印和记录设备等部件。随着技术发展,超声设备逐渐小型化、便携化,从早期的大型固定设备发展到现在的便携式甚至手持式设备,大大扩展了超声的应用场景。超声系统的软件同样重要,现代设备通常配备专业的图像处理算法、测量分析工具、报告生成系统以及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影像归档系统(PACS)的接口,实现数字化管理和远程会诊功能。图像后处理与优化增益调节控制整体图像亮度,增益过高会增加噪点,过低则丢失细节信息。应调整至能清晰显示正常组织回声的水平。深度与焦点深度设置决定显示范围,应刚好包含感兴趣区域。焦点应放置在重点观察部位,可提高该区域的侧向分辨率。时间增益补偿(TGC)补偿不同深度的声衰减,使图像均匀。通常需要增加远场增益,保持近、中、远场亮度平衡。频率与动态范围高频提高分辨率但减少穿透,低频反之。动态范围调整影响图像对比度,高动态范围显示更多灰度层次。图像优化是获得高质量超声图像的关键步骤。除了基本参数调节外,现代超声设备还提供多种高级图像处理功能,如谐波成像(提高对比分辨率)、空间复合成像(减少噪点和伪影)、斑点噪声抑制(提高图像清晰度)等。熟练操作者应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灵活调整参数并选择适当的成像模式。预设可用于快速初始设置,但通常需要针对每位患者进行个性化调整,以获得最佳诊断图像。良好的图像优化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超声检查的基本操作检查前准备核对患者信息和检查单,了解临床问题和既往病史。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并获得配合。检查前调整室温、光线和设备位置,确保舒适的检查环境。根据检查部位选择合适的探头和初始设置,准备适量耦合剂。对于特殊检查(如腹部、盆腔),确认患者已按要求准备(如禁食、膀胱充盈等)。患者体位腹部检查通常采用仰卧位,必要时取左侧卧、右侧卧或坐位以显示特定区域。心脏检查多采用左侧卧位以展示心尖。颈部检查时头部后仰,肩部垫高。选择合适体位的原则是充分暴露检查区域,减少干扰和伪影。探头操作技巧正确握持探头,保持稳定;施加适当压力,确保良好接触;掌握滑动、摇摆、旋转、倾斜四种基本动作;熟练操作各种切面获取完整信息。超声检查是一项操作者依赖性很强的技术,需要通过系统化扫查全面观察目标区域,不遗漏任何可能的病变。标准化的扫查流程和切面设置有助于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除了技术操作外,良好的医患沟通同样重要。向患者清晰解释检查过程,获得配合,注意患者舒适度和隐私保护,都是成功超声检查的重要因素。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能够根据初步发现随时调整检查策略,重点关注可疑区域。超声耦合剂的作用问题:空气间隙探头与皮肤间的空气阻碍超声传播解决:耦合剂填充空气间隙,保证声波有效传导原理:声阻抗匹配降低界面反射,提高声波穿透效率结果:改善图像消除伪影,提高图像质量超声耦合剂的使用是超声检查的基本要求。人体皮肤表面不平整,探头与皮肤接触时会形成微小的空气间隙。由于空气与软组织的声阻抗差异极大(空气约0.0004vs软组织约1.63×10^6kg/m^2s),空气间隙会反射99.9%以上的声能,导致超声波无法有效进入人体组织。常用的超声耦合剂主要是水基凝胶,其声学特性接近人体软组织。理想的耦合剂应具备良好的声传导性能、适当的粘稠度、足够的润滑性、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针对不同检查部位,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耦合剂。特殊检查可能使用其他形式的耦合剂,如腔内检查(经阴道、经直肠)常用专用润滑剂;介入操作可能需要无菌耦合剂;术中超声可能直接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耦合剂。超声检查准备事项腹部检查禁食准备检查前8-12小时禁食,以减少胃肠气体干扰,改善胆囊显示。早晨检查最佳,可饮少量水以帮助观察胰腺。盆腔检查膀胱充盈检查前1-2小时饮水800-1000ml,保持膀胱充盈,以作为声窗观察子宫和附件。尿憋不住可少量排尿,但需保留适量尿液。特殊药物准备必要时可使用胃肠道抗张力药物(如颠茄类)减少肠蠕动和气体,改善观察条件。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灌肠以减少肠气干扰。资料准备携带相关医疗记录、既往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提前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和已知过敏史。充分的检查准备可以显著提高超声检查质量。腹部检查的禁食准备主要有三个目的:减少胃肠气体干扰、减少胃肠道蠕动造成的影像模糊、充分显示胆囊(禁食使胆囊充盈)。不同部位的检查有不同的准备要求。例如,颈动脉检查需保持头部后仰;产科检查早期需膀胱充盈,晚期则不需要;心脏检查一般无特殊准备要求。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可适当调整禁食时间,避免低血糖风险。肝胆胰脾的超声解剖肝脏超声切面肝脏超声检查常规包括纵向/矢状切面(见左叶、右叶关系)、横切面(见门静脉、肝静脉分布)和肋间斜切面(观察肝右叶后上段)。胆囊胰腺切面胆囊位于肝右叶下缘,顺肋间斜切容易显示;胰腺检查需通过胃和十二指肠作为声窗,横切可显示"眼镜征"(腹主动脉和上肠系膜静脉之间)。脾脏与左肾关系脾脏位于左上腹,通过左肋间或后斜切可以良好显示,常以左肾为标志物定位。正常脾脏回声均匀,略低于肝脏。腹部超声检查是最常见的超声应用之一,系统化的扫查路径和标准切面是准确诊断的基础。通常采用"器官导向型"扫查顺序,依次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和肾脏等主要脏器,关注其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和血供情况。肝胆胰脾彼此邻近,解剖关系复杂,超声检查中需要灵活应用各种切面和体位,充分显示每个部位。操作者需熟悉正常解剖变异,掌握显示困难部位(如胰尾、胰钩突等)的特殊技巧。肝脏的正常超声表现肝脏大小与形态右叶厚度通常≤12cm,左叶厚度≤6cm,尾状叶≤3cm。肝脏总体呈三角形,表面光滑,边缘锐利。左叶较薄,右叶较厚,可见有生理性肋缘切迹。肝脏大小测量采用斜径法,从右叶顶点至肝下缘,正常男性12-14cm,女性10-12cm。评估时需考虑患者体型差异。肝脏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回声均匀细腻,中等强度,略强于脾脏,弱于胰腺。肝内可见管状无回声结构,主要是肝静脉、门静脉和肝内胆管。肝静脉呈"星芒状"分布,无管壁回声;门静脉呈"树枝状"分布,有管壁回声;胆管伴随门静脉行走,构成"门静脉三联征"。肝脏血管系统肝脏双重血供:肝动脉(供应氧气,约占30%)和门静脉(供应营养,约占70%)。三支肝静脉(左、中、右)回流入下腔静脉。门静脉正常内径<13mm,血流方向朝向肝脏;肝动脉正常内径<4mm,多普勒显示高速搏动性血流;肝静脉呈低速非搏动性血流,方向离开肝脏。肝脏超声检查是腹部超声的核心内容,正确理解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是识别病变的前提。肝脏超声检查应系统扫查各段肝实质,不遗漏任何区域,特别是肝右叶后上段,这是最容易漏诊的区域。肝脏回声均匀性是评估肝脏状态的重要参考。回声增强提示脂肪肝,回声减低可见于肝炎、肝硬化早期等。局灶性病变则表现为回声异常区域,需与周围组织对比分析。胆囊及胆道正常超声表现胆囊的超声表现正常胆囊位于肝右叶下面,梨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长径7-10cm,横径2-4cm。禁食状态下充盈良好,壁薄而光滑,≤3mm。胆囊颈部可见"折叠"或"漏斗"样改变,连接胆总管。胆囊壁三层结构:内层粘膜高回声、中层肌层低回声、外层浆膜高回声。胆囊内容物通常无回声,有时可见少量游离细小强回声(胆泥或胆沙)。胆管系统的超声表现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正常内径≤7mm(胆囊切除术后可达10mm)。沿门静脉主干前缘下行,最终汇入十二指肠。肝内胆管伴随门静脉分支,构成"门静脉三联征",通常不易分辨。只有当胆管扩张时,才能清晰显示肝内胆管分布。肝内胆管正常不应超过伴行门静脉分支内径的40%。胆囊检查最佳时机是清晨空腹状态,此时胆囊充盈最佳。进食后胆囊收缩,不利于观察。体位变化有助于全面观察胆囊,如右侧卧位可使胆囊颈部更好显示,站立位可使胆囊内沉积物移位。评估胆囊时应关注其大小、形态、壁厚、内容物和周围关系。异常包括胆囊壁增厚(>3mm)、胆囊扩大、内部结石(可动强回声伴声影)、息肉(固定回声无声影)和肿瘤(壁不规则增厚或占位)等。胰腺、脾脏正常超声表现胰腺位置与分区横跨上腹部,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胰腺回声特点回声均匀细密,略强于肝脏胰腺正常大小头部2.5-3.5cm,体部2-2.5cm,尾部2-3cm脾脏特征位于左上腹,长径<12cm,回声均匀4胰腺是观察难度较大的腹部器官,因其深位置和易受胃肠气体干扰。空腹状态和口服适量水有助于改善显示。胰腺体部标志为腹主动脉与上肠系膜血管之间的结构("眼镜征"),横切时胰头位于下腔静脉和上肠系膜血管之间,胰尾延伸至脾门。胰腺回声随年龄增长可见变化,老年人常见胰腺脂肪浸润,表现为回声增强。胰腺管在高分辨探头下可显示为细小的管状无回声结构,正常直径≤2mm。胰腺头部可观察到胆总管末端,这是判断胆总管扩张的重要部位。脾脏超声检查多采用左肋间或后斜切面。正常脾脏形态为新月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缘锐利,回声均匀且略低于肝脏。脾门可见脾动静脉进出。脾大小通常以长径评估,正常<12cm,增大常提示门脉高压或脾脏疾病。肝脏常见病变超声表现脂肪肝特点:肝回声弥漫性增强,肝肾对比增强,远场回声衰减,肝内血管显示减弱。常见于肥胖、糖尿病、酗酒等患者。可分为轻、中、重度,严重者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肝囊肿特点: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无内部回声。良性病变,常为偶然发现,多不需要特殊处理。巨大囊肿可引起压迫症状。肝细胞癌特点:回声多样化,以低回声为主,边界不清或假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可见血流信号增多。常见于肝硬化背景。CDFI显示肿瘤血管紊乱,可见"篮状血流"。肝脏是病变多发部位,超声是首选筛查方法。除上述病变外,常见的还有肝血管瘤(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高回声为主)、肝转移瘤(多发低回声结节,"牛眼征")、肝硬化(肝脏缩小,表面结节状,伴脾大和门脉高压征象)和肝脓肿(液性暗区,内部可见碎片)等。肝脏病变的超声诊断需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对于超声难以确定性质的病变,可考虑超声造影或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时发现早期肝脏恶性病变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胆系常见病变超声表现胆石症胆囊内见强回声团,多伴声影,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可分为胆固醇石(较大单发)、胆色素石(小而多发)和混合石。B超检出率达95%以上,但<3mm微小结石可能漏诊。胆囊炎急性期表现为胆囊壁增厚(>3mm)、层次模糊、囊腔扩大、"阳性墨菲征";慢性期表现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缩小、甚至萎缩。常伴有胆石。胆囊息肉胆囊壁突起的局限性隆起,回声均匀或略高,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多为胆固醇息肉,直径>10mm时需警惕恶变可能。胆囊癌可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内有浸润性肿块,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可侵犯肝脏和周围组织。早期诊断困难,多发现较晚。胆系疾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超声是首选检查方法。胆囊结石发病率高,超声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但需要多体位观察,避免漏诊。此外,胆囊为容易发生恶性转变的器官,对于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和大于1cm的息肉应高度警惕恶变可能。胆管病变也是重要超声检查内容,包括胆管结石、胆管扩张和胆管肿瘤等。胆管结石表现为胆管内强回声伴声影,常导致胆管扩张;胆管扩张常提示胆管末端或胰头部存在阻塞性病变,需进一步寻找原因。胰腺、脾脏常见病变急性胰腺炎胰腺体积增大,边界模糊,回声减低,内部可见液性暗区(坏死区)。周围可见胰周积液,严重者可出现假性囊肿。多普勒可见胰腺血流减少。急性胰腺炎超声诊断的局限性在于早期胰腺肿胀可能不明显,且胃肠气体可能影响观察。但超声随访监测对评估胰腺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非常有价值。慢性胰腺炎胰腺体积缩小,边界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增强,内见点状强回声(钙化)。胰管常见扩张(>2mm),呈"链珠状",管壁可见钙化。胰腺肿瘤多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压迫或侵犯周围血管和胆管。胰头部肿瘤常导致胆总管扩张("双管征")。CDFI可显示肿瘤内异常血流信号。脾肿大(脾大)脾长径>12cm,多见于门脉高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超声可精确测量脾脏大小,评估门脉高压程度和治疗效果。脾囊肿类似肝囊肿,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多为先天性或外伤后形成,通常无需治疗。脾梗死楔形低回声区,基底朝向包膜,尖端指向脾门。急性期回声减低,后期回声增强。多普勒示病变区无血流信号。胰腺病变诊断困难,最佳检查方式是CT和MRI,但超声具有无创、便捷和可重复性高的优势,适合初筛和随访。脾脏疾病以脾大最为常见,超声可准确测量并随访,对鉴别脾大原因有一定帮助。泌尿系统超声入门肾脏纵切面解剖显示肾上极、下极、皮质和集合系统。正常肾脏纵径8-12cm,皮质厚度约1cm,集合系统呈复杂无回声结构。肾脏横切面解剖显示肾门结构,包括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横切面可更好观察肾静脉血栓等病变。膀胱正常超声表现充盈状态下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光滑薄(≤3mm),均匀。观察尿流喷射和膀胱底部结构。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等器官的常规检查方法。检查前准备:肾脏检查通常无特殊准备;膀胱、前列腺检查需膀胱充盈(饮水500-800ml后尿意感但尚能忍受)。肾脏超声检查的常规切面包括纵切面(长轴)和横切面(短轴),分别观察两侧肾脏大小、形态、皮质厚度、肾盂扩张情况和实质回声。正常肾脏回声分三层:皮质呈低回声,髓质呈无回声,肾窦呈强回声。膀胱检查主要通过耻骨上切面进行,观察膀胱壁厚度、内部回声和膀胱底部结构。排尿前后检查有助于评估膀胱功能和残余尿量。超声还可观察前列腺和精囊,尤其适合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的初步筛查。肾脏常见病变肾囊肿最常见的肾脏病变,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无内部回声。单纯性囊肿通常无需治疗。复杂性囊肿可见内部分隔、壁结节或钙化,需警惕囊性肿瘤可能。肾囊肿分类常用Bosniak分级(I-IV级),超声联合CT有助于确定分级和治疗方案。肾结石肾盂、肾盏或肾实质内强回声团,伴声影。大小从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可伴肾积水。结石移动至输尿管可引起剧烈疼痛(肾绞痛)。超声对>5mm结石敏感性高,但小于3mm的结石容易漏诊。结石位置、大小和肾积水程度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肾积水肾盂和肾盏系统扩张,表现为肾内无回声区增多增大。轻度积水仅肾盏扩张,重度积水可见肾盂明显扩张,肾实质变薄。积水需寻找原因,常见病因包括结石、肿瘤、外压和先天性异常等。评估肾积水程度有助于决定是否需要紧急干预。肾脏肿瘤也是重要的超声检查内容。良性肿瘤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表现为高回声肿块;恶性肿瘤如肾细胞癌多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CDFI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肾实质病变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超声表现不特异,通常表现为肾脏增大或缩小,皮质回声改变。慢性肾脏病晚期可见肾脏明显缩小,皮质变薄,回声增强。膀胱、前列腺膀胱正常与异常正常膀胱充盈时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光滑,厚度≤3mm。排尿后正常残余尿量<50ml。常见异常包括:膀胱结石:底部可移动的强回声团,伴声影膀胱肿瘤:壁上固定的不规则回声肿块,基底宽或窄,CDFI见血流信号膀胱壁增厚:可见于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等膀胱评估还包括观察尿流喷射和输尿管口区,有助于评估尿路梗阻情况。前列腺检查经腹超声可初步评估前列腺大小和形态,但经直肠超声提供更清晰图像,是前列腺精确检查的首选方法。正常前列腺呈三角形或栗子形,回声均匀,体积约20ml。前列腺增生表现为体积增大(>30ml),形态改变,可压迫尿道,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前列腺癌早期无特异表现,晚期可见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突破包膜。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是确诊的重要手段。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是临床泌尿外科的基础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无创、重复性好的特点。对于肾结石、肾积水、膀胱和前列腺病变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尿路结石的诊断除直接显示结石外,还需注意继发性改变如输尿管扩张、肾积水等。前列腺疾病的评估应结合临床症状、体检和PSA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妇产科超声基础子宫检查观察大小、形态、位置、内膜回声和肌层回声卵巢检查评估大小、位置、内部结构和卵泡发育输卵管检查正常不显示,病变时可见扩张或肿块盆腔积液评估观察位置、量、性质和内部回声妇科超声包括经腹和经阴道两种检查方式。经腹超声需膀胱充盈作为声窗,适合初步筛查和大型病变;经阴道超声不需膀胱充盈,探头直接接近检查器官,图像清晰度更高,尤其适合早期妊娠和小型病变的检查。正常子宫呈梨形,分为体部和颈部,成年未孕女性体积约为30-50ml,界面清晰。子宫内膜回声随月经周期变化:月经期薄而高回声,增生期逐渐增厚低回声,分泌期厚度达最大(约7-14mm)并呈"三线征"。正常卵巢呈椭圆形,体积约6-11ml,可见多个直径2-10mm的卵泡(无回声圆形区)。卵巢位置可随膀胱充盈程度变化,有时不易显示。育龄期可见优势卵泡发育和排卵过程,排卵后形成黄体(边界模糊的混合回声区)。妇科常见病变子宫肌瘤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回声均匀低回声(较肌层低)或等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根据位置分为黏膜下、肌壁间和浆膜下肌瘤。大肌瘤可出现囊变、钙化或变性。卵巢囊肿种类多样,功能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呈薄壁无回声区;巧克力囊肿内见匀质低回声;畸胎瘤含脂肪、毛发和钙化,回声复杂;恶性肿瘤见复杂回声,囊实混合,有不规则分隔和实性结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外生长,常见于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浆膜面、直肠子宫陷凹等位置。超声表现多样,卵巢囊性病变是主要表现,呈低回声囊性区。子宫内膜息肉宫腔内单发或多发高回声占位,基底部与内膜连接,多伴内膜增厚。盐水灌注声像图(SIS)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显示息肉从内膜基底凸起。妇科超声是妇科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能够准确评估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的病变。不同类型的卵巢肿瘤表现差异较大,超声可初步判断良恶性。IOTA评分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评估卵巢肿块良恶性的超声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评估妇科肿瘤的血供特点,恶性肿瘤常表现为血流丰富、分布不规则、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低。对于复杂病例,可联合应用CT、MRI、超声造影等多种影像学手段,提高诊断准确性。产科超声常规检查1早期妊娠(6-12周)确认宫内妊娠、数目、存活及排除异常2中期妊娠(20-24周)系统性胎儿畸形筛查、胎盘和羊水评估晚期妊娠(30-34周)胎儿生长监测、胎位和产前准备产科超声是监测胎儿发育和母胎状况的重要工具。早孕期(通常6-7周)可见卵黄囊和胎芽,7周左右可见胎心搏动,这是确认活胎的重要标志。经阴道超声可提前1-2周观察到妊娠囊和胎芽。第二次产前超声(20-24周)是最重要的异常筛查检查,包括详细的胎儿解剖评估,观察胎儿头、颈、脊柱、胸腹部器官、四肢和脐带,测量生物学参数(双顶径、头围、腹围和股骨长)评估胎儿生长,同时评估胎盘位置和羊水量。晚期妊娠超声主要监测胎儿生长情况,评估宫内生长受限或巨大儿可能,并确定胎位。对于高危妊娠,可进行多普勒血流检查,评估脐带血流、中脑动脉和子宫动脉血流,从而评估胎盘功能和胎儿氧合状态。心血管超声基础超声心动图基础超声心动图是心脏疾病诊断最常用的无创工具,可评估心腔大小、心室壁运动、瓣膜形态功能、心肌收缩能力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等。常规超声心动图包括二维超声、M型超声和多普勒超声三种基本模式。二维超声显示心脏解剖结构;M型超声精确记录心脏结构运动;多普勒超声评估血流情况。标准切面与检查流程超声心动图的标准切面包括胸骨旁长轴、短轴切面,心尖四腔、二腔、五腔切面,剑突下切面和锁骨上窝切面等。每个切面观察特定结构和功能。心尖四腔切面是最基本的切面,显示左右心房室、房室瓣和室间隔。通过此切面可初步评估心腔大小、心室功能和瓣膜活动。常用测量指标常规测量包括心腔内径、心室壁厚度、室间隔厚度等形态参数,以及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功能参数。多普勒超声测量瓣膜血流速度、压力梯度和反流程度等。血管超声是心血管超声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检查项目包括颈动脉、椎动脉、下肢动静脉等。血管超声主要评估血管内径、内膜厚度、斑块特征、血流速度和方向等参数。颈动脉超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的首选方法,可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性质和程度,评估狭窄度。下肢血管超声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和动脉闭塞性疾病有重要价值。心脏常见病变二尖瓣狭窄二维超声示瓣叶增厚、活动受限、开放不全;M型超声示"箱式运动";彩色多普勒示二尖瓣口狭窄血流束;脉冲多普勒测量跨瓣压力梯度和瓣口面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维超声示瓣叶增厚、闭合不全;彩色多普勒示舒张期主动脉瓣口反流信号进入左室;连续多普勒示舒张期高速反流信号。左心室肥厚室间隔和/或左室后壁增厚(>12mm),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心尖部室壁显著增厚。冠心病超声表现为心肌缺血或梗死区心肌运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见心室壁变薄和室壁瘤形成。负荷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对早期心肌缺血的诊断敏感性。心力衰竭患者超声常见左心室扩大、收缩功能下降(EF<50%)、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力衰竭分为收缩功能不全型和舒张功能不全型,后者EF正常但左心房增大,经二尖瓣血流图形呈舒张功能障碍模式。其他常见心脏病变包括心包积液(心包腔无回声区)、心肌病(不同类型表现各异)、心脏肿瘤(心腔内占位性病变)和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超声心动图是这些疾病诊断、评估和随访的首选方法。血管超声(外周血管)颈动脉超声评估内中膜厚度(IMT),正常<1.0mm;观察斑块性质(低、等、高回声或混合回声)和位置;测量狭窄程度,通过多普勒频谱分析判断血流动力学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下肢静脉超声主要筛查深静脉血栓(DVT),表现为静脉腔内低回声或等回声充填,压迫探查显示静脉不可压缩(最特异性表现),彩色多普勒示血流中断或充盈缺损。DVT严重可导致肺栓塞,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下肢动脉超声评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和闭塞性疾病,观察动脉管壁回声、内径和斑块情况;测量各节段血流速度,计算狭窄率;评估侧支循环建立情况。适用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血管超声检查通常结合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灰阶超声观察血管壁结构、内膜厚度和斑块特征;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方向和分布;脉冲和连续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参数。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的常用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和血管近远端流速比值。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遵循NASCET标准,根据血流速度和形态学改变综合判断。血管超声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筛查、血栓形成评估、移植血管监测、血管畸形诊断和血管介入治疗前后评估等。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浅表器官超声甲状腺超声甲状腺位于气管前方两侧,由左右叶和峡部组成。超声检查采用高频探头(7-15MHz),患者仰卧位、颈部稍后仰。正常甲状腺回声均匀中等,较周围肌肉回声强。甲状腺超声评估内容包括:大小(测量三径)、形态、回声均匀度、内部结节(大小、位置、边界、回声特点、钙化情况、血流特点)和周围淋巴结情况。乳腺超声乳腺超声是乳腺疾病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方法,特别适用于致密型乳腺和年轻女性。检查采用高频探头(7-15MHz),患者仰卧位、上臂上举。正常乳腺呈层状结构,由表及深依次为皮肤、皮下脂肪、腺体和胸肌。腺体内可见高回声腺管和低回声纤维结缔组织。乳腺超声主要观察实质回声模式、占位性病变特征和周围淋巴结情况。淋巴结超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是常见超声检查部位。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有明确的脂肪门,皮质厚度均匀,长短径比>2。异常淋巴结表现为圆形肿大、脂肪门消失、皮质增厚不均、异常血流模式等。浅表器官超声检查因其直观、无创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已成为甲状腺、乳腺和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合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技术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高频探头、保持适当的压力、多切面系统扫查、熟练运用多普勒技术评估血流和根据需要进行弹性成像等新技术辅助诊断。甲状腺疾病超声表现甲状腺结节最常见的甲状腺病变,表现为局限性回声异常区域。良性结节特征:边界清晰、规则形态、囊性或囊实混合性、"光晕征"、粗大钙化。恶性结节特征:边界不清、不规则形态、低回声、微钙化、高度"前后径/横径"比、混乱血流。甲状腺炎急性甲状腺炎:腺体肿大、回声减低、血流增强。亚急性甲状腺炎:局灶性低回声区,边界不清,血流稀少。慢性甲状腺炎(桥本病):腺体弥漫性肿大,回声减低不均,"蜂窝状"改变,血流不一致增减。甲状腺功能亢进超声表现不特异,常见腺体弥漫性肿大,回声减低,内部血流丰富。Graves病典型表现为"甲状腺风暴"(彩色多普勒示极度丰富的甲状腺血流信号)。甲状腺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能够准确评估甲状腺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关系。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评估,目前广泛采用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标准,根据结节的超声特征评分,确定恶性风险和进一步处理建议。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是确诊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金标准。根据TI-RADS分级和结节大小,选择性地进行FNA,既能提高恶性肿瘤检出率,又能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甲状腺超声在术前评估、术后随访和治疗效果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乳腺疾病超声鉴别乳腺纤维腺瘤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常见于青年女性。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椭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结节,长轴平行于皮肤,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周围有"晕环",血流信号少或无。乳腺癌超声表现为不规则形态的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垂直生长(长轴垂直于皮肤),内部回声不均,后方回声衰减,可见微钙化,血流丰富且分布不规则。可伴有皮肤增厚、乳头回缩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囊肿常见于35-50岁女性。典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复杂性囊肿内可见细小分隔或少量低回声沉淀物。单纯性囊肿无需特殊处理,复杂性囊肿需随访或穿刺明确。乳腺超声是乳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特别适用于致密型乳腺和年轻女性,可作为乳腺X线摄影的补充检查。超声检查应系统扫查两侧乳腺和腋窝区域,记录异常发现的位置(以钟点和距乳头距离表示)、大小、形态和声像特点。乳腺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是评估乳腺病变的标准系统,分为0-6级,根据超声特征判断恶性风险并给出处理建议。对于可疑恶性病变(BI-RADS4-5级),应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除常规超声外,乳腺弹性成像、造影增强超声和自动乳腺容积扫描(ABUS)等新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乳腺筛查检查对早期发现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儿科及新生儿超声新生儿颅脑超声通过前囟门或颞窗作为声窗,观察脑室系统、脑实质和脑血管。正常新生儿脑室系统小而对称,脑实质回声均匀。主要用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先天性脑畸形和脑室扩张的筛查和随访。颅脑超声具有床旁检查优势,适合不稳定患儿反复检查,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重要监测手段。新生儿髋关节超声评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通过Graf法测量髋臼角度和髋关节覆盖度。正常新生儿髋关节α角>60°,β角<55°。DDH表现为髋臼浅、股骨头覆盖不足或脱位。儿童腹部超声儿童腹部器官相对位置与成人相似,但比例不同:肝脏和脾脏相对较大,肾脏相对较小。腹部超声可评估肝胆脾胰、肾脏、膀胱和肠道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肾积水、肠套叠等。其他应用儿科超声还广泛应用于心脏(先心病筛查)、颈部(淋巴结、甲状腺)、阴囊(隐睾、鞘膜积液)和软组织(血管瘤、囊肿)等部位疾病的诊断。儿科超声具有无辐射、无痛、无需镇静的优势,是儿童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由于儿童组织衰减小,超声穿透性好,即使较低频率探头也能获得高质量图像。婴幼儿超声检查中,舒适的环境、温和的操作技巧和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检查前适当禁食可减少胃肠气体干扰,必要时采用安抚措施如奶嘴、糖水或玩具分散注意力。急诊及床旁超声应用1FAST检查(创伤超声)聚焦评估创伤患者腹腔、心包和胸腔积液,包括肝肾隐窝、脾肾隐窝、盆腔和心包四个基本观察区域。FAST检查快速简便,能在5分钟内完成,对识别创伤后内出血有重要价值。床旁心脏超声针对危重患者,快速评估心脏功能、容量状态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关注心腔大小、心室收缩功能、瓣膜功能和心包积液等问题,指导临床治疗决策。肺部床旁超声评估气胸、肺水肿、肺不张和胸腔积液等急性呼吸系统问题。通过识别特殊超声征象如"滑动征"、"A线"、"B线"和"肺点"等,快速诊断常见肺部急症。血管通路指导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外周静脉置管和动脉穿刺,显著提高操作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特别适用于困难血管通路患者。急诊超声已成为急诊科医师必备技能,有"视诊听触之外的第五项体格检查"之称。在急危重症中,超声能够提供即时的床旁影像信息,帮助快速诊断和治疗决策,避免患者不必要的转运风险。急诊超声特点是"目标导向",即针对特定临床问题,采用简化的检查流程,快速回答"是/否"类问题。常用的急诊超声检查方案包括FAST(创伤评估)、RUSH(休克评估)、BLUE(急性呼吸困难评估)和FALLS(急性肺水肿评估)等。随着便携式和手持式超声设备的普及,急诊超声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现代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的核心技能之一。超声造影及其临床价值造影剂原理微泡对比剂在声场中振荡增强回声静脉注射微泡稳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器官灌注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病变诊断根据增强模式判断病变性质超声造影(CEUS)是通过静脉注射含微泡的造影剂,利用微泡在声场中的非线性振荡特性,显著增强血流信号,从而评估器官和病变的血供情况。常用造影剂如SonoVue含有直径2-8μm的六氟化硫微泡,安全性高,无需肾功能监测。造影超声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主要应用包括:(1)肝脏病变的检出和鉴别诊断,如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转移瘤的鉴别;(2)肾脏病变的特征分析,区分肾脏实性肿瘤和假性肿瘤;(3)胰腺病变的鉴别诊断;(4)脾脏病变的评估;(5)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6)炎症和肿瘤的鉴别。与CT和MRI造影相比,超声造影具有实时动态观察、无肾毒性、无辐射、可重复性好等优势。它可作为CT/MRI的补充或替代方法,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和对碘或钆过敏的患者。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变定位精确确定目标病变的位置、大小、深度和周围重要结构,选择最佳穿刺路径。良好的定位是成功穿刺的前提,应避开血管、神经束和重要器官。穿刺技术常用两种技术:平行法(探头长轴平行于针方向,全程显示针路)和垂直法(探头长轴垂直于针方向,仅显示针尖)。初学者建议采用平行法,经验丰富者可灵活选择。样本获取根据病变性质选择适当的穿刺针和取材方式:细针穿刺(FNA)多用于细胞学检查;粗针穿刺(CNB)获取组织块进行病理学检查。操作中需确保针尖位于目标病变内并获取足够样本。并发症监测穿刺后监测出血、感染、气胸等潜在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可立即返回病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操作后观察至少30分钟,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深部和浅表组织病变的病理学诊断。与盲穿相比,超声引导显著提高了穿刺准确性和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常见的超声引导下穿刺部位包括:肝脏、肾脏、胰腺、甲状腺、乳腺、淋巴结和腹部肿块等。对于不可触及的深部病变,如肝内占位、肾脏肿瘤和后腹膜病变,超声引导是获取病理样本的首选方法。穿刺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INR等指标。相对禁忌证包括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穿刺路径无法避开重要结构和患者不能配合等情况。超声诊断的常见误区声影伪影强反射体(如结石、钙化、气体)后方出现无回声区,常误认为是液性暗区。声影可作为诊断结石的重要征象,但也可能掩盖后方的真实病变。识别方法:改变扫查角度,观察是否伴随强回声团移动。声增强伪影液性结构(如囊肿、血管)后方回声增强,可能误认为实质回声增强。这是由于液体对声波衰减少造成的。识别方法:增强区域恰好在无回声结构的后方,且形状与前方结构一致。镜像伪影强反射界面(如膈肌)产生的虚假镜像,如肝脏结构映射至右胸腔。识别方法:伪影通常较模糊,与真实结构呈对称分布,改变角度时移动特征不同。混叠伪影多普勒超声中,当实际血流速度超过采样速度一半时出现,表现为色彩突然反转。识别方法:调整速度范围和基线位置,使血流信号完整显示。除了伪影,超声诊断的其他常见误区包括:对解剖变异的误判(如肝脏副裂误认为肿瘤);对假病灶的误诊(如脂肪浸润区域误认为占位);对一些微小病变的漏诊(如早期小肝癌容易被忽略);以及由于检查技术不当导致的误诊(如压力过大使囊性结构变形)。超声检查具有较强的操作者依赖性,减少误诊的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扫查技术,熟悉正常解剖及变异,了解常见伪影的形成机制和鉴别方法,多角度多切面观察可疑病变,必要时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典型案例分析(一)图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超声图像。可见病变呈低回声,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周围可见"晕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