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富平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3名笔试题带答案_第1页
2024年陕西省富平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3名笔试题带答案_第2页
2024年陕西省富平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3名笔试题带答案_第3页
2024年陕西省富平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3名笔试题带答案_第4页
2024年陕西省富平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3名笔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陕西省富平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3名笔试题带答案教育基础知识部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桑代克B.华生C.布鲁纳D.加涅答案:A。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他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加涅对学习进行了分类。2.学生学习了“杠杆”的概念,知道了杠杆的力臂原理,而后学习滑轮,知道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这种学习属于()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结合学习答案:B。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滑轮是等臂杠杆”是将滑轮这一概念归属到杠杆概念之下,属于下位学习。3.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应做到()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答案:B。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教育原则就是因材施教。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发现法答案:B。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法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5.()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答案:C。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教育目标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6.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阶段性答案:D。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平衡性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感知教材B.理解教材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答案:B。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感知教材是教学的起始阶段;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运用知识是教学过程的目的。8.教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实验法C.演示法D.谈话法答案:C。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干中教师通过演示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的实验,让学生获得二氧化碳和空气性质的知识,属于演示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9.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A.生存B.情境C.学生D.教材答案:C。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10.学生在记忆无意义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加快了对后面音节的记忆,这是()的影响。A.学习任务的相似性B.原有的认知结构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D.学习的指导答案:C。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前面练习加快后面音节的记忆,是定势的积极影响。1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时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并对其产生影响,这种效应是()A.从众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马太效应D.晕轮效应答案:B。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12.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这体现了注意的()A.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答案:C。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是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分配到了听讲和做笔记两项活动上,体现了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3.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A.学习压力B.学习兴趣C.学习期望D.学习知识答案:B。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压力可能会成为学习的动力,但不一定是最活跃的成分;学习期望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知识是学习的内容,不是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14.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A.课堂凝聚力B.课堂控制C.课堂管理D.课堂气氛答案:C。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凝聚力是指课堂上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调控;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1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D。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是推动德育过程发展的动力。1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多样化B.专业化C.单一化D.崇高化答案:A。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扮演着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等多种角色。17.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1862年B.1898年C.1902年D.1922年答案:A。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18.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答案:B。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19.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A.具体化B.分析C.系统化D.抽象答案:C。系统化是指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学生将整数、分数、小数概括为有理数,是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具体化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20.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B.课外活动C.生产劳动D.社会活动答案:A。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基本途径。2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答案:B。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赞科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22.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A。不平衡性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23.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潜在作用,这种阻碍理解的因素是()A.已有的知识经验B.问题特征C.功能固着D.原型启发答案:C。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潜在作用,就容易产生功能固着,阻碍对问题的理解。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能会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问题特征会影响问题解决的难度;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4.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C.课外辅导D.课后练习答案:C。课外辅导是对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查作业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练习也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方式。25.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B.“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C.读书是一种乐趣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答案:C。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读书是一种乐趣,是出于对读书本身的兴趣,属于内部动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是把读书作为获取某种外在利益的手段,属于外部动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动机,也属于外部动机。26.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A.教育手段B.教育机智C.教育反响D.教育灵感答案:B。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教育手段是指为达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教育反响不是一个专业术语;教育灵感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突然产生的创造性思维。27.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A.知识巩固B.知识运用C.知识提取D.知识迁移答案:C。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知识巩固主要包含在知识保持阶段;知识运用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知识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8.()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答案:B。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强调强化的作用;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完形-顿悟说;加涅对学习进行了分类。29.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答案: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这体现了榜样示范法,通过榜样的高尚品德来影响他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是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30.以下不属于班级组织管理工作的是()A.指导学生成立自治组织B.丰富班级管理角色C.班级小干部的岗位转换D.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答案:A。指导学生成立自治组织不属于班级组织管理工作的范畴。丰富班级管理角色、班级小干部的岗位转换、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都有助于班级组织管理,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下列属于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有()A.爱国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劳动教育答案:ABCD。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有()A.激发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E.检查知识答案:ABCDE。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激发学习动机是教学的起始阶段;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运用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检查知识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A.教师的领导风格B.班级规模C.班级的性质D.对教师的期望答案:ABCD。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等。教师的领导风格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参与度;班级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对课堂管理产生影响;班级的性质包括班级的风气、学生的特点等;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也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4.下列属于学习迁移的现象有()A.举一反三B.触类旁通C.闻一知十D.温故知新答案:ABCD。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都体现了从一个知识或情境迁移到其他类似的知识或情境中;“温故知新”是通过复习旧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包含了知识的迁移。5.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A.先进的教育理念B.良好的教育能力C.一定的研究能力D.广博的文化知识答案:ABC。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属于教师的文化素养,而不是教育专业素养。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C.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ABC。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而不是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ABCD。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有()A.教学目的和任务B.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C.教师自身的特点D.学生的可接受性答案:ABCD。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教师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可接受性等。教学目的和任务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方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不同,适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师自身的特点如教学风格、专业知识等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可接受性也是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9.以下属于认知策略的有()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计划策略答案:ABC。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计划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10.学校文化的内容有()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C.对个性的理解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答案:ABCD。学校文化的内容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等。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判断题(每题1分,共10题)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答案:错误。教育心理学既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研究个体差异,如个体的智力、性格、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2.负强化就是惩罚。()答案:错误。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或撤销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二者概念不同。3.只要有教育,就有教育学。()答案:错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而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有了教育不一定就有教育学,教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答案:正确。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等方面。5.学生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答案:正确。学生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当然,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6.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答案:错误。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7.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答案:错误。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它总是和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相联系。8.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答案:错误。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高,创造力的形成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个性、环境等。9.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答案:正确。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10.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答案:正确。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它不仅体现了一种教育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它能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科专业知识部分(以中学语文为例)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狡黠(xiá)干涸(hé)戛然而止(gá)B.掂量(diān)粗犷(kuàng)提纲挈领(qiè)C.殷红(yān)炽热(chì)莘莘学子(shēn)D.狡黠(jié)星宿(xiù)言简意赅(gāi)答案:C。A项“戛然而止”的“戛”应读“jiá”;B项“粗犷”的“犷”应读“guǎng”;D项“狡黠”的“黠”应读“xi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诀别头晕目眩憔悴可望不可及B.倔强班门弄斧磅薄一年之际在于春C.闲适心旷神贻慷慨玲珑剔透D.行乞走投无路迷漫多姿多采答案:A。B项“磅薄”应写作“磅礴”,“一年之际在于春”应写作“一年之计在于春”;C项“心旷神贻”应写作“心旷神怡”;D项“迷漫”应写作“弥漫”,“多姿多采”应写作“多姿多彩”。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C.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歇斯底里,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D.他苦心孤诣地设计出的、极具创意的建筑模型获得了本次创新大赛特等奖。答案:D。A项“处心积虑”指费尽心思做坏事,是贬义词,此处使用不当;B项“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不能用于对待别人;C项“歇斯底里”形容情绪激动、举止失常、狂喊乱叫的状态,是贬义词,与语境不符;D项“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使用恰当。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C.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答案:D。A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C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C.《繁星》《春水》是现代女作家冰心创作的诗集,诗集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D.《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的代表作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答案:D。《白雪公主》是德国童话集《格林童话》中的故事,不是安徒生的作品。6.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A.比喻B.拟人C.排比D.对偶答案:B。将“油蛉”和“蟋蟀”赋予“低唱”“弹琴”等人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7.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项是()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答案: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西湖六月夏天荷花盛开的景色。A项描写的是春天柳树的美景;C项描写的是春天的生机勃勃;D项描写的是初春小雨的景色。8.下列词语中,“益”字与“精益求精”中“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益处B.延年益寿C.日益D.良师益友答案:C。“精益求精”的“益”是“更加”的意思。A项“益处”的“益”是“好处”的意思;B项“延年益寿”的“益”是“增加”的意思;C项“日益”的“益”是“更加”的意思;D项“良师益友”的“益”是“有帮助”的意思。9.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C.《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文章通过几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自己对人生的深刻反思。D.《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诗歌以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对母亲的厌恶之情。答案:D。《金色花》以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而不是厌恶之情。10.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A.⑤⑥⑦①④③②B.④⑥⑦①③②⑤C.④①⑦⑥⑤③②D.⑤⑦⑥①②③④答案:A。⑤句引用俗语“万物皆有理”引出话题,应为首句;⑥⑦句分别阐述生活中的景和自然现象会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遐想,①句承接⑥⑦句,说明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④句进一步指出景与物昭示自然哲理,③句举例说明景与物所昭示的哲理,②句总结景与物已不简单,昭示着道理和理念。所以正确顺序为⑤⑥⑦①④③②。阅读理解题(每题2分,共5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