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记忆错觉的秘密何在呢?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最高人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哲学副博士列昂尼德·卡拉谢夫有他的一套独到的见解。他说,有很多学者都认为记忆错觉源于过度疲劳、在他看来,全息摄影术的原理,就是拍出的照片任何一个局部都可以复现原照片的所有资讯。也就是说,把一张照片撕成碎片,只要有一个碎片,就可以复原原照片的整个图像。所谓“全息”就是指局部包含整体资讯。记忆错觉这种奇异现象,很可能就是以相似方式形成的。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总要接触的整体资讯,是以代码化形式存贮在大脑里的,只是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藏得很深,藏在潜意识里。这些资讯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蹦出来,像什么气味呀,声音呀,灯光照明呀,与相似情景的瞬间遭遇呀,都会诱使我们形成一种错觉,仿佛5—10年前曾有过类似的境况。虽说如果细细分析,还是有不少不同之处。卡拉谢夫还认为,17岁的青少年由于阅历不多,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境况还相当敏感,所以最容易出现记忆错觉。35—40岁的时候又会遭到记忆错觉的第二次冲击。不过这时的感觉中已缺少青少年时期的那种纯真喜悦,更多的是一种神秘色彩。到40岁的时候,记忆错觉已经是一种对所有逝去的事物的伤感。特别是那些抑郁症患者以及非常神经质和敏感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常常会出现记忆错觉。美国某著名女歌星在一次对记者发表谈话时说,当她第一次在北京参观故宫时,感觉像是对它的每一条偏僻小巷都很熟悉。所以她敢断言,她曾经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女婢”。季娜·特纳也有过类似看到陌生事物的奇怪感觉。她第一次来到埃及,却像是突然看到了熟悉的景物,于是猛然“想起”自己在法老时期曾经是哈特舍普苏特皇后的友人而演“007”的肖·康纳利前不久表示,他前世曾是非洲土著民族一个尚武部落的医生。卡拉谢夫认为这种说法相当荒诞、毫不足信。但是康纳利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念头的呢?我们分析一下他说话的时间,可能会给你启发——那是在他参加影片《一个好人在非洲》的拍摄之后。他在片中饰演一名医生。列夫·托尔斯泰在给朋友的信中也描写了自己的一次记忆错觉的经历。他有一次去打猎,正在追一只兔子,不料马蹄落入一个坑里,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重重地跌倒在地。这时,他突然清楚地记得,200多年前他是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也曾这么从马鞍上摔倒落地。有人问卡拉谢夫,这又将如何解释呢?【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25-459A·了一种非常情况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记忆错觉的怪异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你碰到类似情况时出现,而是当陌生环境隐藏着若干能使你回到过去的元素时才会出现。卡拉谢夫还认为,记忆错觉是一种能使人产生乐观主义的充满激情幻想的美好感觉,还向人展示了世界有多复杂和神秘,所以并不足惧。材料二:“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以这三类为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三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并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的现象发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摘编自《这件事我经历过?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很多学者认为,记忆错觉源于人们过度疲劳、大脑混乱,而把未知当成已知,而发现了全息摄影术原理的卡拉谢夫对此却有独到的见解。B.生活中的整体资讯是以代码化形式存贮在大脑里的,只是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藏在潜意识里,平时不会轻易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C.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等,人到一个地方后,周围的人、物等,可能会同时出现,然后按先【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25-459A·D.我们无法意识到,当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其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并与之相匹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生活中总要接触的整体资讯会蹦出来,如气味、声音、灯光照明、与相似情景的瞬间遭遇等,都会诱使我们形成一种错觉。B.卡拉谢夫认为,康纳利关于自己前世曾是非洲土著民族一个尚武部落的医生的说法相当C.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叫作语义记忆,是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D.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相匹配,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因积习的东西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运用类比手法进行阐述,把错误记忆的原理和全息摄影术的原理进行类比,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错误记忆产生的原理。B.材料一结尾一段写卡拉谢夫认为记忆错觉是一种美好感觉,不足为惧,使文章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融入了人文精神。C.同为科普文章,两则材料语言表述都有严谨的一面,如两则材料中的“可能”,材料一中的D.材料一由疑问引出话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一步一步进行分析;材料二则按提出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到达李庄的当夜,睡着了,又在大自然的声音中突然醒来。房子临江,是三层小楼建成的民宿。水流搬动着李庄的夜晚。水流制造的声音里,屏杂着虫鸣、鸟语、风声,间或蹦出几声青石板街面上的沓沓脚步和夜归人的嘤嘤私语,像是一支没了指挥的乐队,由着性情奏着李庄的小夜曲。蒙胧中有光。漫天飞卷的光芒,时隐时现,为声音叩打着节拍。这些声音并没有让李庄变得喧闹,这些光也没有让李庄变得炫目,它们都是李庄寂静深沉的组成部分。光是哪里来的?江面上有航标灯,曳曳微微地闪烁着,拖出一道道长影。水流到光的身旁,明显有了旋涡,有了湍流,像沙地上一个淘气的孩子画着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圆环。江对岸有丛林掩映的房屋,屋里亮着一浮一沉的白光。偶有路过的货轮,船头有盏摇摆的灯,尾部发出低低的轰鸣,突突突地往斜里开去。这条行驶的斜线,也被那幢三层高的八角楼阁檐边的彩光照亮。字浮凸夺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奎星阁,立在小镇景区的东北顶角处。因为高,它就成了我们判断方向与位置的标志建筑。可以升降的地面路障,也从它身旁将李庄划成了两个世界——过目光测量江面的宽度。【高一语文第3页(共8页)】·25-459A·李庄有太多的细节,注定要成为时间的陈酿。走在这里,你的眼睛与耳朵必然要与之相遇,避不开那段高光时期。抗战时期,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辗转迁徙的十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选择了李庄,在李庄享受了一段寂静的时光。东岳庙是同济大学工学院,张家祠是中央博物篷车,从昆明过来要费时两个星期,然而来李庄求学、研究的文人学者、师生曾多达一万人。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坐落在李庄的这些旧址也都是发光体。有威严耸立的高墙,有不起眼的窄门小院穿街过巷,墙瓦斑驳,光影流动,有种错觉,擦肩而过的正是旧日时光里那些大名鼎鼎的文光的清辉洒满院落枝头。六年的光阴,在被称为抗战文化中心的李庄,他们互相涵养,也互相成全。这一群人,是循光而至的人,也是散发光芒的人。我忽然间明白,时间在他们身上刻下李庄的记忆,李庄也从他们身上拾起焰火形状的光芒。李庄让人产生好感的地方,既是这段珍贵的历史,也是在街巷随处遇见的日常生活。临街店面都是手艺人开的,经营着“三白二黄一花”的本地特色,极少见舶来的大路货。卖白肉的师傅刀工极好,大片肉切得仅一二毫米的厚度,吃法讲究,筷子一圈圈缠绕蘸上酱料,肥而不腻。白糕甜香糯软入口即化,黄粑色泽金黄齿间生香,就地取材的黄辣丁入汤味道鲜美,花生用中药香料浸泡之后口感香脆……特色之所在,都是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从不偷工减料。街头巷尾的李庄人,来自异乡的学者名人,在各自的创造中也享用着生活的日常。人的膳食起居混淆了人的差异,生活给了不同的人同样的光芒。定定地看着江,不时有光浮上水面。那些时光里的人们走了,又没有走。他们和李庄各自持守着大地的秩序,隔空对话。作家阿来说,那个特殊的时代,李庄保留了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沉积多年,今天到了唤醒李庄,唤醒李庄故事虽是两日,却喜欢上了李庄的真实。李庄一千多年的历史,也许不曾变,像忘记生长的树,带着最真实的尘埃和亮光。我愿意一个人坐在江边,不动声色地看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那些因为有光。(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前面部分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李庄的夜晚,有水流声、虫鸣等,有航标灯、房屋灯光等,营造出寂静深沉的氛围。B.文中描述了张家祠厅房窗门上有一百只楠木精雕而成的仙鹤,既展现了李庄建筑精美的细节,也暗示了李庄深厚的文化底蕴。C.作者写李庄手艺人经营本地特色,强调其制作工序的繁复且从不偷工减料,目的在于突出李庄特色美食的独特魅力。【高一语文第4页(共8页)】·25-459A·深刻而独特。6.关于文中抗战时期众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迁至李庄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一内容体现了李庄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它成为众多文人、学者继续求学、研究的一方净土。B.文中列举东岳庙、张家祠等作为学府和研究机构的旧址,使这段历史更加真实可感,增强了李庄的文化韵味。C.作者通过描写当年人们来李庄路途的艰辛,与来李庄的人数众多形成反差,突出了李庄对D.这些学府和研究机构在李庄的六年,只是李庄漫长历史中的短暂一瞬,对李庄文化的影响相对有限。7.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8.文中多次提到了李庄的“光”,请结合文本试分析其内涵。(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上欲废太子①,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固请。建成侯所。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上虽病诸将不敢不尽力。’”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③许之,犹欲易之。及燕④,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材料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高一语文第5页(共8页)】·25-459A·[注]①太子: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刘盈。②汉初,以韩信、彭越、黥布功最高,皆封王。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乃令太子A将此属B无异C使D羊将狼E上F虽病G诸将不敢H不尽力。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赵王为太子。吕后立即想到了善于谋划的留侯,就派建成侯吕释之挟持留侯,吕释之逼迫留侯想办法。B.黥布起兵造反,刘邦当时病重,想让太子率兵征讨,但最终还是亲自率军东征,留侯带病拜见刘邦,建议让太子监督节制关中的军队。C.刘邦打败黥布回来,病情更重,更想更换太子。宫里开宴会,被刘邦多年寻而不得的四位老人跟随着太子,刘邦最终改变了想法。D.楚国的左尹项伯同张良交好。张良此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见到张良后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但张良说此时逃走是不守信义的。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固请。(4分)(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4分)13.作为臣子,张良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整首诗歌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重在描绘骤雨初歇、芦苇勃生的图景,并不抒发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高一语文第6页(共8页)】·25-459A·(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而只剩下寒烟衰草的高歌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三、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2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B.鹨力同心(lù)孝悌(ti)要挟(xiá)庠序(xiáng)C.畏蒽不前(xǐ)罪愆(qiān)伺候(shi)鞭达(tà)D.举世瞩目(zhǔ)蹲循(zūn)湮没(yān)篡改(cuàn)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摄乎大国之间(夹处)异乎三子者之撰(志向)B.老吾老(敬爱)则王许之乎(相信)C.技盖至此乎(大概)晋军函陵(军队)刑人如恐不胜(胜利)千乘之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吾与点也(赞成)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舍不得)奚暇治礼义哉(讲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若不阙秦(侵损、削减)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命)沛公不胜杯杓(承受)19.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2分)A.百姓之不见保若使烛之武见秦君B.是寡人之过也不吾知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D.大王来何操夫晋,何厌之有20.下列对课文有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译:(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译:老年人能穿上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那么)是没有的事情。译: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筋骨交错聚结之处)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译:(然而)越过别国而来到很远的地方,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高一语文第7页(共8页)】·25-459A·2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庖丁解牛》启示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照规律办事;在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时仍然要敬慎戒惧,才能把事情做好。B.《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它一直被看作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课本节选部分中,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如“雷雨”一般在多个时空同时大爆发。C.《哈姆莱特》作为戏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剧中人的自白,剧中人通过自白向观众揭示了自己的性格;而剧中人物的其他对白也值得反复推敲和品味。D.《中国建筑的特征》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弘扬中国建筑优良传统的愿望。(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研究还发现,受试者在梦里感受恐惧的时间越长,那么现实中看到恐怖图片时越不容易害怕。这个试验提示,噩梦可能是负性情绪的虚拟预演,或是一种对恐怖情境的脱敏方式。通过可怕的噩梦,大脑帮助我们克服、释放了一些不良情绪,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实中的某些压力。噩梦就像预防针,虽然让人感觉不好,②。当人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噩梦就是那个排气阀,给焦虑、恐惧一个出口,让人不至于被不良情绪淹没。从这个角度看,噩梦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另外,尽管噩梦的情节紧迫凶险,但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身体不会被梦中的行动支配。但如果你做梦时出现拳打脚踢,此时的噩梦则属于疾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就需要看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3.假如以“噩梦与健康”为主题写一篇科普文章,请结合以上文段内容,列出三条提纲,每条不超过2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网络媒介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传播信息和发表言论更自由和便捷了;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应成为公德良俗的盲区。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提升媒介素养,我们都不是局外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第8页(共8页)】·25-459A·1.D(A项,材料一没有信息表明是卡拉谢夫发现了全息摄影术原理。B项,“平时不会轻2.BC“分析一下康纳利说话的时间,可能会有启发”之类的内容是材料一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卡拉谢夫认为”的)4.①通过不同身份、文化背景和时代的案例,说明记忆错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个别人的特殊体验,增强了理论的可信度。②卡拉谢夫的“全息摄影错觉”理论较为抽象,案例将抽象的“记忆错觉”概念具象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使理论更为形象生动。③通过举例阐述错觉的触发条件:生活中接触的整体资讯,会诱使人们形成一种错觉;记忆错觉是当陌生环境隐藏着若干能使人回到过去的元素时才会出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5.C(“目的在于突出李庄特色美食的独特魅力”错误,目的不仅是突出美食魅力,更重要的是展现李庄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以及这种坚守所体现出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李庄日常生活中平凡而美好的一面,与李庄的历史文化共同构成李庄让人产生好感的地方)6.D(“对李庄文化的影响相对有限”错误,这些学府和研究机构在李庄的六年,众多文人、学者在此互相涵养,互相成全,李庄从他们身上拾起光芒,对李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李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千年李庄比作“忘记生长的树”,生动形象地写出李庄历史的悠久和相对稳定。②“尘埃和亮光”运用象征手法,“尘埃”象征着李庄琐碎以及沧桑,“亮光”象征着李庄的历史文化、美好特质等,使李庄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8.①指李庄夜晚真实的自然之光。包含航标灯闪烁、房屋的光等。②指李庄蕴含的历史文化之光。抗战时期,这里曾经众多名人会集,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这里有很多古建筑,闪烁着历史的光芒。③指生活中平凡的美好之光。李庄日常生活散发出光芒,如老太太唱歌,手艺人技术精湛,精益求精。(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9.BEG[(原文标点)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上虽病,诸将不敢不尽力。]11.A(“吕后立即想到了善于谋划的留侯何是好。有人提醒吕后之后,吕后才想到善于谋划的留侯”)地告诉了(他)。(“驰之”“具告以事”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驰之,飞驰赶往、骑马赶13.(1)①富有谋略。为阻止刘邦废掉太子刘盈,张良出谋划策,利用四位德高望重的谋士让刘邦最终改变了想法。(2分)②忠心耿耿。张良没有跟随项伯离开,而是把项伯送来的信息立即禀告了刘邦,并邀请项伯见刘邦。(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皇上(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很害怕,不知如争是行不通的。但是有这么四个人,皇上一直想请而至今请不到。皇上一直对这四个人很崇敬。现在您如果能够不吝惜金银财宝,(就)让太子写一封信,坚决(或“恳切”)地请(他们来)。如果他们来了,叫他们做太子的宾客,经常跟随太子上朝,故意让皇上看到他们,这样皇上一定会感到奇怪而来问他们。一问是他们,皇上知道他们德高望重,这对太子会是一种很大的帮汉高祖十一年,黥布起兵造反。皇上当时病得挺重,想让太子率兵前去征讨。四个人游说了。你为什么还不赶快请吕后找机会向皇上哭诉,就说:‘黥布是天下有名的猛将,让太子去统领他(和其他将领),与让羊去统领狼没什么两样。皇上现在虽然有病,(但只要他在),诸将谁也不敢不尽力。’”于是吕释之当夜就把四个人的意思告诉了吕后,吕后赶紧找机会按照四个人的意思对皇上哭诉了一回。于是皇上亲自率军东征,留守京都的大臣们,都送行到灞上。张良正要尽力辅佐太子。”汉高祖十二年,皇上打败黥布从前线回来后,病情越来越重了,更加想更换太子。张良劝谏他,他也不听,张良就推说有病,不再过问政事。叔孙通称古道今地引证了许多历史教训,甚至要用一死来劝阻皇上。皇上假意答应,而心里仍想换太子。等到宫里开宴会,酒席已经排开,太子在一旁侍候。这四位老人跟随着太子,年纪都在八十开外,须发皆白,衣帽伟丽。皇上觉得奇你们好多年,今天你们为什么来和我儿子交往呢?”四人都说:“我们听说太地照护太子吧。”四个人向皇上敬酒后一齐退去。皇上目送他们退下。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就是张良出主意请来了这四个人的缘故。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权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沛公,项伯就在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把“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14.D(“也重在描绘骤雨初歇、芦苇勃生的图景,并不抒发情感”分析错误,尾联把情浸入景中,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珍惜,对清净超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15.①颈联写入城的僧人去往红尘里,“尘里”的喧闹侧面衬出无相院景观的清净;写人行像在镜子中行走,将水面比作镜子,侧面表现了水面的平静和清澈。②尾联想象芦苇长高会妨碍欣赏此地的月景,以雨后芦苇长高做一虚设,侧面表现了秋雨后月色的美好。(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16.(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囊肿
- 工程项目管理责任体系试题及答案
- 经济师考试基础知识补充试题及答案
- 班徽设计说明
- 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实务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经济法学习与考试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考试精要概述试题及答案
- 管桩生产工艺流程讲解
- 项目管理中的资源冲突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程经济 exam prep试卷题目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徽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投资限公司招聘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水循环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小学生航空航天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共150题)
- 2023新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学习解读
- 教育系统后备干部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36T 1899-2023 水运工程大临建设指南
- 2024员工质量意识培训
- 机械制造行业质量控制制度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
- DB11T 212-2017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东钱湖完整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