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三套含答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三套含答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三套含答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三套含答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三套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01一、选择题(40分)1.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1882年,由哪三个国家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A.英、法、俄 B.德、法、俄 C.德、奥、意 D.法、奥、俄2.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右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持续时间4年多参与国家30多个死伤人数3000多万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A.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B.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C.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D.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3.1914年6月,一个偶发事件点燃了一场燃遍全球的战火。这个偶发事件是()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三国同盟的建立 D.三国协约的建立4.无尽的轰炸使法国大量农田变得寸草不生,近百万只羊、无数头牛和约50万匹马被消耗;近100万栋建筑物及难以计数的铁路和公路、许多桥梁、大部分工厂等被破坏。上述材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的影响是()A.国际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 B.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C.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 D.经济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5.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年11月,德国投降6.俄国十月革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是()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C.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7.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长;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B.使苏俄退出协约国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C.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D.结束封建统治传播民主共和思想8.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的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我们从国歌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 B.各族人民自愿加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C.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 D.苏联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9.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而建立 B.无法根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C.顾及到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D.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10.巴黎和会签订的和约文本中最能体现这次会议实质的是()A.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B.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C.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11.1931年11月,由美国发起召开了九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会议,会议的正式议题是()A.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 B.处置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间题C.讨论如何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D.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12.会议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美国坚决要求解决国际联盟问题;英国提出先解决德国殖民地的瓜分问题;法国则要求先制裁战争的罪魁祸首,肢解德国。据此可知该会议()A.具有帝国主义分赃的性质 B.圆满解决了战胜国关切的问题C.最终通过了公平公正的协议 D.树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13.(2018·德州)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最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苏联模式的形成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4.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15.如果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千米外的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反映出苏联当时()A.实行计划经济 B.经济比例失调 C.产品质量低劣 D.资源消耗严重16.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7.1932年,苏联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70%,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大大缩小,这显示了()A.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高度集中体制的正确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18.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A.苏联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苏联重工业发展迅速C.苏联模式制约发展 D.苏联完成农业集体化19.下列对上图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苏俄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直接作用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C.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越美国 D.苏联在列宁领导下取得的成就20.下列关于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作用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体现了1918年宪法的要求 B.巩周了墨西哥无产阶级革命成果C.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改变了墨西哥的社会性质二、非选择题(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国别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万人)英国2.617403320法国610605550德国162901230美国3830970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以上材料整理自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整理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材料四(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4分)(3)以古鉴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3分)(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改革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请分别写出以上三国革命运动或改革的领导人。(6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每个国家都使用宣传海报来号召公众的支持、征兵以及展示敌方的罪恶行径,如法国。有一幅海报描绘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女性形象玛丽安,号召法国人“为国旗和胜利”购买公债。这些钱将给站在玛丽安身后的保卫法国的军人以支持。——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3分)材料二欧洲的许多工业区都已遭到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般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厂,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已转到大西洋彼岸。——《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分别概述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导致这些状况的共同因素是什么?(4分)材料三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3)根据材料三,指出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认识变化的原因。(6分)23.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合的历史意义。(4分)材料二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年份(年)1913192119231925粮食产量(亿普特)39.7922.1234.5544.24——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4分)(3)概括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材料三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普京《千年之变的俄罗斯》(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2分)24.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胜的协约国就迫不及待地在新实力的基础上展开新的争夺,地点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移到唇枪舌剑的谈判桌旁。材料一巴黎和会“三巨头”的如意算盘(1)结合材料一,分析“三巨头”各有什么如意算盘。(6分)材料二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顾维钧(2)材料二中顾维均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虽然轰动了整个巴黎以至欧洲,但外交还是失败了,这说明了什么?这引发了国内的什么事件?(4分)材料三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泽东(3)材料三中的“它”指什么条约?从材料三中分析,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4分)(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确立的新的统治秩序。请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这一体系。(4分)第三单元测试答案一、1.【答案】C2.【答案】A3.【答案】A4.【答案】D5.【答案】C6.【答案】D7.【答案】C8.【答案】A9.【答案】C10.【答案】D11.【答案】A12.【答案】A13.【答案】D14.【答案】B15.【答案】A16.【答案】A17.【答案】B18.【答案】B19.【答案】B20.【答案】C二、21.【答案】(1)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材料二: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材料四: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战争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需答出两点)(4)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22.【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狭隘的民族主义泛滥;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日益加剧,包括法国在内,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卷入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20世纪初整体世界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秩序与制度尚未建立。(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欧洲经济遭到破坏;美国经济发展迅猛。第一次世界大战。(3)从怀疑到赞赏。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23.【答案】(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先进的革命理论。(写出两点即可)(2)(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逐步增加(上升)。实行了新经济政策。(4)苏联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4.【答案】(1)①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欧洲霸权。②英国:继续维护其世界箱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③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2)弱国无外交。五四运动。(3)《九国公约》。它使中国由日本独占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4)它虽然有利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短暂的繁荣,但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同时也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02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德国人实现了统一后,就着手进行工业革命。制造业、金融业、航运业、人口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起来了。德国人认为,他们需要并且理应得到“阳光下的地盘”。这暗示着要获得如英国那样公认的霸权。英国人和法国人作为17世纪以来现代欧洲的领路人,对德国人的这样一个抱负不能认可。这直接导致()A.策划结盟 B.发展经济 C.争夺霸权 D.发动战争2.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死伤3000多万,它对人类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在该战争过程中,退出下图中所示军事集团而加入对方军事集团的国家是()A.德国 B.奥匈帝国 C.法国 D.意大利3.民国五年的报纸上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於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这一报道没有涉及()A.萨拉热窝事件 B.一战爆发 C.主要交战国家 D.欧美大国参战4.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A.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B.《凡尔赛条约》签订 C.慕尼黑会议召开 D.德军突袭波兰5.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年11月,德国投降6.“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由此人们认识到()A.一战爆发于1914年的夏季 B.一战持续的时间超过了预期C.一战的爆发满足了人们的期待 D.一战从根本上变革了国际秩序7.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后,莫斯科苏维埃也于7日傍晚成立军事委员会,领导工人、士兵发动起义。经过激战,起义军于11月16日攻占克里姆林宫,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与此同时,革命烈火燃遍俄国大地。到1918年春天时,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与上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 C.二月革命 D.辛亥革命8.“国内阶级力量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起义军进攻的目标是()A.临时政府 B.斯莫尔尼宫 C.人民委员会 D.布尔什维克党9.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为长;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使苏联济身于工业化的国家行列 B.使苏俄退出协约国宣告一战结束C.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独特道路 D.结束封建统治传播民主共和思想10.没有别的事件能像十月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1917年以后,世界再也不能同过去一样了。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A.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C.打破了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封锁 D.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1.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A.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霸 B.德国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C.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终将导致经济大危机 D.日本谋划偷袭美军事基地以夺取太平洋制海权12.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有27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讨论战后安排。这次和会()A.由苏美英三国操纵 B.力图遏制日本扩张 C.允许德国扩充军备 D.决定建立国际联盟13.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痛苦的遗产”是指()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14.下列描述属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相同点的是()A.美国是会议最大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B.都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C.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D.英国和日本都受到程度不同的限制15.“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对于材料中历史信息的解读有误的是()A.“一团糟”是因为西方发生经济大危机 B.新经济政策对于苏联的发展来说是成功的C.“独特实验”是指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D.“成功”表现在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6.1920年,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他还邀请德国和美国的技师来俄国协助提高生产力。这些有助于()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苏俄社会性质的改变17.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状况与下列哪一政策或模式有关()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政策 D.斯大林模式18.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B.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C.斯大林模式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斯大林模式弊端已经暴露出来19.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史称“文明不服从运动”。这次运动中,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①降低田赋 ②释放政治犯 ③拒绝纳税 ④废除食盐专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多线’的进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多样化和超常规性。”对以下国家发展道路描述正确的是()①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带领下,通过改革,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②美国人民在罗斯福的带领下,通过新政,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危机③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带领下,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④俄国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通过“十月革命”,第一个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30分)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俄国外交大臣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战争!”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几乎同样激动地说出了相似的话。“德国主张,我们必须彻底征服法国,使他永远不再能够挡住我们的路。”英国外交官写道:“我们读到的尽是那些一味鼓吹打仗的文章,战争影响到所有的人。”英国、法国认为,“德国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900万军人牺牲在战场上,大约1000万平民在战争中饿死或病死。战争后期,一位女大学生写道:“只有邪恶和邪恶的化身才是这场战争的主宰。”“荣耀、光荣、勇敢或神圣等字眼变得可憎。”为了应付战争开支,俄国沙皇政府大借外债,许多城市发生饥荒。1917年3月,俄国人民举行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对战争的态度是什么?产生这一态度的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依据是什么?(1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国家人民带来了哪些影响?(3分)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材料二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底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1)材料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二中“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2分)(2)请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2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两则材料中的“战胜”有何不同?(2分)23.(5分)请依据下面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能够体现出两幅图片之间的联系)24.(7分)大国兴衰是历史研究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20世纪苏俄(苏联)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它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启迪着我们的今天,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材料一(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它的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之后,在俄国建立了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2分)材料二1920年,战火平息后,农民开始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时有发生。因此,苏俄实行了更灵活的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①废除余粮收集政策,实施粮食税。②停止配给制度,允许商品买卖。③放松贸易限制。④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2)材料二中“更灵活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取得了什么效果?(2分)材料三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1928年1937年世界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21机械制造业421电力1032煤643钢533(3)观察上表,结合所学,说明1928—1937年苏联取得工业化成就的主要原因。(1分)材料四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全球通史》(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取得工业化成就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2分)25.(6分)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对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到机枪阵地与他们较量,因为他们手中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我们击败他们的唯一办法是,把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甘地《圣雄箴言录》材料二印度总督欧文说:“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一味采用高压,不可能永久地解决问题。”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实行“非暴力主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的主要实践。(2分)(2)据材料二,指出欧文和尼赫鲁观点的不同之处。(2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分)第三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从“德国人实现了统一后”“要获得如英国那样公认的霸权”,可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尤其是英德矛盾。他们各自寻找盟友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扩军备战,酿成世界大战。故选A。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等可知该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后,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由此可以排除A、B、C三项。故选D。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该题可采用排除法。“击死奥大利(奥句帝国)之男女两青年”反映的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A;“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排除B;“奥塞二国”“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反映了参战国家,排除C;材料未涉及美国参战。故选D。4.【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信息“1916年11月”等可知,“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故选A。5.【答案】C【解析】A、B、D都是历史现象,C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本质)。故选C。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该题可采用排除法。A、B是对史实的叙述,不符合题意。从“与当初的期待相违”可以排除C。材料中提到战争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故选D。7.【答案】B【解析】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一夜激战,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月革命”。故选B。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该题可采用排除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矛盾的双方是临时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起义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排除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起义指挥部设在斯莫尔尼宫,排除B;起义胜利后建立人民委员会,排除C。起义向临时政府发起进攻。故选A。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1917年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理解。1917年俄国先后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影响力远不如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因此题干中叙述的革命应是“十月革命”。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后跻身工业化国家行列,故A错误;苏俄退出一战并不代表一战结束,B的观点错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结束的并不是封建统治,故D错误。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可以看成是“独特道路”。故选C。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是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故选D。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该题可采用排除法。从材料中“华盛顿会议”可以排除B、D。导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固有矛盾,排除C。故选A。12.【答案】D【解析】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操纵,因此A项错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没有遏制日本扩张,故B项错误。巴黎和会签署了针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以限制德国军备等,因此C项错误。建立国际联盟是巴黎和会的一项重要议题,D项正确。故选D。13.【答案】A【解析】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经过激烈的争吵后签署了针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这一和约导致德国民众的复仇主义,最终成为二战爆发的一个诱因,故A正确。B、C分别是在华盛顿会议和慕尼黑会议上签署的,排除;《北大西洋公约》签署于1949年,排除D。故选A。14.【答案】C【解析】美国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也没有加入国联;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列强都对同为战胜国的中国进行了宰割;华盛顿会议限制了日本,但没有限制英国,所以A、B、D说法错误。巴黎和会确立了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故选C。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方的经济“一团精”与苏联的“独特实验”同时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情况,西方经历经济大危机,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形成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A、C、D的描述都是符合史实的。故选B。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体现了列宁要发展生产力的愿望,这有助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B项符合题意。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排除A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排除C项;苏俄社会性质的改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17.【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信息“1940年”“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等可知,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其也存在严重弊端,如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等。故选D。18.【答案】D【解析】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挥过积极作用,随着苏联的发展,它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故选D。19.【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③属于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排除。故选B。20.【答案】A【解析】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凯末尔革命胜利;罗斯福在位期间,推行新政,克服经济大萧条并成功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带领美国赢得二战胜利摆脱经济危机,所以①②是正确的描述;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④十月革命是列宁同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包含③④的选项。故选A。二、21.【答案】(1)态度:欣喜、激动、渴望大规模战争早日爆发。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的争夺。(2)交战双方遭受了惨重损失。(3)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损失和破坏;欧洲衰落,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客观上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整体化进程。(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2.【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2)材料一认为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材料二认为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3)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材料二主要强调平民在战争中的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23.【答案】【范文】题目: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英法美等列强拒绝。《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24.【答案】(l)十月革命。列宁。社会主义。(2)新经济政策。效果:农民生产性提高,国家经济恢复,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改善。(任写两条即可)(3)两个五年计划(或优先发展重工业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4)农、轻、重比例不平衡;无视工人生活水平或工人积极性下降;忽视经济发展规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写出两条即可)25.【答案】(1)原因:坚持真理与正义;发扬民族精神;推崇非暴力斗争方式。实践:同英国政府不合作;手纺车运动(土布运动);食盐运动。(2)不同:欧文:激发民族意识,沉重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尼赫鲁:一味坚持非暴力,遏制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3)“非暴力不合作”抵抗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范围和手段,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仍然是一个较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它对于团结印度各个阶层的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不是逃避斗争,非暴力运动给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这种斗争的方式是由印度的经济落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所决定的。(从时代背景、具体国情、价值观念方面回答)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03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属于同盟国的是()A.英国、法国、俄国 B.德国、奥何帝国、意大利C.德国、俄国、意大利 D.英国、奥匈帝国、法国2.下列历史事件中,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相关的是()①三国同盟的形成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③萨拉热窝事件 ④三国协约的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英德矛盾是战争的主要矛盾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打垮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4.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5.俄国十月革命的纪念日是()A.10月1日 B.10月7日 C.11月6日 D.1l月7日6.下列有关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二月革命 ②农奴制改革 ③彼得格勒起义 ④颁布《和平法令》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7.苏联成立的时间是()A.1917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22年8.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国际影响是()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C.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建立了两个并存的政权9.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的是()A.巴黎和会 B.《凡尔赛条约》 C.《九国公约》 D.凡尔赛体系10.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的是()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1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个公约的最大受益者是()A.日本 B.美国 C.法国 D.英国12.巴黎和会以后,战胜国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其中以下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最激烈?()A.日本、美国 B.日本、英国 C.美国、英国 D.英国、法国1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资本主义 D.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性质14.列宁将新经济政策说成是“以退为进”,这说明()A.有必要退回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历史倒退C.部分恢复资本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现在进行尝试,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15.农夫伊万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油”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柴。”伊万生气地把鱼扔回了河里。那鱼从水里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讽刺的是()A.新经济政策 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16.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其中不包括()A.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B.农、轻、重比例失调 C.产品单调,质量低下 D.农民坚决反对工业化17.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他对英国的态度是()A.坚决斗争 B.不斗争,只抱有幻想C.既斗争又抱有幻想 D.既不斗争又不抱有幻想18.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实质是()A.以暴力手段反抗殖民统治 B.以不合作手段反抗殖民统治C.采取和平与合法手段取得印度自治 D.以和平手段抗议殖民当局的压迫19.埃及取得独立是在()A.1918年 B.1919年 C.1920年 D.1922年20.不属于卡德纳斯改革的一项是()A.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 B.将服务业和小型轻工业收归国有C.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D.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德、美力量对比: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12341913年工业产值所占位次:342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245材料二:英军坦克(1)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3分)(2)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的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4分)(3)材料二是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据此谈谈你对科技成果利用的看法。(5分)22.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克伦斯基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倒台了,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推翻临时政府经过的通告(1917年11月7日)材料二: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