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综述_第1页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综述_第2页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综述_第3页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综述_第4页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综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基于经济长波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看成一连串的以“积累的社会结构”为主要特征的长期波动,在不同的时期会存在不同的积累结构,而每一个不同的积累结构都始于一场经济危机,在经历了繁荣期后消亡于新的经济危机。“积累的社会结构”在观察资本积累时着眼于资本积累所处的社会的制度环境,强调社会的综合的制度环境对资本积累的作用。通过对这种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在接下来的时间段里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关键词:积累的社会结构资本积累文献综述一、积累的社会结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SocialStructureofAccumulationTheory,简称SSA)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基于经济长波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关于长期资本积累的理论之一。它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和概念,但同时又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此问题的理论程式,为分析资本积累的长期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是评价最高的评析资本主义制度变迁的“非主流经济学”理论①。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试图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积累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资本积累产生一系列影响的社会制度来对资本积累的模式给出一套解释。在这个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由一连串以“积累的社会结构”为主要特征的长期波动组成,在经济危机之后适应当前阶段中的社会矛盾“积累的社会结构”产生了,而后经历一段繁荣时期过后这个结构又灭亡于新的经济危机。这种“积累的社会结构”则是社会中一切对资本积累产生塑造作用的制度,这种制度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对资本积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理论起源资本积累并非一个长期稳定而均衡的过程,而是会持续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经济视为一个极其稳定的结构并将资本积累视为一个匀速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会不断经历“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的循环往复过程,这种循环往复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而资本主义制度也将最终由于自己的矛盾走向灭亡。针对资本主义经济所表现出的周期性,经济学家们归纳出的比较著名的经济周期有四种,包括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其中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被称为经济长波理论,这种理论将资本主义的周期规定为45~60年。针对经济长波的内在机制,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几种解释。熊彼得的技术长波理论将重大技术突破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以及其生产潜力的最终耗尽视为影响资本主义周期的主要因素;法国的调节学派则更着眼于制度和经济的辩证关系,将这两者的和谐与冲突视为经济周期的动因。大卫.戈登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SSA)则着眼于一整套制度的形成与解体,在详细分析制度的同时,还着眼于阶级斗争,资本与公众乃至于家庭关系②。大卫·戈登是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最主要的创始人,他在1978年将“积累的社会结构”视为对资本积累起到促进作用的一整套社会制度③,在1982他和爱德华以及里奇三人合著的《分裂的劳动和分裂的工人》中对“积累的社会结构”给出了较为完整的界定:这种“积累的社会结构”所关系的是与资本积累相联系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一方面,区别于“资本积累过程自身”;另一方面,又区别于和资本积累过程并不直接相关的制度背景④。这就将这种“社会结构”限定在了与资本积累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制度条件。如果说戈登的前两篇文章提出了积累的社会结构这个概念本身,那么1983年戈登、韦斯科普夫和鲍尔斯三位经济学家合作的《长周期与非生产周期》一文则通过区分生产周期与非生产周期说明了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周期而言是必要的。他们在论文中将“再生产周期”界定为可以被“经济周期本身的运作所纠正的周期”,即可以通过经济本身的运转来走出危机的周期。反之,“非生产周期”中经济的衰退则无法通过经济自身的运行来克服,需要“对调节积累过程和建立盈利条件的制度进行基本的改变”。论文指出,美国经济在1890年至1981年期间出现过三次“非生产周期”,这三次非生产周期的克服依赖于新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建立⑤。在这些著述的基础上,1984年科兹、麦克唐纳和里奇在著作《积累的社会结构》中对理论进行了总结,他们将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界定为了一种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增长和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受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决定论的影响(这种理论否认经济的决定作用转而强调多元决定作用),他们在书中还认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是多元的,并不存在一个核心,而这种多元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决定作用构建了“积累的社会结构”。这种“积累的社会结构”在书中取代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位置,成为这些人口中资本主义制度繁荣与危机交替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二)理论的发展在1986年的《权利与困境》这部标志着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走向成熟的作品中,戈登、韦斯科普夫和鲍尔斯将SSA进一步明确为“资本—劳动协议”“美国治下的和平”与“资本—公民协议”。“资本—劳动协议”通过失业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工人的反抗程度进行度量,“美国治下的和平”则侧重于军事力量指标和贸易条件,而最后的“资本—劳动协议”关注对企业的税收和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强度。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区分了在1956—1973年间这三者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⑥。这项研究使得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在实证研究中有了可靠的成果。在创始人们奠定的基础上,后来的诸多学者沿着自己各自的路径从不同方向发展了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科茨(1994)认为,一整套完整的积累的社会结构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机制形成的,这个核心在早期建立起来之后必须能够将竞争和阶级斗争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以稳定秩序,而后以这个核心机制为中心各种各样配套的社会结构逐渐形成⑦。麦克唐纳(1994)在科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初始核心结构的整体性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这种核心结构的整体性在于一种能够使得各个个体机制有机统一起来并发挥出比这些个体简单相加更大作用的“完整机制”,这种“完整机制”使得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任何一个个体的改变都会使整个系统发生动荡⑧。在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上,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学者们也有一些自己的贡献。受“新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的影响,很多学者们并不认同传统马克思主义将资本主义划分为自由竞争、垄断以及国家垄断的分法,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以华莱士等人为代表的“空间化学派”,在继承戈登等人对于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对于劳动过程的重视,强调“控制体系”概念,认为雇主对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主要来自于对劳动过程的空间重构。他们据此将1820—2000年间的资本主义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化、同化、分化以及空间化的积累的社会结构。普雷切尔则基于公司基本形式和管理战略转换的角度来界定不同的SSA,当一个积累结构陷入衰退期时,企业由于资金的不足就会通过重组自己的基本形式和寻求政府帮助来摆脱困境,由此进入一个新的SSA⑨。通过经济学家们的发展,SSA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这种理论放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资本主义崩溃论,转而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如何通过在不同经济周期间的转变来适应变化的条件。这套理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繁荣并最终陷入“滞涨”的解释被普遍认为是合理的,但是当其试图解释1980年代之后的新自由主义时就陷入了困境。(三)理论的困境与重构在传统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中,强调各个制度条件的调节、调和,而新自由主义表现为放任资本并加强对于劳动的统治;传统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强调新的SSA会带来新的一波经济增长,而新自由主义从兴起到危机的增长率都没能超过二战后的SSA的危机阶段。因此,关于新自由主义是否称得上是一个新的SSA,学界一直以来对此争论不断。学派的学者们起初不认可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这种“退化”,他们认为当人们认识到自由市场的弊端和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之后,不应该退化回之前的自由放任的阶段⑩。这种理应存在于过去阶段的自由主义的回归在学者们看来是历史暂时的反复,应该会有一个新的SSA取代新自由主义带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增长。基于这种认识学派的许多学者没有对新自由主义这一阶段作出正面的、有说服力的回应,这也导致了SSA理论在新自由主义研究上的缺失。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学者们的幻想,新自由主义以足够的说服力证明了自己就是对过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取代,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很可能并非像SSA学派最初所估计的那样可以在各个周期的循环往复中拥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为了适应新的形式,一些SSA的学者们试图通过更新传统的SSA理论来重构“21世纪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首先,在传统的SSA学派看来,一个新的SSA的建立是服务于资本的快速积累。沃尔夫森和科茨则认为,一套资本逻辑下的制度必然直接服务的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追求,而这种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并不直接就代表着资本的快速积累。他们指出:“对单个资本家而言,促进整个体系的快速积累既不是其核心利益所在,也不是他与其他资本家联手重构社会制度的合作基础”11。当有利于资本牟利的内外部环境允许资本兼顾长期利益为劳动者提供更多保障时,资本主义就会让渡部分利益;但当不利的内外部环境挤压资本的利润使得资本利益严重受损时,资本主义的制度建构还是会以资本牟利为第一优先条件。其次,传统的SSA学派受新马克思主义多元决定论的影响,否认在一个SSA中存在一个核心制度,制度的整体性来自于各个部分之间的联动,这种联动使得整体的作用能够大于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学派的部分学者已经对这种说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例如科茨和沃尔夫森就认为“劳资制度”事实上就是每一个SSA所围绕建立的核心制度。围绕“劳资制度”所建立的SSA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例如分割工人、福利制度等确保劳资矛盾不要过于尖锐以引起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资本主义总危机”。就战后的秩序而言,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劳资制度”倾向于劳资调和,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倾向于资本统治,这种资本统治“劳资关系”下的SSA需要通过一系列手段保障自己的核心顺利运行下去12。最后,不同于之前的学者们将美国作为SSA分析的对象,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者们开始将资本主义世界的其他国家纳入SSA的分析之中。更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诸多进行跨国剥削的资产阶级,他们直接收割全球范围内的剩余价值。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当我们进行SSA考察时,需要将跨国机构和民族国家共同放在同一个层面进行分析考察。(四)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内对于SSA的引入和分析开始较晚,起初引起的关注度也不够大。在1990年由科茨所发表的《积累的调节论和社会结构论比较分析》已经在《国外社会科学》上发表,文中通过比较的方式对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和法国的调节学派分别进行了介绍,比较了其共同的理论基础并对这两个学派的理论分歧进行了澄清13。但在这篇文章之后国内并未因此对于SSA学派投以更多关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国际交流的增多,SSA学派逐渐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更多关注。在1999年就有多篇国内学者撰写的对SSA学派进行介绍或利用SSA学派的理论对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的文章。例如陈聚祉发表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14,是国内学者所发表的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SSA理论的文章,他在文中介绍SSA理论及在经济长波理论的基础上对SSA的具体应用(例如对美国战后积累结构和“生产率”之谜的分析)进行了分析,对该学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概括,指出了其理论上的不足。例如SSA理论并未明确阐述各个制度之间的关系,该学派在进行分析时也过于注重历史的偶然性而未对必然性进行足够的分析等等。在2010年之后,国内学者们对于SSA理论的关注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些学者们所发表的文章普遍集中于两个方向:一种是对SSA学派进行介绍和从不同的视角对理论进行的述评;另一种是利用SSA学派的分析视角对国内外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前者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丁晓钦和尹兴所发表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在对该理论进行介绍的同时(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8页)还更新了这个理论的一些新的发展。例如在时空应用上学者们运用该理论对美国或其他国家的特定地点的阶级冲突问题、企业积累问题的研究;介绍了国外学者们对资本主义阶段划分的新发展等15。还有范春燕所发表的《21世纪“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评析》,介绍了传统的SSA学派在面对新自由主义时无法用已有的理论框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学者们转而试图重建21世纪的SSA理论的动态16。在利用SSA理论对国内外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中,国内的学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丁晓钦和罗智红(2022)在利用SSA学派的观点分析美国新自由主义所面临的“滞涨”风险时,预测美国新自由主义SSA在国内国外双重压力下将会走向“滞涨”,而走向“滞涨”的新自由主义SSA很可能会就此终结,新的SSA建立。此外,自2010年以来,国内部分学者受到SSA思想的影响,在SSA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CSSA理论。CSSA理论承袭了SSA理论的理论框架,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对理论进行了延伸,邬璟璟,杨柔,李皎就通过“九专题”为纵向逻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