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_第1页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_第2页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_第3页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_第4页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土地公有制井田制井田制崩溃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确立奴隶社会(商周):

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为什么这种制度到了商周时期会遭到破坏?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生产力低下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奴隶社会(商周):井田制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奴隶社会(商周):井田制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井田制之上上层建筑。(3)特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②分为公田(贵族占有)和私田(劳动者的份田),两者均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奴隶社会(商周):井田制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3、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1)原因:根本:直接: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各国的税制改革

“相地而衰征”——相,视也;衰,差等也;征,征取也。意思就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奴隶社会(商周):井田制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3、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1)原因:根本:直接: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各国的税制改革(2)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奴隶社会(商周):井田制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3、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4、战国:土地私有制确立标志:商鞅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商鞅变法废井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私有制。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1953年土改的完成。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的崩溃,在经济上表现为?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①君主私有:②地主私有:③自耕农私有:此消彼长同时并存宫廷掌握,君主私人开支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农民自有,自耕自收哪种土地制度占主体地位?它的来源有哪些?期中主要来源是什么?思考:地主土地所有制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买卖土地兼并2、土地兼并: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发展的结果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至秦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有没有根治的“灵丹妙药”?动动脑2、土地兼并: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发展的结果(2)危害:①国家赋税收入减少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3)抑制兼并的措施:均田、限田(4)概况①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②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思考:由于土地兼并,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地主手里,那么土地经营方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3、发展历程:2、原因:3.意义: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1)战国:产生(2)汉代:较普及(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4)明清:普及全国①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②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雇佣劳动关系)

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课堂练习1、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原因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B、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C、生产组织的小型化D、土地兼并的剧烈化D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B3.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因素是()

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推广C、各国税制的改革D、战争的影响C4、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5.租佃关系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是在()A.秦代B.隋唐C.宋代D.明清时期c6.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

B.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

D.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

A7.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下列现象对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起了推动作用的有①奴隶主大量开垦荒地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④兼并战争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B8.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包括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贵族土地所有制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B9.战国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的来源中包括

①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②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③货币持有者通过买卖获得土地④国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C10.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可以买卖,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B11、均田制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B12、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C13.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A鲁国的“初税亩”B齐国的“相地而衰征”C西周的“井田制”D秦国的“商鞅变法”D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5月-255月-25Sunday,May11,2025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13:21:2213:21:2213:215/11/20251:21:22PM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月-2513:21:2213:21May-2511-May-25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3:21:2213:21:2213:21Sunday,May11,2025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5月-255月-2513:21:2213:21:22May11,202514、ThankyouverymuchfortakingmewithyouonthatsplendidoutingtoLondon.ItwasthefirsttimethatIhadseentheToweroranyoftheotherfamoussights.IfI'dgonealone,Icouldn'thaveseennearlyasmuch,becauseIwouldn'thaveknownmywayabout.。11五月20251:21:22下午13:21:225月-25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