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10联盟2024级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通过块范法铸造青铜礼器,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突出的技术特征,迥异于西亚和欧洲大陆以锻造和失蜡法为主制作兵器、工具、装饰品和雕塑的传统。块范法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青铜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金属成形工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复合范铸型制作的铜器。所谓块范法,是指将金属液倾入预先制好的分块组合铸型中,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几何形状和物理化学性能的器件的工艺。经烘烤的铸型一般是由范、芯以及芯撑组合而成的带有内部空腔的封闭实体,空腔即为待铸物体的形状。因其焙烧火候通常不高,故称作泥范(泥型)。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安阳市殷墟等铸铜遗址均出土大量泥范、炉壁以及其他铸铜遗物,是研究块范法重要的实物资料。块范法典型的工艺流程包括造型材料的选择和制备;铸型(模、范、芯)的设计和制作;铸型的干燥、焙烧和装配;合金的熔化、浇注;以及铸后加工等等。其中,范的选择和处理工艺非常关键,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即已开始采用一种特殊的低粘土、高粉砂、多孔的造型材料,目前认为可能是经过分选、淘洗的生土添加一定量的羼和料经练泥、陈腐等一系列处理后制成。铸型的具体做法是先制作模,然后用泥片从模表面翻制成块范,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分范,将翻制好的块范进行阴干、焙烧,并进行装配,与浇注系统组装成封闭的铸型。然后将熔炼配制好的青铜合金浇入预热的铸型,成形冷却后脱范,进行铸件清理,去除浇冒口、毛刺、飞边等。器物通常一次成形,但有时需要使用两次以上的浇注完成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有时因为存在铸造缺陷或者使用形成的破损和孔洞,还需要进行补铸。块范法使用的时间很长,对后来的铸造技术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各地使用的传统泥型铸造,就是块范法发展而来的。(摘编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材料二:铜是人类最早认知的金属,用铜、锡、铅制作的青铜成为人类最早大量生产和使用的金属。丹麦考古学家克里汤姆森按石器、青铜、铁器三个时代陈列古物展览,成为划分古代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最直观且广为接受的方式。青铜器在古代中国的发达是因其作为礼器的性质。青铜具有硬度大、熔点低、不易锈蚀、方便回炉重新利用等优点,是制作生产工具的上好材料,但我们的先人却很少制作青铜生产工具,而是钟情于祭器和礼器,如鼎、觚、爵、簋等。实际上,用青铜觚饮酒并不比陶觚更加实用,但青铜觚耗费的资源和人力巨大,是象征社会财富和地位的奢侈品。巨大的社会需求使青铜器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早期国家系统下形成标榜社会等级的器用制度。殷墟墓葬中常常可见觚、爵等成套酒器,两周时期出现更多的鼎与簋。如果说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礼制传统的形成阶段,青铜器则是当时礼制最突出的物化形式。至于古代中国何以独独钟情于饮食器皿,除了宗教原因之外,可能还和饮食传统相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粮食作物以稻、粟为主,造就了烹煮的饮食方式,进而催生出发达的陶器手工业。陶器的器物类别和烧制陶器所掌握的高温技术,都对其后青铜器的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的雕像等宗教性物品具有礼仪性,多为石制品。虽然这些地区也有年代很早的青铜雕像,如古埃及第六王朝帕皮一世的全身像、阿卡德国王头像等,但数量极少。西方饮食以烧烤为主,无须大量使用生活器皿,青铜器生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需求均不明显。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中西青铜器不同的技术系统。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后续的希腊、罗马文明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主要是锻制和失蜡法。前述古埃及帕皮一世及其子的全身像系锻制而成,而阿卡德国王头像则为失蜡法铸造。上述方法特别是空体失蜡法,为其后爱琴海地区发达的青铜人像雕塑奠定了技术基础。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复杂,装饰繁缛精美,西方学者一度认为,非失蜡法不能完成。实际上,以块范法铸造成形、辅以铸接或焊接技术连接不同部件,是商周时期青铜器采用的、在青铜时代各文明中独树一帜的铸造技术。商周青铜器多是带腹、足的容器,其造型多为规整、对称的几何形,块范法范型有拼合、规整成形的技术优势,为这些容器的大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块范法铸造还是最适合于青铜器装饰的技术。从操作上说,块范法铸造在制范时就可以完成青铜器纹饰的制作,装饰的实施得以从青铜转换到泥土上,大大降低了装饰难度,并为复杂、多层次的装饰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商周青铜器的平雕纹饰不仅有主次、疏密不同的层次,而且经常使用半浮雕、全雕等手法,将范铸和连接技术发挥到极致。此外,青铜器铭文与纹饰制作方法相近,商周青铜器也因之铸有大量艺术性极高的铭文。与中国古代青铜器技术系统相反,用锻制和失蜡法制作青铜器只能在器皿成形后在器表施以装饰和铭刻,客观上限制了装饰和铭刻的内容和空间。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青铜器器表装饰少见、铭刻只在人像上偶见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技术限制。可以说,中国青铜器的社会需求、生产技术、造型与艺术互为影响,在中国形成了繁盛、发达的青铜文化,是青铜时代古典文明的一枝独秀。(摘编自张昌平《中西青铜器与世界青铜文明》)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亚欧大陆通过锻造和失蜡法制作兵器、雕塑等物品的传统,中国主要以块范法来铸造青铜礼器。B.无论是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还是安阳殷墟发现的铸铜遗物,都为块范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C.块范法典型的工艺流程纷繁复杂,需要经历从造型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到铸后的清理加工等一系列环节。D.块范法使用的时间长,对后来的铸造技术影响深远,为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传统泥型铸造奠定了基础。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青铜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最早大量生产和普遍使用的金属,就在于铜是最早被人类所认知的。B.尽管制作陶觚耗费的资源和人力较少,但贵族更偏爱青铜觚的原因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礼制。C.饮食习惯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物质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这从中西方青铜时代的器皿可得推断。D.西方学者曾认为除了失蜡法难以完成造型复杂,装饰精美的青铜器,这其实是一种技术偏见。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下定义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块范法的相关内涵。B.材料二以古埃及阿卡德国王头像为例,说明中西青铜器之间不同的技术系统。C.材料一主要按照总分结构进行说明,材料二则主要按照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D.材料二中克里汤姆森对古物的时代划分,佐证材料一提到的块范法发展脉络。4.材料一第一段在介绍块范法相关史实时,使用的“最为突出”“最早”以及“一般”“通常”等限定词语,各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5.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之一的块范法,都有哪些技术上的优势?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洪才葛亮我与成洪才的友情,应得上“不打不成交”这句老话。我们那时候,小男孩武斗,还是家常便饭。不过我和洪才并不是对手,而是同盟。那是小学二年级。为了要进这所重点小学,爸妈将我从外婆家接来,这是我极其不愿意的事。这间学校的校风严整,中规中矩到了味同嚼蜡的地步,所以当那一架打起来的时候,我心里很有些热血沸腾。不知道怎么打起来的,只记得我们三个转学来的男孩子,莫名其妙就成了众矢之的。那一架打得十分惨烈,当我衬衫上的扣子掉得还剩下两颗,和另一个鼻血横流的男孩子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成洪才出现了。他迅速地介入这场战事,没有任何审时度势的过程,就站在我们一边。他比所有的交战者都高了半个头,这使战局带有了宿命的性质。过了几天,当我在我们机关大院里看到成洪才,异乎寻常地惊喜。我对妈妈说他就是成洪才,好像在介绍一个盖世英雄。成洪才倒有些羞涩,支着身体,耸一耸肩膀,用口音很重的南京话认真地问:你家也住这块啊?不等我回答,他又说,我家住街对面,来玩。几天之后,当我应邀去了成洪才家里,突然间看到的景象,是有些让我吃惊的。他们家的后院,对一个城市小孩来说,简直算得上世外桃源了。一大架的葡萄藤,闯眼的绿,层层叠叠的,一直蔓延到屋顶上去,蔚为壮观。这其实是个杂果架,还搭着苦瓜和丝瓜,去年的老丝瓜,结着青黄的壳子,从梁子上垂到地下。院子后头,有一小块田,几米见方的,被仔细地耕耘过。一垄一垄地种着各种作物,茂绿的一片,都是我不认识的。成洪才跟我介绍,这是花生,这是毛豆,这是麦子。我也是第一次见了正在生长期的麦子,茁壮的一丛,还长着幼嫩的穗,顶了尖利的芒。这个院落,有心要独立于这城市之外的。因了地盘的狭小,又是见缝插针,连墙角里都种着绿油油的葱和青蒜。我想有那么一瞬间,我对眼前的一切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令我着迷的,是城市孩子在平日间触碰不到的一种宁静的美感。一天晚上,成洪才到我们家,给了我一只鞋盒子。说:毛果,送给你。打开来,好多蠕动的白白的小虫,原来是蚕。我很激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现实中的蚕。成洪才又拎出一个塑料袋,说,这是桑叶,给蚕吃的。我取出一片就要放进盒子里。成洪才说,不行,要洗干净了。还要把水擦干净,不然蚕会拉肚子的。这一晚上,我和成洪才趴在桌子上,盯着盒子。看那些小小的动物,安静地将桑叶咬成一圈一圈的锯齿形。它们的吃相,是有条理而优雅的。成洪才让我闭上眼睛,听它们吃的声音。这声音是绵密的沙沙声,好像一张柔软的纸,被轻轻地揉皱了,再慢慢地展开的声音。我做事情,有着一般孩子不及的毅力和恒心,这回终于有了一个体现。我每天按时地换蚕沙,添桑叶。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将新买来的大片的新鲜桑叶剪成易于食用的形状。然后就是长时间痴迷地凝视着这些蠕动的小虫。这是我父母都大为惊奇的,因我并不是天生这样心智安定。他们并不懂得我。我很珍视成洪才给我的这些蚕,像是看守了一些希望。它们是一些始终带给人希望的动物,因为,它们不断地在生长,而这生长是看得见的,这是让我着迷的地方。很多年后,看了巴里科的《绢》,我很能理解书中对蚕的赞美。时过境迁,只是几张蚕种,就有了家破山河在的希望,支撑人走到底去。然而,它们实在是长得太快了。我将我所有的零花钱搭进去,也不足以在学校门口的老头那里购买足够数量且价钱昂贵的桑叶。但是,作为一个自立的孩子,我是不愿意再向爸妈伸手的。成洪才说:我有办法,我知道哪里有桑叶。从此以后,我放学就有了新的事情做。成洪才又表现出令我敬佩的地方了。他总是能够拐弯抹角地在附近找到一棵桑树。采桑时,成洪才像一只猴子一样,噌噌地爬上去,将桑叶摘下来扔给我。这种采摘并不是暴虐的,因为成洪才有着原始的环保主义观点。他只会采下大的叶子,而留下树梢的嫩叶,用他的话说,芽掐得了,树就死得了。采摘的难度,其实是不言而喻的。最危险的一次,是一棵树斜生在污水泛滥的护城河上。不过,什么都是难不倒成洪才的。后来我终于不甘于做一个助手,要求成洪才教我爬树。我天生的聪颖使教学相长成为另一桩乐事。当我历尽艰辛,第一次站在一棵高大的桑树上,极目远眺,心潮澎湃。我对成洪才做了一个鬼脸,想的是,我毛果也有今天啊。现在回忆起来,寻找桑树这件事,其意义远远超越寻找本身。这成为我对这座城市最初的人文地理探索。南京在城市新兴的表皮之下,有那样多的不为人知的遗迹,甚至在市中心这样被现代化清洗过的地方。这些,都是在我的成长路径之外的。比如,我们偶然发现在渊声巷后面的卤制品厂,其前身是一间教堂,因为有着一个被炸去一半的尖顶。在西桥附近的山坡,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废弃的防空洞。我们钻进去,光线慢慢黯淡,终于伸手不见五指,闻着里面经年的臊臭气,还听得见自己的呼吸。正紧张着,突然传过来一声怪叫,成洪才说,哈哈,活丑。我们才仓皇地跑出来。可惜好景不长,来年八月底的时候,我们家周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平房上都用石灰画了一个粉白的大圈,圈里写了一个拆字。成洪才家的房子也写上了。开学的时候,成洪才对我说:毛果,我们要回老家去了。第二天,我去送他。成洪才上了一辆大卡车,卡车要开的时候,我对他喊:成洪才,你还要回来的,对吧?成洪才也对我喊了一句话。卡车发动了,他的话淹没在发动机轰隆隆的声音里头了……(节选自《七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回忆童年往事,主要表达了对好友突然离别后的深切思念之情。B.小说虽然没有着重刻画成洪才外在的形象,但“支着身体,耸一耸肩膀”等细节描写颇为传神。C.“我”对养蚕一事表现出来的专注与痴迷让父母深感惊奇,可见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儿子的个性。D.“我”在寻找桑树的过程中,也在重新探索南京的人文地理,并以此否定了新兴城市的现代化。7.关于文中养蚕采桑这个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体故事尽管没有曲折生动的矛盾冲突,然而场景细腻生动,折射两位少年温馨而又诚挚的友谊,读来令人感动。B.“我”通过养蚕而赞美并坚信“希望”对人生的支撑作用,这与史铁生从“地坛”所得到的人生感悟有相似之处。C.成洪才在养蚕采桑中所表现出来的经验熟稔与身手敏捷,可能与其成长环境有关,暗示了家庭对孩子的重要影响。D.“我”第一次站在高大的桑树上产生的想法,实际上是孩童在战胜对手后真切的心理体验,充满着生活的真实感。8.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颇具特色,请赏析其写景的语言艺术。9.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孔子曰:“勇士哉!子贡曰:“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存,不用赐者亡。”孔子曰:“辩士哉!”颜回不愿,孔子曰:“回何不愿?”颜渊曰:“二子已愿,故不敢愿。”孔子曰:“不同意,各有事焉,回其愿,丘将启汝。”颜渊曰:“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蝖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赐何难之解。”孔子曰:“圣士哉!大人出,小子匿,圣者起,贤者伏。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节选自《韩诗外传·卷七》)材料二:颜回谓子贡曰:“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俗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夫!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孔子在卫闻齐国田常将欲为乱而惮鲍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鲁。孔子会诸弟子而告之曰:“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今吾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于是子路曰:“请往齐。”孔子弗许。子张请往,又弗许。子石请往,又弗许。三子退谓子贡曰:“今夫子欲屈节以救父母之国,吾三人请使而不获往,此则吾子用辩之时也,吾子盍请行焉?”子贡请使,夫子许之。(节选自《孔子家语》)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孔子在卫A闻齐国田常B将C欲乱D而惮E鲍晏F因欲移其兵G以伐鲁。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构,构成、结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构怨于诸侯”的“构”意思相同。B.其,还是,表祈使语气,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其”用法不相同。C.四蛮,即四方蛮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民族的统称,有时也泛指外族、外国。D.乐,使……安乐,使动用法,与《劝学》中“金石可镂”的“镂”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登临景山,认为古人登高必定要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于是便让侍游的子路、子贡和颜渊尽情畅谈,并表示要对他们加以启发开导。B.子路率先表示希望自己可以挥动长戟、冲杀敌军,哪怕遭遇前有顽敌后有猛虎的凶险困境,也要奋勇无畏前去阻止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C.子贡认为两国交战,不需消耗交战国丝毫的兵力与粮草,仅凭任用自己一人就能让交战双方或存或灭,对自身能言善辩的才华颇为自负。D.颜渊愿意成为小国之相,让其君臣都能注重德行教化,使得四方依附、天下安宁,百姓生活安乐、贤人各尽其职,其志深获孔子的赞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2)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丘之过也。14.对于从游的三位弟子,孔子分别作出评价,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其看法?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暮咏怀寄集贤韦起居衮郑谷寂寂风帘信自垂,杨花笋箨正离披。长安一夜残春雨,右省三年老拾遗。坐看群贤争得路,退量孤分且吟诗。五湖烟网非无意,未去难忘国士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立足现实生活、融情于景,以富有典型特征的暮春意象抒发自我情怀。B.“风帘自垂”“杨花离披”等场景颇具画面感,渲染静谧闲适的环境氛围。C.“一夜”和“三年”在时间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官宦生涯的困顿。D.诗人对同僚“争路”的行径不肯苟同,坚守自己本分并“吟诗”以明心志。16.从诗歌尾联来看,诗人对“隐”与“仕”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刚寒假游历山东时,看到作为古代齐鲁两国分界线的长城遗迹时,自然联想到《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分别以“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刻画主客二人在愉快饮酒后彼此唱应的情状。(3)古人常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如诗词中“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及“龙吸水”,人们的想象便___①___地翱翔于奇幻之境:在狂风骤雨交织的壮阔背景下,一条无形的巨龙仿佛自深海腾越而出,身披雷电之光,携带着惊滔骇浪,直冲九霄,其势欲将浩瀚大海卷入云端,留下一串串振撼心灵的印记。实际上“龙吸水”又名“水龙卷”,作为龙卷风家族中的一员,它形状独特,通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